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58-幼科折衷 >

第1部分

158-幼科折衷-第1部分

小说: 158-幼科折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幼科折衷
作者:秦景明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凡例
属性:一是编之作,因幼科诸书,非偏寒偏热之误,便喜补喜泻之殊,予故僭而折衷之,因命曰《幼科折衷》。 
一凡诸病总论,皆采《内经》要旨以为提纲,继之以历代名医可法之语,间或附以己意成篇,亦从本来,非臆说也。 
一每论之首,录旧人总括四句,使后学临症时,便识其概,其向缺者予自补之。词虽鄙俚,但便诵习耳。 
一论首脉法,皆采王叔和《脉经》要语,本经缺者,则于历代名医诸书,采其可法者,以附录之。其一、二岁未可 
论脉,则有三关指脉形,在下卷“脉法”论内。 
一论首诸方,大概某病用某药,故止录诸方,为后学设绳墨。其分量重轻,并修合服法,大略不书,欲学人随机应 
变,因时制宜,决不可妄执古方,以治今病也。 
一凡诸书,有可采句,论中未能尽述,俱补遗于论之首,以便参阅。 
一痘疹一书,或坊刻,或家传,种种不一,然多有可采处,予另有《痘疹折衷》一集,兹不编入。 
一幼科与大方症,用药原无大异,予有《内科折衷》,亦须兼看。 
一此集本为幼学而设,当善藏之,不可轻传外人,反取谤詈。 
一论中稍有疑难字眼,悉照海篇直音注解,以便初学人之诵读。 


记录十四科
属性:古医十四科,而今亡之矣。自宋元以来,止用十三脉。其十四科者,中有脾胃一科也。今亦终莫之续。 
考《医政》,其一为风科,二为伤寒科,三为大方脉科,四为小方脉科,五为妇人胎产科,六为针灸科,七 
为眼科,八为咽喉口齿科,九为疮疡科(即是外科),十为正骨科,十一为金镞科,十二为养生科(即今修 
养家,导引按摩咽纳是也),十三为祝由科(《经》曰∶“移精变气者,可祝由而已”,即今符祝禳祷,道教是也)。 


初生护养
属性:十月婴儿初孕育,肌肤未实阴未足;正当生下未啼时,急以拭去胎液毒;黄连甘草朱蜜佳,免 
致斑疮夭死速。五六日间脐未干,纵然炎热休频浴;但将故絮遮其身,下体单寒常露足;见些风日 
有何妨,月里频啼才是福。胎毒胎热得以伸,热气随啼无蕴蓄;勿令过爱不置怀,免与新绵重被复 
。昧者重绵尚恐寒,乳哺不离犹恐哭。但见微风便是寒,才闻音响时惊愕;做出疾病不可言,所以 
富儿多命促。吾尝谙此历验之,故此子孙多易鞠。 
凡小儿病,宜先观形症神色,然后察脉,假如肝之为疾则面青,心之为病则面赤,脾之为病则 
面黄,肺之为病则面白,肾之为病则面黑。先要分别五脏形症,须看禀受盈亏、胎气虚实,明其标本 
而治之,无不可者。 
(附∶小儿食物所宜) 
鲫鱼 鳗鱼(杀虫) 田鸡 鸭 肚子 肺头 火肉 风鱼 莲肉 芡实 榧子(杀虫) 熟枣 
熟栗 圆眼 山药 扁豆 小KT 糕 
小儿食物所忌 
蜜同瓜 水红菱 白蒲枣 荔枝 硬蚕豆 油腻物 汁淘饭 粽子 鸡(生虫) 面食 糯食 蛋 
桃子 
古庙凶祠不可入,入之则神惊;狂禽异兽不可戏,戏之则神恐;斗争之处不可近,近之则心偏枯; 
枯木大树之下不可息,防久阴之 触入。 
〔附方〕 
x稀豆方x 
x三豆汤x 赤小豆 大黑豆 绿豆 甘草(各一升),以三豆淘净,用水八升,煮豆熟为度,逐日空心, 
任意吃豆饮汁七日,永不出。 
x油饮子x(童子用) 真麻油(一斤) 逐日饮尽,永不出。 
以上二方,出扁鹊仓公书。 
x龙凤膏x 乌鸡卵一个 地龙一条(活而细者方用)以蛋开一小孔,入地龙在内,夹皮纸糊,为饭 
KT,蒸熟去蚓,与儿吃之,每岁立春日,食一枚亦可。蚯蚓惟白颈者可用,误用杀人。 
小儿初生脐带脱落,取置新瓦上,用炭火四围,烧至烟尽放土地上,用瓦盏之类盖之,存性研为细末 
,预将朱砂透明者,为极细末,水飞过。脐带若有五分重,朱砂用二分五厘;生地黄、当归身,煎浓汁, 
一、二蚬壳,调和前两味,抹儿上 间,及乳母乳头上,一日之内,至晚食尽,次日大便遗下秽污浊垢 
之物,终身永无疮疹及诸疾,生一子,则得一子,十分妙法也。 


