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人间香秀 >

第38部分

人间香秀-第38部分

小说: 人间香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文君闻言一奇,心道,“洪涝便是洪涝,岂有异地之别?”

    刘宝书见王文君不语,便又道,“大人来此数日,难道没有发现奇怪之处?”

    王文君回道,“此处水患尤为严重,确实有别于他处,但也无甚奇怪。本郡虽非天神下凡,不过疏浚河道、通引塞流,本郡却有成竹,各位不必担心。”

    刘宝书却道,“大人,本村水患年年不断,寻常疏浚之法根本无济于事,大人可知为何?”

    王文君见刘宝书及一干村民脸色哀哀,心中不忍,便没有直言拆穿是村民治水方法不对,而是问道,“为何?”

    刘宝书见王文君退让,暗暗舒了一口气道,“大人明鉴,容小人细禀。”

    王文君依允。

    刘宝书便悲辛满腹,缓缓诉道,“本村的北面有一座山,村民谓之北山,北山林木葱茏,瘴气弥漫,不是寻常人可以进去之地。大人明鉴,自古生人勿近之地,必有邪祟之物,北山之中便藏有一巨蟒。此蟒修炼成妖,为非作歹,每逢此季便兴风作浪,村民既无法杀之,只能杀牛宰羊供奉,以求洪涝减轻。大人神武,定要为村民们做主,入山除去祸害,还正夺村安宁呀!”

    王文君自小苦读圣贤之书,闻此怪诞之言,不觉一阵悲哀,慨然道,“正夺村水患绝非巨蟒引发,古有白蛇传说,世人爱之,但亦深知其事荒诞,本郡承诺为正夺村除去水患,而山中巨蟒,大家都不必再供奉,随它去吧。”

    刘宝书闻言双腿一个哆嗦,跪在地上便拜道,“大人救救我们吧!”

    其余村民跟着下跪哀求。

    王文君自知理不可喻,从权道,“好吧,本郡暂且答应带人入山降服巨蟒,但本郡有个条件。”

    刘宝书闻言大喜道,“大人请说,一百个条件,村民们都答应。”

    王文君不无悲哀道,“治水降蛇两不误,本郡还望大家听从指挥。”

    刘宝书喜极而泣,“正夺村村民惟大人之命是从。”

    王文君其时是想到村庄附近既有巨蟒,难保此蟒不出来扰乱民生,便改口答应带人入山降服。

    王文君安排下去,卫朝英让三十六名部下带上尖刀弓箭绳索,由刘宝书和村里几个曾入山尝试杀蟒的幸存者带路,即刻入山。

    王文君和刘宝书行在队伍中间,听刘宝书诉说杀蟒经历,越听越奇,只盼着快些见到村民口中的花白金色蟒。

    队伍在一个山坳处停下,略作休息,便向一处深谷行去,行不到半里,众人忽觉前方森气凛然,不由得屏气凝神,亦步亦趋起来。

    众人好不容易来到谷中深处,但见眼前之路九十度急转,在急转处森森然露出一个一米左右大小的圆形洞口。

    卫朝英居于最前,回头接过村民一路背着进来的一只小猪,暗运真气,忽地向前扔去,不偏不倚,小猪正落在洞口外一米处,跌跌撞撞爬起来正欲逃跑,忽闻一声冷吣,一条花白金色巨蟒忽地探出洞口,一口便将小猪咬进嘴里。

    王文君等未见过巨蟒之人见状一愕,卫朝英反应急速,一声令下,三十六名部下及几个村民搭弓拉箭,纷纷朝巨蟒射去。巨蟒头部伸出洞口,此时无法往后退回,数十枝羽箭也迫使它不敢向前游出。

    巨蟒闪避羽箭不及,顷刻已身中数箭,嘴巴此时也无力叼住小猪,小猪从蟒蛇嘴里逃得一死,跌跌撞撞,向谷中更深处逃去。

    王文君见蟒蛇身中数箭,并非要害,情势却急转直下,方领悟到几个村民的箭头必是抹了雄黄,不由得一惊。

    巨蟒难以振作,胡乱地吐信威吓,终是斗不过卫朝英缭乱的剑花,扑通一声,蛇头垂地,眼神哀哀,盯着王文君,求生之欲直刺王文君心头。

    王文君不由得一凛,暗忖道,“此蟒既非洪涝罪魁,怎能枉受无辜罪责?而刘宝书及村民之言自始至终都未提到此蟒主动袭击村民,可知此蟒不袭无辜。”想及此处,王文君喝住上前欲斩杀巨蟒的卫朝英,“卫统领,且慢!”

