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303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03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切断,后方作战物资、弹药给养等根本无法及时补给到南部战线,前方的
伤员和需后撤的部队也未能及时撤回。到战争中后期时,伊军驻科境内部队
和伊南部作战部队根本得不到起码的给养,士兵是在饿着肚子打仗,战斗力
可想而知。伊军南部主力部队由于交通线被切断,陷入多国部队大规模合围
之中,根本无法撤逃,大量被歼灭。美军对战场内的各类战术目标也都进行
了突击,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机动发射架、发电厂、炼油厂、储油设施、

机场和战场上的重要目标等等都遭到了猛烈轰炸。
    参加“沙漠风暴”空中进攻作战的有 10 个国家,即美国、英国、意大利、
加拿大、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巴林和阿联酋,6 个兵种,即战略航空兵、
战术航空兵、舰载航空兵、陆战队航空兵、特种部队航空兵、舰载巡航导弹
部队,以及 20 个机种、30 余个机型,共两千余架飞机,几乎包括了西方国
家拥有的所有类型的作战飞机。在持续 38 天的空袭中,共出动近 11 万架次。
平均每天出动 2500 余架次,使伊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伊共有 550 余个大中
型军事目标被炸毁,有生力量已不能主宰战场,奄奄一息地等待着“沙漠军
刀”的宰割。

              沙漠军刀

    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的地面进攻作战,代号为“沙漠军刀”。
    继“沙漠风暴”猛烈空袭作战之后,多国部队乘胜进击,于 2 月 24 日发
起了地面进攻作战,参战兵力共约 55 万人(其中美军 35 万人),坦克 4000
余辆,直升飞机约 2000 余架,至 28 日停火止,为期 4 天。其战果卓著,重
创和歼灭伊军 41 个师,俘虏近 18 万人,估计伊军伤亡 8.5~10 万人,击毁
伊坦克 1800 辆、装甲车 1200 辆,飞机和直升机百余架,将伊军赶出科威特。
多国部队损失寥寥,共计阵亡 126 人(其中美军 79 人),受伤 213 人。这是
迄今为止,世界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史中,地面作战持续时间最短、人员伤
亡最少的战争。
    “沙漠军刀”的战役企图是:利用空袭作战效果以大规模登陆佯动和部
分兵力从科沙边境正面突破,并向科威特及伊军以北地区推进,集中装甲部
队和空降机降部队从伊军防御侧翼实施大纵深迂回,夹击伊军,包围并歼灭
其主力,收复科威特。
    地面进攻从 2 月 24 日凌晨 4 时发起,多国部队在大规模空袭之后,对溃
败的伊军展开了最后的攻击,此时的伊军损失近半,已是困兽犹斗了。多国
部队的装甲突击集群向伊军“萨达姆防线”全长约 265 公里的正面发起大规
模进攻。东线部队在短短数小时内即突破伊军防线,并前出至伊纵深 55 公里
处;西线部队越过沙伊边境,直插纵深 160 公里;中路 101 空中突击师出动
约 300 架直升机从 13 个基地起飞,分 6 路在伊境内纵深 80 公里处机降,建
立敌后进攻基地。在两翼迅猛进攻的同时,中路主要突击机群也突入伊境约
30 公里,多国部队空军当日出动飞机 3000 余架次,进行空中支援和掩护。
伊军一线部队未做像样的抵抗,便四下溃散。战斗打响之后 10 小时,多国部
队即俘虏伊军 5500 余人。25 日、26 日,突入伊、科境内的多国部队各集团
转入机动作战,分别向各自的指定位置快速推进。东线,美陆战 1、2 师向北
挺进,陆续进抵科威特城外围。中路,英军装甲 1 师向东北方向发动进攻,
在美空中支援下歼灭伊第 12 坦克师。美军 3 个装甲师齐头并进,先佯动向北,
后突然调头向东,逼近伊共和国卫队翼侧,在武装直升机配合下消灭其大部。
西线,法军在美 101 空中突击师百余架直升机的机动作战配合下,进入伊境
内 209 公里。伊军大批部队、车辆涌上公路向北撤退,结果招致多国部队飞
机持续不断的轰炸,死伤惨重。飞行员反映,公路上被炸坏的车辆,每隔 50
米就是一堆,排出 20 英里长。此时,伊军已有 21 个师丧失了战斗力,被俘
3 万人,剩余部队被切割成数块,等待他们的将是全部被歼的命运。27 日,
美、英军装甲部队在巴士拉以南 80 公里处与伊精锐部队进行坦克激战,结果
伊军 250 辆坦克全部被歼。至此,多国部队已收复科威特,并于次日 5 时宣
布战役胜利结束,中止进攻性军事行动。据多国部队宣布,在 4 天共 100 小
时的地面战役中,共歼灭、击溃伊军 40 个师,毙伤约 10 万人,俘虏 6.3 万
人,缴获轻重武器不计其数。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趣话集邮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