入门审候歌
属性:观形察色辨因由,阴弱阳强发硬柔;若是伤寒双足冷,要知有热肚皮求。鼻冷便知是疮疹,耳冷应知 
风热症;浑身皆热是伤寒,上热下冷伤热病。 
五指梢头冷,惊来不可当;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麻痘症相传;女右男分左,分明 
仔细看。 


观面部五色
属性:面赤为风热,面青惊可详,心肝形此见,脉症辨温凉。脾怯黄疳积,虚寒 白光。若逢生黑气,肾败命须亡。 
小儿三岁以下有病,须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关。从第二指侧看,第一节名风关,第二节名气关,第三节名命关。 
辨其纹色,紫者属热,红者属寒,青者惊风,白者疳病,黑者中恶,黄者脾之困也。若现于风关为轻,气关为重,过于 
命关则难治矣。 


三关脉纹主病歌
属性:紫黑红伤寒,青惊白是疳,黑时因中恶,黄即困脾端。 
又∶青色大小曲,人惊并四足;赤色大小曲,水火飞禽扑;紫色大小曲,伤米面鱼肉;黑色大小曲,脾风微作搐。 

上卷
急慢惊风
属性:(附∶慢脾) 
总括 面红卒然浑身热,唇黑牙关气如绝;目翻搐搦喉有声,此是急惊容易决。 
又∶阴虚阳盛病已深,吐余泻后睡扬睛; 
神昏搐缓涎流甚,此症分明是慢惊。 
脉法 浮数洪紧为急惊,沉迟散缓为慢惊。虎口纹青紫为惊风,情势弯入里者为顺,出外者为逆。 
《医学纲目》云∶搐一也,而有晨夕之分,表里之异。身热力大者为急惊,身冷力小者为慢惊。仆地作声,醒时多 
沫者为痫;头目仰视者为天吊;角弓反张为 ,而治各不同也。 
看手法,风关青黑如悬针,主水惊,易治;气关赤色如悬针,主疳病,兼肺脏积热,犹可治;命关凡有此脉不问五 
色,皆是危症。又三关通度如悬针,主慢惊,难治;风关青如鱼刺,易治,乃初惊之候,黑色难治;气关青如鱼刺,主 
疳痨、身热,易治;命关青如鱼刺,主虚风邪传脾,难治。三关青是四足惊,赤是水惊,黑是人惊。 
惊风有四症八候。四症者,惊、风、痰、热是已。八候者,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已。搐者两手伸缩; 
搦者十指开合;掣者势若相扑;颤者头偏不正;反者两手仰向后;引者臂若开弓;窜者目直视怒视;视者睛露不活。四 
症已具,八候生焉。四症既无,八候安有。 
急惊风大叫三两声者心绝,难治。急惊四肢俱软者不治;急惊鼻中出血者为热将散,易治;口中出血,则难治。大 
小便秘者易治,尿屎遗者难治;关黑纹直者死。 
四肢厥冷,二便不禁,服 胃回阳以治之。治之不效,乃称不治。予曾治而效,不可因其有此症,便说不治也。 
《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盖小儿系纯阳之体,为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肺金受制而无以平木,故肝 
木常有余,而脾土常不足也。为父母者,或失于保养,抱子当风,近于热地,或辛辣多食,衣衾过浓,邪热郁蒸,积于 
心,传于肝,再受人物惊触。未发之时,夜卧不稳,睡中或笑或哭,啮齿咬乳,鼻额有汗,气促痰鸣,忽尔闷绝,目直 
上视,口噤不开,手足搐掣,此热甚而然,沉兼面红脉数可辨。盖心有热而肝有风,风主乎动,火得风,则烟焰起,二 
阳相鼓,风火相搏。肝藏魂,心藏神,因热则神魂易动,故发惊也。心主乎神,独不受触,遇有惊则发热,热极生风, 
故能成搐,名曰急惊,以宽气饮、三解散去参主之。如暴感此证,未别阴阳虚实,先用五苓散和宽气饮,少加宽热 
饮,三药合用,姜汁沸汤调灌即解。大抵治搐之法,以宽气为妙,气顺则搐停,此自然之理。乎尝感慨诸人,每见惊风 
搐作,不明标本,混为一症,遽用金石脑麝蜈蚕蛇蝎大寒搜风等剂,投之耗伤真气,其症益甚,多致勿救。殊不知惊生 
于心,风生于肝,搐始于气,是为三症。其惊与风,首已详及。所谓搐始于气者,盖因风寒暑湿燥火之气,有一不顺, 
便蓄于喉靥间,搏于心肺,传入肝经,其气上不能升,下不能降,使津液郁滞,不得流行,故痰涎壅蔽而作搐也,亦宜 
宽气饮治之。 
病有相似而实不同,此余素所经验。近有小儿先觉身热,少顷便僵仆不知人事,目睛上视,口唇牵动,状如惊风, 
