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风云录之兵锋残剑 >

第276部分

大明风云录之兵锋残剑-第276部分

小说: 大明风云录之兵锋残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乃是由历代军规沿袭而来,主要出自《军政》,《军要》及《军谶》三军。大奎之所以能背诵的如此流利,是因为当年的从军经历已成为心中烙印,这个烙印里有苦有痛更有伤。

    主事咽了口唾沫,自知这个伙头校尉不好惹。能把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背的如此烂熟之人,岂是易于之辈?

    “那个,你们别愣着,快快将张校尉所需物事备齐了。”主事一声令下,两名兵士哪里还敢在言语,连忙分头准备。主事持了账册笑道:“张校尉稍待,本官查看一番。”说着翻开了手上的账簿,找了一会才念道:“铁盔一顶,铁甲一副,军服一身,被褥一套,佩刀一口……。”

    岂料刚刚念到这里,一边的兵士轻声纠正道:“大人,错了。这是武备校尉的,他是后备。”

    主事不由骂道:“放肆,难道伙头校尉不是校尉吗?”这主事生就一副威猛相貌,此番装模作样的一发火,倒也有些威势。

    大奎将配发的军需一一领受,主事派一名兵士带着大奎到了伙头营。进了营另有一名差官将大奎的名字入了册,这才叫大奎到伙房就职。所谓的伙房,只是数十个老军,大奎既然是伙头校尉,那么这些老头便都归他管了。众老军得知大奎是上头派来的校尉,不仅纷纷上前寒暄,大奎也都一一笑脸回敬。看着这一张张老脸,大奎仿若又回到了初从军时的时候。那个时候每日与人称兄道弟,最高兴的事便是与老军为伍。

    当兵最难熬的便是挨饿,因为大队人马一旦征战,势必是要走南闯北。而粮草辎重则紧跟其后,若是一路急行军则粮草势必不济,到那个时候便要挨饿了。人言流兵为匪,却是没有办法,不去抢东西填饱肚子,那么就要饿肚子。

    当兵打仗,三五日断水断粮很平常,这就要看兵士有没有生存的本事了。而只要是打仗,身为军中的伙夫无疑是一件美差。冲锋陷阵不干他的事,好酒好肉他先尝尝,至于尝多少那就要看个人的喜好了。

    大奎倒也直爽,抱着被褥衣装站在那里问道:“我们睡在哪里?”

    :

第十二章 秋叶飘零() 
大奎皱了皱眉头,养尊处优惯了,猛一来到这般脏乱的所在,心中着实不能适应。 寻了僻静处,换上了军服铠甲挂上腰刀,这才再次来到外间。众老军见到大奎出来,纷纷起身等候训示。

    “众位老哥,都坐吧。”大奎一脸笑意道。

    众老军哪里敢坐,依然站在原地等着大奎说话。大奎见状只得干笑道:“张某初来乍到,还望众位多多照拂啊。”哪成想,大奎话音一落,众老军竟各自寻了墙根墙角靠墙坐下,一个个半眯了眼假睡,大奎却是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身边还有一名老军却是站在那里不声不响,大奎不禁问道:“老哥贵姓啊?”

    这老军笑着道:“我姓霍,是这些老家伙的把头。”说着嘿嘿干笑了两声。

    “哦,霍老哥。”大奎笑得很亲切,丝毫没有官大一级的样子。

    老霍也笑了笑,却偷偷在大奎衣襟上拉了一下,随后转身出了房门。

    大奎心知老火有话要说,便不声不响的跟了出去。来到僻静处,老霍笑道:“张校尉,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大奎闻言不仅眉头一皱道:“今后大家便是一个锅里吃饭的了,何必如此见外霍老哥有话但说无妨。”

    “即是我等上官,当要显出威仪来。若是一味的迁就大家伙,岂不是毫无说服力,试问一个绵羊怎么去管一群羊?”老霍虽是言辞寥寥,但却道出了实情。

    百姓者,得过且过。官家也好,地主也罢,对百姓的法子就是两个字‘威压’。你不威压,百姓对官不纳税,对地主不交粮。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有谁见过百姓主动到衙门交税的?有谁见过百姓主动把粮食送到地主家的?

