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762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62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排的,这是总时间表的补充,无论何时你遇到了非同寻常的或长期的作业,

你都可以运用这种表。由于它是为特定的作业而制订的,所以只适用于这一
特定的星期之中。
    根据作业制订一周时间表,格式很简单。在一张有线的纸上划一条横线,
将它大约分成两半。上面一部分列入课目、作业、估计所需的时间及预定的
完成日期。然后将预定完成日期和估计的所需时间作为主要因素,在总时间
表里找出可用的时间,给每一项作业都找出足够的时间,写在一周作业时间
表下半部适当的横线上面。遵守你的这张时间表。优先考虑学习时间,只要
你这样做,剩下的空闲时间才真正是空闲的。
    4。每日时间表
    你可以会需要一张能随身携带的每日时间表,一张学生证大小的卡片正
合适,你可以将它放在衬衣口袋或手提包里,这样,你需要的时候就可随时
查看。
    每晚离开书桌前,你看一下总时间表,了解一下第二天要去上哪些课,
并且有多少空闲时间,然后在一张卡片上草草写上第二天的计划:准备学习
的课目,要办的事,体育锻炼,娱乐及你想参加的其它活动,给每一项活动
规定时间。这样花费五分钟是非常重要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你把安排记
在卡片上随时可查阅,这样可使你的脑子不会一片混乱。第二,你能将未来
的一天先在脑子里过一遍,好像这样就开动了一个心理钟,使你能按照预定
的时间行动。
    注意,每日时间表是以时段为基础组成的,不是由小片时间组成的。给
每一个题目或活动规定一段时间将保证你学习的效率最高。

        课前预习与自学

    1。预习的目的和时间选择
    预习的目的在于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问题和思路;复习、巩固和补习
有关的旧概念、旧知识;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预习最好做点笔
记,把自己觉得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预习的好处有四:第一,预习一般是
“单兵作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
性;第二,预习中发现问题,找出疑难点,带着这些疑难点去听课,能减少
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第三,经过预习,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上
就有充裕的时间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
容,当堂巩固知识;第四,重复是加强记忆的基本手段,课前预习就等于先
学习了一遍,有利于加强记忆。
    预习中要有侧重点,主要了解课文的一般内容,找出疑难点,并标上记
号,听课时就有了针对性。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课前预习——指上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阶段预习——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
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
    (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时往
往需要浏览整本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它的作用主要是了解一下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系,摸清自己的特点,并采
取相应措施,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进行。这种预习一
般利用节假日进行。
    预习时间一定要安排好。什么时间采用哪种预习方法,每次预习要花多
少时间,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预习还是不会奏效。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预习,不宜过多,不要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细节。否
则会有反效果。因为,预习过多过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拼命讲课,
学生却觉得“我都学过了”,没有听课兴趣,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低年
级小学生的功课并非难到不预习不能理解的程度,与其一直往前预习,不如
把已学过的内容多复习,确实弄清楚,并加深理解,彻底记住。因此,低年
级小学生以预习占二分;复习占八分的比例最理想。
    2。学期和阶段预习及其步骤
    第一步:阅读序言。在课本里,论述的都是很严肃的课题。所以笔调都
是严肃、学究气的。只有在序言里,才会丢开学者腔,不拘礼节地讲话,你
也就可以在这里会见并了解作为一名普通人的作者。一旦你这样做了,在你
阅读课本时,就会发现你能够与作者交谈,甚至争论。你会发现自己不时会
冒出这样的话来:“不,我不同意那个观点。”或者“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呢?”此后,课本对你们就会具有较前大得多的含义。所以,不要错过这个
机会。
    下面是一些在阅读序言里要寻找的东西:
    (1)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了解作者的目的,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为这
样你就能够从正确的立场来阅读并解释课文。否则,阅读就会像一场搏斗,
各种事实之间会显得毫无联系。
    (2)作者的目的并非如此。有时,你拿起新教材时,会先入为主地对作

