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28岁成为亿万富豪 >

第17部分

28岁成为亿万富豪-第17部分

小说: 28岁成为亿万富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就数次来到这个小小的淡水,也成了我分析前景的依据。有关这些东西的具体内容对读这本书的您来说,不是主要的,何况这些内容我在前面已经多次谈到过,没有必要重复。我只建议您留意我的这种决策前的战术,而且,我是在发了大财,“腰缠万贯”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清醒和细心。我觉得所谓气质也好,素质也好,恐怕首先要体现在这些地方。    
    立足于发展实业还有一个许多人没法体验的好处,那就是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属于你个人的,也是属于大众和整个社会的。于是,你就会得到不虚度此生的欣慰感。    
    我到淡水时,那个地方还是一个小镇,属于城区的范围很小很小,坐汽车走那儿经过时,一不小心就走过去了,连印象都可能留不下。    
    才几年过去,现在谁也不敢小看淡水。几十米宽的大街纵横交错,每一条大街都长得望不到头,街道两旁耸立着豪华的大厦,怎么样看也是一座像模像样的城市。每当我开着我的轿车在那些大街上行走时,我总要情不自禁地回味,脚下这一片地几年前还是农田,旁边曾经是一座小山,哪儿是个小水塘,哪儿是条小水沟……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成了很具现代意味的城市,而这个发展变化中,就有我自己的一份力在。那些林立的高楼大厦中,有几栋就是我亲手建造起来的。并且,不管这些大厦现在是商业中心,还是宾馆,还是厂房,还是其他什么,它们都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城市景观,还是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东西,换句话说,是在为人民大众增添方便和愉快。    
    一个人,当他发觉自身的价值能够达到与一方土地、与人民大众相关联,您说,这该是多大的欣慰,这将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多大的好处!


