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117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17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件及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Ⅰ)头脑中要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由灵感的专一性所决定的,
它是产生灵感的前提或必要条件。很明显,一个在头脑中并无要解决问题的
人,决不会产生有关问题的灵感。因此,灵感与要解决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
    (Ⅱ)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及足够的观察、信息资料的积累。这是产生
灵感的另一必要条件。例如,一个不懂文学的人决不会出现写作的灵感,一
个对计算机毫无知识的人也决不会出现解决计算机问题的灵感。究其原因,
关键在于他们不具备必要知识及资料。所以,灵感思维是要以一定结构的知
识积累或经验为先决条件的。
    (Ⅲ)对欲解决的中心问题,要反复地、紧张地、艰苦地、长时间地思
考,也就是说,要进行超出常规的过量思考。这种过量思考是促使灵感到来
的必经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创造者和科学家往往不被一般人所理解,他们
常常被视为“精神失常”,是“疯子”、“狂人”等。例如,陈景润走路撞
电杆;牛顿在马路上把黑色的马车车厢后板当成黑板;爱迪生走进税务局交
税好半天竟答不出自己的名字;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曾昭伦在雨中行路不知道
打开手中的雨伞等许多事例,都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阶段科学家的过量思考情

形。到了这一阶段,头脑里的问题已经达到了挥之不去,驱之不散的程度,
有的思想逐步转化为潜意识。然而尽管这样,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在思
想达到饱和以后,思路也往往进入到僵局之中。
    (Ⅳ)搁置。人们进行过量思考,使思路进入到僵局之后,便可把要解
决的问题暂时放一放,使大脑放松放松,也可以从事一些其他性质的工作,
或者可以去玩一玩,散散步,改换一下原来的环境,缓冲一下紧张的思考,
使大脑不受压抑,促进头脑中的潜意识进行活动。在搁置阶段,头脑已形成
的潜意识信息,一旦遇到有关的刺激,即会自然地产生“一闪念”的顿悟灵
感。
    (Ⅴ)灵感的产生。人脑的“一闪念”即顿悟一旦形成,即表示灵感已
经到来。这时关键是要及时地抓住灵感,并通过自觉的思维活动对这突然的
“一闪念”进行鉴别,只有对有用的灵感进行有意识的强化并使之清晰以后
才能在创造中起重要作用。这一阶段,往往需要及时地将灵感记录下来,否
则稍有放松,灵感就可能从脑海中消逝。
    对于灵感产生的条件及过程,清朝末期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
极生动的描述。他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这里王国维引用的是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的词。第一境意思
为要解决某个问题但找不到方法,才发出“望尽天涯路”、“敢问路在何方”
的感概;第二境意思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废寝忘食,尽管人瘦了但
没有半句怨言;第三境意思是经过千万次的过量思考,突然找到了解决问题
的方法,再回过头来看,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早就在自己身边,只是原来没
有认识到它罢了。
    当然,灵感的产生并非一定要经过以上几个过程。例如,有的人不需要
经过搁置阶段,而可以通过追捕“热线”直接产生灵感。所谓“热线”就是
由显意识蕴育成熟了的、并可以与潜意识相沟通的主要课题和思路。“热线”
在大脑中形成,是信息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破所产生的,大脑中的热线一旦
闪现,就要尽快追捕不能中断,迅速将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同时推向高潮,
并向纵深发展,然后就会妙思泉涌,产生灵感。例如,有的诗人一旦诗兴触
发,便急忙挥笔疾书,甚至连将斜放着的稿纸扶正的时间都没有。有的青少
年从提出发明课题到解决发明课题竟然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也是这个道
理。
    ③诱发灵感的基本形式
    大量的事实表明,当科学的思维活动达到高潮后,问题仍旧百思不得其
解,这时,为了得到灵感,诱发的因素便成了关键,它往往直接关系着成功
与失败。因此,了解诱发灵感的基本形式,就可能在关键时刻主动地去诱发
灵感,从而进行有效的创造。诱发灵感的基本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Ⅰ)联想武。当人的思维发展到“过量思考”阶段以后,在久思不得
其结果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因为某一偶然事件的刺激而顿时产生各种联想,
从而使得问题的答案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例如,人们早已知道,为了保证
内燃机的有效工作,就必须使油与空气均匀混合后进行燃烧,但油和空气怎
样才能均匀混合呢?美国工程师杜里埃曾为此大伤脑筋,考虑很久,无法解
决。1891 年的一天,他偶然看到了妻子向头上喷洒香水,顿时便从这个简单

