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剽界 >

第35部分

剽界-第35部分

小说: 剽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心态看上海人的消费方式,再煞有介事地举出事例来;第二篇叫《上海人能挣会花》,也从衣食住行方面看上海人的消费,却又要角度不同,观点相反,而且要有情节、有画面、有对比。 

  他说话却不受任何影响:“听说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专门泡图书馆,有的用刀剜,有的用笔抄,有的干脆把书偷走。这书上画线标记,还作说明,你道是为了什么?”他心中另一处已在构思其余三篇,分别题为《上海人真的很小气》《是精明不是小气》《是精明还是高明》。前两篇一贬一褒,后一篇不偏不倚,半褒半贬。嘴里却滔滔不绝,“大家都来抄观点、抄论点、抄材料,你能看中,我也能看中,自然就有雷同的。这到导师那里难以交代,如此一表明,‘这里已抄’、‘此处已引’、‘此处已摘’,别人知道已有人用过,就不会重复使用了。” 







七十五




  向浅吟睁大眼睛道:“原来……原来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就是这样出来的?” 

  文亦凡笑了笑,心中的五篇文章已经差不多了。 

  回到住处时,已经十一点多了。向浅吟道:“今天不早了,你早点休息,明儿再写吧。” 

  文亦凡道:“唐娜明天就要,我要连夜写出来。你先睡吧。” 

  向浅吟依依不舍道:“我一个人睡不着,在楼上等你吧,待会儿给你做点儿吃的。” 

  文亦凡见她依恋的样子,也不舍得她离开自己,心中一动,拉着她道:“那你来帮我一道写。” 

  向浅吟连连摆手:“我不成,我不成。” 

  文亦凡笑道:“你打字不是蛮快的吗,我口述,你打字。” 

  向浅吟浅浅一笑:“这还差不多。”她实在不想离开,这样倒是一举两得。 

  进了办公室,文亦凡打开两台电脑,道:“我们一人一台。” 

  向浅吟道:“我写不好。” 

  文亦凡笑道:“其实你是能写的。只是今天时间紧,不要你动脑筋。我说你打就是了,你这篇题目叫《上海人能挣会花》。”一边就口述起来: 

  上海人能挣钱,更会花钱。 

  虽说眼下有许多工人下岗,但大部分上海人依然会充分挖掘潜力,开拓门路,所以上海人的腰包还是比外地人来得充实。也有部分外地人在上海发了大大小小的财,有了钱却又舍不得花,或者胡花乱花不会花。 

  上海人则不同,他们能挣会花。 

  上海人有钱喜欢买新潮服装。什么时兴买什么,什么牌子响买什么。于是鳄鱼、阿迪达斯、培罗蒙、雅戈尔……拼命从上海人的口袋里掏钞票。 

  我们则不然,买衣服最好去批发市场。那里价钱便宜,品种又多。最好是涤棉的料子,鳄鱼的牌子,既省了票子,又有了面子。 

  上海人有钱可以全家去吃肯德基、麦当劳,细品那“吮着手指不肯放”的异国餐饮。 

  我们则不然。我们会精打细算,几十元肯德基填不饱一个肚皮,买只鸡够我全家吃一顿美餐。 

  …… 

  向浅吟纤指在键盘上敲击起来,开始有些生疏,文亦凡一句要报两遍才能打出来,渐渐地越打越顺手。她转过头看看文亦凡,只见他一边口述,一边十指飞舞。忍不住凑过去一看,只见电脑屏幕上一行行字飞快地排列开来,题目是《上海人尽花冤枉钱》: 

  上海人肯花钱,全国人都知道。你丫说这叫能挣会花。屁,有钱谁不会花?要说不会,就数上海人,尽花冤枉钱。单说这衣、食、住、行上的花钱吧,整个一傻帽儿。 

  上海人喜欢穿,咱知道。你丫说上海姑娘不是最美,却最会打扮。逑,有钱谁不会打扮?打扮就要花钱吧,打扮就要跟新潮吧。丫挺的,几百块、上千块一套衣服没穿几水就扔了,又去买最流行的,这钱就是捡来的也要掂一掂吧。再说这穿衣美不美,不在时不时髦,名不名贵,要的是人与衣的和谐。衣服往身上这么一穿,哎,这人的个性和活力都透出来了,这就叫美。没这一点,再贼美、贼贵、贼新的衣服,套在身上只会适得其反。嘿嘿,你丫花了那许多钞票赶时髦,结果丢了个性,冤不冤哪? 

