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398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98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幕剧。
戏剧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文化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戏剧艺术
是活人当众演给活人看的综合艺术,具有直观性、过程性和仪式性,有着电
影、电视无法拥有的独特魅力。尤其在影视艺术出现之前,它一直是人类文
化生活中最有群众性和吸引力的重要艺术门类。它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
道德面貌,以及政治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是否具有戏剧艺术鉴赏力,往
往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戏剧发展史上,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艺术种类。最著名的如古希
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元代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现代的优
秀京剧和地方戏、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法国莫里哀的喜剧、挪威易卜生
的社会剧、美国奥尼尔的社会心理剧、俄国的契诃夫话剧、高尔基话剧,还
有中国“五四”运动以来郭沫若的历史剧、曹禺的话剧,等等。许多著名的
小说家、诗人,同时也是著名剧作家,如俄国的契诃夫、高尔基,中国的郭
沫若、老舍等。戏剧艺术还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和导演艺术家。莎士比
亚、莫里哀、易卜生、奥尼尔、关汉卿、汤显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
希特、梅兰芳等戏剧作家、艺术家的名字,享誉全世界。
戏剧艺术有过辉煌的历史和成就,也将以永久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

五彩缤纷的中国戏曲

话剧在我国出现还不到 70 年的历史,因此我国 19 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
主要是戏曲,戏曲艺术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虚拟性。
西方戏剧追求写实,认为戏是对自然的摹仿;中国古代戏曲追求想象,
认为戏是对生活的虚拟。这与西方艺术强调形似、东方艺术强调神韵有关。
那么,何谓“虚拟性”呢?不少人往往把“虚拟”与“程式”“写意”“象
征”“假定”等混为一谈,其实虚拟与这些艺术手法有一定关系,却不等同。
“程式”是形式,是可见的;虚拟是内在的,只有通过程式才能被认识。“写
意”是一种属于精神领域的艺术思想,它对虚拟起着指导、制约作用;虚拟
的目的是借意显实,而决不能没有目的的盲目虚拟。“象征”是用具体可感
形象传达某一种意思,与虚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用黑色象征肃静、忧伤,

用绿色象征青春朝气;虚拟虽然含有象征因素,但有一些因素为象征所不具
备,如以桨暗示船,以布帘模拟城门等。“假定”所表现的舞台形象已不同
于生活中的自然面貌,它在以实代虚等方面与虚拟有相同之处,但虚拟的主
要特点还在于简,即把一切都减少到可以省略的最低限度,以少代多,如以
龙套代替三军等。
第二,程式性。
程式使中国古代戏曲极富魅力。西方戏剧的某些规范与中国古代戏曲的
程式有相似之处,但中国的戏曲程式除具有规范外,还有集中、夸张、鲜明
等特点。如简单的开门程式,主要集中在拔门闩、把门分左右拉开这两个关
键动作上,大大简化了日常生活中的开门动作;接着在这两个动作的速度、
节奏、姿势等方面都给予适当的夸张,使之比生活中的原样更鲜明、更准确。
中国古代戏曲源于生活,但决不是机械地模仿或照搬,它有一个去粗取精、
加工提炼的过程,使之比生活中的原样更富表现力,更具形式美,也更能使
人产生联想和美感。不少人认为程式是一种表演艺术,是戏中人物的动作形
式(这当然是主要的),其实戏曲程式是无所不包的,但凡戏曲舞台上的一
切,大到人物形象塑造,小到锣音鼓声等,无一不程式化了。此外,也不能
把戏曲程式看成是完全不变动的,导演或演员在学戏时如实地掌握它,同时
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它。
第三,综合性。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而中国古代戏曲则是所有戏剧样式(如话剧、芭
蕾、歌剧等)中综合度最高的艺术,与西方戏剧相比,它对各方面的综合,
更是几乎达到了“无体不备”“无所不包”的程度。但它这种高度的综合性
还没有被充分认识,有人或认为戏曲的综合仅指表演艺术(如唱、念、做、
打)而言,忽视了剧本的创造也是综合;或认为综合仅指戏曲的外在表现形
式,忽视了戏曲所表现的内容也是综合;或认为综合仅指艺术体裁,忽视了
文学体裁的综合。中国古代戏曲的高度综合性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
的。中国戏曲虽然出现很晚,但武打、角抵、木儡、滑稽表演等都早就有了;
唐宋时出现的大量诗词、小说、说唱等,更是被戏曲很快地吸收融化,因此
中国古代戏曲具有特殊的魅力。
第四,抒情性。
中国古代戏曲与西方戏剧一样,都注意戏剧中冲突的展开,但中国古代
戏曲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动作的冲突,而是以内心冲突的抒情为重点,侧重于
人物灵魂深处的徘徊。凡感情充沛处就用歌唱,即使在双方的对白中,也常
插入抒发内心的独白,因此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西方戏剧则更多地表现人物
面对面的冲突,具有较强的动作性。此外,中国是一个抒情诗发达的国家,
中国古代戏曲就是从诗歌发展变化而来,因此它本身就包含着较强的抒情
性。这种抒情性不是作为某一种抒情成分,而是“渗透于题材的选择、情节
的安排、性格的刻画、语言的锤炼,以及演员表演、唱腔伴奏、舞台美术等
戏曲的一切构成因素、构成部分之中的。”(夏写时《中国戏剧美学浅探》,
《文艺研究》1980 年 6 期)抒情性是中国古代戏曲一种独有的美学特征。
第五,主观性。
中国古代戏曲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强烈感情,直接对剧中人
物进行褒贬,而西方戏剧则力求将思想倾向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地流露出
来,对人物仅做客观的描绘。中国古代戏曲的这种主观性,与东方文化重主