第二部分 要为把握机遇准备点什么给自己制订一些目标,强迫自己达到

    不管干什么事都必须事先要有风险意识,防风险的措施之一是:不在一个点上打井。    
    定下了要在淡水干实业,我就实施进一步的方针,那就是:多渠道引水,不在一个点上打井,以便能够以丰补欠。    
    这番话有点玄乎了,是不是?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尽自己能力和条件的可能,适当多搞几个项目。争取每个项目都能够做到小有盈余(从这一点看还是很实际,很可行的),万一其中的某一两个项目遇到“天灾人祸”,也不至于搞得自己全军覆灭。    
    我那时候选定的项目一共是8个。    
    最大的项目是当时很热的房地产,这说明我还是不放弃赶热潮,因为我觉得淡水要成为新兴的城市,房屋建筑是不可少的。我以集团公司的名字命名的一系列建筑迅速投入修建,川惠综合大楼、川惠住宅楼很快竣工,之后川惠工业区、川惠市场综合大楼、川惠大厦等特大型建筑也投入了兴建。    
    其次是保留和发展了以砖厂为基础的建筑材料公司。    
    还有建筑工程公司、汽车摩托车修配厂和门市部、旅馆,甚至还组建了高科技开发公司等等。    
    假如您是一个细心人,您会发现,我上马的项目虽然多,但丝毫不杂乱,几乎每一个项目之间都有联系,比如,房地产同建筑材料、建筑工程公司是通的,建筑工程公司必然少不了要修配汽车,而修配汽车也就可以顺便修配摩托,搞修配必然少不了购买零件及有关材料……总之,看起来有些大,实际上都是顺带的事。对不对?    
    另外,我自己的修建工程大,需要的材料多,损耗的东西也多,与其让别人来做我的生意,不如我自己把自己的生意做了,同时,由于规模大,由于自己的工程也在使用那些原材料,自然就容易赢得旁人的信任,也就有可能顺便把别人的生意也做了。    
    我说不清楚这种集团式的实业究竟有多大的好处,我只告诉您我当时的情况。1994年,由于全国性的房地产市场萎缩,淡水及淡水附近绝大多数楼房都销不出去,资金周转不动,被迫停建。如果坐车到那些地方去转一转,就会看到公路两旁密密麻麻的正在“休息”的建筑工地。    
    而我却与他们不一样,我的39层的川惠大厦依然在顺利地施工。您会感觉到那个工地上没有被影响的热潮。    
    是自己实力雄厚的原因吗?    
    也可以这么说。    
    但实力来自什么地方呢?    
    就是其他项目盈余的利润。是其他实业保证了这项实业,而不是像有的人想像的那种办法,去拉个什么关系找银行贷款。    
    不在一个点上打井的另一个含义是走出现有的地盘。这个地方亏欠,可以靠其他地方的盈利来弥补。    
    天底下的地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哪怕是同一个行业,在这里不景气,在那里却热火朝天。这种情况我们已经屡见不鲜了。比如电脑,在南方的省份就比在西北的几个省好销得多。黑白电视机在农村大受欢迎,而在城市买彩电还要选大尺寸的。    
    我悟到了这一点,就设法使自己的实业走出了淡水。确切地说,就是以淡水为基地,往外发展了新的网点。    
    我的家乡广安,过去仅仅是个县,后来成立了广安地区。新成立的广安地区行署设施很不完善,比如说行署招待所就还没有。而要新修一所行署招待所不是一件小事,修小了影响一个地区的形象,修大了必须考虑投资包括今后的管理,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    
    当时就有广安行署的人谈到了准备对外招标,修建一座星级宾馆。我一听就觉得这是一个好项目,就去投标,提出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修建一座三星级宾馆。这个项目得到了广安地区行署的认可。宾馆正在修建中,就已经有不少人来要求承包今后的经营了。那些人都看中了广安地区没有行署招待所,而这个宾馆位置又正在行署大门口。广安,注定会有人去,那么,这座宾馆就不会没有生意。    
    我同家里的人开玩笑,我说我们不管在淡水的所有实业情况如何,单是一座广安的“川惠宾馆”就足以让我们全家发财。    
    在重庆我也投资了一个支公司。    
    重庆是个全国著名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那儿发展成了一个新的商业口岸,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我认定重庆是个有发展前途的地方,也在那里办了一个支公司,公司的投资规模也是3000万。    
    当然,作为经济秘密,我不能把什么都公开完,但至少您可以了解到我起码拥有3个规模不小的实业,每个实业公司的注册资金都是几千万。但我需要您注意到的不是这一点,而是希望您明确我的这3个实业公司不是集中在一个地方,是分布在3个地方。从地理位置看,这3个地方都相距有不小的距离。    
    所谓经验,所谓决策的奥秘,或者其他的说法都行,总之,需要看重的东西就在这里。    
    无论从实际出发,还是从理论上看,一个地方的空间和容量始终是有限的,一个地方的潜力和经济增长的幅度也是有限的,您把具有一定规模的实业都集中在一个地方,等于是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框架,限制了自己。或者说严重一点,就是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自己约束了自己,很不利于往更大更高的规模发展。    
    还有一个说来难听,但事实上又不得不考虑到的问题是,您把人力物力财力都堆在一个地方,万一这个地方出现意外灾祸,您岂不是就彻底破产,连个东山再起、重振雄风的条件都没有了。    
    我在由重庆去成都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个厂长,他是一个中型国营企业的厂长,他管辖的工厂就在长江边上。他在与我聊天的时候谈到,他是去请求救济和去省人民保险公司要求给予优厚赔偿的,原因是他管辖的工厂连续4年遭受水灾,不仅无力恢复生产,连起码的生活都没法维持了。地方上连续几次救济,也不大可能再有多少钱给他,只好劳他远行去求上级。    
    当时我就很想不通,连续淹了几次,为什么不把工厂挪动一下?如果经济力量不行,至少可以挪动一部分嘛。    
    那个厂长告诉我,哪怕挪动一部分,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我反过来告诉他,你几次受灾,损失的数字难道就小了吗?说不定那个数字更大。    
    同时,他为了在省里能够得到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照,专门带了好几个有“关系”的人一道去,我没有看清楚他们那一行是五六个人还是七八个人,但我清楚,他这一笔旅差费加上在省城的各种支出,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说不定就够他那个工厂一个月的开销。    
    并且,跑一次还不一定就能成功,多来回几次,恐怕就能够搬移几分之一个车间了。    
    灾难和挫折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找不到预防和拯救的办法。


