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29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9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祖国东北部,介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和长白山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抵辽东湾。南北长约 1000 千米,东西最宽
达 400 千米,总面积 35 万平方千米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它主要是由辽
河、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大部分海拔在 200 米以下,长春附近松辽分
水岭处地势稍高(200~250 米)。松辽分水岭以南称辽河平原,以北的西部
称松嫩平原,东部称三江平原。
    华北平原:在黄河下游地区。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东到渤海、黄海
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止于苏、皖两省北部,
同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接。面积约 30 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冲积平原。主
要由黄河、海河、淮河、滦河冲积形成。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在 50 米以下。
黄河下游天然堤横贯平原中部,将华北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黄淮平
原,北部称海河平原(河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三峡以东,淮阳山地和黄淮平原以南,江南丘
陵和浙闽丘陵以北,向东直抵海滨。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沿江两岸宽
窄不等,可以分为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四部分。
地势低平,海拔多在 50 米以下,河湖众多,农业发达。
    主要丘陵
    我国的丘陵较多,分布广泛,尤其东部地区较广。自北而南,有辽东丘
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和两广丘陵等。
    辽东丘陵在辽东半岛,由长白山的延续部分及其支脉组成,海拔多在 500
米左右,有千山山脉,盛产苹果;山东丘陵在山东省中部和东部,其西部有

泰山、鲁山、蒙山、沂山等,其东部为崂山丘陵(胶东丘陵),西部海拔多
在 500~1000 米,东部多为海拔 400 米左右的宽谷低丘;江南丘陵指长江以
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云贵高原以东的丘陵和低山,包括江
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及安徽省南部,丘陵之间多河谷盆地;广东和广西两省
区的大部分低山和丘陵总称两广丘陵,多为海拔 200~400 米之间山丘,山丘
之间的河谷平原和盆地是重要农耕区,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此外,在青藏高
原和黄土高原等地区也有丘陵分布。
    很多丘陵已开辟为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有的丘陵区的山峰成了
著名风景旅游区。
我国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面向海洋的地形大势,利
于夏季风深入内陆,使季风区面积广阔,形成丰沛的降水,为农林牧渔的生
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同一温度带内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多种气候,使
各温度带内的农林牧经济部门,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我国大河多西源东流,为发展内河航运、沟通
东西交通,提供了物质环境条件,如长江、珠江等。
    我国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使大河流经阶梯过渡地带时,产生了巨
大的水能。我国水能蕴藏量达 6.8 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为水电事业的发展,
提供了良好条件。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使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产生了高
寒草原,出现了高寒畜牧业。高大的青藏高原,使印度洋上南来的暖湿气流
难以北进,使得我国西北部气候更加干燥,影响了那里农林牧业生产条件。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广大的特点,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为多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祖国的人口和民族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总数
    1990 年 7 月我国(包括台湾省、香港、澳门在内)总人口达 11.60 亿,
其中大陆部分 11.34 亿,占同年世界总人口的 21.9%。现今,人口总数已达
13 亿,居世界各国之首。
    我国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1990 年我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118
人,是世界平均水平(34 人)的 3 倍多。
    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尤其沿海 12
个省、市区人口密度高达平均每平方千米 364 人;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内
地 18 省和自治区平均每平方千米 80 人。其中内蒙古、藏、青、新 4 省区每
平方千米平均只有 9 人,仅为沿海地区的 1/40。除京、沪、津 3 市外,人口
密度最高的江苏省每平方千米高达 654 人,而最低的西藏自治区每平方千米
平均仅有 2 人。如以漠河—兰州—腾冲—线为界,将全国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 43%,人口占全国的 94.4%(1990 年),人口密度
平均每平方千米达 231 人;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 57%,人口占全国的 5.6%,

平均每平方千米只有 10 人。
    城乡人口比例
    我国城乡人口构成特点是:城镇人口比重小,乡村人口比重大。1990 年
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26.23%(1949 年末为 10.6%),乡村人口占 73.77
%(1949 年末为 89.4%)。建国40 多年来,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约
增加 16%),这是我国城乡人口的又一特点。
    各地城乡人口构成差异很大。1990 年城镇人口比重:东北三省占 47.52
%,居全国之首,华北区占 31.78%,居全国第二位,华东区居第三,占 25.4
%,西南区占 18.85%。以省区而论,辽宁省城镇人口比例最高(50.86%),
西藏自治区最低(12.59%)。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汉、蒙古、回、藏、
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 56 个民族组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
化,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汉族和少数民族
    全国 56 个民族中,以汉族人口最多,为 10.4248 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90%(1990 年);除汉族以外的其他 55 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为 1.1753 亿
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10%。因此,除汉族以外,其他 55 个民族均为我国
的少数民族。
    民族分布
    分布概况:汉族的分布虽然遍布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即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其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 50~60%。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第一,大杂居,小聚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
地区,如藏族聚居在青藏高原,朝鲜族聚居在吉林省延边地区。从全国看,
每个少数民族均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第二,少数民族很多居住
在边疆地区。如朝鲜族居住在中国与朝鲜交界地区,蒙古族和哈萨克族居住
在我国同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交界地区;第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多
为高原、山区和沙漠,也是全国的主要牧区的森林地带。如我国五大牧区:
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牧区;第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物产丰富。
如新疆的瓜果和长绒棉,云南和海南的橡胶、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
    民族政策
    我国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
益,共同维护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国家帮助各少数
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有保持本民族风俗习惯
的自由,保护各民族信教者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祖国的资源

