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着贺麟译·txt >

第4部分

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着贺麟译·txt-第4部分

小说: 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着贺麟译·txt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学家们应能决定,托鲁克先生所持的信条是否仅有一两点与通常启蒙的学说有区
别,或者甚至细看起来,连这一两点的区别也没有。
    (注三)托鲁克先生有几个地方引用安瑟尔谟《神人论》(Traktat cur Deus Hom
o)的话,并于第127页称赞为:“这个伟大思想家深邃的卑谦。”但何以没有考虑到并
引用同书另一地方(《哲学全书》§77曾引用过),即:“依我看来,这乃是由于懈怠,
如果当我们业已承认一个信仰,而不努力去理解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如果信条仅
缩减为一些少数的条款,则须要理解的材料已所余无几,并且很少是从知识里出来的。
    (注四)我很高兴,我看出巴德尔先生新近几种著作的内容,与他书中所提及的许
多我说过的话,两者间甚相契合。对于他所争辩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我不难予以同情的
理解,因为我可以指出,事实上我的思想同他的见解并没有什么出入。仅有一点小疵,
在《论现时一些反宗教的哲学思想》一书(1824,第5页,并比较第56页以下各页)里出
现,我愿意说几句,在那里面他说到一种哲学,这哲学“是从自然哲学学派里产生出来
的,它提出一种错误的物质观念,因为它对于这个世界的本质,对于本身含有堕落和无
常的本质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直接地永恒地从上帝产生和消逝的过程,即是上帝永恒
的外流(外在化)永远制约着他的永恒的回归(作为精神)”。就这个观念的第一部分,
就物质之自上帝产生出来(“产生”一般地是一个我不大喜欢应用的范畴,因为它只是
一个图画式的名词,而不是一哲学的范畴)而论,我以为这一命题没有别的意思,只是
含有上帝即是世界的创造者之意。但就另一部分而论,即就上帝永恒的外流制约着上帝
的永恒的回归(作为精神)而论,则巴德尔先生便在这地方提出一个条件,一个在这里
本身不配合,而且我绝少在这方面应用过的范畴。这就使我记起了我上面所说的关于思
想范畴的无批判地交换使用了。要讨论物质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生或起源,只会引起一些
极其形式的定义。巴德尔先生在第54页以下所提出的物质观念,据我看来,与我的说法
并无出入,而且恰好相合。所以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完成那绝对的课题,将
世界的创造作为概念来把握,在概念里即包含有巴德尔先生(第58页)所指出的“物质
并非统一体的直接产物,而是它的一些原则(它的全权代表),叫做“埃洛希姆(Eloh
im)的产物。”
    他这话的意思是不是说(因为就文法的构造看来,他的话意思并不很清楚),物质
是这些原则的产物,或者说,物质是这些埃洛希姆创造的,而埃洛希姆自身又是由这些
原则产生的,所以那些埃洛希姆(或者上帝→埃洛希姆→物质这一整个圈子)一起都必
须认作和上帝处在一个关系内,这关系由于插进了埃洛希姆便无法说明了。
    柏林,1827年5月25日。
    
  