第三部分 回眸十年走过的路永远争第一(1)

    冒险和魄力几乎是同义词,而且都是竞争的重要手段。    
    看重实际效果,而不要太看重别人对你的评价。    
    一些人说我心细,一些人说我胆子大,也有人说我胆大与心细并存。说到这儿我要劝一劝您,别太留意别人对您的评价,别人对您评价时,或多或少都加入有他自己的主观需求,这些需求尽管可以说是无恶意,但也可以说不会是完全为您着想的,您要太看重别人对您的评价,您就注定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个性去创造、去拼搏、去竞争了。换句话说,您就是在再现别人的意志。    
    我的父母就是太注意乡亲们的评价,结果,到年老后,除了得到一句“本分老实”的话,连一点可以示人的实际东西也拿不出手来(当然,他们可以说最拿得出手的就是我这个儿子),而那个评价也仅仅他们自己认为还不错,就有人认为他们这样的人,劳累一辈子也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呢(不过,这也是别人的评价,他们自己完全可以不必理睬)?    
    这些话稍微狂妄了一点,对不对?但不要紧,这是个人的思维方法,只要您在待人处事的言行上懂得尊重别人,这就和狂妄是两回事。    
    我说这番话的意思是想强调,不必太看重别人的评价,在干具体事业的时候,该胆大您就胆大,该心细您就尽量心细。    
    从小就有人说我是个“憨胆大”,谁也不敢干的事情我也敢干。一直到了今天,还有记者逐一替我罗列胆大的事迹:小时候“藏猫猫”,别的小朋友躲藏时都怕这怕那,我呢,不管是棺材里还是坟堆里,到处都敢去藏,几乎每一次当“猫猫”的人都找不到我;打“泥巴仗”,我不怕对方掷出的泥块满天飞,总是敢冲在最前面,于是常被一伙小兵推举为“司令”,也就多了许多鼻青脸肿的机会;刚刚15岁,自己都还没有“长醒”,就敢冒冒失失带着徒弟到河南谋生,而且是身无分文到处流浪;17岁贷款经商;18岁当工头;21岁开砖厂,欠债当老板……    
    我承认有这些事,但我也说,没有人能够断言我这些事迹哪些“光辉”,哪些“不光辉”,顶多只能说,这就是刘延林的经历。至于这些经历如何,只能由事实上的结果来说话,而不是由某人来说你是胆大对了,或是胆小对了。    
    什么情况下该胆大,什么情况下该胆小,我在谈在淡水投资实业时已经讲到了,这里再谈重庆投资,只不过是又一实例,但愿您不会感到重复。    
    我准备去重庆投资时,好多朋友都曾经劝过我,说重庆处于“内地”,人们的观念旧,执行政策拘谨,经济流通慢……总之,去不得。    
    我说,这些事我早已经想过多次了。我有我的看法。重庆不仅是中国的一个工业城市,一个水陆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特大城市。这个城市的特点是分布很宽,空间大,人口多。过去这个城市一直是侧重抓工业,是全国著名的工业生产基地。此外,其他各方面都谈不上发达。改革开放以来,这儿的商业和第三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兴的商业口岸和第三产业成为重庆市的重要经济支柱。我就看上了它的新兴势头!    
    任何新兴的东西,它都有一个飞速发展的旺盛期。能不能抓住旺盛期,犹如能不能赶上班车是同一个道理。    
    至于观念也好,执行政策情况也好,我相信,同是一个中国,即使有差距,也会在不长的时间内赶上来的。现在是什么时代?交通通讯这么发达,重庆又不是深山老林,保不准“新”起来比沿海更厉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