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405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05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度进入奴隶社会的所谓“史诗时代”后,出现了民间夜神赛会时的戏
剧性表演,是印度戏剧的正式萌芽。
约公元元年前后,印度古典戏剧步入成熟期。约公元 1~2 世纪,佛教戏
剧家马鸣创作的《舍利弗传》等剧本,标志着古典戏剧成熟了。继马鸣之后,
戏剧家跋娑活跃一时。本世纪初发现了他写的 13 部富有民间色彩的剧本,通
称为“跋娑 13 剧”。
继公元前 2 世纪戏剧理论巨著《舞论》出现后,戏剧家首陀罗迦创作了
现实主义的杰出剧作《小泥车》。
约公元 4~5 世纪,印度古典戏剧的杰出作家迦梨陀娑创作了《摩逻维
迦》《广延天女》《沙恭达罗》等剧本。其中《沙恭达罗》至今享誉世界。
公元 7 世纪后,印度古典戏剧开始衰退,只有 8 世纪薄婆菩提的《罗摩
传后篇》最为著名。

印度古典戏剧——梵剧,从题材上看,一是取材于史诗和传说故事,这
类题材是印度古典戏剧的主要部分,如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中心的《摩罗维
迦》,在传说故事中溶入新意的《沙恭达罗》。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刻
画都市世态人情为主,如《小泥车》等。此外还有一些以宗教宣传为宗旨的
作品,如《马鸣戏剧残卷》。
对梵剧的艺术形式,人们了解还不太多。从《马鸣戏剧残卷》看,当时
角色的出现方式至少有三种:一是为角色拟定了名字的;二是仅标明角色身
份的,如“妓女”“主角”等,并出现有鲜明特点的丑角;三是以抽象概念
为角色命名,如“智慧”“名誉”等。
在剧本样式上,开场有引子,结尾有尾诗,引子一般与剧情无直接关联,
尾诗有的由剧中人唱出或念出,有的是外加的。有的尾诗很精彩,如《广延
天女》(即《伏哩婆湿》)的尾诗:
知识和财富永远冲突,
兼而有之,实在很难;
为了好人们的快乐幸福,
就让他们把两者来兼。
让所有的人承担痛苦,
让所有的人看到幸福。
让所有的人得到爱情,
让所有的人到处满足。
剧本正文,由说明、唱词和动作提示三因素组成,说白中除了对白,还
有独白与旁白。唱词归于角色,溶汇于剧情,不同于希腊悲剧的演唱,接近
中国古典戏曲的唱词。动作提示多样而细致。剧本语言雅俗相间,主角和上
流人物对话时多用雅语,而妇女和下层人物多用俗语。

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

戏剧的主要形式有话剧、戏剧及歌剧等。话剧在我国出现不到 70 年历
史,因此我国 19 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戏曲。中国戏剧的发展史就是戏
曲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何时,历来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或认为起源于巫觋歌舞,
或认为起源于傀儡戏,或认为起源于战国时期出现的雏型歌舞剧《九歌》,
或认为起源于梵剧,或认为萌芽于原始时期的歌舞,或认起源于“百戏”。
其实,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艺术,它的发展线索不会是单线,来源也
不止一个,它的孕育和萌芽有一个缓慢过程,戏曲都有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戏曲的酝酿和萌芽时期。
中国戏曲形成于何时,也历来存在较大分歧。有的认为形成于元杂剧,
有的认为形成于南戏,或认为形成于“百戏”,有的认为形成于唐戏,等等。
之所以众说纷纭,这里有对戏曲的概念、戏曲形成的标志在理解上的不同、
对戏曲史料有不同的发掘和解释,更主要的是忽略了戏曲的是受多种因素的
影响这一点。我们说,唐代出现了小型歌舞剧、说白等剧种,且出现了剧作
家,并出现了两种稳定脚色,这些都使戏曲的独立性愈发明显。因此,可以
认为唐代是中国戏曲的发端。到了宋金,出现了专供演戏的瓦子、勾栏,出
现了以编剧为职业的“才人”和专供演出的杂剧本子,并有了固定的演出体