    如果硬要较真,还真有。不外乎两种人,一是逼得,二是有求于人。

    “霍老哥的好意,在下心领了。”一顿大奎又道:“在下初来乍到,有些事还望老哥多帮衬。”

    老霍呵呵笑道:“不妨事不妨事,这都是应该的,张校尉何必如此客套。”说罢,老霍续道:“午时就要开伙,我们该去做些准备了。”

    大奎点点头,谦和道:“有劳霍老哥指点。”

    “又在客气,张校尉请。”老霍虽是个邋遢老汉,但言语行事却十分老练周到,大奎心中不仅感喟,能有如此干练之人做副手,倒是省去了许多麻烦。

    回到房中,老霍向屋内的众老军宣道:“张校尉对大家很和气,我等却不能怠慢了。该做什么一如往日,都起来吧。”别看老霍其貌不扬,但所有老军对之皆是言听计从,闻言各自起身开始干活。

    支锅的支锅,抱柴的抱柴。还有洗碗的,洗米的和面的。所有人都是忙三忙四各司其职,一切井井有条。大奎站在院落边,倒是无所事事了。想去帮人干点什么,众人却纷纷推拒,老霍走到身前笑道:“张校尉且到一旁歇息,这些粗活哪能让您伸手啊。”

    大奎心中过意不去,向着众人扬声道:“我张大奎来军中不是吃闲饭的,有活一起干有饭一起吃。”说罢不管众人再如何推拒,只管埋头开始干活。院落边上堆着一些圆木,本有一个老军在劈柴,大奎过去劈手夺了斧头道:“你去帮别人,这里有我。”

    就在老军惊讶的目光中,大奎开始抡斧劈柴,斧落柴分倒是十分快捷。

    众人见大奎执意如此,倒也不好说什么。未到午时,粥已熬就馒头蒸好,老军们提篮的提篮,抬筐的抬筐,将做好的饭食送了出去。

    老霍来到大奎身边笑道:“在这后军中便是如此,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尚有一两个时辰歇息。若是随军出征,那边是连吃饭睡觉的功夫都要打折扣了。”这点大奎是知道的,一旦随军出征,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军的兵士要吃饭,那么伙头军将面临着焦头烂额般的忙碌。

    众老军回到伙头军驻地,已是后晌申时。大家草草吃了饭,便又是一番忙活。锅碗瓢盆一一刷洗一遍,零碎的活计尚有很多,等全部忙完又该是准备晚饭的时辰了。在军中,除了将佐等领军之人,普通兵士是不吃早饭的。好在此刻是在京师,若是随军作战,那么怕是真的连歇气的工夫都没有。

    如此三日,伙头军接到了指令,随同辎重粮草队伍赶赴北平,中途在济州府停留,归于征虏军麾下。大奎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已是感慨万千,终于有机会回老家了。也不知如今娘的坟头上是否已满是荒草?

    队伍开拔之日,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这是要运往征虏军的粮草,如今刚刚收复山东山西及北平地界,江北连年烽火,百姓早已不思耕种,故此粮草大部要从南方调运。

    伙头军以十架骡马大车,拉着所需物件跟在粮草辎重队伍的最后向北开拔。一路上人欢马嘶,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石狮渡,再由战船搭载过江。整个辎重队伍数万人,过江足足耗费了六天。

    战船沿江而下,行至瓜洲水域,大奎望着涛涛江水不禁心中感慨。当初后宋小明王殿下便是在此落水,若是平安无事,如今的大明会是什么样子?

    上了岸,伙头军与辎重队伍会齐,队伍再次向北行进。一路走了近三个月方才到了济州府地界。此刻已是深秋,再次看到家乡的一草一木,已是荒草凄凄秋叶飘零。

    观音庙乃是南海观世音的庙宇,虽是战乱之年却也香火不断。大奎曾听母亲说过,当年因为与大奎的父亲成婚以后,一年了肚子也没动静,后来大奎的母亲就到这座庙里烧香求子,后来果然应验,第二年便有了大奎。

    “干什么磨磨蹭蹭?快去安营帐”一名校尉纵马马奔到伙头军车队跟前勒马止步,扬声喝道。众老军不敢耽搁,各自去忙了。大奎本是站在观音庙前发愣,听到这声喊,却是心中有些生气。那骑马的校尉见到大奎独自一人站在观音庙前,不仅翻鞍下马来到大奎近前问道:“这位大哥,你是伙头校尉吧?”

    :

第十三章 跃跃欲试() 
大奎坐在车上优哉游哉的随着粮车进了营寨,入眼处尽是伤兵。 军中的郎中忙前忙后给伤兵疗伤,看着这些伤兵其状甚是凄惨。头破血流,胸背带伤还算轻的,断胳膊短腿的比比皆是。见到如此明军惨状,大奎心中不由的一紧,当下跳下车来向着后营行去,只见十余里的营盘内,伤兵随处可见。

    大奎寻到一名前胸带伤的兵士急问道:“怎么会变成这样?”

