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694-推逢寤语 医林琐语 >

第4部分

694-推逢寤语 医林琐语-第4部分

小说: 694-推逢寤语 医林琐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7、画眉膏为小儿断乳,法极有验。方用:雄黄、雌黄、辰砂、麝香各二分,轻粉一分,山栀一个,共研为末,待小儿睡熟时,用麻油调擦两眉毛上,即不思乳,此后无憋弊。如能于伏断日如法用之犹合。 
58、凡宜升之阳与宜补之阳异。凡宜补之阴与滋阴之药味,一误于不讲阳郁,一误于不讲阴气。 
59、泄泻有开首即宜温中者,与痢不同。 
60、东坡云:“我有病状,必尽情告医,使其胸中了然。然后诊脉,则疑似不能惑也。我本愈病,岂以困医为事哉。”今而有以不问医为高者矣。 
61、王海藏曰:病人拱默,惟令切脉,试其知否。夫寒热虚实,此可以脉知之,然一脉管数十证,得病之由不可以脉知之。如伤于食,可由脉知之,可所伤何物,岂现于脉?故医者不可以不问,病者不可以不说。 
62、《内经素问》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以前书,《伤寒论》无论全不全,总可就其用法以治今人病。姚首源以《素问》为穿凿,以《伤寒论》为驳杂,均入诸伪书之列,不自知其与病人为仇也。 
63、重病以领出死关,引入生路为事,病在关内,变端百出,一离此关,病虽未愈,无死机矣。 
64、书本不载接方,以接方之无定也。然医全在接方上见本领,此必临证多而后能之。 
65、病有本不是一剂可愈者,用药亦不必重。病有必恃此一剂见功者,用药则不可轻。 
66、胃脘痛一证,莫神于游山方,草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四味,亦名手拈散。 
67、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以行湿。 
68、陈修园曰:肝胆为发温之原,阳明为成温之薮。 
69、俗云:老来身体,如历年记其逢节发病也,此何故,盖此每交大节,皆为风寒营卫交替之时,此时用药,即当因所见之病而顺以去之,若一用补,则留病不去,病即因此而甚,故逢节发病断不可补。 
70、病之自汗出者,即为有汗,属之病,仍以解肌得汗,方为去病之汗。 
71、治风伤汗□阳病,当着意于水。治中风病当着意于火。 
72、寒热温凉自是四种,温与热异,凉与寒亦殊,不得以温药即名之为热药,以凉药取名之为寒药。 
73、《千金方翼》为《伤寒论》原源。 
74、《伤寒论注》以成氏为最先。《金匮注》以赵以德为最先。 
75、世间□郁病最多,达、发、夺、泄者,皆治郁之法。 
76目疾迎风下泪,责其有火,即心热则汗,肾热则溲之理,盖枫磷火于目,皮毛敛闭,郁其经阳,遂生里热,阳并于上,即五火独发之例也,安得不热蒸而泪流乎?即羞明怕日,拳毛倒睫,亦无不因于火。 
77、鼠妇即《诗》所谓“〖虫伊〗□在室”,水湿所生虫也。 
78、水湿之病,多见于太阴,脾水流湿也。火燥之病,多见于阳明,胃火就燥也。 
79、太阴为三阴,故三阴疟者,太阴疟也。丹溪以发于子午卯酉日者为少阴,发于寅申巳亥日者为厥阴疟,发于辰戊丑未日者为太阴疟,恐有不然。 
80、周慎斋曰:阳气足则阴气尽化为血,阳气不足,则阴气尽化为火。 
81、自汗盗汗皆虚证也。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阳虚之汗必寒,阴虚之汗必热。然阳明实热之时,亦有自汗、盗汗者。 
82、消渴病者,津液病也。上消以天花粉为神品;中消朽木煎汤,取腐可胜焦之义;下消饮缫丝汤代茶,并□半夏。 
83、善忘属畜血证最多。 
84、麻木两证,当分气血,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85、癫痫两证当分水火,癫为阳病,火之病也;痫为阴病,水之病也,痰聚即是水病。痫属阴水为病也,水即是痰,痰盛有火。结于心胸之间,或因小劳,或因少睡,即猝然眩仆,有似中风,病发声或口作六畜声,将醒则吐涎沫。共有五痫,一以开痰解结为治,脉虚者可治,实则死。 
86、病七日以上,行其经尽,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不预针太编辑,故病至三阴,从无再传太阳之理,但转属阳明耳。 
87、白虎汤行阳明内蒸之热,非解阳明外见之热也,故但有表热不用石膏。 
88、数脉有二,非热盛即虚极。迟脉亦有二,寒者固迟,而热极亦能迟,实非迟,乃伏而不动耳。 
89、未汗恶寒者,邪盛而表实;已汗恶寒者,邪退而表虚。汗出之后,大邪都既散,不得更有恶寒者矣,汗后而更恶寒,非虚乎? 