制,戏曲脚色已发展到五人,还出现了大量的宋杂剧和金院本,更重要的是
出现了完全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主的温州杂剧(亦称“南戏”),这些都是戏
曲形成的标志。因此,认为戏曲形成于宋金当是较为合理的。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进入成熟时期。元代大批文人走出书斋,
直接参与杂剧创作,大大扩展了戏曲专业创作队伍,作家行业性组织书会的
广泛建立,有利于促进艺术交流。在形式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来安排
故事情节,情节不够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
式。元杂剧运用了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北曲,为戏曲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唱、
科、白组成了元杂剧的舞台演出,无论从民间勾栏的盛况、演员的演技和道
具的运用等方面看,都比宋代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角色由宋杂剧的净末
转为旦末,极大提高了元杂剧的表现能力。元代出现了大批的优秀作家和作
品,据钟嗣成的《录鬼簿》所载,元代杂剧作家有 110 多人,作品有 500 多
种,流传到今天的还有 130 余种。元杂剧的思想内容较为广泛,有反映社会
矛盾的,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有反映男女婚姻爱情的,如王实甫的《西
厢记》;还有反映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等等。在元杂剧中,上至皇帝嫔妃、
文官武将,下至文人学士、差役皂隶、地痞流氓,所涉及的人物无所不包。
既有宫廷的政治斗争,也有激烈的军事冲突,还有一般平民的家庭纠纷,等
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反映,勾出了一幅元代社会总体图画。无论
从结构的安排、题材的开掘、形象的塑造,还是代言的形式、音乐的运用、
体制的确定等方面,元杂剧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明清是我国戏曲的发展时期。传奇在明清戏曲艺术中居主要地位。明传
奇继承了南戏的艺术形式,但又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如将剧情发展的段落
分为“出”,每本传奇一般在二十出以上,六十出以下;剧本大都分上下两
本(卷),且每出戏结尾处,都有下场诗。此外,脚色由南戏的七色,增为
十色;曲牌也有所丰富。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传奇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明末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吴县作家传奇承继明传奇成就,深刻反映明清之际
动乱的社会现实,其代表作《清忠谱》人称“南洪北孔”的洪升和孔尚任是
清代最杰出的戏曲家,在康熙年间相继问世的《长生殿》和《桃花桃》是我
国戏曲史上的名作,是清代传奇的双璧。明清杂剧的成就次于明清传奇。明
杂剧在形式上较之元杂剧有了较大变化,如折数不限、曲调不限、主唱不限
等,因此明杂剧又称南杂剧,与北杂剧(元杂剧)相区别。但明杂剧在内容
上,很少有元杂剧那种具有强烈战斗性和现实主义的作品。到了清末,清杂
剧已成余响尾声。
近代传奇、杂剧日趋衰退,各种地方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京剧
成为独立的剧种。辛亥革命前后十几年间,戏曲界经历了一场戏曲改良运动。
虽然中国传统戏曲中存在一定话剧因素,但中国的话剧却是在外国文化的影
响下产生的。20 世纪初,一些青年学生受日本“新剧派”的影响,介绍欧洲
式话剧,推进了中国话剧的产生。话剧在 20 年代逐渐发达,上海戏剧社、辛
酉剧社、南国社等话剧团体相继诞生,田汉是本时期话剧创作中最有成就的
作家。30 年代话剧开始突飞猛进,曹禺的《雷雨》《日出》的创作成功,标
志着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40 年代延安解放区开展了蓬勃的戏剧运动,《白
毛女》等民族新歌剧的诞生,使传统戏曲的改革有了良好的开端。40 年代国
统区产生了以郭沫若创作的《屈原》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话剧。建国后的 40
年,话剧得到了很大发展。50 年代,老舍的《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

田汉的《关汉卿》等是这一时期话剧创作的杰作。进入新时期以来,戏剧艺
术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又取得新的进展和收获,一些锐意创新的剧作家开始
突破传统戏剧的时空观,对“三一律”“第四堵墙”等传统戏剧艺术规律提
出了挑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京剧的脸谱