观表现有关,也与中国民间观众看戏时的爱憎倾向有关。观众的直接干预使
戏曲必须态度鲜明、是非清楚。
第六,时代性。
中国古代戏曲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白话小说,这与西方戏剧取材的广
泛略有不同。有人仅据此认为中国古代戏曲缺乏时代性,与现实生活脱离太
远。但这完全是误解。中国古代历来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戏曲也并不仅仅
只是作为娱乐消遣的形式。中国古代戏曲虽然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折射,但都
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时代的气息。
中国戏曲的著名剧种有:

四大声腔之一的昆腔

清代昆曲(流行于江苏一带),经过几代文人的加工整理,吸取了海蓝
腔、弋阳腔和当地民间曲调后更加丰富,曲调舒徐婉转。伴奏乐器有:“笛、
箫、笙、琵琶、鼓板、锣等,剧本主要是传奇性的。表演注重动作优美、舞
蹈性强,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舞台艺术上继承了古代民族戏曲表演经验,
创造了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隆庆、万历以后传入各地,对许多地方曲
种产生了影响,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声腔系统,但自清代中叶之后逐渐衰落。
解放后为了挽救这种古代遗产,整理改编了《十五贯》等传统剧目。使昆腔
有了新的生命。南昆(昆曲)、北弋(弋阳腔)、东柳(柳子腔)、西梆(梆
子腔)在清代称为四大声腔。

中国国粹——京剧

京剧是我国传播最广泛的剧种,也称国戏,已有 200 年历史。清乾隆五
十五年(1790 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来自湖北的汉调艺
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并吸收
了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唱腔属板腔体,以
西皮、二黄为主调,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鼓、锣、饶、
钹等乐器伴奏。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多是虚拟性程式动作。自咸丰、
同治以来,经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多次改革发展。对各种剧种影响很
大,传统剧目在 1000 个以上。京剧已被世界各国看成中国的戏剧代表。

