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汉末南国 >

第60部分

汉末南国-第60部分

小说: 汉末南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响收成,恶性循环啊。我只不过是出动了四个军团,就花费了积蓄多年的粮草。”
“不过这次讨伐,和历史上的那次已经大不一样了,蝴蝶已经扇动翅膀了。”
第七十二章 陡仄轘辕道;翠屏列上巅
    木材,木材,钢铁,钢铁,粮食,粮食。
十八年来,交趾的官府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这三项的建设。为此朱崖和交趾大片大片的沼泽地被排干,开垦为水田。从未经历斧钺的原始森林被放肆的成片砍伐,然后顺着河流飘下去。石碌的铁矿不分昼夜的被开采着,燃着木炭的熔炉熊熊不息,没有平炉,也没有转炉,最大的熔炉高不过一丈,炼出一斤好铁,足足需要十斤矿石,中国唯一的富矿被这种粗放式冶炼搞的浪费严重,废弃的矿渣积累如山岳。
当年毕炜执掌交州后,面临的最大课题是如何把岭南从一个刀耕火种的落后农业地区建设成为一个足够可以和中原竞争的发达地区。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在现实基础上,毕炜可以选择的经济发展路线有三条:第一条是强调发展民间经济,鼓励民间投资,培育元气,慢慢的发展; 第二条是从事远洋贸易和掠夺;第三条就是伟大的统制经济道路,以政府的力量,统制一切资源,以行政命令手段发展重工业,实现军事第一。
依靠南方产品对中原的倾销出口,和对骆越部落最大程度的利用,毕炜解决了原始资金问题。随后工业化的热潮提前两千年在北部湾周围出现了,重点发展的林业,工业,农业,交通,航运等行业,都是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着,提高到了工场手工业的层次上。而在走出北部湾沿岸那些模范区域的围墙,尤其是九真郡和桂林郡的边远地区,目光所及仍旧是一片古老的赤贫。虽然这种类似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粗线条开发对资源和环境的浪费十分严重,但是在这个时代,这种浪费为源源不断地丰富资源所抵消,此种经济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发展最快的方式了。
由骆越部落砍伐下来的原木被官方的造船厂制造成船舶,由外族奴隶开采的铁被官方的冶炼厂打造,原来的黄巾将士开垦的农田三分之二的收获被官方无偿征收。南海海面上的远洋船只打着的官家的旗帜,十年来兴办的产业没有不是官府的,所有的商业,无论是收购南洋香料还是给军队供应物资,都陷入了官府自己和自己做生意的怪圈。直到打开西洋航线,锡兰,身毒甚至少量罗马的物资流入,使得对外贸易空前火热,经济才逐渐回归正常。
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文盲,有时候在一个县里,只有不到十个人认识朝廷下来的的文书。刚刚穿越时,毕炜主要是收买了一些可塑性强的少年,慢慢的培养他们。掌控交州实权后,除加强州学郡学,广泛开设夜校外,更是设立了特殊的学院,每年以行政手段强制选送六岁到十六岁最聪慧的儿童入学,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他手里也有不下数千人的可用栋梁。 
这样南方十多年的积累,终于以三百万的人口养活了一支十万官兵的常备精锐陆军,动员后备力量和山越部落后,还可以组建一支十万人的次等陆军。还拥有着十万水兵和五百艘三桅战舰的海军,不过风帆时代的船只都是通用的,战舰稍稍改装就是上好的商船,所以人们并不觉得一直是海上运输重要一环的海军是沉重的负担。
无论常备军或是后备军,并不依照汉部曲制编排,而是依据毕炜的恶趣味,划分为二十个卫,十八个模仿戚家军鸳鸯阵,归属常捷,镇洋,骁果,越骑,天驱,神策六个作战军,另外两个卫则是跨时代的装备了火器,打平朱崖时期战功赫赫的抬枪已经不用,换装为实用化的火绳枪和轻型青铜炮。之所以只有两个卫的壹万陆军装备火器,原因不是火器产量上不去,也不是为了保密,而是因为硝石产量不足。
硝石主要成分为氧化钾,无色、白色或灰色结晶状。有玻璃光泽。所谓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硝石也。毕炜现在还没有在岭南发现大的硝石矿藏,所使用的硝石多产自五指山的一些山洞,还充分利用了墙角和屋根下析出的土硝,这些硝石毕竟有限,不敷使用,而武陵一带硝石颇多,眼下却尚未开采。毕炜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硝石矿藏在智利,但是眼下还隔着辽阔的太平洋,只能望洋兴叹。
