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告诉你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的秘诀 >

第6部分

告诉你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的秘诀-第6部分

小说: 告诉你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的秘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执行的问题后面有机会再说。但我的观点执行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管理是一个战术的问题。而创业首先是一个战略的问题。战略问题研究的是方向性的问题。如果创业的方向都错了,再多的兵力投进去也是白费。
  所以凡美国企业没有管理执行不如中国企业的,我看没有人敢说华为联想的管理就比朗讯要完善。但有如美国朗讯这种超级大公司也会破产,为什么?方向错误。而史玉柱之流的公司为什么一次一次崛起于草莽之间,要说管理,这些混世魔王的管理肯定无法和朗讯相比,但却取得了眩目的成功成功和有史以来最高的企业成长率,为什么,独具创意。
  再说真正的创业者第一次都是亲历亲为,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执行也是自己执行,有什么好谈的,这是一个性格和心理学的问题。但我想,凡创业者把生家性命都搭进去了,他能不好好执行吗。
  如果说的是公司或组织的执行那和我们现在谈的无关,因为对创业者来说,可以依靠的只有孤家寡人,所以也没有必要谈什么执行了。
  所谓的执行只有在一个联想那样级别的公司里里才适用,创业者的公司就算有几个人还是只有靠创业者自己,创业者所有想的就是寻找机会,发现机会,如果他还要抽空来搞什么规范的管理,公司早就垮了。
  所以我的观点,凡空谈执行者一定是自己还没有真正创过业或即使创业也一定是失败了,所以对创业的认识还不深。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凡是那些创业成功者写书都要告诉你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勤奋,他努力,他晚上不睡觉,所以他成功了。这样听起来是很好听。但我要告诉你这个世界上努力的人多了,为什么其它人没有成功啦。所以说全是扯淡。所以成功者绝不会告诉你他成功之前殚精竭虑,想出来了多少阴谋诡计,而是会告诉你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多么勇敢不怕死,多么坚苦卓越。但不要忘了毛主席业说过战略战术才是最重要的。不然中国革命不需要他了。如果仅仅说不怕死,不怕苦,那中国能吃苦耐劳的农民多了。那里需要他来领导。
  
  而且作为创业者本身可以动用的资本资源就没有多少,买不起设备,买不起厂房,也不能到中央台去大打广告。就是开那点工资可能也请不到什么有才华的人。所以作为创业者也只有自己靠自己,依靠创意,出奇兵。这个创意的概念就是一个智力的概念。
  所以我反复说的白手创业者靠智力取胜,靠创意取胜。
  
  孙子又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意思就是:开战之前,凡是“庙算”获胜的,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多的缘故;“庙算”不胜的,则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少的缘故。所得算筹多的就胜利,少的就不能胜利,何况得不到算筹呢。我们根据这种情况来进行考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所以我要告诉你:创业是一个智力游戏,你靠自己的大脑和创意成功,而不是靠手脚成功。
  
  大家都是对做生意感兴趣的人,凡做生意的人一定是做实事忌讳空谈的,大家都是讲究效率的人。我创业的经历前面已经简单介绍了。我想大家在这里交流思想讨论观念就没有必要再详细介绍各自创业到底挣了多少钱然后论证真伪了吧,我就告诉你反正不少可以了吧。即使这样不算隐私也会有自夸的嫌疑了。呵呵
  