90、病之内陷,谓邪向内陷,不能从外解也,今则以内陷为虚矣。 
91、正虚邪实,邪与正争,故发战汗出而解。正不虚,邪未实,邪不与正争,故不战,汗出而解。邪正俱衰,阴阳自和,故不战不汗出而解。 
92、服桂枝汤,必当先烦,乃汗出而解。服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此烦此振,下□战汗也,战而汗出,其病必解,不可疑是加病。 
93、阳明病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亦是战汗。 
94、未经汗下而燥者,为阳盛致燥之阳明,必以撤热为急。已经汗下而燥者,为夺血致燥之阳明,则以滋燥为主,滋阴药之先后缓急,以此为准。 
95、同一呕也,其发热恶寒而呕者,属太阳。寒热往来而呕主,属少阳。但发热不恶寒而呕者,属阳明。故凡呕当分三阳而治之。其无寒无热而呕者,则取诸中焦。 
96、病之初传阳明,尚有营卫之分,过此则不论营卫矣。 
97、古人谓阳气为阳,而于阳邪亦为阳;于阴气为阴,而于阴邪亦为阴。 
98、头汗出,为阳郁于表,非阳虚相上也。 
99、少阴用麻黄,证皆发热无汗《论》中不言无汗者,阴不得有汗,无庸言也。 
100、六经之病,以证分之,于读书时先明何经作何证,则于临病时方可知何证为何经,在病者可□告人□是何经病也,故必先读书而后临证。 
101、阳邪多结于上,阴邪多结于下,故上焦之结多热,下焦之结多冷。 
102、营卫之流行,皆本肾中先天之气,故曰卫气,营气,皆以气言。 
103、温病不恶寒,热从里生也;中暍汗出恶寒,以暑于表入也。温病之脉浮而实;中暍则浮而虚,以暑伤气也。温病传变无定;中暍则不传,不食则死。温病初起不过欲饮;中暍初起即大渴引饮。温与暑以此为辨。 
104、中暍与伤寒相类,伤寒初起无汗不渴;中暍初起,渴而汗出。中热与温病相类,温病初起渴不恶寒;中暍初起恶寒而渴。 
105、同一烦躁也,太阳烦躁用青龙,阳明烦躁用白虎,少阴烦躁用真武。 
106、仲景法之者于存津液,夫人而知之矣,其所以存津液者,汗吐下和寒温之六法也,六法之中,尤以急下存阴为刻不可缓。贱用滋腻之药,以为可存津液者,适与六法相反,故有病无一治。 
107、温病起于中焦,而或浮越于上焦,波及于下焦,一治其中,则上下皆安。若独见于上下焦者,便不是温病。 
108、河间有云,古人以百病为杂病,惟伤寒名曰大病。河间论温者也,故无所谓大病,即是说温,即是说伤寒中之温病,故又曰内有阴寒者,止为杂病,终不能为汗病也。 
109、疟兼他经则有之,未有不涉于少阳者,非独为少阳病也。 
110、凡为医者,且先存见病用药之心,然后再论其见地之明昧,手法之高低,即使当时尚未极高明,他日亦必成良医。 
111、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以病者只有一个人也,自当只有一个法。 
112、阴盛阳亦脱,不是阳虚而脱也。阳盛阴亦脱,不是阴虚而脱也。 
113、姜枣至微者矣,而具扶正达邪之妙。 
114、有病疟而一日轻一日重者,余谓轻日是重日,重日是轻日,必使两日并重,方得逐日逼轻,已而果然。 
115、岐伯曰:“谨熟阴阳,毋与众谋。”何以阴阳两端,不可谋之于众。可见众人口中之阴阳,非即岐伯意中之阴阳矣,表里寒热虚实之旨皆然。 
116、《内经》言“热未已寒病复归”句下有言:“寒未已热病复归之。”意在非独说一面也。 
117、膀胱不利为癃,经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与滞下注之里急后重相似,皆为下焦之火郁也,故皆无止涩之理。 
118、病有虚而不可攻者,补中自有攻意,善补阴即所以攻热,补阳即所以攻寒。若为实证,则不可以作此说。实与误补,虚而误攻,其误同,其祸亦同。 
119、运气之学坏于马元素之徒,至以某年生人,以某日得病,当用某药为言,此丹溪之说也。其后再有程德斋作《伤寒钤法》以得病日之干支为主,自有此等人,而运气之说,于是乎不可通矣。 
120、《宋史·仁宗本记》:“至和元年正月,碎通天犀和药以疗民疫。嘉8祜五年五月,京师民疫,选医给药以疗之。”此所谓疫,即《说文》皆病之疫,朝廷为之选医给药,必非一人独病温矣。 
121、尝见一书有曰:余素不喜用热药。夫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皆治法也。用寒用热岂有视乎医家之爱憎者! 