的化妆器联想到油的气化,最后试验成功了内燃机的气化器。画家莫尔斯一
次在航行的邮船上观看了科学家杰克逊的电子实验,只见衔铁一会儿被电磁
铁吸起,一会儿掉下,从中产生联想,于是当晚就画出了收发报机的草图。
阿基米德解决“金冠之谜”的灵感,也是来自于他自己洗澡时水面变化的联
想。因此,要产生联想,就要特别注意周围的事物,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信息
也不要轻易放过。
    (Ⅱ)触发式。指人在受到某种刺激后,直接迸发出灵感的一种形式。
这时,最容易触发灵感的因素是展开讨论或争论、辩论,在讨论和争辩中往
往可以产生一系列灵感。爱因斯坦组织的所谓的“奥林匹亚科学院”,就是
几个人共进晚餐,边吃边谈边争议问题,这些争议对爱因斯坦的创造起了很
大的作用。与其类似,物理学家劳厄也常去一个小小的“卢茨咖啡馆”,与
一群青年物理学家讨论问题,以致产生了“X 射线对晶体的衍射现象”的重
大发现。控制论的创始者维纳也经常举行“午餐会”等形式,从大家海阔天
空的交谈中,捕捉新思想的火花。可见,在诱发灵感中,争论是一种重要的
形式。
    (Ⅲ)省悟式。这种灵感形式的产生不是借助于外界信息的刺激,而是
通过头脑内在的省悟,通过内部“思想的闪光”。例如,爱因斯坦从 1895
年起就开始思考:“如果我以光速追踪一条光线,我会看到什么?”他反复
思考这个问题,但很多年没有解决。1905 年的一天早晨,在起床时他突然想
到: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是同时的两个事件,对别的观察者来说就不一定是
同时的。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个突破口,并牢牢抓住了这一“灵感的闪光”,
后来只用了五六个星期的时间便写成了提出狭义相对论的著名论文。
    从诱发灵感的基本形式可知,暂时的搁置清闲状态是创造者转移注意、
摆脱困境、产生灵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散步、沐浴、听音乐、阅读一些与
所要解决的问题无关的书刊、与专业以外的人闲谈、入睡前或刚醒时的休息
等。据记载,笛卡尔、高斯、彭加勒、爱因斯坦、华莱士、歌德、坎农、赫
尔姆霍茨等人都曾说有躺在床上休息时得到灵感的体验。日本一家创造力研
究所于 1983 年 12 月~1984 年 8 月,对 82 名日本发明家进行了统计,结果
表明,有 52%的人曾在枕头上产生过灵感,乘车中产生灵感的有 45%,步行
中产生灵感的占 46%,而在工作单位办公桌上产生灵感的只占 21%。由此可
见,在松驰状态下产生灵感的机会,要比在工作岗位上紧张工作时多得多。
    当然,上述情况只是灵感产生的一般情况,具体灵感产生的过程中往往
因人而异,并非千篇一律。例如,法国物理学家皮埃皮·属里认为在森林中
容易产生激情;费米喜欢躺在寂静的草地上想问题;康川秀树习惯于夜间躺
在床上思考;法国数学家阿马达则常在喧哗中产生灵感;剧作家贝克认为产
生灵感的最理想的时刻是躺在澡盆中的时候;而赫尔姆霍茨则认为是一大早
或天气睛朗登山时。还有人在酒意冲击下会带来灵感,法国军乐家德利尔,
就是这样写下了著名的“马赛曲”;我国李白更有“斗酒诗百篇”的豪兴……。
因此,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出诱发灵感的最佳方式与最好时机,从
而更好地进行创造。其实,许多创造者已有意或无意地利用了这一点,大发
明家爱迪生就有白天坐在椅子上打盹的习惯,据说许多好的念头就是这样产
生的。
    这里还应该说明的是,虽然灵感在创造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但这并不意
味着,凡是灵感都是正确的,只要抓住它就可以取得创造成果。其实,失误