  至于是不是实际创过业,我想凡是自己创过业的人对我说的观点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罗唆。
  所以有观点欢迎发帖讨论。不同观点也可以讨论,但最好有理有据最好。
  虽然我现在用的打字软件速度奇快,但还是要花点时间的。所以想到那里说到那里,将来有空再整理。
  又做生意的第一要点就是“和气生财”
  所以大家要和和气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必须明白的是,我说的创业不是一个走街串巷或打理小吃店杂货店的生意。如果是倒买倒卖搬箱子赚钱当然只需要执行不许需要创意了。但这种生意必然无法持久和长大。为什么,因为能吃苦的人多了,不动脑子但愿意执行的人也多了,所以无法建立一个我前面说的垄断或独占的地位。所以无法长期发展。
  我前面开篇就说了,我所谓的创业是建立一个持久发展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系统。所以一个商业模式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其基础就是创意和定位。为什么一个商业模式无法成长和持续发展其原因就是没有创意和定位。
  所以为什么一个生意可以持续发展和源源不断地赚钱,原因就是除了我之外别人无法做,或无法做到这么好。所以创意的核心就是与众不同,创意的结果就是商业壁垒。
  这个问题也是有空再展开谈。但我想你为什么没有赚到钱,因为你不是宝洁,因为你没有品牌。所以你只能吃终端价格和批发价格之间的差价。差价就是你的毛利,而你说的进场费等就是你的成本。
  
  我只是随便举一个例子。因为我在这里谈的是宝洁而不是谈宝洁的经销商,所以我并来没有细算这个成本。但这完全不影响我要表达的意思。
  就算宝洁实际得到的价格不是十元,就算宝洁给经销商的批发价格是五元,那么和它的生产成本1元之间仍然有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如果再乘上它的销量,那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所以宝洁每年赚几百个亿就是这个原因。
  其实这个心理评价也不是完全白来的,因为为了建立这个品牌或心理或评价依然需要投入一定的广告费,这就是营销。所以还要扣除其中这个广告和开发费用。所以我前面说营销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在这里我要说的问题不是和你算这个成本账。我要谈的实质问题是为什么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买宝洁的贵的产品而不是买风影拉芳的便宜产品。原因就是因为有这个心理评价的存在。所谓的独特创意就是要建立这个心理评价,建立这个心理壁垒。
  我在前面说了我所谓的创业不是做小生意当代理商赚点商品差价。这个不时我说的商业系统的概念。
  对小经销商来说也不需要直接面对消费者,即使他去做营销做的也不是他自己的品牌。所以对小的代理商终端店没有必要谈什么创意和定位。也不是我在这里要讨论的范  
  人家是做红薯淀粉生意的;是产业链上的一环而已;楼主提的方便面(其实应该是方便粉丝啦);保健食品跟人家有什么关系?莫非你要人家把整个产业链都做下来?因为利润最大化?
  那红薯淀粉还可用于工业产品添加剂,用于制造可降解薄膜、食品、日化、酿酒、医药、味精等;是否也做?
  我在上海大众做过一段时间;上海大众的整车厂只做一环;就是组装;零配件是供应商送来的;物流是外包的;装成整车后就卖给上汽销售公司。上汽销再卖给经销商(一级;二级;终端4S);每个环节都只赚自己这一环上的钱;只承担自己这一环上的风险。


     我不是在这里卖点子也不是做策划。
  我只是告诉你我说的每个例子必是实例
  前面这个其实就是光友粉丝的实例。
  
  这个卖光友粉丝的以前就是一个卖红薯粉的。
  好比以前可口可乐是卖咳嗽糖浆的
  这个咳嗽糖浆怎么就变成了一个饮料产业才是我感兴趣的。
  这就是创业者所做的工作。
  所以如果这个卖红薯粉的一直还在卖他的红薯粉我们也没有必要讨论他了。
  正因为他现在做的是几个亿的粉丝生意所以我才认为这是创业。
  
  卖红薯粉的怎么变成了一个大产业这个问题我以后还要细谈。
  
  前面说因为如果大家现在都还在卖红薯粉,那么可能没有必要谈。
  正因为有人创业成功将其变成了一个大产业所以才要介绍。
  而且这个产业现在也是两家在竞争,一家是光友,一家是白家。
  我认为这是一个经典的商战故事。所以一定要谈。
  
  
  
  -----------------
  下面干脆引用一段卖红薯淀粉的是如何通过创业变成卖粉丝的故事给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好了。
  
  四川光友薯业公司董事长邹光友的故事 
  
   一、红薯藤上结“苦瓜”
  