第58章 一生一死何足算() 
本卷讲述龙庭气节,护国双柱的故事,敬请各位读者阅览!

    。。。

    。。。

    卫朝英听到喝声,连忙止住脚步,退回来道,“大人,为何不趁巨蟒疲软之机将其斩杀?”

    王文君道,“吾闻之百兽百鸟,最狡黠者狐蛇也。此蟒乃百年蛇妖,必有奸宄,它知卫统领身怀绝技,便诱使卫统领大意,若卫统领有一二闪失,此蟒再伺机反击,恐怕我等都将无命回村了。”

    刘宝书忽道,“此蟒中了雄黄,再无能耐。”

    王文君反诘道,“又何以牺牲?”

    刘宝书闻言一惭,不敢答话。

    卫朝英见王文君异状,想起在村中之景,恍然领会王文君欲生巨蟒之意,毫不犹豫地配合道,“大人考虑周到,末将只知与敌人激战时须防备敌人诡诈之计,与蛇交战便忘乎所以,实在惭愧。”

    “不急。”王文君顺势安慰一句,喊道,“刘宝书。”

    刘宝书忙道,“草民在。”

    王文君看看天色,吩咐道,“眼看天色已晚,你先带他们返回村里,告知大家巨蟒已被除去,以免大家担忧。”

    刘宝书闻言但觉有理,应道,“草民遵命。”

    王文君又补充道,“一并告知大家本郡也不刻即返,无须忧心。”

    刘宝书依言带着几个村民离开,王文君又命卫朝英带人退下,卫朝英知道王文君有意放生,但王文君此举令他不放心,“大人,这样太危险!”

    王文君却道,“放心吧。”

    “可是”

    “本郡若无把握,不会冒险。卫统领,听命,带人退出谷去。”

    卫朝英只得依道,“大人若遇危险,请即刻大叫。”

    王文君应下,待卫朝英带人离开甚远,忽道,“蟒兄啊蟒兄,你若真有灵性,听懂我说什么,就往北面逃去,那里有一片森林可供你栖身。”

    王文君话音落下,巨蟒勉强抬头,见此情状,王文君又道,“不急于一时,养好伤再离开。记住,一定要离开,往北面走。”

    王文君走到谷口,卫朝英等人都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护着王文君出了北山。正夺村村民在刘宝书的安排下早已杀猪宰羊等候王文君返村。

    王文君遗漏此着,暗自责怪一番,但见村民欢喜招待,也不扫兴,要求同食,唯此不依。

    翌日,王文君亲率队伍治水,疏浚水道,因为方法得当,成效显著。

    治水十数日,王文君一行临别出村,村民们聚集在村口热情相送,王文君坚持不收一丝一毫,千叮万嘱,只是要村民们依照所留之法做好防范洪汛的准备。

    王文君遍走各地治水,不容喘息,治水五月有余,突然传来柳籍在鬼域大胜鄙喜的消息,桂林郡军民皆欢呼不已,而不久郡中便传遍“龙庭气节”四字,郡中百姓此时才知新任郡守乃四人之中的王文君。

    郡中百姓为此更加景仰王文君,很快编出许多歌谣传颂,诸如“清苦与民同,门外王郡守”“与民同苦问是谁?清门郡守王文君”此类,王文君自此有了一个“清门郡守”的美称。

    王文君听到柳籍大胜消息,更加不敢懈怠,为防范将来的五月六月分大洪之汛,废寝忘食,日渐消瘦。

    卫朝英心疼不已,劝道,“大人,您事必躬亲,劳累至此,身体会受不住的,还望您多加休息,有什么事多吩咐末将去做便可。”

    王文君怀有心事,闻言一急,训道,“洪水来了,它会休息么?”

    王文君此言一语双关,卫朝英自然不解,不禁一鄂,王文君见状自觉过了,看着卫朝英又缓和道,“卫统领,洪水即是猛兽,与之搏斗,不容稍微分神。本郡若因稍微的懈怠酿成过错,不论小大,都会寒了郡中百姓的心,此番心思,你能理解么?”

    卫朝英闻言连忙一揖道,“末将明白了。”

    王文君点点头道,“明白便好,你也一刻不能放松。”

    卫朝英拜道,“末将必当竭尽所能,一刻也不松懈。”

    王文君又点点头,下意识地叹了了一声。

    卫朝英为此不由得一奇,问道,“大人何故叹息?”