    19 世纪 30 年代的某一天,伦敦一个中学的校长罗兰·希尔正在街上散
步,他看到一位邮递员把一封信交给一个姑娘。姑娘接过信,匆匆瞟了一眼,
马上又把信还给了邮递员,不肯收下。希尔十分纳闷。邮递员走后,他好奇
地问姑娘为何不收信,姑娘羞怯地告诉他,信是她远方的未婚夫寄来的,因
为邮资昂贵,她支付不起,所以不能收,不过,她已从信封上了解了对方的
情况。原来,他们约好在信封上作一种只有他俩才懂得的暗记,这样,用不
着看信的内容就互通音讯了。希尔深感邮政制度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决心进
行改革。
    那时,英国的邮政制度十分繁琐,除了国会议员享受免费邮寄信件的特
权外,其他人寄信都是由邮递员根据路程远近,信纸页数的多少向收信人收
费,邮资昂贵,一封普通国内信件的邮资竟高达 6 便士,最高的收到了 17
便士,而当时英国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是 18 便士。因此,拒付费
用、拒收来信的争执时常发生。
    在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计算和创新后,罗兰·希尔提出了“降低
邮资、统一收费标准、简化邮递手续”的思路。1837 年 1 月,他以上述观点
为基础写成了一本题为《邮政改革:重要性及实用性》的小册子,呈递给当
时的财政大臣,不料受到冷落。出于无奈,他只得将小册子修改后公开发表。
他提出了三项建议:由寄信人在邮局付现金;通过对信封、信纸收费的办法
统一邮资;使用“一片只够盖上邮戳即可的纸片,在其背面涂上粘液。这样,
其持有者将纸片浸湿后,可将它帖在信封之上”。
    这三项建议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这种情况下,1839 年 8 月,
维多利亚女王签署法令,决定正式采纳希尔的建议,并调希尔进入财政部负
责实施这一计划。1839 年 9 月 6 日向全国公开征集“标签”(当时尚不叫邮
票),在收到的 2600 多封应征图案中,5 位作者的 4 份作品获奖。罗兰·希
尔根据这 4 份作品,以威廉·维恩所作的维多利亚女王肖像的纪念章作原画,
用绘画颜料画了两幅邮票画稿,交查尔斯和费雷德里克·希思父子雕刻,邮
票由帕金斯·倍根公司承印,以黑色为基调,下方印有“一便士”字样,故
称为“黑便士”。
    原定于 1840 年 1 月 1 日启用的邮票因设计的延误,1840 年 5 月 6 日正
式开始使用,与“黑便士”同时使用的还有“蓝便士”(面值两便士的蓝色
邮票)。从此,邮票在世界上诞生了。

             邮箱的诞生

    1488 年,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巴托梅欧率领船队绕过好望角,
在南非海岸遇到了大风暴,全船人遇难,仅有几个人侥幸游上了海岸。风平
浪静后,经过一番努力,他们修复了一只小船,落难者准备返航。临行前,
其中有个军官详细地记下了这次遇难的前因后果,将笔录放进一只皮鞋里,
然后又将鞋挂在离岸不远的一棵树的树杈上。他的本意是:如果他们求生成
功,这只皮鞋里的信就可告诉人们他们的下落和去向。一年后,另一批葡萄
牙水手在此登陆,他们在自己同胞蒙难处发现了皮鞋及藏在里面的信。读完
后,又在此地建起了一个小礼拜堂以示纪念。后来,小礼拜堂周围诞生了一

个个村庄。有意思的是,当初这只皮鞋,竟被作为专门的邮箱长期使用起来。
迄今,当年挂皮鞋的这棵树还矗立着,以表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邮箱诞生地。