第三版序言



  在这第三版里许多地方都有了改进,特别是力求陈述得清楚和确定。不过因这书既
是一种教本,目的在于撮要,文字仍不免紧凑、形式而且抽象。为了完成它的使命,还
须在口头的演讲里予以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自本书第二版以后,有了许多对于我的哲学思想的批评出现。这些批评大部分表示
他们对于哲学这一行道很少作专门研究。对于一个经过多年的透彻思想,而且以郑重认
真的态度、以谨严的科学方法加以透彻加工的著作,予以这样轻心的讨论,是不会给人
以任何愉快的印象的。而且透过充满了傲慢、虚骄、嫉忌、嘲讽等坏情绪的眼光来读书,
也更不会产生什么有教益的东西的。西塞罗说过:“真正的哲学是满足于少数评判者的,
它有意地避免群众。因为对于群众,哲学是可厌的,可疑的。所以假如任何人想要攻击
哲学,他是很能够得到群众赞许的。”(Cicero:Tuscul.Quaest.Ⅰ.Ⅱ.)。所以
对于哲学的攻击,见解愈稀少,理论愈缺乏彻底性,便愈可得到大众的赞扬。在他人的
反响中,常常遇见一种狭隘的敌意的激情,似懂非懂地夹杂在一起,其所以会有这种激
情,是不难了解的。别的对象呈现在感官前面,或者以整个的直观印象呈现在表象前面。
若一个人想要讨论这些对象,他总感觉到对它们有先具备某种程度——不管如何低微—
—的知识之必要。同时这些对象也较为容易令人注意到健康的常识,因为它们都立脚于
熟悉的固定的现在。但人们缺乏这一切,〔既无些微知识,又不依据健康常识〕,便可
大胆地反对哲学,或者毋宁说反对任何一个关于哲学的妄诞的空虚的形象,这形象是由
于他对哲学无知而想象出来、杜撰出来的。他们没有什么东西作为讨论的出发点,于是
他们只好徘徊于模糊空疏,因而毫无意义的东西之中。——我在别处曾做过这件不愉快
而又无收获的事,将类似这种由无知和激情交织起来的现象,给予了赤裸裸的揭露。
    不久以前,从神学甚至从宗教意识的基地出发,对于上帝、神圣事物和理性,好象
在较广范围内曾经激励起一个科学的认真的探讨。
    但这个运动一开始就阻碍了所抱的那种希望。因为这个论辩是从人身攻击出发。无
论那控诉的虔诚信仰者一边,或那被控诉的自由理性一边,所持的论据都没有涉及内容
实质本身,更很少意识到为了正确地讨论内容实质起见,双方均必须进入哲学的领域。
基于宗教上很特殊的外在小节而作人身的攻击,显示出以一种妄自尊大的骄傲,对于个
起人的基督教信仰想要从自己武断的权威来判决,因而对个人盖上一个世间或永恒的定
罪的印章。但丁通过《神曲》诗篇的灵感,敢于使用彼得的钥匙,对他许多同时代的人
——当然全都业已死去——甚至连教皇和皇帝均包括在内,都判决到地狱去受罪。近代
哲学曾受到一个不名誉的攻击,即哲学把个体的人推尊到上帝的地位。但正与这个基于
错误推论的攻击相反,却另有一个完全现实的僭越的作风,即自己以世界的裁判官自居,
来判断个人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并对个人宣判最内在的罪名。这种绝对权威的口头禅就
是假借我主基督的名字,并武断地说,主居住在这些裁判官内心里。基督说(《马太福
音》7、20):“汝须其他们的果实去认识他们”,象这种夸大的侮慢的定罪与判决,却
并不是好的果实。他继续说道:“并不是所有向我叫主呀主呀的人都可以进到天国。在
那一天有许多人将向我说:主呀主呀,我们不是曾用你的名字宣道吗?我们不是曾用你
的名字驱走魔鬼吗?我们不是曾用你的名字作过许多奇迹吗?我必须明白告诉你们:我
还不认识你们,全离开我吧,你们这些作恶的人!”那些自诩并自信其独占有基督教,
并要求他人接受他的这种信仰的人,并不比那些借基督之名驱逐魔鬼的人高明多少。反
之,宁可说,他们这样的人,正如相信其雷沃斯特的女预言家的人一样,自矜其善于听
取流浪的鬼魂的意旨,并敬畏它们,而不知驱逐并排斥这些反基督教的、奴性的迷信谎
言。同样,他们也很少有充分能力可以说出几句有智慧的话,而且完全不能够做出增进
知识和科学的伟大的行为来,而增进知识和科学才是他们的使命和义务。学识广博尚不
能算是科学。他们以一大堆不相干的宗教信仰的外在节目作为他们的繁琐工作,但就信
仰的内容和实质看来,他们反而仅仅枯躁地崇奉我主基督的名字,只凭成见去轻蔑并叽
嘲学理的发挥,殊不知学理才是基督教教会信仰的基础。因为精神的、充满了思想和科