掣跳不止。一医以惊风治之,食顷间屡醒屡搐,故招予视之。予问曰∶两日热否?病家曰∶前日时发热,至傍晚方止, 
昨日无恙,不意今午后热,遂成惊风。予曰∶此宿食顽痰胶固于中,荣卫不行,邪正相攻,乃疟疾也。以金石镇惊之药 
投之,宁无助火为患乎。命渠且勿服药,恐药毒交攻,病势交剧,至下午少减,以二陈汤加楂麦青皮槟榔葛防服之,至 
次日疟作而余症悉退,又服消痰散表之药,四剂而痊愈。 
然当知所以受病。如病在惊,惊由痰热得,只可退热化痰,其惊自止;病在风,风由惊作,只可利惊化痰,其风自 
散;病在痰涎,急须退热化痰,若也有搐,须用截风散惊,此不治之症也。 
东垣云∶小儿泻青有惊,当先补其土,后泻其木,其风木旺症,右关脉洪大,掌中热,腹皮热者是也。今立一方黄 
益黄散主之。人参甘草黄 各等分,此三味皆温补脾土,益元气,甘能泻火。《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以酸 
收之。白芍药酸寒,能泻火,酸能泻肝木而大补肺金。所补得金木之位,土旺则火虚矣。风木何由而来克土,然后泻邪, 
火旺能实其木,木旺故来克土,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泻火以甘寒,补金以酸凉,故致脾土中金旺 
火衰,则风木自虚也矣。 
有伤风后发搐者,口中气出热,呵欠烦闷,手足动摇,此气血未实,不能胜任故也,治当先发散,大青膏主之。 
有伤食后发搐者,身温多睡,或呕吐不思乳食,此食滞而气亦因之而滞,故发搐也,当先定搐,加羌活、防风、 
兼下泻青丸,后用白饼子下其食,渐用异功散养其气。 
有欲出麻痘而发搐者,身温多睡,或呕吐不欲饮食,此乃热乘于心,心火炎上,故目睛上窜。其症耳叶鼻尖手足梢 
冷,喷嚏眼涩,睡中惊跳是也,但无痰涎为异耳。治法当平肝木,利小便。平肝木则风自去,利小便则心热除。风热既 
退,则痘出而搐愈矣,宜导赤散加白芍、防风、荆芥之类。 
有痘后发搐者,此气血虚弱,复感风寒热毒交滞,且不敢发散清利,不治者多矣。 
有小儿闻声即掣跳者,乃肝肺不足,魂魄不安,故神有不稳,非谓惊也,可服犀角地黄丸。 
又有小儿心气虚怯,神不安定,连并掣跳者,可服四君子汤加辰砂少许服之。 
暑风一症,因夏日感冒风热太甚,致面垢唇红,脉沉细数,忽发惊搐,不省人事,治用消暑清心饮、辰砂五苓散及 
抱龙丸。 
慢惊属阴,阴主乎静而搐缓,故曰慢惊。或得于大病之余,或传误转之后,目慢神昏,手足偏动,口角流涎;或口 
气冷缓;或囟门陷下,睡则扬睛;或半开半合,此真阳消耗而阴邪独盛,阴盛生寒,寒为水化,水生肝木,木为风化, 
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中有风,螈 渐生,两肩微耸,两手垂下,时复动摇不已也。此症有汗者必不治。故仲景曰∶ 
阴不得有汗。盖阴症无汗,有汗者亡阳耳。治法不可一概用药。如吐泻得之,则理中汤加木香以温其中,五苓散以导其 
水;如脏寒泄泻得之,则先与术附汤;下积取转得之,则先与调气汤调和脾胃;如外感风寒,则可与桂枝汤、葛根汤, 
其他可类推矣。然慢惊虽属阴,视其浅深如何,不可纯用温药及燥烈之剂。惟于平胃气中加截风定搐之剂,如全蝎、僵 
蚕、白附、天麻、南星等剂为良方。若吐不止,可投定吐饮;泻不止,宜服六柱散、五苓散;若痰多唇白,四肢如冰, 
不醒人事,方可回阳,用固真汤速灌之,以生胃气。胃气既回,投醒脾散,徐徐调理。 
慢脾之候,面青额汗,舌卷低头,眼合不开,困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噤口切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 
或身热,其脉沉细。盖由慢惊之后,吐泻损脾,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慢脾。若逐风则无风可逐,若疗 
惊则无惊可疗,但脾间涎痰虚热往来,其眼合者,脾困气乏,神志昏迷,痰涎壅滞然耳,世所谓难疗者是也。大要生胃 
回阳,金液丹、生附四君子汤酌而用之,胃气渐复,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