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 >

第10部分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第10部分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木制的犁底、压鑱、策■、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槃等十一
个部件,全犁长一丈二尺。在耕作时,“草之生必布于墢,不复之则无以绝
其本根。”至于入土的深浅,则由“评”和“箭”来控制,可以自由调节。
这种犁是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改进的工具。犁耕以后,碎土、除草、平地所
用的工具,有木制的爬、怠煛⒋z碡等,已见前引。此外,挖掘所用锹、锸, 
收割所用镰、銍等,耒耜经尚未述及。
郭大力在其旧作生产建设论中曾考证了中国耕犁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是以金属代替木材。第二个阶段是以作用相同的诸耜的复合代替独
耜。第三个阶段是以作用不同的两耜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他认为前两个阶
段在汉代已经完成,第三个阶段在齐民要术中还看不到,但在耒耜经中就有
了详细的说明。因此,他认为,耒耜经中的犁即一直沿用到近代的通用的犁, 
可能是在唐代才发明出来的。郭大力的考证是很有意义的。姑无论耒耜经中
所载耕犁发明时期较早或较晚,而这一种耕犁在唐代才得到了推广是无疑问
的。元人王桢作农书,其叙述耕犁就完全引用耒耜经,把耒耜经耕犁作为典
型而转载,也大致可见耒耜经以前尚没有同样的记载。唐代对于这种耕犁的
使用,是对亩产量的提高有直接影响的。

同时,在封建制社会,特别是东方社会,水利灌溉器械是有关农业经营
的重要生产工具。农业经营的广度和深度,在唐代都进了一步,灌溉工具也
有了很大的进步。桔槔和辘轳是早有的灌溉工具,唐代使用得很为普遍,唐
代科举考题中就有以桔槔、辘轳为赋题的,如王契桔槔赋说:“智者济时以
设功,强名之曰桔槔,何朴斫之太简,俾役力兮不劳。作固兮为我之身,临
深兮是我之理。。。山有木,因工见汲引之能;巽乎水,自我成润物之美。” 
(历代赋汇卷八八)但桔槔和辘轳这种工具,是不能满足发展情况之下的农
田灌溉的需要的,必须要有新的有更大灌溉功能的工具。三国时马钧已经发
明了翻车,唐代又有利用地下水的工具汲机和筒车的出现。刘梦得(禹锡) 
文集卷二七机汲一文说: 
“一旦有工爰来,。。请用机以汲,。。由是比竹以为畚,实于流
中,中植数尺之臬,辇石以壮其趾,如建标焉。索綯以为縆,縻于标垂, 
上属数仞之端,亘空以峻其势,如张弦焉。锻铁为器,外廉如鼎耳,内
键如乐鼓,牝牡相函,转于两端,走于索上,且受汲具。及泉而修绠下
缒,盈器而圆轴上引,其往有建瓴之驶,其来有推毂之易,瓶繘不羸, 
如搏而升,枝长澜,出高岸,拂林杪,逾峻防,刳蟠木以承澍,贯修筠
以达脉,走下潺潺,声寒空中,通洞环折,唯用所在。” 
这种汲机很象筒车,不过筒车全以竹筒盛水,此则间用铁器。杜甫春水诗中
就有“连筒灌小园”句,注引李实的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之, 
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当即筒车。又有用木
筒的筒车,太平广记卷二五○邓玄挺条说:“唐邓玄挺入寺行香,与诸僧诣
园观植蔬,见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乃曰:法师等自踏此车,当大辛
苦。答曰:遣家人挽之。” 
唐人陈章的水输赋对筒车的功能更有重要的说明: 
“水能利物,输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
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波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 
终夜有声。观夫斫木而为,凭河而引,。。殊辘轳以致功,就其深矣; 
鄙桔槔之烦力,使自趋之。。。钩深致远,沿洄而可使在山;积少之多, 
灌输而各由其道。”(历代赋汇卷七一) 
这里说明筒车的功能,可以终夜旋转汲水,可将深处的水引上高山,毋怪乎
要“鄙桔槔之烦力”了。而这种引深就高的功能,与上述刘禹锡所说的汲机
一样。因此,象汲机、筒车这种工具,确是当时灌溉工具上一大进步。这样
工具的使用,对于封建制社会的园艺农业的发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园艺
农业是封建制社会生产上升的特征之一。
唐代官府也曾于太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三月,“内出水车样,令京
兆府造水车,散给缘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旧唐书卷一七上文宗纪。
唐会要卷八九作大历二年,恐有误。)但史实未详,不知这种水车是什么式
样,是翻车还是筒车。
唐人对水力的利用也是很值得注意的事情。如高力士于长安西北“截沣
水作碾,并转五输,日破麦三百斛”(旧唐书卷一八四高力士传),这种并
转五输的水碾,每天碾麦这样多,显然是经过改进了的碾磑。又如僧一行和
梁令瓒造水运浑天仪,利用水力,可以使机械运转,并有木人可以按辰按刻
击鼓撞钟,来报告时间(见旧唐书卷三五天文志)。这就具有自鸣钟的作用。
自鸣钟是一件了不起的发明。恩格斯在指出历史上重要发明时,曾把水漏计