           打孔机的故事

    邮票打孔机是 1854 年在英国发明的。
    最初的邮票是整版无孔无缝的。比如 1840 年发行的“黑便士”是 240
枚一版(当时 1 镑=240 便士),每枚邮票的左右下角都各有一个英文字母,
以表示其在整版中的位置。同一行邮票的左下角字母相同,行次自上而下分
别按 A、B、C…… 至 T。右下角字母表示邮票在横排上的位置,从左至右分
别按 A、B、C……至 L 排列。由于整版的张数较多,所以出售和使用邮票都
必须用剪刀把它从整张上剪下来,十分麻烦。
    一次,一个叫亨利·亚瑟的爱尔兰工程师在伦敦的一家酒店里吃饭,他
注意到一个新闻记者在一边喝酒一边写当天的新闻。写好后,记者把稿子分
别装进几个信封里,准备寄到外地的几家报馆里去。他从衣袋里取出一大张
“黑便士”邮票,可是,他身上没带剪刀、酒店里也找不到。忽然,这个记
者灵机一动,从衣襟上取下一枚小别针,在邮票和邮票间戳上一行小孔,轻
轻地就把邮票撕开了。亨利·亚瑟从这里受到启发,发明了打孔机。1854 午,
英国发行了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发展到今天,各国已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
控制打孔,齿孔有园形、菱形、正方形等各种形式。据说,美国华盛顿雕刻
印刷局从邮票齿孔上打下来的小纸屑,每年累计达 10 吨。

             集邮的起源

    没有人知道谁是世界上第一个集邮家,但在邮票问世后不久就有人开始
收集邮票了。起初,收集邮票甚至是一种带有某种奇妙性质的活动。19 世纪
中期伦敦泰晤士报上的一则广告说:“为裱糊寝室墙壁,本人欲购入大量的
一便士盖销票。”而英格兰的一位妇女搜集邮票是为了装饰自己的灯伞。最
令人遗憾的是这把精心用邮票装饰的灯伞没能留存下来,否则,不知将令多
少集邮家们为之倾倒。那时,曾经有一位姑娘不肯和父亲为她选中的青年结
婚,而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合。愤怒的父亲,提出条件刁难女儿,要她收集
到以天文数字计的邮票,方才同意这桩婚事。同情姑娘的人们得知此事后纷
纷相助,终于帮助姑娘收集到了她父亲规定数量的邮票,这对有情人终成眷
属。
    随着岁月的流逝,集邮人数不断增加,邮票种类也日益丰富,现在集邮
组织和集邮爱好者遍布世界各地。

         最大和最小的邮票

    1840 年的英国邮票之所以堪称典范,是由于它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邮
票,做工精美,可供欣赏,而且大小和形状也比较理想,适合贴用,成了与
其他邮票进行比较的标准。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小的邮票产生于古典时代的 1856 年,德国北部的
梅克伦堡·施普伦贝格(当时是一个大公国)发行的邮票,规格是 9×9 毫

米。因为太小,使用不便,此后世界各国都没有再发行比这枚尺寸更小的邮
票,所以这枚邮票所创下的记录已保持了 120 多年。
    太平洋上的岛国马绍尔群岛在 1979 年 10 月 30 日发行的一枚纪念邮
票,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邮票。这枚邮票长 160 毫米,宽 110 毫米,
比一般的信封还要大。它的面值为 75 美分,图案为马绍尔群岛的主要岛屿—
—马吉罗珊瑚岛的鸟瞰图。邮票上还印着一行文字:让和平来到地球上。

              邮戳趣闻

    “邮戳”的含义很广,现在集邮者多集中注意“纪念邮戳”、“临时邮
戳”、“宣传邮戳”及“风景邮戳”等,其实,总而言之,举凡一切出现于
邮件上的戳印,莫不具有邮趣。邮趣即史趣,西方有一句名言:“今日之邮
戳即明日之历史。”意亦在此。
    邮戳的主要任务是用来盖销邮票,使之不能重复使用。但追根溯源,邮
戳远较邮票诞生得早,在没有邮票之前,邮戳就已成为缴纳邮费的表记,其
功用与邮票相同,英文里 Stamp 一词,其一译义为“戳记”或“图案”,至
于把它转化衍生为“印花”、“印纸”和“邮票”,倒是后来的事。英国罗
兰·希尔于 1840 年发明的“黑便士邮票”,叫做“可以粘贴的戳印,用以有
别于先前直接盖印在邮件上的邮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