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361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61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湖泊、沼泽星罗棋布,由此促进了它们向大型化发展。尽管它前肢上有“尖
硬的钉子”,但比起甲龙(身披铠甲)、三角龙(头上长有三只伸向前方的
角)、剑龙(尾巴长刺)来,“自卫武器”太弱了,因此它还未到白垩纪的
末期,就被霸王龙给绝灭了。
    我国是世界上恐龙化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禽龙化石也有发现,但是
有些曲折。1929 年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在陕西神木县首次发现了禽龙的脚印化
石,它印在岩石上趾痕清晰,栩栩如生,是研究禽龙脚趾构造和形态的生动
记录,是大自然为禽龙活动拍摄下来的特写镜头。当时专家们就预言:中国
的地下埋有禽龙的化石。1937 年终于在内蒙古乌蒙地区发现了白垩纪时期的
禽龙化石,为专业工作者了解和研究禽龙的形态增添了新的资料。禽龙是最

早发现的恐龙之一,禽龙的发现为探索爬行动物的进化揭开了新的一页。而
发现禽龙的过程,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道理,即权威人士所说的话也不一定
是正确的,应该多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有收获,才能有新的
发现。

                 鸭嘴龙

    鸭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距今 6500 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时期,
在爬行动物中属于双孔亚纲、初龙次亚纲鸟臀目、鸟脚亚目的动物,它的嘴
既扁平又长,像鸭嘴一样,故定此名。从出土的化石知道,鸭嘴龙前肢有四
趾,后肢有三趾,它的后腿粗大且尾巴很长,共同构成三角架的姿势支撑着
全身的重量;而前肢短小高悬于上部,可协助嘴来摄食树上的枝叶;它的牙
床上长着成百上千的牙齿,这些棱柱形的牙齿成层镶嵌排列,上层磨蚀完了,
下层长上去补充,这种结构可以加快咀嚼速度并适应硬壳粗纤维的植物。鸭
嘴龙分二种,头部有顶饰的棘鼻龙和无顶饰的平顶龙,前者以青岛龙为代表,
后者以山东龙为代表。以前专家以为头上有顶饰是它高高在上的鼻孔,这种
结构适应水中生活,它应该是会游泳的,趾间应该有蹼。但 80 年代在美国出
土了一具鸭嘴龙的干尸,却表明趾间无蹼,不过从身上长有鳄鱼似的皮肤来
推断,它也能适应水中生活,所以这是水陆两栖生活的:陆地用前爪抓树叶,
水中用平扁的嘴来铲食水草。
    鸭嘴龙也是我国所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这条恐龙化石既不是在山东,也
不是四川或内蒙等发现大量恐龙化石的地区,而是产于黑龙江嘉荫县的龙骨
山。这是由于受到黑龙江的长期冲刷,使恐龙化石不断地暴露出来,散布在
江边的泥滩上,当地渔民发现了这些大骨头化石非常惊奇,认为是龙的骨头。
这消息被当时的沙俄军官知道了,过来调查采集,他们把采集到的恐龙化石
误认为是大象化石,并在俄国伯力地方报纸上作了报道。这报道引起了俄国
地质学家的注意,从 1915~1917 年连续来我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与发掘,依
靠所采集到的化石又配上占全部骨架 1/3 的石膏,装成了一具平顶鸭嘴龙骨
架,高 4.5 米,长约 8 米,定名为鸭嘴龙科满洲龙属,陈列在彼得堡地质博
物馆里。我国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参观了这个恐龙骨架,并带
回了头骨化石标本模型。
    虽然中国的第一条恐龙化石不在中国,但可以弥补的是 70 年代地质工作
者又重新在龙骨山附近找到了新的恐龙化石。黑龙江博物馆经过两年的发掘
获得大量的恐龙化石,装成了大小三条鸭嘴龙化石骨架:大龙长 11.24 米,
高 6.48 米;中龙长 10.50 米,高 6.10 米;小龙长 9.32 米,高 4.18 米,现
存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博物馆中。该地出土的恐龙化石大多呈暗褐
色或黑色,黑色的恐龙化石贮存在砑岩中,石化程度非常高,质地坚硬,乌
黑发亮。据石油地质学家认为,这个含化石的研岩层是含油层位,黑色化石
是由于石油浸泡的结果。从出土的恐龙化石来推断,白垩纪晚期的黑龙江流
域并不像现在这样寒冷,而是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土地湿润、植被繁茂,
相当于今天海南省的气候。到了中生代末,除了天灾外,欧亚板块不断向北
漂移,气候开始变冷和干旱,许多植物、动物死亡,恐龙也随它们一起灭绝
了。它们的尸体埋藏在浅湖沉积的泥沙中,天长日久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渐渐
渗透进骨头中而形成化石。以后的地质运动又将这里抬升形成了今天的龙骨
山。
    龙骨山中的恐龙化石很丰富,1990 年长春地质学院和黑龙江省博物馆联
合考察,找到了当年俄国人发掘恐龙的地点,在此又获得了大量恐龙化石,
于 1992 年组装成一条长 11 米、高 6 米、真骨含量 70%的大型恐龙化石骨架,
现存放在长春地质宫地质博物馆供游客参观。