的灵感远比成功的多,只不过人们事后忆及的往往是成功的例子罢了。
    必须再次强调,灵感尽管是人们向往的、所追求的目标,但是灵感的到
来却不是很容易的,它需要经过大量的、艰苦的劳动和思索。爱迪生对自己
成功时的说明是:“有些人认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
‘天才’,这也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
如果他肯拼命钻研”。他认为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 99%的汗水”。事实
正是这样,要想得到 1%的灵感,就必须付出 99%的汗水,只有付出了 99%
的汗水,才有可能获得 1%的灵感。灵感到来的那一瞬间蓦然所得,正是经
过“望尽天涯路”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长期积累和全面准备。
    总之,虽然灵感的闪现是扑朔迷离、犹如幽灵、难以具体捉摸的,但是
灵感并不神秘,它也是可以控制的一种思维活动。钱学森教授对此做了精辟
的论述:“一点是肯定的,人不求灵感,灵感也不来,得灵感的人,总是要
经过一长段其他两种思维的苦苦追求来准备的。所以灵感还是人自己可以挖
掘的大脑活动。”

      创造性思维的思考方法

    著名科学家卢瑟福有一次问他的一个学生:“你今天上午准备做什么?”
学生答道:“做实验”;又问:“下午呢?”答道:“做实验”;再问:“晚
上做什么?”学生仍答道:“做实验。”卢瑟福便不满地问道:“你整天都
做实验,那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这就告诉我们,要很好地进行创造,
就必须有专门的时间去思考。不善于思考就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
就不可能发现问题,也就谈不上会有更多的想象与创造。在爱迪生的实验室
里,贴着一条雷诺兹爵士的语录:“人总是要千方百计地逃避真正艰苦的思
考。”而在语录的下方:“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
乐趣。”创造史上的大量事实表明,看到同一现象的人,由于思考上的差别,
会使一个人成为伟人,而另一些则一直是平庸之辈。所以,在创造过程中,
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关键。
    通常从思考时间上考虑,思考有集中思考与分散思考之别。所谓集中思
考,是指有较固定的时间专门于思考问题,这是许多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另
外,还有一种利用不固定的分散时间进行思考的。例如,我国古代的欧阳修
就常常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时间思考问题。
    那么,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呢?或者说,怎样进行思考呢?下面介绍几
种常见的思维方式或思考方法。
    步步追踪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根据这些不引人注意的线
索步步深入地追究下去,从已知到未知,从现实到可能地加以思考,最后就
容易产生出创造性成果。例如,伦琴发现了 X 射线后,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
立即由此追踪,提出 X 射线可能伴随磷光现象而存在的问题,最后发现了铀
的天然放射性;居里夫人沿着“除了铀的放射性外,是否还存在其类似的放
射性元素”这一思路进一步深入追踪,终于发现了钋和镭。著名科学家戴维
从伏打电池追索到分解一些化合物,于是发现了新元素钾;继续追踪,又发
现了新元素钠。随后,他的思考层层深入,通过步步追踪,从石灰里得到了
钙,从苦土中得到了镁,从锶矿石中得到元素锶,从重晶石中得到了钡。在

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他连续宣告发现了 7 种新元素,取得了一连串赫赫有名
的成果。
    步步追踪的方法要求不满足于已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