我国资源的概况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种种资源均各有其特点,但择其共同之处,可
概括出如下特点:

    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较为丰富
    由地貌、大气、水、土壤、生物等构成的我国自然环境,不仅为我们提
供了丰富多彩的生存空间,它辽阔的疆域、海陆兼备的形势、地形气候的多
样、复杂的地质条件等,也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形成,构成了多资多彩的环境。
因此,我国的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例如,我国的土地资源有耕地、森林、草
场、河湖、沙漠、戈壁等类型;能源资源不仅常规能源的资源品种齐全,而
且新能源的资源类型也应有尽有;矿产资源中,我国到 1990 年底,已经探明
一定储量的矿种达 148 种,品种之多世界罕见;生物资源异常丰富,仅种子
植物就达 2.45 万种,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经济植物多达
24111 种,水产资源中的鱼类约有 2400 多种。总之,资源环境的优势为我国
资源的多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
    我国有多种资源,其数量居世界前列。我国拥有 960 万平方千米的国土,
居世界第 3 位;耕地面积有 9567 万公顷,居世界第 5 位;森林面积 1.24 亿
公顷,居世界第 8 位;有色金属矿产钨、锑、锡、汞、钼、锌、铜、铋、钒、
钛、稀土等均居世界前列;铁和锰的储量均为世界第 3 位;水力资源理论蕴
藏量 6.8 亿千瓦,居世界第 1 位。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从我国各项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看均很可观,但人均占有量很多种均低
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中国土地总面积虽居世界第 3 位,但人均不足 1 公
顷,为世界人均(3 公顷)的 1/3;耕地面积世界人均为 0.36 公顷,我国人
均不足 0.1 公顷;草场资源世界人均 0.76 公顷,我国仅为 0.35 公顷;森林
面积世界人为 0.65 公顷,我国为 0.107 公顷;地表径流我国人均(不足 2700
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 1/4;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各国第 80
位。对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资源,如能源、铁矿等,我国人均
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2。其他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水平,除
钨、稀土较高之外,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主要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矿产资源更为突出。
例如,中国水资源分布是南方多而北方少,长江流域水量最大,占全国总水
量的 37.7%,其次为珠江和广东、广西沿海各河流域,占 17.2%;而淮河以
北甚少,黄河水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 2%,海河和滦河为 1%。但黄河下游及
海、滦河流域的豫、鲁、冀三省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21.25%,水土资
源的失调何等严重。
    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储量的 80%分布在我国北部(其中 64%集中在华
北),而江南八省只占 2%;石油探明储量 98%分布在北方;水力资源西南、
西北、中南三大地区占全国的 90%,其他地区共占 10%。有色金属集中分布
在南方六省,是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一大特色。自然资源上述分布的不平衡
性,对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业均有重大
影响。
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我国的陆地总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占亚
洲大陆土地面积的 22.1%,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6.4%,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
广阔的国家之一,居世界各国第三位。我国耕地面积列世界第四位。

    由于我国是世界人口的最大国,人均土地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仅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3。我国耕地人均只有 0.1 公顷,为世界人均耕地
的 27.7%,为美国的 12.8%,为印度的 45.5%。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
界人均的 16.5%,为美国的 10%。
    土地类型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例低。我国南北跨 50 个纬度,具有
寒温带至赤道带的各种土地资源(其中中温带占 25.9%,暖温带占 18.5%,
亚热带占 26%)。我国东西跨近 62 个经度,其有湿润(占 32.2%)、半湿
润(占 17.8%)、半干旱(占 19.2%)、干旱(占 30.8%)等土地资源。
由于水热组合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不同、农业历史不同,形成了我国多种多
样的土地资源类型。
    我国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山区面积(包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土
地总面积的 69%,平地面积(包括平原和高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