粗犷豪放的秦腔

秦腔流行于陕西及邻近各省,明中叶以前在陕甘一带民歌基础上形成。
发展过程中受昆腔、戈阳腔、青阳腔的影响。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按节拍,
节奏鲜明,唱句基本为七字句,音乐为板腔体。明末清初传入南北各地,对
许多剧种产生影响。成为梆子腔(乱弹)体系中的代表剧种。流行于陕西省
的秦腔,以西安乱弹为主,又有同州梆子(东路梆子),西路梆子(西府梆
子)和汉调桄桄等支派。秦腔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解放后演出了许多优秀
剧目,有《血泪仇》《三滴血》《赵氏孤儿》等。

激越高亢的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东北、内蒙等地,它是清乾隆末年山西薄州梆子
传入河北形成的。也有人认为直接源于北曲弦索。在发展中受秦腔、京剧的
影响,以梆子按节拍,唱腔高亢,表演细腻,解放后得到发展。

活泼自然的评剧

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一带,早期叫“蹦蹦戏”“落子”,
起源于清末。基于河北的曲艺莲花落,吸收河北梆子、京剧、滦州皮影的剧
目、音乐和表演方法,是在对口莲花落、唐山落子、奉天落子上发展而成。
曲调活泼自然,深受群众喜爱。

唱腔优美的薄剧

薄剧在晋南称“乱弹戏”。流行于山西南部和河南、陕西、甘肃、宁夏、
青海等北方地区。是山西较古老的梆子剧种之一。明嘉靖年间形成,薄剧唱
腔优美,委婉动人,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剧种之一。

朴实动人的豫剧

豫剧流行于河南及北方诸省。是明代秦腔、薄州梆子先后传入河南地区
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形成的。一说是由北曲弦索词直接演变而来。以梆子按
节拍,节奏鲜明,有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派。前者是以商丘、开封为中心,
音调高亢,唱用假嗓,称:“上五音”,后者以洛阳为中心,音调较低,用
真嗓,称“下五音”。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

委婉动听的吕剧

吕剧流行于山东、河南、安徽一带,从说唱形式的“哭腔扬琴”演变而
成。1910 年搬上舞台,唱腔分四平、二板等。伴奏乐器有坠琴、二胡、三弦
等,剧目有《李二嫂改嫁》。

优美细腻的越剧

越剧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以及其他省市。它是在清代浙江嵊县一带的
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黄、绍剧等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
步形成的。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 年在上海演出,称“绍
兴文戏”,30 年代又发展成全部由女性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抗日
战争时期在浙东敌后根据地曾加以改革,受到话剧、昆剧的影响,1942 年始
称越剧。主要曲调有四工调、尺调、弦下调等。著名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
台》《红楼梦》《祥林嫂》等。越剧深受群众喜爱,它音韵优美,委婉动听,
表演细腻,感情丰富。是我国南方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变化丰富的粤剧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以及港澳地区。在东南亚和美洲
华侨中也有相当影响。粤剧的发展是在明代弋阳腔、昆腔相继流入广东,清
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的基础上吸收了南音、粤讴、龙舟、木鱼等广东
民间曲调,于清代雍正前后汇合成粤剧。唱腔特点是以梆子(相当于西皮)、
二黄、西皮(相当于四平调)为主。角色的分行同汉剧的分行基本相同。分
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等共十
行。粤剧音调高亢激昂,富于变化,优美动听。

通俗易懂的黄梅戏

黄梅戏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在清代道光
年间以后,由湖北黄梅的采茶调传入安徽安庆地区,受到青海腔的影响,并
与当地的民间歌舞、说唱音乐融合发展而成。黄梅戏解放后得到很大发展,
它吸收了京剧、话剧、歌剧等多种剧种的精华。在唱腔和表演上都有很大的
提高,很快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特别是它通俗易懂,所以在全国已有
相当的影响。传统剧目《天仙配》更是家喻户晓。

亲切诱人的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江浙部分地区。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清末形成上海
滩黄(当地称“本滩”,在后来的发展中受苏州滩黄的影响。后来采用文明
戏的演出形式,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抗日战争后定名为沪剧。沪剧
曲调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