          胆小的庞然大物

    在美国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除了霸王龙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恐
龙的巨大身躯,它们伸着长长的脖子缓缓地漫步在丛林与湖泊之间,显得非
常的悠闲。它们的身体比“巨无霸”大得多,例如腕龙,身长 24 米,重达
80 吨;雷龙身长 22 米,重达 30 吨;而梁龙竟有 30 米长,重 50 吨。可是这
些龙的胆子却非常的小,霸王龙一来,它们就纷纷跑进水里躲藏起来了。
    这些恐龙都是吃植物的,由于身体太重都是四足支撑。仅管这样,行动
依旧不便,只好在有水的地方活动,靠水的浮力来减轻一些体重,同时也躲
避霸王龙的袭击。侏罗纪期气候温暖,植物兴旺,为恐龙的生长提供了便利
的条件。爬行动物有个特点,身体终生都在不停的生长,各种类型的龙都在
不停的吃不停的长,而这些大型恐龙生长速度更快,吃得也更多。身边的植
物吃完后,它们利用长长的脖子不动地方的吃远处的植物,由于脖子很长转
动时很迟缓,要是再长个大脑袋就更加笨重了,所以它们的头都非常的小,
与整个身体都不成比例,用现在的眼光看,它们的身体都是畸型的。我们知
道头脑是指挥身体行动的“司令部”,脑量很少的话是不能协调身体运动的,
而恐龙却恰恰如此。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恐龙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腰部变大、
膨胀,形成一个神经节,替大脑分管内脏和四肢的运动,这就是专家们所称
的“第二大脑”和“恐龙有两个脑袋”的含义。
    水对这些恐龙来讲是太重要了,首先保证了植物生长,水中的藻类、湖
岸边的丛林为恐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同时又部分弥补了恐龙体重过大、行
动不便的弱点。更重要的是它保障了恐龙的安全,如果霸王龙来了,这些恐
龙迅速移到深水处,全身浸泡在水中,只把脑袋露出水面呼吸,霸王龙只得
望水兴叹。所以这些龙除了产蛋、转移湖泊时上岸外,长期都是泡在水里。
它们实在太离不开水了,可大自然却对它们开了一个大玩笑,让水离开了它
们。
    这个“玩笑”的起因,是有一个小行星在白垩纪末期闯进了地球大气圈,
撞击在南北美洲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爆炸,炸出了加勒比海湾。爆炸产生的
光辐射、冲击波、形成的长时期遮天蔽日的灰尘云,是导致恐龙灭绝的直接
原因。但这一因素导致恐龙死亡的数量是很少的,而被间接原因致死的恐龙
数量是占绝大多数的。这些原因是:
    首先,由于灰尘的全球性弥漫,使地面接受的阳光量减少,不能维持裸
子植物高大乔木和灌木类的生长,使它们落叶、枯萎甚至死亡,但被子类的
草本植物则可以利用少量阳光生长,这样被子植物就借灾后的机会繁荣起
来。食惯了裸子植物的恐龙由于大量树叶的脱落,食源开始不足了,在剩存
的树叶叶面上落满了宇宙灰尘,恐龙吃后不适,而矮小的草类又吃不惯,导
致了它们体质下降、疾病流行。
    其次,大爆炸破坏了地壳内部的平衡,引发了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主要
表现在火山爆发、气温下降、陆地上升,那些裸子类的乔木、灌木也经受不
了这一连串的天地灾难,昔日那星罗棋布的湖泊和茂密的树林消失了,恐龙
的生活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失去了水的恐龙只好步履蹒跚地到处寻找残
存的湖泊,这样遭到袭击的机会就更多了。气候开始分为四季,使恐龙这种
既不恒温又不会冬眠的动物在冬季极不好过。
    第三,哺乳动物在侏罗纪就已出现,但那时陆地上一直是恐龙统治,哺