    兵士见是个校尉,这才痛哼着道:“元兵来势凶猛,李将军带着我们死守河岸,半月下来明军将士已经伤亡过万了。”大奎闻言不禁有些惊心,来到一处营帐前,撩开帷幔看到帐篷里也尽是伤兵。

    “这位大哥,搭把手。”营帐内一名兵士见到来了人,忙开口呼唤。

    即是人家有求于己,大奎断不能拒绝,当下进了营帐。帐内左右两边皆是在地上铺了干草,伤兵便是依次倒卧在地上。大奎走到相唤的兵士身前问道:“这位兄弟,有什么事啊?”

    伤兵叹道:“我这腿伤了,动弹不得。想出去撒泡尿,这位大哥能否扶我一把。”

    “这有何难,举手之劳而已。”大奎弯腰将这伤兵扶了起来,伤兵在大奎的扶持下一瘸一拐的向外走,谁知不小心被一只脚绊了一下,亏是有大奎扶着,不然非抢在地上不可。伤兵好歹站直身子,忙回首笑道:“对不住啊。”

    他这是在对人家道歉,自己行动不便碰了别人的脚,自然是要赔不是的。谁知说了一句,不见那人反应。大奎看出事情不好,忙道:“你站着别动,我来看看。”

    说着来到躺在地上的兵士身前,蹲下来细看。原来这名兵士胸前要害中刀,包扎后便置于此处。许是缺医少药,也没人注意,竟是已死去多时。大奎慢慢的站起身来,回身去扶那要去撒尿的兵士道:“走吧,等我回来再安葬他。”

    等到大奎回来将伤兵扶回原处,这才去扛了那战死的兵士尸体出了营帐。如今是在打仗,每天都会死人,故此会有专门埋人的地方。大奎将尸体扛到大寨之外,问了守寨门的兵士后,就这样扛着尸体向营寨外的一处密林行去。

    迎面来了一辆车马,赶马车的兵士见大奎是个校尉,连忙开口问道:“这位大哥,我是专门拉尸体的,你把他放车上吧。”

    大奎问道:“万人坑在哪里?”原来但凡开战,在各军的营寨之外都会挖有埋死人的坑,这坑不一定埋多少人,但统称为万人坑。离营寨远是为了避免爆发瘟疫。

    那兵士回首一指道:“转过林子就到了。”

    “哦,即使如此,我送过去便是,你去忙吧。”说罢,大奎扛着尸体继续走。

    过了林子,果见十余人每人皆拿着铁锨铁镐围坐在地上,他们的身后不远,便是好大一个坑,坑的旁边是堆得小山一般地土堆。

    见来了个校尉亲自送尸体,众兵士纷纷起身过来接。双方也不说话,十余名兵士分出两人来抬了尸体下了坑,大奎向前走了几步来到坑边,只见坑里竟是堆满了尸体。

    “怎么会死这么多人?”大奎不仅惊问道。

    一个兵士叹气道:“大哥新来的吧。这打仗怎么能不死人,这里共有两个坑,现下已经填了一个。这个坑里是三千兄弟,上一个坑是五千。”

    大奎没有再问,手扶腰刀转身离去。秋风又起,黄叶飘零,平添几许落寞。

    回到军中时,已是日落黄昏。还未进寨门,只见大队人马出了营寨,陆陆续续足有近万人向东疾驰而去。大奎心中虽是不明此中的蹊跷,但依然远远看着这一支骑兵离去。

    回到伙头军,大奎安排了伙头军的事情,没有再做饭,却是一个人来到了前军营寨的栅栏边。隔着栅栏,大奎看到了明军派出数百人在滩涂前打扫战场。有人专门拉尸体,有人专门收拾旗帜兵甲等物资。这百余人分工有序,虽是忙碌却不杂乱,一切井井有条。

    今日一战,元兵伤亡两千余人,明军伤亡数百人。古语说得好: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如此的胜利,却是以鲜血为代价。

    “大奎兄弟在看什么?”身后来了庞黑虎,大奎笑了笑没说话。

    庞黑虎来到大奎身边又道:“不用看了,苦战还在后头哪。”

    大奎望着远远的河滩问道:“此地距河滩不过数里之遥,元兵过河时为何不用炮击?”

    庞黑虎叹道:“军中皆是小炮,大炮皆在元帅帐前听用。”

    大奎指着关川河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