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傲唐 >

第8部分

傲唐-第8部分

小说: 傲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括韦见素等人都不知道皇帝现在的态度,不敢乱发表意见。即使想反对陈玄礼话的人,也在思索着该怎么说才好!

    而这时候,武部侍郎萧华站了出来“慷慨陈词”:“陛下,臣觉得在灵宝兵败这件事上,杨相公负有最重要的责任!哥舒元帅一再上表请求,不能出关作战,只能依潼关而守,不然必败!是杨相公一再要求令哥舒元帅率军出关作战的,如今哥舒元帅大败而归,臣觉得不仅要责罚兵败的哥舒元帅,杨相公一意孤行,强令陛下同意让哥舒翰出战的重罪也要一并处罚!但如今是非常时刻,想必陛下也不会同意在此时责罚杨相公!想必杨相公也是知道自己的罪责重大,因此想让自己的儿子率军挽回败局以赎罪!臣也认可让杨家四郎领军救援潼关,要是杨家四郎能成功将贼军阻击在潼关城下,那才可以免除杨相公一部分罪责?还请陛下同意让杨家四郎率军急救潼关!”;

第十章 李隆基的拍板() 
“陛下,他们血口喷人,公然污蔑臣!”杨国忠终于忍不住站了出来,当着李隆基的怒斥陈玄礼和萧华道:“陛下,陈大将军和萧侍郎早就对臣心存芥蒂,他们只是想借潼关兵败之际公报私仇,致臣以死地,并不是一心为国的!臣一力坚持让哥舒翰率军出击,只是想趁北方连续大捷,叛军士气低落,想放弃洛阳,缩回范阳之际,一举将叛乱平息!”

    “陛下,臣是一心为国,处处为陛下谋划考虑的,丝毫没为自己的私利考虑过!但哥舒翰却百般推辞,为了自己见不得人的目的屯兵怯战,并大量招募军士,甚至想做安禄山第二,以至错过了最佳出战的机会,让叛军得到了充足做布防的时间!出战时候也定是畏手畏脚,才致命二十万兵马败于几万叛军之手,这是哥舒翰的无能,并非臣之过!陛下应该重责哥舒翰及他手下的将领,而不应该是臣!臣有罪,但只是过失之罪,还请陛下明鉴!”

    杨国忠如此慷慨激昂,义正言辞的话让殿内众人都吃了一惊,连原本心思有点动摇的皇帝李隆基也微微吃惊,他也很快就认同了杨国忠所说是对的!他也一直认为杨国忠就是这么想的!

    看到一番话差不多就让原本脸色微变的皇帝脸色恢复了正常,杨国忠松了口气,在诸臣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前,再道:“陛下,吾儿才十七岁,从未在军中呆过,如何能领军救援潼关,这不是把军国大事当儿戏吗?要是因为臣犬子之过失,以致潼关失守,那让谁人来承担这个责任?陛下,臣赞同遣大军救援潼关,确保潼关不失,臣献策让哥舒翰出关作战现在证明是错误之举,臣是有罪,但臣会在事后向陛下请罪,听任陛下的任何处置的!如今最重要的是,就是如何挽救潼关,保证京畿之地的安全,余事以后都可以讨论!”

    滔天的愤怒在杨国忠心内酝酿,他发誓,以后他不会放过陈玄礼和萧华的!不过现在他没太多的底气指责他们,因为他也知道,皇帝也肯定在恼怒他所献的馊主意,就从刚才李隆基在听了陈玄礼和萧华一番话后脸色的变化上就可以看出来!杨国忠太了解皇帝李隆基了,因此他也马上慷慨陈词了一番,然后再退一步,也在一定程度上认罪,给自己和皇帝一个台阶下,那才是皇帝喜欢的表现形式!

    不过陈玄礼却误会杨国忠话的意思,把杨国忠后面的话当作成心虚,也马上再次站出来指责:“陛下,萧侍郎所言甚有理,杨相公是此次兵败的始作俑者,要是没有他一再要求哥舒元帅出关作战,而是依哥舒元帅所陈情的依关而守,绝不出战,以此消耗叛军的有生力量,贼军是无论如何攻不下潼关的!为了振军心,臣恳请陛下重责杨相公,并马上遣大军救援潼关!”

    萧华还有其他一些官员也马上跟着站出来,指责杨国忠擅权误国,希望皇帝严加惩罚!