毕炜多年准备,一朝发力,出动了常备军四个军团六万和后备军四万,从灵渠和东海两路大举北上,虽然有一些阻力,以大义和金弹开路。仍然是很顺利的控制了长江以南地区八个郡,只是到了这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只是控制着重要的交通线和关塞要地,兵力就已经透支,尚未统合的广大地区危机四伏。若不是海军阻断长江,处境将会十分危险。
所以亲自带军北上讨董捞一些形象分,顺带显示力量的毕炜出发后,震慑周边诸郡出发后,这个摊子就由坐镇金陵行营的诸婴和都督荆南的朱隽负责了,两人兢兢业业,连续奔波数月,安民慰众,招遣降兵,对被俘的官吏将士一律优待,“还取其同胞同党,自相统处之,不为疑异。”本来八郡官军同交州就无什么深仇大恨,那些太守本身是北方人想回家的,也通通放还,连那位零陵太守也被光荣礼葬,毕竟是死于所职的忠臣。两人又出面开仓放粮,承诺免除八郡赋税三年,由是“内外咸悦,咸思报效”。
“自是以后,江南未归附者,无问乡村堡坞,贤愚贵贱,咸遣书招慰之,无有不至。”
有人曾这样描述洛阳(即洛邑、汉魏洛阳故城)的地理环境:三川河谷低地在河南西北部,处中条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嵩山之间,由黄河、伊河和洛河三条主要的河流冲积形成。洛阳城即位于其中。三川河谷三面阻山,只有北面稍嫌敞开,不过,黄河横亘,作了一定的弥补,也差不多算是山河四塞。
三川河谷所凭借的地利既有上述诸山脉的环绕形成险阻,又有河流上下周流,作为与外部联系的途径。洛阳周围的关隘大都是依这些险阻而立。潼关拒其西,扼崤函之险;虎牢阻其东,扼嵩山北麓与黄河之间的通道;伊阙(今洛阳龙门)阻其南,扼嵩山与熊耳山之间伊河河谷通道;孟津阻其北,扼黄河渡口;另有广成关(今临汝西)控制由汝河方向来的通道,轘辕关(今巩义西南)控制由颍河方向来的通道。这些关隘营建于不同时期,历代废置不一,时有变迁,但它们控扼之处却足三川河谷周围的险阻。
利用三川河谷的山川险阻,在洛阳周围众建关隘、置兵戍守,以东汉末年的八关校尉为最典型。八关为:函谷、广成、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平津。 
周人经营洛邑,即是看重三川河谷的地理形势。周武王对周公说:‘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伊洛。‘ 
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一“〖缑氏〗有邬聚。有轘辕关。”《史记。高祖本纪》: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汉书注》:臣瓒曰:轘辕,险道名,在缑氏东南。《郡国志》:缑氏有轘辕关。
陡仄轘辕道,翠屏列上巅。 高峰常碍曰,密树不开天。 风急摧残叶,洞深锁暮烟。 早行凭眺望,霭霭白云连。 〔金〕 元好问
轘辕关城墙高大厚实,又坐落高处,易守难攻,是洛阳周边要塞中仅次于伊阙和虎牢的雄关了,三月七日,越骑和丹阳兵从酸枣急行军赶到关下,直奔轘辕关杀来。 初行之,雾甚,俄而山景澄明,良辰美景,不能不让人心头为之一振。
轘辕一战,毕炜亲自指挥,并率先统左右轻骑数百,先至轘辕城下观察敌情。立营之前,毕炜又派越骑主将赵苞、孙坚各带数十骑驰至城下,“行视战地”。
素性轻躁的徐荣凭城眺望,认定毕炜军是想紧挨城墙扎营,就亲自率兵出城来迎,骑兵从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毕炜恐怕徐荣“背城不肯远斗”,就先下令越骑主将赵苞领左军准备赴东门,命孙坚带右军赴南门。同时,毕炜又令中军往后小缩,作出怯敌欲退的姿态。
手中握有近三万生力军的徐荣见毕炜兵阵回退,顿时来了精神,很想乘势迫击,一举击破。他远离城门口,带头冲出一里多地后,下令整队结锋矢阵,准备依仗西凉骑兵的威力击败眼前的步兵。
徐荣指挥西凉骑军直向毕炜中军杀来,而当时在师旗下面马上高坐的根本不是毕炜,而是毕炜部将山越沙摩柯。毕炜中军以数列整厚鸳鸯方阵迎敌,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前列都是一丈的精铁长枪,西凉骑兵惟有舍命突击。沙摩柯激怒山越兵将曰:“今去家数千里,进则事成,走必尽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众皆应声腾赴。一时间战况十分激烈,激战甚久,董军在中线渐渐的占了优势,他们的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到了沙摩柯一部,徐荣感觉只要再投入一点力量,眼前这些步兵就要崩溃了,他一次次的加大进攻力量。但是那些奋战在前的凉州精骑们,却感觉自己从来没有遭遇过这么坚强的步兵!他们数次冲击都未冲散敌人的阵型,现在他们已经丧失了马匹的冲击力,牢牢地和敌人胶着在了一起,每向前一步,就要赔上十来个胞泽的生命,对方的伤亡比他们大多了,但是在刀砍马踏之下阵型仍然丝毫不乱,他们刚砍倒敌人前排的一个人,后排的敌人就补充上来。这些南方来的打着蓝底白星旗的小个子步兵,实在是顽强到了极点!
