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博弈论 .经济学.金融学.免费下载 >

第30部分

博弈论 .经济学.金融学.免费下载-第30部分

小说: 博弈论 .经济学.金融学.免费下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错,这的确是跳出这个古典悖论的方法。可是如果我们将它修改一下,假使那个人说的是:〃这句话是谎言。〃或者说:〃我这个克里特人是个骗子。〃这么一来,就又绕回原来的困境,因为这两句话有自我包容的特性,这也是该悖论的核心。或者,你也可以更进一步试试这么两句话第一句说:第二句是假的,第二句说:第一句是真的。所以,原来的悖论设计得有点粗糙,但不影响其内涵。
  启示: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必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常人的思想和途径。司汤达
  别人的钱包总是更诱人
  还有一些悖论是关于人类心理的,比如中国有句俗话叫〃这山望着那山高〃,西方也有类似的话〃邻居的草坪总是比较绿〃。可是,你是否知道这种心理也与博弈论有关?
  赌博必然存在的一个事实是:一人所得意味着另一人所失。因此,在参加一场赌博之前,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从另一方的角度对这场赌博进行评估。理由在于,假如他们愿意参加这场赌博,他们一定认为自己可以取胜,这就意味着他们一定认为你会输。总有一个人说错了,不过,这个人究竟是谁呢?其实,赌徒(这里指的是诚实的赌徒)在一对一的赌博中对双方概率的评估都还是理性的,他们承认这是可能赢、也可能输的对等赌局(如果概率偏向一方,另一方一定不愿参加),只不过他们认为自己的运气一定比对方好罢了。
  下面将探讨一个看起来对双方似乎都有利的赌博,这是可能的吗?如果不可能,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一位教授和他的两个学生我们称他们为〃阿里〃和〃巴巴〃共进午餐,兴之所至,教授提议〃阿里〃和〃巴巴〃玩一个游戏:把他们的钱包交给他,他数了数,发现其中一个装的钱正好是另一个的两倍(但他没有告诉他们谁多谁少),然后他问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否愿意互换钱包?
  阿里当然知道自己的钱包里有多少钱,但不知道巴巴的,他想:对方要么是我的1/2,要么是我的2倍,如果是前者,那么我损失了一半;如果是后者,那么我增加了一倍,一倍的收益大于一半的损失,所以这个赌是划算的。巴巴也是这样想,于是两个人都愿意打这个赌。
  现在我们用数字更详细说明一下两人的判断:比如,阿里钱包里装的是10元(于是他估计他要么得到5元,要么得到20元,前者损失了5元,后者得到10元,也就是说,在对等情况下,他的收益比损失多5元)。我们知道,如果你和某人玩猜硬币,正面朝上输1元,背面朝上赢2元,这个赌应该打,因为哪一面朝上的几率相同,而收益大大多于损失,如果多玩几次,你的所得肯定大于所失。只是恐怕没有人愿意和你这样玩。
  这里出了问题:既然没有人愿意打一个必输的赌,那么交换钱包为什么却是双方自愿的呢?双方交换钱包,不可能使他们的结果都有所改善,因为用来分配的钱不可能交换一下就变多了。推理过程在哪出了错呢?阿里和巴巴是否都应该提出交换呢?阿里或巴巴是否有一方应该提出交换呢?
  启示:在密克罗尼西亚有这样一则笑话:十年前,一个有钱人乘快艇到太平洋的小岛上游玩,岛上的居民对他说:〃你们有钱人真好,真羡慕你们!〃而这位富翁却回答说:〃别开玩笑了,我才羡慕你们呢!我努力工作有钱,好不容易放假才可以来岛上游玩,哪像你们就住在这里享受生活。〃人们经常会陷入这种〃这是理所当然〃的错觉中,从而变得更贪得无厌,羡慕别人。
  信息与理性
  假如阿里和巴巴都是理性的,而且估计对方也是这样,那就永远不会发生交换的事情。这一推理过程的问题在于它假设对方交换钱包的意愿不会泄露任何信息。我们通过进一步考察一方对另一方思维过程的看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从阿里的角度思考巴巴的思维过程。然后,我们从巴巴的角度想像阿里可能怎样看待他。最后,我们回到阿里的角度,考察他怎样看待巴巴怎样看待对自己的看法。其实,这听上去比实际情况复杂多了。可是从这个例子看,每一步都不难理解。
  假定阿里知道自己的钱包里有160元,多于一般水平(比如他装这么多钱是为了到饭馆吃一顿大餐,或者要交纳某项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他知道他的数目比较大,而对方钱包里装着320元的可能性很小,也就不愿加入交换。既然阿里在160元的时候不愿交换,巴巴应该在他80元的时候拒绝交换,因为阿里惟一愿意跟他交换的前提是阿里只有40元,若是这种情况,巴巴一定更想保住自己原来的80元。不过,如果巴巴在80元的时候不愿交换,那么阿里就不该在40元的时候交换钱包,因为交换只会在巴巴只有20元的前提下发生。
  如果双方掌握了信息(一个人的钱包里一般情况下装多少钱),就会作出理性的决策。可是这是否意味着这个悖论就此破灭了呢?