   精彩人生,从平凡开始。
  
   
邹光友出生于1960年,那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年代,又恰逢三年困难时期,他的家乡四川省三台县景福区,每年种植红薯3万亩以上,亩产1000多斤,每年一个人分红薯600多斤,按五折计算,相当于120多斤原粮。邹光友出生时全家七口人,每年分红薯4200多斤,他家祖辈命系红薯,他从小靠吃红薯长大,吃到九岁吃出了胃病。
  
   在邹光友的记忆里,有些童年生活的情景总是难以忘怀。
  
   
他第一次走出出生地谭家沟正好八岁,由于家穷养不起,父母决定把他抱给江油小溪坝的小姨家,母子俩走到三台县赶汽车,再到绵阳挤火车。他看见了汽车,他奇怪,这铁牛不吃草昨跑这么快?看见了火车他惊讶,这家伙能耐真大,拉一长串厢子跑!看见了饭馆,他好奇,世上还有各色各样的饭菜。他朦胧意识到黄牛不是力气最大,红薯不是最好吃。
  
   
农村孩子,田野和云彩就是课堂。邹光友吃红薯也吃出了“天问”。他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一会像堆积如山的棉花,心想落下来多好,人人都有衣穿;一会儿像一群黑马,跑到地上多好,他会骑上去到很远的地方!他问天,红薯能不能换个吃法,把这家伙变成宝贝?
  
   这根红薯藤上的“苦瓜”,从小心里就充满幻想。
  
   二、辞官下海续薯缘
  
   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1982年,邹光友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在安县供销社下属的土产果品外贸公司。他凭着知识加汗水加灵感,研究开发出“茶叶香槟”、“茶叶汽水”,从此踏遍茶山。
  
   1990年他回到了三台故乡,任建设区科技副区长。到区公所第一天,区长就给他布置一个任务———到甘肃将红薯高产技术引进回来。
   建设区由于土地瘠薄,干旱少雨,历代被称为“干坝王”,主产红薯。薯农穷困,民谣唱“有女莫嫁干坝王,红薯筋筋胀断肠,想要吃顿白米饭,除非上天见玉皇”。
   
从甘肃取经回来后,邹光友带着“新经”走镇串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红薯,当年建设区的红薯增收了近两成。然而,丰收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喜悦,因红薯价格低廉,薯农们很少费心去卖红薯,用不完只能任其烂掉。
   邹光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怎样才能提高红薯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呢?
  
   
学农业技术出身的邹光友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经过反复思考,潜心钻研,终于把粗黑的“黄脸婆”打扮成了“俏姑娘”,发明了精白红薯粉丝,使原来“低贱”的红薯登上了大雅之堂,消费者享受到了健康卫生的红薯粉丝。1992年1月4日,邹光友带领“干坝王”农民在绵阳长兴路食品街搞起了“干坝王红薯粉丝展销会”,朴实的庄稼汉参与起了商品市场的角逐。
  
   就在邹光友的开发初有成就时,县里准备把他调回县上任局级干部。多方权衡之后,邹光友选择了自己钟爱的红薯事业———辞官下海卖“红薯”。
   
   三、创业寄宿友客厅
  
   
1992年9月,那是一天秋雨淅沥的下午,邹光友提着一个大帆布包,在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缝着500元钱,只身来到被誉为“中国西部科技城”的绵阳。他一下公共汽车,四顾茫然,今夜何处安身呢?投宿宾馆不敢奢望,他只有投靠朋友钟思泉了。他读“西农”时,钟思泉正读“西师”,两校一墙相隔。1982年,他们又同时分配在安县,钟思泉在县委党校任教,党校当时在睢水,邹光友恰好也长年住睢水制茶,两颗年轻的心跳到一起了。在凯江河畔,拱桥之上,他们畅谈理想、各抒抱负,话语投机。
  
   
那天,邹光友找到了老朋友的家里。此时钟思泉已调绵阳市委党校,任哲学教研室主任。通过长谈,老朋友了解了他想创业的打算,帮他分析道:“你手上有两项专利,一是苕粉的脱色技术,二是饮料酒的增溶剂,这就是财富。”钟思泉当然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认为找准了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