学的扩大,扰乱了甚至阻止了、廓清了他们主观自负的夸大狂,亦即他们对于无精神性
的、无良好果实的和富于恶果的武断自信,自信他们掌握了基督教,并独家包办了基督
教。这种精神的扩大在圣经里最明确地有别于单纯的信仰,而且后者唯有透过前者才可
成为真理。耶稣说(《约翰福音》7、38):“任便谁人相信我,从他的腹中将会流出活
水的江河来。”这话下面§39立即有解释和说明,意谓并不是相信那暂时的、肉体的、
现世的基督的人身就可以有这种效果,他还不是真理的本身。在§39里,信仰是这样被
规定的,即这话是对那些相信他并将要接受圣灵的人说的。因为圣灵尚未下降,因为耶
稣尚未得到光荣——那尚未得到光荣的基督的形象就是那时还以肉身出现在时间里的,
或者(同样的内容),即是后来所想象的作为信仰的直接对象的人身。在现世,基督曾
把他的永恒的本性和使命,亲身口头启示给青年们目的在于促使他自身与上帝和解,世
人与他和解,并启示人以解救之道和道德教训。而青年们对他所抱的信仰即包括有这一
切在内。无论如何,这个绝不缺乏最坚强的确定性的信仰,只能解释为一种开始,为一
种有条件的基础,为尚未完成的东西。那些具有这样的信仰的人,尚没有得到圣灵,虽
说他们最初即应接受圣灵,——这圣灵就是真理自身。直到这圣灵后来成为一种信仰,
便足以引导人达到一切真理。但有那种信仰的人总是停留在那种确定性和有限的条件里。
但确定性本身仅是主观的,仅能引导致主观的形式的确信的果实,因而随即引起虚骄傲
慢,诋毁并责罚他人的后果。他们违反了圣经的教训,只是固执着主观的确定性以反对
圣灵。而圣灵或精神即是知识的扩大,也才是真理。
    宗教上的虔诚派与它所直接作为攻击和排斥的对象的启蒙派,都同样缺乏科学的和
一般精神的内容。注重抽象理智的启蒙派凭借它的形式的抽象的无内容的思维已把宗教
的一切内容都排除净尽了,与那将信仰归结为念主呀主呀的口头禅的虔诚派之空无内容,
实并无二致。谁也不比谁较胜一筹。当他们争辩在一起时,也没有任何使他们可以接触
的材料或共同基础,因此也不可能达到学理的探讨,并进而获得知识和真理。启蒙派的
神学一方面坚持它的形式主义,只知高叫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教学的自由,甚至
高叫理性和科学。这种自由诚然是精神的无限权利的范畴,并且是真理对于那第一条件
——
    信仰的另一特殊条件。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的良心所包含的理性原则和律令,什么
是自由信仰和自由思想所具有和所教导的内容,诸如此类涉及内容实质之处,他们皆不
能切实说明,而只停留在一种消极的形式主义和一种自由任性、自由乱发表意见的“自
由”里面。因此内容本身便成为不相干的了。再则,他们之不能达到真理的内容,乃因
为基督教的社团必须为一个教义一个信仰的纽带所联合起来的一个社团。而那淡薄无味
的无生命的理智主义的一般性的抽象的思想,是不能容许那本身确定的、有了发展的特
殊内容和教义的基督教的。与此相反,另一方面,那虔诚派自豪于主呀主呀的名字,直
率地公开地轻蔑那些将信仰发展或扩充为精神、实质和真理的工作。
    所以这一场关于宗教的争辩,虽说引起了虚骄、愤恨、人身攻击以及空疏浮泛的议
论,弄得甚嚣尘上,然而却没有结出果实来。他们这场争辩不能把握实质,不能引导到
实在和知识。——哲学只得满意于被遗弃在这场把戏之外,哲学也乐得逍遥于那种人身
攻击以及抽象概括的议论所侵侮的地盘之外,假使它也被牵扯进了这种场合,那么,它
只能碰见些不愉快和无益的东西。
    人性中最伟大的无条件的兴趣一旦缺乏深邃和丰富的实质,而宗教意识(兼就虔诚
派的和抽象理智派的宗教意识而言)便会只得到没有内容的最高满足,于是哲学也只成
为一种偶然的主观的需要了。那无条件的兴趣,在这两种宗教意识里,特别在抽象理论
派的宗教意识里,是这样处理的:即它并不需要哲学来满足那种兴趣。它甚至以为,并
且很正当地以为这种新创的通过哲学的满足将会扰乱了那原来的狭义的宗教的满足。这
样一来,哲学便完全从属于个人主观的自由的需要。但对于主观的个人,哲学并不是什
么少不了的东西。只有当他遇到了怀疑和讥评的时候,他才会感到需要哲学去支持自己,
反驳对方。哲学仅作为一个内心的必然性而存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