时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有轮齿的钟(一一○○年左右)、自鸣钟(十
三世纪后叶)和怀表(十五世纪末叶)一一列举出来(自然辩证法,中译本, 
页一五七——一五八)。这种制作,当然需要有天文学、数学、力学、机械
制作技术,同时也表示对于运用水力的知识和技能。元和郡县志卷十四所记
水力炼铜,旧唐书卷一三一李皋传所记脚踏轮船,也都是善于利用水力的例
子。
第三,纺织业有了发展。河北本为丝织业发达之地,技巧很好。安史乱
后,浙东的丝织技术,也大为提高。唐国史补卷下说: 
“初,越人不工机杼。薛兼训为江东节制,乃募军中未有室者,厚
给货币,密令北地娶织妇以归,岁得数百人。由是越俗大化,竞添花样, 
绫纱妙称江左矣。” 
五代时丝织业的技术,又传入湖南,于是湖南的丝织业也发展起来,“机杼
遂絜于吴越”了(十国春秋卷七二高郁传)。南唐还在染丝方面,发明了印
花染色,并且普遍至国内各地。唐语林卷四说: 
“玄宗柳婕妤有才学,上甚重之。婕妤妹适赵氏,性巧慧,因使工
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结。因婕妤生日,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 
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乃为至贱所服。” 
并且,五代时又出现了一种名“天水碧”的特别好看的颜色。五国故事记此
事,谓因李煜宫人染色时,“夕露于中庭,为露所染,其色特好,遂名之。” 
于是建康许多染坊多题名曰“天水碧”。
棉织业在唐代中国的南方也发展起来了。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吉贝条
说: 
“吉贝木如低小桑枝,。。南人取其茸絮,以铁箸碾去其子,即以
手握茸就纺,不烦缉绩,以之为布,最为坚善。唐史以为古贝(字讹)。。。 
雷、化、廉州有织匹幅长阔而洁白细密者,名曰慢吉贝;狭幅粗鄱
暗者,名曰粗吉贝;有绝细而轻软洁白,服之且耐久者。海南所织,则
多品矣。幅极阔,不成端匹,联二幅可为卧单,名曰黎单。间以五彩, 
异纹炳然,联四幅可以为幕者,名曰黎饰。五色鲜明,可以盖文书几案
者,名曰鞍搭。其长者,黎人用以缭腰。南诏所织尤精好,白色者,朝
霞也。国王服白■,王妻服朝霞,唐史所谓白■吉贝、朝霞吉贝是也。” 
据此,唐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棉织业的发达,棉织技巧的进步,显然可
见。并且棉染业的技巧也很高明,所以才会有“五色鲜明”的鞍搭,“异纹
炳然”的黎饰。唐朝官僚也服用棉,太平广记卷一六五记唐末宰相夏侯孜服
“绿桂管布”,按此当即棉布,大概产于岭南五管中的桂管地区,故名桂管
布。一般谈棉织业,谓自宋代始发达,观此,则唐代南方早已发达起来了。
毛织业方面,也出现了百鸟毛裙,朝野佥载卷三说: 
“安乐公主造百鸟毛裙,以后百官百姓家效之。” 
这种毛裙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呈现不同的美丽的颜色。
在唐代皇家局作中,丝织染色的分工很细致。唐六典卷二二少府监说: 
“凡织絍之作有十(布、绢、絁、纱、绫、罗、锦、绮、■、褐), 
组绶之作有五(组、绶、绦、绳、缨),紬线之作有四(紬、线、弦、
网),练染之作有六(青、绛、黄、白、皂、紫)。” 
不仅这些织染业有精细的分工,并且每种纺织物,又按其质量好坏,分别等
第,唐六典卷二○太府寺说:

“凡绢布出有方土,类有精粗,绢分为八等,布分为九等。” 
这反映当时丝织染分工之高度的水平。这虽然不能反映民间生产单位内部的
分工,但也可知当时丝织染业的社会分工。
第四,冶铁、制瓷、造纸、印刷、建筑等也有了进步。就铜铁冶铸业来
说,元和郡县志卷十四记载山西飞狐县(按即今河北省涞源县)的铜冶,利
用拒马河水力量以炼铜,大省工费。这是冶炼技能方面的鲜明发展。扬州所
铸铜镜,驰名全国。唐中宗曾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 
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并在镜中”(朝野佥载卷三)。特别是在江中所造的江
心镜,有六、七十炼至百炼。现在存有的唐代扬州的铜镜,非常精丽。当时
冶铸技术的进步,于此可见。
瓷器方面,陆羽茶经曾提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
瓷类冰”。邢瓷是白瓷,越瓷是青瓷,所以陆羽诗说:“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唐国史补则说:“内邱(在定州)白瓷瓯,端溪紫石砚, 
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无论白瓷、青瓷,制造得类银、类雪、类玉、类冰, 
则其技巧的精妙可知。青瓷以后更有发展。据说柴窑的瓷器制造得“青如天, 
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不是掌握了很高的生产技术,不可能达到这个
境地。此外,“唐三彩”也是唐代陶瓷的一个特色。现在各地博物馆,收存
着不少的“唐三彩”的陶俑、镇墓神、马等明器。最近在考古工作中又发现
了“五彩”的陶乐人俑,在技术上又提高了一步。
造纸业的技术方面,同样有很大的进步。试观各地所出各色各样的纸, 
可见造纸技术的一斑。据唐六典卷二○太府寺载,有“益府之大小黄白麻
纸,。。杭、婺、衢、越等州之上细黄白状纸,均州之大模纸,宣、衢等州
之案纸、次纸,蒲州之百日油细薄白纸”等。益州的麻纸甚为通用,官府文
件多用麻纸,任命宰相的文书一定要用麻纸,故宋代相沿命相时称为“宣麻”。
蜀纸的重要产地在成都,以浣花潭水造纸,如笺纸谱所说:“(锦)江旁凿
臼为碓,上下相接,凡造纸之物,必杵之使烂,涤之使洁,然后随其广狭长
短之制以造,砑则为布纹,为绫绮,为人物花木,为虫鸟,为鼎彝,虽多变, 
亦因时之宜。”成都所产的薛涛笺、十色笺在唐时很驰名。前蜀时复有王衍
的霞光笺。岭南出产一种“谷积”。由此可以看出,造纸原料的增多和技术
上的进步。
尤其要提到的是雕版印刷的发明,少室山房笔丛卷四谈到隋开皇十三年
(公元五九三年)“敕废象遗经,悉令雕板”,以为是雕板印书的开始。但
也有人反对此说(最近张秀民则认为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确已有了雕
板印刷)。关于雕板究竟起于那一年,固然意见还不一致,但无论如何,不
会迟于安史乱后。雕板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是当时劳动人民对祖国对世
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建筑技术方面的进步,隋、唐时也表现得很明显。隋朝工匠所造的赵州
安济桥,用“空幢券法”造成,在桥梁建筑上是个很大的成就。隋、唐长安
城的建筑,规模之大与制造之精,实为空前。日本的平安京和朝鲜的平壤城, 
当时即仿唐代都城而建成。至于佛寺建筑,如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全为
木结构,建筑雕刻都很精美。
第五,交通工具,如船舶,也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载重量相当大的航
船。唐国史补卷下载: 
“江湖语云:永不载万,言大船不过八九千石,然则大历、贞元间,

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
数百,。。此则不啻载万也。” 
刘晏在揭州曾设立造船场十处,制造通航于运河的漕船,每船载千石,这样
的大船,据史载,对唐代南北的漕运起了很大的作用。岭南还有一种不用铁
钉的船,岭表录异卷上说: 
“贾人船不用铁钉,只使桄榔须系缚,以橄榄糖泥之,糖乾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