  …… 

  向浅吟惊讶道:“亦凡,你,你,你竟然能同时写两篇文章?” 

  文亦凡朝她笑了笑:“没什么稀奇,逼出来的。”一面继续口述,心中却在试着默述另一篇,题为《上海人真的很小气》。他在路上已经构思成熟,此时形成文字,甚是便捷。他口中每报一句给向浅吟,手下键盘已敲出三五句,心中的这篇也如泉水一般咕嘟嘟往外冒: 

  小的时候,俺就听说上海人很小气。那时候老不相信,因为上海在俺们儿时的心里简直是个天堂,又遥远又美丽。庄子上难得有上海的亲戚千江百里回来,那是庄子上的一件喜事,俺们可以听一听上海的事情,就像年纪大的讲古一样神奇美丽。上海亲戚穿着时髦衣裳,对全庄的小孩散发花花绿绿的乡下见不到的奶油糖,俺们便像过年一样。那个时候,在俺们眼里,上海人真有钱、真大方。大人们说上海人小气,说什么俺们也不信。 

  …… 

  

  向浅吟一篇尚未打完,文亦凡在电脑上已经开始敲打第二篇《是精明不是小气》,心中又在默述另一篇《是精明还是高明》。待得向浅吟一篇打完,下一篇已经水到渠成,五篇文章只用了个把小时。至此,他的“一心二用”之功又深了一层,真正达到“一心三用”之境。 

  向浅吟打完最后一个字,才有时间回个头来看看文亦凡,嘴里还在惊叹不已:“亦凡,我可真是服了你了,我连停顿的空儿都没……”话没说完,却见文亦凡靠在椅背上,脸色苍白,嘴唇发乌,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向浅吟吓坏了,扶住他叫道,“亦凡,你怎么啦?你怎么啦?” 

  文亦凡吃力地朝她笑了笑,轻轻道:“没关系,休息一下就好了,给我冲杯糖茶。”他“一心三用”之功初成,还未运用自如。构思之时,犹未吃力,此时形诸文字,力求一气呵成,加上蓦然发现自己功力加深,精神亢奋,过于劳心费神,是以大损元气。 

  一杯糖茶下肚,休息了一会儿,文亦凡气色就转过来了。见向浅吟紧张的样子,拍拍她的手笑道:“好了,我们再整理修改一下。” 

  向浅吟心疼道:“明天再改吧,我不要你这么累。” 

  文亦凡正在兴头上,哪里肯睡。就和向浅吟一起把五篇文章从头到尾,仔细斟酌推敲了一遍,这次不再分心它用,异常轻松。只是想到安靖一稿成文,自己终究还是逊了一筹,不免有些遗憾。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补碗笔法”运用自如。 







七十六




  53 

  唐娜当夜就从邮箱里收到了文亦凡发来的五篇文章,第二天打来电话,道:“我那时见你为《天大笑话》补稿,觉得你是一块料,可那毕竟还是补充原稿而已,今天见你这五篇文章,果然是高手。再帮我写一组《我说婚外恋》,文字要土洋粗细都有,人物要五湖四海俱全。” 

  文亦凡推脱不得,只得应允。不过这次他不去图书馆查资料,却在家里静心构思,晚上拉着向浅吟一起,还是一人一台电脑,两篇文章同时写作。文亦凡依然一心三用,三稿同“写”,这次平心静气,倒是没像昨天那样险些虚脱。 

  这一组稿件,每篇杜撰了一个人的名字,天南海北的人都有,然后就根据“作者”籍贯、职业、性别、年龄确定内容和风格,有的模仿东北人之粗犷,有的模拟江南人之精巧,有的满纸女性温柔羞怯,有的一口乡间村言俚语……唐娜收到这组稿子,更是激赏不已,道:“曲菲的‘百变笔法’虽然虚妄,但你可以把它变成现实。” 

  文亦凡心中其实从未停止过揣摩,此时却只能谦虚了:“这才是哪里到哪里。” 

  末了,唐娜问:“你的通讯地址是不是还写原来那儿?” 

  文亦凡不解地问:“是的,怎么?” 