我国戏剧中的脸谱,早在几百年前就出现了。在十二三世纪,宋杂剧金
院本的演出中,就已经创造出以面部中心有一小块白斑为显著特点的丑角脸
谱。到十七八世纪,净角已能扮演很多不同性格的正、反面形象,化装艺术
也开始多样化了。京剧是在 19 世纪初期形成的,它的勾脸艺术又有了进一步
提高。
五彩缤纷的京剧脸谱这种造型艺术,不是一般的面谱,更不同于面具,
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它同京剧的唱腔、音乐、舞蹈、
服装的艺术造诣一样是很深湛的。脸谱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不能千人一面,
一个模样。京剧脸谱多达几百种,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以构成人物的基
本色调,如红色表示忠勇、正义;黑色表示刚直、果敢;白色表示多谋、狡
诈;黄色表示勇猛、残暴;蓝色表示坚毅、勇敢等。这种主色也是自然肤色
的艺术描绘,主要夸张眉、眼、嘴、鼻和脑门五个部位。构图式样分整脸、
三块瓦脸、六分脸、碎花脸等多种。谱式以不同人物的形貌特征为依据,即
使同一谱式,不同人物,各部位的线条色画和色彩处理也不同。演员脸型不
同,勾画也不一样。
京剧脸谱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特点,还能表达广大人民的感情和爱
憎,辨忠奸,分善恶,寓意褒贬。如李逵的脸谱要整脸,不要碎脸,才能完
整体现出他特有的既善良正直,又带粗鲁的性格;张飞是蝴蝶谱大花脸的形
象;表现豪爽通达的性格;楚霸王是寿字眉,鱼眼改宽,通天眉一直拉下来,
象征英勇无敌,不可一世,又有垂丧感。
京剧脸谱的特点是用象征和夸张的方法,表现人物并有美术感。早在 50
年代,周恩来在一次审查剧目时说:“京剧脸谱是表现人物的一种性格、一
种象征,它是京剧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之一。”

扇子与戏剧表演艺术

扇子不仅是纳凉之物,在我国文化艺术特别是戏剧表演艺术中,也具有
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扇子已成为包括各个行当在内的一些节目中必备的
道具。一把扇子,可代笔墨,可做刀枪,可增风流儒雅,可添无限娇媚。如
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特别是李慧娘手中的阴阳扇,观
众一看就知道演的是《红梅阁》。在戏剧表演中,文生以扇尽展其潇洒,旦
角以扇掩饰其娇妙,给表演艺术锦上添花。尤其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演戏,
极讲究“扇子功”。他在《贵妃醉酒》一戏中,借助一柄折迭扇,把杨贵妃
的婀娜醉态表演得出神入化,维妙维肖。扇子在戏剧表演程式上,也颇有讲
究。如文生扇胸,花脸扇肚,小生不过唇,黑净到头顶,丑扇目,旦掩口,
媒婆扇两肩,僧道扇衣袖等等,都有一定之规。

不少戏剧曲目,本身就是以扇取名的,如《桃花扇》《沉香扇》《芭蕉
扇》《睛雯撕扇》等,其扇在这类曲目中的作用,就更可想而知了。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的世纪

历经 36 亿年的进化、演变,当今地球上活动着约 200 万种生命。人们虽
然每天一睁眼就能看得见许多“生命”在成长、发展,但是,生命的本质是
什么?生命的起源又是怎样的?这对于人们来说仍然是个谜。
究竟用什么手段才能掀开罩在“生命”头上这层神秘的面纱,最终揭示
生命的奥秘呢?人们寄希望于生物工程。生物工程被称为现代高科技领域中
改造生命和创造新生命的科学。它是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体的机能生产物质
的技术,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主体的生物高技术,
已被当今世界作为科学技术活动和发展社会经济极为活跃和最有前途的高新
技术之一。它不是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科学。它要用一种崭新的工业体系来
模拟生命过程。
生物工程就是“生命的科学”,它直接地切入生命的奥秘之中,揭示着
许多本质性的生命规律。
生物工程是生物学和工程学完美结合的一种复杂工程,它将生物学、化
学、医药学、计算机科学、环境工程学等融为一体。它的发展将逐步解决粮
食紧缺、能源匮乏、疾病猖肆、环境污染等世界四大难题,极大程度地改变
世界,造福人类。
生物工程是本世纪的宠儿。但是,在中国的杜康和西方的巴科斯开始酿
造酒液的远古时代,酒的发酵过程可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