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贼吞天下 >

第145部分

三国之贼吞天下-第145部分

小说: 三国之贼吞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十七章 拜访王允() 
董卓和袁绍分别做为山西和山东,武将与文臣之中两个最强大的代表,二人的决裂从一开始就有其必然性。

    每一代朝廷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必然要在武将和文臣之间做出选择,文臣因其固有的忠诚和僵化思维成为最容易被统治的一群人,深受每一个皇帝的喜爱。所以每当两者之间出现矛盾时总是以皇帝偏袒文臣而告终。久而久之,便出现了“武将夺天下,文臣做天下”的奇妙驳论。

    武将们为国厮杀,出生入死,几多流血与流泪,得到却大多是文臣的诋毁和皇上的猜忌。无数名传千古的绝世名将在自己活着的有限岁月里,无不是以提心吊胆来防止“狡兔死,走狗烹”的惨剧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保家卫国的武将们根本就无法在朝堂上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势和地位。

    董卓的强势出现无疑是武将们在被压制的无数时间里为争取自身权利而做出的一种抗争。这一点,从皇甫嵩身上亦可以看出。当董卓假天子之命招他入京,要剥夺他的军权时,皇甫嵩的顺从被后世很多人解读为愚忠,可如果皇甫嵩真是一个如此愚蠢的人,那他怎么可能成为东汉末年最强的将领。

    只能说皇甫嵩是通过默认董卓执政来报复皇帝和世家以往对他的不公正待遇。

    山东世家门曾以拥护刘秀登基为条件,获得了朝堂上的独霸权,这种权利几乎摒除了其他任何地方的世家参与朝政的机会。也使得曾经在大汉建立中拥有过汗马功劳的山西世家们,只能无奈的选择军权这条路来让自己不至于被排除在中央权力之外。但是军权本就是一种被压制的权利,山西世家们很难通过它与山东世家抗衡,只能无奈的在整个东汉一朝中沦为他们的配角。

    如今,董卓给了他们翻身的机会。

    洛阳之变,十常侍诛杀何进,身为何进外甥的汉少帝能否在十常侍的统治下保命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而这时,是袁绍一声令下,诛杀宦官其实变相的保住了少帝的性命,这救驾之功对袁家来说将是他们在未来朝堂上立足的根本。

    但是董卓为了确认自己的威望,强行废少立献,也就从根本上断绝了袁家与皇帝的这一层救命关系,自然会引起袁绍的强烈反弹。但是面对已经拥有了洛阳几乎全部兵权的董卓,他也只有选择退避这一条路可走。

    袁隗为了保住袁绍这个袁家的希望,在董卓的威逼下,不得不选择屈服,亲手将少帝的玉玺摘下,这本是董卓为了打击袁家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却被山东世家们解读为对整个山东世家的羞辱。

    其后山东世家们感觉已经无法在朝堂上与董卓抗衡,便将目光投到了地方权利的争夺上。于是孔伷、韩馥、张邈等一大批来自山东的朝廷重臣纷纷被任命到地方上担任刺史、郡守之职。

    而董卓此时为了进一步控制朝堂,也需要大批的空缺职位来安置山西世家的人员,但是他又不能无故驱赶大臣,如今见这些人如此上道,竟然主动离开,自然是欣然同意。

    董卓的支持者最主要的是凉州人,其次才是并州人。

    凉州人中以军队对他的支持最高,但是其中却没有多少可以从政的人才。因为凉州的世家们因不满山东世家长久以来的排挤打压,已经纷纷加入王国,韩遂等人的造反队伍。这些年董卓和他们打生打死,彼此间的仇怨早已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化解。

    无奈的董卓不得不启用并州派系的世家来充实自己的文官队伍。

    而王允因其崇高的威望和闻名天下的才华,成为并州世家在洛阳的代表。此时也自然成为董卓着重提拔和拉拢的重要干将。

    王允年轻时嫉恶如仇,曾不顾旁人劝阻,毅然决然的弹劾十常侍。谁知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还是被十常侍反了身,不但没有将他们定罪,反而让自己落得个入狱的下场。若不是被山东世家中人救下,现在连小命都难保住。其后,他流浪天下,也大多在山东各世家的庇护下才能屡次逃过十常侍的追杀,所以虽然他属于山西世家的一员,但感情上,王允还是比较亲信于山东世家的。