徐荣站在自己中军的看着前方厮杀。自己的部队又一次的退了下来。带队发起进攻的校尉已经挂了彩,还没包扎就跑到他的面前:“将军,这帮南蛮子是硬茬!对抗骑兵组织得不怎么样,但是够拼命,这第六次咱们也被打下来了。我们北军的兵要喘口气,调后面修整多时的西凉兵上去吧!北军的底子,可不要打光了。”
徐荣哼了一声:“你在战前怎么夸口来着?咱们北军五营的名声想毁在你手上?咱们北军投了董太师,就要为太师效死力!你给我滚到后面休息去!”他心中也有些热血沸腾。这个非董卓嫡系出身的荥阳太守,心里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的愿望,也有着最强烈的英雄主义的想法。碰到这么一个顽强的对手,反而激起了他的雄心斗志。
不料此时号角大作,越骑主将赵苞、丹阳兵统领孙坚两人分领叁千骑兵忽然从左右突出,依照毕炜先前吩咐,分别杀向轘辕东门和南门。“南兵齐呼而前,红尘暗合。鼓未及动,锋刃乱交,响若山崩,城楼皆振。”
董军激战已久,体力上精神上都已经疲惫了,忽然看见敌军骑兵从身边飞一样掠过直奔自己老窝,董卓在洛阳收编的北军士兵首先大乱,裹挟着西凉骑兵也乱了阵脚,一军皆顿时心慌。没多久,毕炜又让军士鼓噪,高呼“徐荣已经被杀”,董军闻知大将被杀,全都乱了手脚,原来的撤退演变成为崩溃,士兵们无头苍蝇一样左突右撞,那些军官们竭力的想控制部队,但是却被溃不成军的乱军撞倒,“舍仗而走,争奔所出之门”,但两个城门的进路均为孙坚率领的丹阳兵组成方阵堵住,后面的越骑材官在赵苞命令下,纷纷下马迎头发弩,箭矢如六月雨下,顿时董军死伤无数。
徐荣本人也被败兵夹裹,指挥一群亲兵左冲右撞。见两个大门方向都被堵住去路,徐荣腿快,跑到城墙边,仰脸高叫守城董兵放下绳子,准备拽住绳子爬上去。城上守兵扔下大绳,徐荣丢下手中大刀,拼命往上爬。无奈,重甲坚盔,攀爬速度大受影响。此时孙坚率领的越骑已经追杀而至,一个名叫卢谔的什长跳起抱住徐荣一只脚。大叫一声,徐荣坠地,这个什长连忙指挥手下兄弟用绳子紧紧绑住徐荣。
毕炜命兵士把徐荣的兜鍪和衣甲挑在长矛上,在战场上驰骋示众。于是南兵“随所向奋击,禁不可止。数里之间,血流蔽地,僵尸相枕。”时已日暮,毕炜见战士斗志正锐,就下令攻城。“时无攻具,肉薄而上。”如此坚厚的轘辕,竟然被丹阳兵在没有任何攻城器械的情况下,凭一股冲劲和不怕死的精神,一举攻克。
第七十三章 和谈
    洛阳市里的行人商贩已经没有过去的熙熙攘攘了,有当今那位董卓太师纵兵掠夺在前,又有来自关东的供应因为战争而切断在后,这座城市的活力和生机已经渐渐衰微。但是这座城和城中的人依旧要生活,对于那些小民来讲,他们依旧是首善之区,天子脚下的臣仆,那些诸侯们既然要打仗,就让他们打好了,不过抱歉,请把战场放在洛阳外面。数百年的日积月累,使得洛阳自有一种豪华的气息,尽管即将面临灾难,仍然那样浓烈扑鼻,丝毫不因为暴虐的杀气和沸腾的战云减退。
轘辕关被攻克的消息给董军带来的震动是巨大的,姑且不说徐荣在指挥上的失误和漏洞。轘辕失陷致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