  唐娜道:“我在后面注一下:稿费请寄××路××号文亦凡转各位作者收。” 

  文亦凡这才明白唐娜是在有意帮他。 

  一个月以后,《我看上海人》那五篇稿子的稿费来了。因是约稿,稿酬高些,每千字120元,计600元。文亦凡算了一算,上个月除了这组约稿,还有一组也在必刊之列,加上在外面采写的一篇报告文学,如果都被采用的话,至少还有五六百元好拿。这一算,上个月也有得1000多元收入。若真的每月如此,虽不能有所积蓄,维持基本开销总是不成问题的。 

  但我不能总是靠着唐娜来帮我吧?何况,这样糊弄读者终究是不道德的。这种感觉一直在苦苦地折磨他。直到有一天,向浅吟无意中看到一组讨论文章,他才找到了“理论依据”似的,如释重负。 

  那组文章对散文应如何写作进行了讨论。有一方的观点是:散文也是创作,当然也是可以虚构的。文章列举了不少名家的作品,指出散文“虚构”的铁例,仿佛为文亦凡打了一针强心剂。他不禁有些兴奋。另一方的观点则强调散文必须真实。既然是有争论的观点,人们就可以按照各自的理解去选择。正巧看到一家报纸搞“想家的时候”小征文,他就虚拟一个打工女孩的口吻“创作”出一篇《而今识尽愁滋味》: 

  小的时候便很喜欢唐诗宋词,也常常学着古人的流风遗韵,吟咏些清词丽句。读得多了,难免多愁善感,一付惆怅悲秋的模样,也写些诸如“今宵更宿何处,故乡远在天边”、“乡愁何以堪,鸿雁过天边”之类思乡寄远的句子。自觉意境深远,乡愁撩人,却从没有真正离开过父母、离开过家,哪里真的识得天涯倦旅想家的滋味,只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罢了。 

  中学毕业后,与同乡结伴来上海打工,这才知道什么叫乡思、乡愁、乡情。与同来的老乡相比,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亲友帮我介绍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有了一份安定的生活,不必如同乡们东跑西奔找饭碗,有时还得露宿街头。这时我才真的想家。想爸爸妈妈、想哥哥姐姐,特别是抚养我长大的慈祥的外婆。我再不能常常依偎在他们身边撒娇了。 

  离家时家里人叮嘱不要想家,但要常写信回来。想家的时候实在很难过,难以排遣时便去泡图书馆或去和伙伴们逛街。看着伙伴们快乐的样子,有一次便禁不住问他们想不想家?同伴们唧唧喳喳地叫道:“不想家。”一会儿却一窝蜂去找电话亭,争着给家里打电话。家里没装电话的伙伴眼睛里便蓄满了泪水,转过脸去看风景。我打电话时,快乐地告诉家里人“我很好,我不想家”。放下电话时泪水已夺眶而出。 

  我仍然写诗,却再也写不出乡思、乡愁、乡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难怪说古人把诗都写绝了。 

  这篇散文短俏婉约,活脱脱一副打工妹的口吻。文亦凡以向浅吟的名义投了出去,后来竟然获了奖,拿了500元奖金。谁能想到竟是出自一位“作家”之手。 

  文亦凡在得意于自己的“杰作”时,心底也不禁泛起了一丝羞愧:我这算哪门子作家? 

  文亦凡下决心不再杜撰这些欺骗编辑,糊弄读者的文章。虽然这些文章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但总觉得降低了自己的文品。他还是想一门心思去挖掘生活,寻找素材,写真实的东西,不要糟蹋了“作家”这两个神圣的字眼儿,就又东奔西跑去了。 

  向浅吟在家里待不住,挺着个大肚子四处转悠,每天回来都很累的样子。每到双休日,文亦凡总是陪她出去散心,对她百般体贴,呵护有加,令向浅吟陶醉不已。 

  2003年的夏天来得迟,却热得快,老天似乎把姗姗来迟的热浪集中在一起释放。已是傍晚时分,仍是那样闷热。文亦凡通过朋友介绍,采访了一位刚刚上任的国企老总。老总要请他吃饭,他谢绝了。因为采访的结果使他十分失望,没什么好写的。今天可就白白浪费了。他感觉有点饥渴,远远地见前面街道上有一家小卖部,打算走过去吃碗绿豆粥什么的,既能充饥又能解渴。 

  每到傍晚,这条街上就布满地摊,都是卖小商品的外地人,还有不少男男女女拿着小商品流动着叫卖。文亦凡没精打采地向前走去,忽听有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民族工艺,爱心赠送,中国结八折优惠啦。先生、小姐买一个‘永结同心’吧。” 

  他疑心自己听错了,循声过去一看,一股热血直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