    如今,随着年领渐长,王允已经懂得如何收敛自己的傲气,因此在面对董卓时才能虚与委蛇。

    今日本是王允升任尚书令的大喜之日。不过为了避免给人结党营私的印象,除了一些资格深,名望重的世家领袖,其他人是没有资格入府参加宴会的。

    许康也是凭借了许靖的威望,这才能够有机会进入王允的府邸见识一番。

    随着门口的一声唱诺响起,“御史中丞许靖大人,长水校尉许康大人前来恭贺。”就见一位白须白发的老人迎了出来。

    许靖行礼道:“见过尚书令王大人。”

    王允忙将其扶起,道:“文休能来,实在是让蓬荜生辉。”

    许靖也忙谦逊几句,然后才指着许康介绍道:“这是我族中子弟,单名一个康字。此处贸然将其带来,还望王大人不要见怪。”

    王允意味深长的看了许康一眼,道:“既然是许大人带来的晚辈,那就一起进来吧。”

    走进大厅,许康发现坐在两侧前排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头发花白的老人,而在他们的身后才是一些相对年轻的后生。

    这些老者彼此之间似乎都很熟悉,见到许靖后纷纷打起招呼。

    “文休,你可是来迟了。”

    “我们大家可都在等你一个人了……”

    许靖团团笑着,给每一个人赔礼道歉。

    这时已经有人注意到许康,道:“文休,你带来的后生好生面生。”

    许靖只得再次介绍道:“他是我族中后辈子弟,年轻识浅,此次前来,就是让各位大人见见,以后若他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还请诸位能多多教导才是。”

    在座诸位都是厮混了一辈子官场的老油条,哪里还不明白许靖的意思,对许康不免多打量了几眼。

    有人道:“文休,听闻你长子许钦颇有文采,怎不见你将他带来?”

    许靖笑道:“钦儿才华尚浅,如今正是寒窗苦读之时。”

    众人已经明白许靖有意将许家交托到许康手中,不禁惊讶于他不偏于私的气魄。而且此事毕竟是许家的家事,旁人也不好过多置喙。

    许靖带着许康刚刚坐下,就听外面唱诺再次响起。

    “左将军、鄠侯董旻大人,中郎将、都乡侯吕布大人到。”

第六十八章 颍川荀彧() 
自从吕布杀了丁原后,便彻底投向了董卓的阵营。先是被任命为骑都尉,取代了丁原的职务,统帅并州全部兵力。后来更是很快便被升为中郎将,都亭侯。

    对吕布如此重规格的封赏,虽然有董卓拉拢并州军,树立自己招贤纳士形象的考虑,但也足见对他的偏爱了。

    此时听到董旻与吕布联袂而至,王允也不敢托大,带着一众大臣亲自迎出了门外。

    许靖自然也不例外,与一众老臣走向前去,共同簇拥着董旻和吕布缓缓而进。

    许康看的颇不是滋味,这群老家伙在自己面前托大的不得了,结果董旻一到,便都迫不及待的上前去拍马屁,还有一点儿节操吗?

    当然更主要的是许康发现自己竟然连拍马屁的资格都没有。

    浓浓的香气扑鼻,许康愕然发现自己身边多了一位容貌俊秀的美男子。而那香气竟然还是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

    虽然世家子弟多有傅粉熏香的习俗,但像这么浓的香味许康还是第一次遇到。以至于让他以为对方会不会是哪一家像蔡琰般喜欢着男装的女子所扮。不过经过认真观察,许康却发现他候间有喉结滚动,这才确信对方是货真价实的男子。不免暗叫可惜。

    那男子似乎也注意到许康的目光,转过头微笑道:“许兄,有礼。”

    许康尴尬一笑,但同时对对方也充满了好奇,问道:“敢问兄台名姓?”