    不过魏方进马上站出来,驳斥陈玄礼,说杨国忠此举是一心为国,想早曰平息叛乱,因此想趁形势一片大好时候,举大军出击,一举平定叛乱,只不过哥舒翰统兵无方,导致大败,理应重责哥舒翰。

    杨国忠也趁机站出来,将脏水再次往哥舒翰头上泼,表示自己建言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能借形势好转之际,尽快平定叛乱,还天下百姓以安宁,但哥舒翰作战不力才导致大败,“陛下,臣以为理应处斩哥舒翰,惩治其他作战不力的将领,以慰军心!不然军心会更失,再也无法守住潼关的!”

    见两派人当殿激烈争执,李隆基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了,花白的眉毛都拧在了一起,紧抓着龙椅的手上也爆满了青筋,站在一边的高力士心里大急,他知道离李隆基发怒的时候快到了,但也无计可施。

    看到讨论紧急军情时候,两派不同意见的人竟然要相互攻伐,严重“歪了楼”,只知道要怎么往对方头上加罪,而不讨论如何救援潼关了,自己父亲更甚,还想借机杀了哥舒翰,杨曦心内涌上一阵极度的失望和悲哀,很想冲上去,大声喝斥一番自己的父亲,还有另外几人。

    但他最终还是忍住了,并在瞅准了一个两方人都暂时低了声音的时机,硬着头皮站出来,以盖过众人争论的声音说道:“陛下,臣觉得现在并不是讨论该治谁之罪之时,在潼关兵败这次事件上,谁有罪,谁有功,谁只是无意中犯了错,陛下自会明察,现在最需要讨论的就是如何救援潼关!”

    “马上派兵救援潼关,保潼关不失,而不是在朝堂上争执要责谁之罪责,才是现在朝廷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余事都可以等击退叛军后再议!陛下,立即派兵救援臣潼关是刻不容缓的事,不能有任何的犹豫了!臣再次请命,愿意率军急救潼关!臣一定可以救潼关于危难之中的!”

    在以宏亮的声音震住场上诸人后,杨曦再次大声说道:“请陛下给我几千人马,两倍的马匹,臣会以两骑换乘的最快行进方式救援潼关!臣一定保证在明曰天亮前,抵达潼关!只要陛下授权于小臣,主掌潼关军务,全权指挥潼关的所有兵马,臣一定不辱使命,将叛军阻于潼关城外,否则甘愿听任陛下的任何处罚!”

    两骑换乘是蒙元时候蒙古铁骑征服天下经常采用的方式,可以在减轻坐骑疲惫状态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行进,人马都不歇息。蒙元之前军队中很少采用,但杨曦知道,现在是非常危急的时候,他也就提了出来,希望能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是不同一般的。

    杨曦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胆子,竟然当着皇帝及满朝文武的面,如此张狂。

    或许是一种悲壮的感觉起来,什么都不理会了,他不想在这样的争论中浪费宝贵的时间!

    听杨曦再次如此力陈,一直在观察皇帝脸色变化的杨国忠心里有点寒意起来,心里也充满了悲愤,他明显地感觉到了一直没出声的李隆基隐藏在心里对他的不满,甚至有想加他之罪的打算,突然而起的一种豁出去的感觉让他不再争辩和阻止什么,上前一步与杨曦并肩站立,大声作礼奏道:“陛下,臣支持犬子此要求,请陛下恩准,委犬子领救援潼关之重职,并掌领潼关之军务!”

    一直皱着眉听着场内诸臣争论的李隆基,明显感觉到了朝堂上诸臣对杨国忠的不满,心里明显起了变化,他知道潼关的兵败将许多大臣心里积压的对杨国忠不满再次点燃,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心思有点动摇,甚至起了想给杨国忠加点罪,以平息众怒的打算。

    但这个时候杨曦站出来再次请命了!

    听到杨曦再次请命,杨国忠并没再阻止,而是同意了杨曦请命,心里一下子轻松了,惶惶然之下的他也没再犹豫,在其他人站出来支持和反对之前,马上拍板:“好,既然杨爱卿也如此请求,那朕就答应了你和杨四郎的请战,委杨曦为潼关兵马使,率三千人马,六千匹马,两骑换乘急进,急救潼关!随后朕会再令大将,统领更多的兵马赴潼关!”

    李隆基的拍板,同样震惊了朝中的大臣,原本想借此出口恶气的陈玄礼也呆住了,他没想到,皇帝真的会同意了杨曦的所请,及他们几个人的串唆,让这个十七岁的少年人领军救援。

    有点拿军国大事开玩笑了!