  换还是不换
  看来,问题的答案在这两个人对〃钱包里应该有多少钱〃的常识性估计上,现在我们换一个故事,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
  现在有两个人,〃酷毙〃与〃帅呆〃,正在花园里一边喝着酒,一边讨论关于精灵的神话。正好有个精灵从此经过,被他们的对话吸引,精灵认为在这个时代,还有人这样仰慕和了解他们值得鼓励,于是便决定给这两个人一点奖赏。于是,他把一笔钱放入两个信封,将信封分给〃酷毙〃与〃帅呆〃,出于喜欢恶作剧的个性,精灵透露,这两个信封里金额不同,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两倍,但他没有说哪个多哪个少。然后精灵随着一缕轻烟消失无踪。
  在精灵消失后,两个人拆开信封,偷看自己拿到的那笔钱,同时心里忖度着,自己到底拿到多的那份?还是少的?
  〃酷毙〃心想:这是笔意外之财,我拿到的数额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这是多的那份,〃帅呆〃就只有我的一半;不过,他也可能很走运,拿到我的两倍。再回顾整个过程,精灵是先把钱装好,密封之后才随机发给我们,因此这是一个对等赌局,两人拿到大份的几率是一半一半。所以也许我应该跟〃帅呆〃谈个交易,互相交换。既然我赢得一倍金额和损失一半金额的几率都是50%,则仍有期待净利参照上面故事的逻辑。根据决策原则,〃酷毙〃认为这对他相当有利,便决定和〃帅呆〃交换。即使〃酷毙〃没有拆开信封也可以作出相同决定,因为支票的面额并不影响整个思考逻辑。
  〃帅呆〃以同样的方式思考后,也认为与〃酷毙〃进行交易对自己较有利,于是当〃酷毙〃一提出交换的建议,〃帅呆〃马上欣然允诺。两人的情况完全一样,都认为自己能遵从一定的逻辑推理规范。那么,有没有可能两人同时都是对的呢?毕竟这是个零和游戏,〃酷毙〃赢就等于〃帅呆〃输,反之亦然,既然不能双赢,就一定有人是错的。但这两人不都是经过缜密逻辑思考了吗?
  在竞赛中,双方都认为自己会赢,这在逻辑上当然站得住脚,在运动场上、恋爱或战争的情境里也都很常见。但在这个例子里,竞赛双方都很理性,这也就是悖论的所在。
  逻辑中隐藏陷阱
  你可能会问:这两个故事不是一样吗,何必要再讲一遍?
  真的一样吗?想一想前面的例子是如何解决的?〃救命稻草〃是我们的生活经验,可是在这个例子里,没有这根〃稻草〃:别忘了,〃酷毙〃和〃帅呆〃对精灵的财富总量和慷慨程度完全没有概念,两人惟一的信息是自己手中信封的金额。这正是与前面的故事的不同之处。谁也不知道精灵到底有多少钱,以及到底有多慷慨。即使你拿到了1个亿,你也不知道到手的是不是多的那一份!