    “颍川荀彧。”对方的回答相当简洁,道:“算起来,我们也算是同乡了。”荀家与许家同为颍川四大家之一,说二人是同乡到也不算失真。

    而许康对这个名字也是如雷贯耳。自小便被人称有“王佐之才”,更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的三国着名文臣,论智力足可以和诸葛亮相媲美的首席谋士。颍川荀彧,荀文若,相信任何一个对三国有些了解的人都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许康立刻大礼一拜,郑重其事的道:“原来是文若兄,早闻兄长有王佐之才,今日一见当真是许康三生之幸也。”

    荀彧脸色一红,也回了一礼,道:“许兄过誉了。识破张让之谋,北邙山中救驾才是天下奇功。”

    许康也是谦逊了一阵,二人相互恭维一番,再加上许康的刻意亲近,不一会儿两人便续了年庚,称兄道弟起来。

    这时董旻、吕布已经在众人的簇拥下坐了上座,其他人纷纷回到自己的席位,许康却趁机坐在了荀彧旁边。原本那人虽有些皱眉,但此等场合也不好太过追究,只好另寻位置去了。

    荀彧对这些却只是微微一笑,道:“贤弟之名如今可谓是名闻洛阳之城,为兄也是多有耳闻。”随着二人的熟悉,荀彧谈起话来也少了许多顾忌。

    许康脸一红,道:“小弟行事荒唐,到让兄长见笑了。”由于他身为官员,却甘心去做销售的行当,“贪财校尉”之名可谓名闻洛阳。不过他从不仗势欺人,买卖做的也公平合理,再加上经常出资接济穷人,所以这个称谓还算不上被人唾弃。

    荀彧却道:“贤弟率性而为,不畏世俗谤讥之议。更主要的是行商而不忘济民,为兄佩服还来不及呢。”

    许康顿时对荀彧大生知己之感,与其更显亲近。

    然后许康又向荀彧询问对时政的看法,甚至是一些治国的理念,荀彧都是侃侃而谈,许多见解都切合这个时代的特点,让许康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而他偶尔超出时代的观点,同样也让荀彧眼前一亮。两个充满朝气和理想的年轻人就这样对大汉朝的各种未来展开畅想,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不是有资格谈论这些。

    二人正说的忘形,却突然发现厅堂内的气氛有些诡异。

    许康这才发现左将军董旻竟不知何时出现在了自己面前。

    董旻乃是董卓幼弟,深受其宠信,再加上在洛阳之变中正是董旻的积极斡旋才使董卓控制住了何家的军队,可以说为董氏政权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在整个董氏一族中的地位都极其高。

    许康忙站起身,礼拜道:“见过左将军。”

    董旻本有些不豫的脸色这才缓和下来,道:“许校尉不必客气,你我虽是第一次相见,但早已合作良多,也算是旧识。来,本将军敬你一杯。”说完,举起了手中酒爵。

    许康也忙举起酒盅,道:“应该是下官敬将军才是,岂能让将军敬下官。”

    董旻笑道:“若非你情报得当,家兄又岂能这么快便赶到邙山,救驾之功也不会落到我董氏头上,该当本将军敬你才是。”

    众人闻言,顿时一惊。虽然邙山救驾时,许康也在场。但除了一些真正的高层,知道许康在其中所扮角色的并不多,再加上事后董卓对许康的封赏也仅止于长水校尉这个虚职,以至于很多人将他自动省略了。

    现在董旻当众承认许康的功劳,对大家都是一个不小的刺激。

    要知道董卓子所以能得到如今的滔天权势,其根源可以说就是一个邙山救驾,正因为他及时掌握住了皇帝,才使他在洛阳之变的稳定中占尽先机,也占足了便宜。

    有此也可想见,许康对董氏的功劳之大了。

    许康闻言却是神色平静的道:“些小微劳,岂足挂齿。当初在下也是有感于宦官之乱,久病难医,听闻董太尉战功无敌,特进此言,希望能助太尉平定天下之乱。只希望以后董太尉能够匡扶陛下,行伊尹之劳,建霍光之功,再造我大汉繁荣之世。如此方不负天下臣民对太尉的殷殷之心。”

    董旻击掌笑道:“说的好,许校尉年纪虽幼,却心怀天下之志,着实令人佩服。本将军定要向太尉大人进言,为许校尉加官进爵,好辅佐太尉共治天下。”

    许康谦逊道:“大人过奖了,下官年轻识浅,恐难当大任,有负太尉和将军的期望。”

    董旻道:“哎,年轻人做事不要婆婆妈妈的。你的老师如今也受命于太尉,大见亲信。若你也能拜入朝堂,到时候师徒二人同心协力,不失为朝堂上的一段佳话。”

    许康知道他说的是蔡邕,蔡邕虽是被迫为官,但却深受董卓器重,先是署祭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