    王文君闻声猛地回神,又微叹道,“想黎元之苦,不禁发叹。本郡无事,卫统领,你退下吧。”

    卫朝英退下。

    王文君此时独自在茅屋中沉思,屋外依旧是连绵不断的雨水,噼噼啪啪,让王文君越思越深。

    盛夏,洪涝严重。

    王文君率领部下日夜抢战,经过数月鏖战,终于接近尾声。

    一日,王文君短褐穿结,率领郡中兵马在某地治水,当地民众知道王文君乃是圣上钦点的榜眼,就地休息时围着王文君谈笑,中间有人希望王文君作诗一首,王文君自知推辞不了,索性笑道,“本郡虽略有文才,但素不通诗,不过既得大家如此盛情,本郡就斗胆献丑,诸君请听:

    “滔天不畏风波恶,瘴气迷烟等闲度。担泥筑堤齐挥汗,揽衣采蕨不成各。有情食饭未嫌碗,无怨饮汤分一勺。念此风淳共疾苦,茅檐遮雨亦足乐。”

    王文君吟罢,众人拍手叫好,闹腾不已。

    王文君连连抱拳,以示过奖。

    忽有人来报道,“报告大人,大事不好了!”

    众人闻言以为是洪水变故,立时鸦雀无声。

    王文君镇静道,“发生何事,何以如此惊慌?”

    禀报之人回道,“回禀大人,万俟,万俟大人不慎失足落水”

    “啊!”王文君闻言大惊,追问道,“怎会如此?在何处?快带本郡过去!”

    王文君迈步疾行,禀报之人边走边回禀,“卫统领已将万俟大人捞起,但”

    王文君截道,“不必多言,快走!”

    众人赶到,卫朝英上来禀道,“大人,已经不行了。”

    王文君走过去探了探,片刻之后,摇了摇头道,“叫人来,把万俟大人的尸身收管好,稍后由本郡亲自送回万俟大人府中。”

    乍闻噩耗,万俟夫人确认尸体是万俟杰本人后,当即大哭大闹,无法形容。王文君不得已道,“万俟夫人,请节哀顺变。万俟大人为治理郡中水患劳心劳力,百姓敬仰,本郡会如实向朝廷奏明,日后加功进赏,自然是少不得的。”

    万俟夫人闻言不由得一愕,愣了少刻忽地冲王文君嚷道,“这人都死了,加功进赏还有什么用?啊,你说啊!”

    卫朝英见状恼道,“夫人请自重,当知站在你面前的是郡守大人!”

    万俟夫人见卫朝英呛声,掉头撒泼,步步紧逼,“你是什么东西!你们害死了我家老爷,现在又要来打杀我这老妇不成?”万俟夫人说着忽又转身铺在万俟杰的尸体上大哭道,“老爷,你死得好惨、好冤呐!你怎么会突然傻乎乎地跟着去治水,这水又淹不到咱们家里,你去凑什么热闹啊!老爷啊,我好苦呐!”

    王文君此时已将怒极的卫朝英支走,静静立了一会,见万俟夫人没有停下的意思,便又立了一会,随后温声道,“万俟夫人,万俟大人爱民如子,实乃我辈之楷模。万俟大人临终前托本郡带话给夫人,万俟大人希望丧礼从简,唉,万俟大人临终前犹能灵台清明,本郡实在感佩不已,也希望夫人莫要违逆了万俟大人最后的心意。”

    万俟夫人闻言哭声忽止,直到王文君把话说完良久,才忽地又伏在万俟杰的尸身上伤心道,“老爷,是谁把你洗脑了呀?”

    王文君闻言摇摇头,在万俟夫人身后道,“本郡还有急事,先行告退,万请夫人节哀顺变。”

    王文君回到府衙,传召各级官员召开紧急会议,守丞一职空缺,而治水大势却刻不容缓,需要有人临危受命,暂代守丞之职。

    各级官员,无人自荐。

    王文君环视一眼,目光最终落在五官掾秋滨身上,秋滨不由得一个哆嗦,自知若不推卸,自己必然首当其冲,不待王文君开口,连忙举荐道,“大人,下官心中有一合适人选。”

    “哦?”王文君闻言一笑,顺势道,“秋大人慧眼,不知看中了谁?”

    秋滨战战兢兢道,“掌书记古时道,材力过人。”

    王文君闻言看向古时道,“古大人,你怎么看?”

    古时道心知王文君有意提拔自己,此时不过是找个桥梁架路,回道,“下官才力实不足以称‘过人’,承蒙秋大人厚荐赞赏,下官诚惶诚恐,但治水之事乃当务之急,下官腆颜,愿意一试。”

    王文君即道,“好,现由古时道暂代守丞之职,各位须好好配合古大人工作,不得有半点马虎,以慰万俟大人在天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