122、苦寒伐胃之说,为虚寒者言之也,若实热证,则非苦寒无以去病而保胃。 
123、宋时有窦材者,自称第三扁鹊,谓仲景但能治小病,狂诋〖讠其〗之。余谓此真能读仲景书者,可见人若能用仲景法,方可使病不大也。 
124、石膏不可煅,煅则为石灰,性反热矣。 
125、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种之病,则一剂可以回春。此外皆不尽然。 
126、七十二种风,不闻有七十二种治法;三十六中痛,亦不闻有三十六种治法。且曰一方可以通治,则何必有七十二、三十六之分乎?此不过言风病、痛病之多耳。 
127、刮痧之法,亦妙法也。张景岳有《刮痧新探》。 
128、六味地黄丸统治伤寒病,赵养葵《医贯》之说也,汪讱庵取以冠《医方》之首大误病人。 
129、渴甚而呕者,必以饮水多之故。呕甚而渴者,必以津液伤之故。 
130、病有初中末三传,而初中末三传之期,亦无一定,要不可以不分。 
131、春夏温热,岂独用药之异于冬寒哉!尝见人家于温热亦用重茵复帐,甚至有以红毡罩窗者,实大忌也。 
132、病以汗解,药到则自然得之,即冬月正伤寒亦然。乃有在夏之病,亦欲以温覆取汗,则大不然。 
133、病自有宜于寒凉药者,但不可咨食生冷,惟梨汁、蔗汁、西瓜汁不在此例。 
134、甘有淡义,不独以甜为甘也。《书》:“稼穑作甘”,《礼记》:“甘受和”,皆言淡,故石膏之甘,不同于麦、地。 
135、《周礼》:“秋时有疟寒疾。”贾《疏》谓非火□金。 
136、张刘李朱为金元四大家,张谓洁古,或曰子和,当以洁古为是。李士材乃以张为仲景,谬甚。 
137、世俗所称伤风者,不发热,但有咳嗽清涕、鼻塞声重而已,非《伤寒论》之中风也,故不传变。 
138、治咳须分新久,新咳宜泄,久咳宜敛。新咳误敛,则风寒不出,久咳更泄,则肺叶开张,皆足以成医怯。新久当以年计,不以月日计。 
139、《伤寒论》口中和三字,最应着眼,口中和则不燥渴,燥渴则口中不和。一用附子,一用石膏,而以背皆微恶寒,辨之宜审。 
140、恶风者不必皆恶寒,恶寒者未有不恶风。 
141、阳明经热,但用膏知;阳明府热,始用硝黄,以燥屎之有无为辨。 
142、《伤寒论》之往来寒热,,与疟相似,而实不同。凡疟当未作之前,已解之后,饮食行动即如平人,以此为辨。 
143、问疾礼也,而最累病人,然总不可使与病人多语,甚者不可令至病榻四旁。 
144、病加于小愈,故病后之谨慎,当十倍于病前,胃口初开,切忌多食,仲景所以有损谷则愈之训。 
145、加病之与病去,外象相似,最宜分别,故衄后无再汗之理,余可以此类推。 
146、仲景于热之自表而里者,曰翕翕发热与热之自里而表者,曰蒸蒸发热。翕翕、蒸蒸,即表热、里热之分。 
147、病一至于阳明,无论风寒暑温,同归火化,故六因之病,不入阳明,皆无火象。 
148、宋人书有以“敦阜之纪”、“敦阜之土”为厚阜者,避光宗名〖忄享〗之讳也,非改经文。 
149、同一湿也,寒湿可用姜附,湿热可用黄连。 
150、病之始为恶寒之甚者,即为发热之机,盖为人身自有之阳气为之也。 
151、虚有各种之虚,补有各种之补。 
152、虚寒之寒,不即是冷。虚热之热,不即是火。 
153、风寒以解表为主,温热以清里为主,故伤寒成温,亦专清里,表谓太阳,里谓阳明,非泛言藏府之表里也。 
154、学医自《伤寒论》入手者,始而难,继而易。自后世诸家入手者,始若甚易,继则大难矣。 
155、六经之病要分看,又要合看,总以胸中先有六经之病,然后目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