乳动物的数量很少,个体也很小,这些灾难对于身体结构先进的哺乳类来说,
受害程度要相对小多了,而且它们的适应能力又强,乘着恐龙自身难保之际
迅速发展起来。首先发展的是吃植物的哺乳动物,它们能吃被子类的草木植
物,不愁食源紧张,各种动物都迅速的发展,与恐龙争生存、争空间,恐龙
因身体机能上落后节节败退。
    第四,恐龙保护后代方面的能力也比哺乳类差得多。哺乳类胎生成活率
高,幼仔还受到母兽的照顾,教它们生存的本领;恐龙是卵生,且产卵后便
离开,全靠阳光孵化,产地又是在植物茂盛的湖岸很容易被水淹,加上自然
破坏和其他动物的偷食,成活率很低,这在过去已是输了一筹,只是因数量
占优势而不显,但现在优势已没有了,身体特化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落后的
繁殖方式暴露无遗。
    由此可见,恐龙绝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原因都对它们的生存造成
了巨大的困难。它们也许可以应付一两个困难,但所有的困难接踵而来都压
在它们身上时,它们就坚持不住了,自然界的优胜劣汰规律终于无情地结束
了它们的生命。
    专家们把恐龙的绝灭作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接下来便是由哺乳动物担
任主角的新生代了。

             巨无霸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那条霸王龙简直太厉害了:它扯断电网,拱翻汽
车,吞食恐龙甚至活人,走起路大地震动,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真像是外国
动画片中战无不胜的变形金刚“巨无霸”。
    霸王龙生活在 70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是一种捕杀大型植物恐龙的大
型食肉恐龙。霸王龙身长 10 米,高 6 米,体重 20 吨,两条粗壮的后腿支撑
着全身的重量,但行走的速度并不慢,速度可达 10~12 公里/小时(这是专
家根据它的足迹化石步幅的长短和它的身高计算出来的),一条粗壮有力的
尾巴既能在行走中保持身体平衡,又可作为进攻的武器,一对前肢虽然细弱,
但末端尖锐,在搏斗中往往能将猎物抓得皮开肉绽。但最厉害的武器还是那
张巨嘴,真可谓是血盆大口,两排尖利的牙齿在强有力的上下颚牵动下,能
够咬断(下)猎物的任何一部分。霸王龙具备这些优势似乎还觉得不够,又
加上了一件“迷彩服”,使得它能隐蔽地接近目标。
    霸王龙是怎样捕食动物的,我们谁也没见过,但是观察现代爬行动物(如
蛇、鳄)的捕食方式,都是四处走动寻找食物的,故而电影导演在《侏罗纪
公园》中也把霸王龙刻画成四处奔走的破坏者了。鳄鱼、巨蜥有牙齿,在捉
到猎物后是用牙齿一口一口地吃,蛇的嘴巴可以张得很大,所以采用了吞食
的方法,而霸王龙的猎物是重达几十吨的大型恐龙,它又长着两排坚利的牙
齿,当然是要把猎物撕裂开,而不是整个地吞下去了。电影中演成它吞恐龙、
吞人,只是增加恐惧效应,却违反了它的进食方法。爬行动物新陈代谢缓慢,
霸王龙也是这样,饱食一顿后可以几天不吃东西。
    如此巨大凶猛的食肉动物,中生代没有哪种动物会是它的对手,可它又
是怎样绝灭的呢,谁是杀手呢?是动物界竞争规律和它自己的特化。
    首先,霸王龙是一种极端特化的恐龙,是专吃大恐龙为生的,它身体上
所有的器官只适应捕杀大型动物。而越是特化的动物就越需要稳定的生态环
境,就越经不住环境的变化,一旦环境的变化速度超过了它们身体适应的限
度,它们就会死亡。白垩纪末期,经过灾难后气候变得寒冷起来,小型爬行
动物适应较快,用各种方法生存下来,如蛇四肢退化,学会了钻洞、冬眠来
躲过食物缺乏和寒冷的冬季,而霸王龙看来是没有学会冬眠,又无法抵御严
寒的袭击,处境悲惨了。
    其次,食植物恐龙的大量死亡,对它有着直接的影响,饥饿和疾病一直
在威胁着它们,自己已朝不保夕,就更无法繁殖后代了。现代的猫头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