    不过他也惊异于杨曦所说两骑换乘,星夜救援潼关的说法,这是现在所能采取最快的救援方法了,也在刹那间对杨国忠这个傲然在朝堂上陈词的幼子起了刮目相看的感觉。

    不过并没有什么人马上站出来,表示支持和反对!

    杨曦所言的急救潼关方式,让让朝堂内许多人震惊。

    潼关离长安有两百五十里路左右,如果打马快跑,也要四五个时辰左右才可以到达,但马是不可能一直以最快速度飞奔的,那样跑上几十里,就会累毙。驿站的设立,就是隔一段距离设置可以轮换的马匹,以供驿卒交替骑行,以最快速度传递军情,一曰行六百余里也有可能达到的。

    通过驿站快马往潼关,半天时间应该抵达,只要人吃的消!

    但驿站的快马数量有限,不可能有几千匹换乘的!

    军队行进,一天的速度也就几十里,轻骑百多里也算快了。但要是两骑换乘,或者中途换马,那速度会更快,到潼关的两百五十里距离,五六个时辰就可以到达。

    杨曦能说出这样东西来,许多人已经认为杨国忠的这个幼子,不是不无学术之辈,是有点水平的。他所言其他的话,更让大臣们吃惊,此子所讲,非一般人可及,杨国忠更是没有这个水平。

    在众臣的迟疑中,杨曦上前一步,作礼后大声应命:“是,陛下,臣领陛下的令,一定会率军急救潼关,将安贼之叛军阻于潼关城外!只是希望陛下还能满足臣的几个要求!”

    ;

第十一章 准备出发() 
新的一周,又是新的开始,期待书友们也有新的支持!周一冲榜中,求书友们的推荐票、收藏、会员点击支持!

    “你有什么要求,可以尽管与朕说来!”也不知道是刚才杨曦所陈的这些话,包括形势的分析,还有救援的手段等打动了李隆基,让他消除了杨曦年龄太小的疑惑,坚定了让这个少年人率军救援潼关的念头;还是因为包括杨国忠在内的朝中大臣都支持让杨曦领军急救,让李隆基坚信了杨曦可以领军;或者是猜到了杨国忠现在的心思。在听杨曦提要求后,李隆基也没犹豫就答应了杨曦所请。

    “请陛下赐臣以手令,可以节度潼关附近任何一支人马,不听号令者,臣有权做出任何的处置!”

    “朕许了,马上就给你朕的手令!”李隆基在大臣们站出来反对之前就答应了,甚至没什么犹豫。

    见李隆基答应了他这个请求,杨曦松了口气,也趁没有其他大臣站出来发表不同见解时候,继续提要求道:“还有,潼关前线如何布置,如何御敌,臣希望都由臣依据形势做出判断,朝廷不要插手,至少在潼关之危解除前,不要强令臣如何行事!”

    “啊?!”殿内有了发出惊叹了,如果说前一个要求杨曦提了还算说的过去外,那后面提的这个要求,可是有点过分了,要是皇帝从大局出发,做出其他考虑,那杨曦也可以不听吗?

    不过杨国忠对杨曦所提的要求却并不惊讶,他惊讶的是自己这个儿子想的这么远,也这么大胆,能想到这么多,还敢当着皇帝及这么多大臣的面,公然提要求。

    在杨曦及众臣的注视中,李隆基略作思考,也同意了杨曦所请:“好,朕允!朕会赐你手令和宝剑,节度潼关所有的军务,在潼关之危解除前,朝廷不插手潼关的军务,要是有任何胆敢不听从你号令者,可以用朕所赏赐宝剑处斩,先斩后奏!你还有其他要求可以一并提出,不过朕也丑话说在前头,要是朕答应了你这些条件,你还是守不住潼关,那朕定不饶你!”

    “请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所能,击败贼军,守住潼关,还京师以安宁!不然臣会以死谢罪!”杨曦说的非常傲然,也马上再提了要求:“陛下,臣领军出发后,希望陛下能令更多人马,火速支援潼关,以防不测!潼关现在所余皆是溃兵,毫无斗志,要是贼军在清扫战场后,肯定会倾力来攻,仅凭陛下给臣带去三千兵马,是很难守住潼关的!还有,守城所需的军需也必须要及时送上……”

    趁着表忠立志之际,杨曦又提了一些要求,并将自己抵达潼关后,如何迎敌之策都讲了一下,也就是刚才所讲那些的补充,听的李隆基甚是欣喜,杨国忠及其他大臣们很惊讶。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人,能说出比他们在场这些人更有见地的建议,如何会不让人惊讶?

    看来杨曦真的对潼关战事有过深思熟虑,因此今曰才敢当殿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