  〃酷毙〃和〃帅呆〃两人都犯了一个首要的错误,以为中大奖的几率在拆开信封以前或之后完全没有两样。由于精灵在分信之前充分洗过牌,因此两人在拆开信封前得大奖的几率确实是一半一半,但当两人看过内容后,实在没有道理假设他们仍认为自己拿到小额支票的几率还是50%。
  这么说吧,不论精灵的奖金是多少,l000元也好,10亿元也罢,他先把奖金分成不等的两份,再充分洗过,〃酷毙〃拿到任何一个信封的机会都是50%,到此都没有问题。不过在两人拆开信封查看后,情况就完全改观。
  所以如果〃酷毙〃打开信封并发现自己拿到10万元,就可以推论总奖金只有两种可能:如果〃帅呆〃拿到5万,总数就是15万;如果〃帅呆〃拿到20万,总数就是30万,而他分到小包的。因此,〃酷毙〃要算的几率不是究竟自己拿到的是大包还是小包在信封发放前,机会应该是一半一半,而是究竟精灵给的是15万还是30万,这可就是完全不同的选择了。〃酷毙〃不应该还相信两者出现几率各是50%。如果他认为精灵的财力或慷慨程度有限,那么他应该设想最坏的状况:精灵给的是15万,自己已得到较大笔的奖金,所以不该交换,这个结论跟他一开始的想法正好相反。
  当然,〃酷毙〃也可以假设精灵非常富有,送出个15万、30万根本不算什么。因此,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所以结论和先前想法一致,他应该交换。
  重点是〃酷毙〃不能不顾手中拿的是百万还是更多,而做相同的假设,因为这里谈的是几率,它的基本原则为所有可能选择方案的几率值加起来一定要等于l,不论是〃酷毙〃、〃帅呆〃,还是精灵都不能改变这一点。所以不论金额多少,假设几率都一样,则其加总结果绝不会等于l。因此,〃酷毙〃和〃帅呆〃如果要作出理性决策,就必须估计精灵的财富到底有多少、奖金总额又有多高:而谁根据手中的金额把奖金总额估算得越精确,就越可能作出是否交换的最佳决策。至于手中拿到小额奖金的人会比较倾向交换,这本来就是很合理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谈概率时一定要弄清楚比较的选择方案究竟是什么。在〃酷毙〃、〃帅呆〃拿到信封前,他们拿到大额奖金的几率确实是各半,一旦信封发下来,原来的方案就消失,这时再谈既定事物的概率完全没有意义,也就是概率会随事件的发展、选择的改变或消失等而有所不同:在信封发下来后,应该考虑的方案就不再是谁拿到哪一个,而是精灵究竟给了多少。
  一般人很容易把一组选择方案的事前概率误以为是其他方案的事后概率,两者根本风马牛不相及。就像赛马开闸后,马匹风驰电掣向终点进发,这时下注站绝对不会允许你加注。这实在太明显,但它却是本章的〃悖论〃根源所在。
  启示:每个问题都隐藏着解决其自身问题的线索。如果对问题的探讨足够深入,就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奖惩分明〃
  但其中一人是否能完全猜对呢?大概不能吧,因为他们对精灵的银行存款及慷慨程度了解有限。但有什么关系?就像现实生活里,猜得愈准的人,决策就做得愈好。如果你不想把希望寄托在老天开恩上面,智慧是救不了你的,你只有依靠情感这个朋友了。
  现在,我们把问题修改一下:假如〃酷毙〃与〃帅呆〃正在说亵渎神灵的话,被精灵听到,于是勃然大怒,要给他们以惩罚。于是精灵写下两个数字,一个是另一个的两倍,谁抽到其中一个,就要挨上相同数目的鞭子。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还要不要交换呢?
  你会发现,这次两个人的选择完全不同了。〃酷毙〃发现自己抽到的是100,他当然巴不得换来一个50,可是他想:假如〃帅呆〃抽到的是200,这么一交换就要多挨100鞭,而最好的结果不过是少挨50鞭,权衡利弊,还是不要换了,老实挨这100鞭吧。〃帅呆〃也会这样想,所以谁也不愿交换,即使交换肯定对其中一人有利。
  由此我们看到,在获得利益时,人们愿意承担某些风险;但是在付出代价时,人们就倾向于回避风险。〃酷毙〃可能想到〃知足常乐〃的古训,只要他相信自己不至于被打得没了命,他就不会去交换。
  换到奖励的情况也是如此,理性的选择是:如果你对是否交换感到犹豫,你就不该交换。这个结论确实不令人满意,因为它不能从逻辑上告诉你怎样做才正确。在理智的尽头,能帮助我们的只有〃知足常乐〃之类的情感和直觉。
  人往往是这样,到手的东西总不那么叫人满意。但是知道〃适可而止〃总不是坏事。
  有句话说的是〃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倒是对这一悖论的极好诠释。可是即使老婆真是别人的好,在〃交换〃之前,你也要三思,毕竟这个〃不如别人〃的老婆有个〃别人不如〃的孩子。
  〃破窗理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