者的目的产生错误的判断,了解了作者并没有这样的目的,就能帮助你更清
楚地了解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有了这样的警告,在阅读过程中,你的思想便
不会不由自主地误入歧途。
    (3)课本的结构。了解课本结构就好比有了一份路线图。你不仅能了解
作者在讲些什么,而且还能了解作者将谈些什么。
    (4)这本书与其它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这也是很有价值的信息。
因为人们常认为一本论某一题目的新书又是老一套而已。所以,一经作者指
出他们的书为什么不同,他们的说法或观点为什么是必要的,你阅读时认识
会更清楚,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越深。
    (5)作者的资格。作者常常以一种很微妙的方式设法告诉读者他们的书
是一个学者,一个该课题的专家所写的。如果你还没有读过本书的序言,那
么,作为一个练习,你回过头去念一念,可能会觉得挺有意思。看看不仅对
这本书,也对作者本人的了解增进了不少。
    第二步:看目录。奥苏贝尔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所大学里,把即
将修冶金学的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从第一天开始就正式学习冶金学;第二
组则先对“冶金学是什么样的学问”做概括性的说明,才进入本题。结果在
起跑时慢了一步的第二组,最后成绩却比第一组好。从这个实验获得了所谓
“学习需要意义”的理论,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位指导者,事先将整体的概
念让学习者接触过,那么即使学生当时还不完全了解,也有助于加速以后具
体内容的学习速度。
    这种想法当然也可以应用于中、小学生的学习上,而利用课本或参考书
的目录,就是一个好例子。虽然课本或参考书才只学到一半,即使看了后面
的目录,也未必了解。但是,每次一翻开书,先让孩子读一次目录,就可以
掌握过去所学的功课,在整体上居于什么地位;其前后关系又是如何。由这
里可以体会出,读书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对学习也才能胸有成竹。
    第三步:阅读导论。序言里论述的是广泛和一般的问题。但导论所讲的
则是狭小和具体的问题。
    这里有四条为什么要阅读导论的理由:
    (1)导论常常写得很好,因为作者知道,导论等于一本书的橱窗——对
于那些翻看这本书以决定是否要买它的顾客来说尤其是如此。
    (2)作者利用有限的空间,将事实和思想压缩于其中。作为一名读者,
你可以从比较少的几页里得到很大的收益。
    (3)为学习这本书的其余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将来的作业更加容
易,花费更少的时间并且比用其它方法更好地掌握课本的内容。
    (4)有了在主要内容下划的线和页边空白处的摘记,你可以很快地,反
复地复习导论内容,使你在阅读每一个指定的章节前有所准备,并对这个章
节有所了解。
    3。课前预习的实用方法与步骤
    (1)学生在校的学习,必须是高效的,快速的,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
完成学习任务。课前预习就是高效快速学习的基础。课前预习可以初步了解
新教材的内容和思路,做到提前思考;可以把教材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
掉,扫清学习上的“拦路虎”;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抓紧复习巩固。
    (2)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果。学生听课,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况:
虽全神贯注听讲,但自己进行分析的机会甚少,或者有闻必录,手用得多,

脑用得少;带着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就能手脑并用。前一种同学,
没有思想准备,又做笔记又听讲,十分紧张,没有精力去思考问题,新旧知
识衔接不上,又不能停下听讲去问同学或查书,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长此以往,会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3)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记笔记的能力。通过预习,对新课内容心中有数,
课堂笔记就可以抓住讲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地加以记录。不预
习,听课时不知道哪些是书上有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哪些是重点,哪些
是关键,忙着听、忙着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
除了能锻炼速记能力外,丝毫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4)课前预习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有人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的确是
这样。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校学习
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那就要靠自学来获取知识。如果在
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
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向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将
来,就不会在大量更新的知识面前无所措手足,就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
    至于预习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的情况,选择以下几种:①
了解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的浏览式;②圈点、勾线、批注、摘抄的评点
式;③研讨课文重点、难点的探讨式;④试做各种练习的技能训练式;⑤从
复习旧知识转入接受新知识的复习式;⑥精读博览、拓宽知识面的辅助式,
等等。
    下面着重介绍两种课前预习的操作方法:阅读法和回顾法。阅读法注重
对新学的知识的理解;回顾法注重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第一种课前预习实用方法:阅读法。预习首先要“读进去”。要细读、
深思;对读不懂的地方和思不透之处,要提出疑点,找出问题,带着这些疑
问上课,力争听懂,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预习开始的时候,首先从头到尾把课文朗读一遍或默读一遍,边读边思
考:新课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思路来阐述的?这个思路的道理是
什么?读过之后懂不懂?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用笔记录在预习笔记本
上。
    这种预习方法,表层目的是对新课文知识的预习,深层目的是以此理出
一条检验自己学识的水平线。看在独立学习情况下,自己能掌握住多少内容。
上课的时候,除了听老师讲课以外,还要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
解有哪些差距,这种差距是属于知识方面的,还是方法上的,找到原因也就
找到了补短的目标。
    经过阅读预习以后仍不能理解的那部分内容,不必强求理解,把它记下
来作为听课的重点。
    第一步:纵览章节
    为什么要纵览、概括阅读呢?这里有两个很实际的理由:
    (1)纵览会帮助你掌握背景知识。如果对一个指定章节的内容,你事先
一无所知,那么阅读和理解这个章节会既慢又困难。可一旦你在这样的章节
里读到一个熟悉的观点——即你认出是以前曾学到过的东西,就可读得快
些,理解得深一些。差别就在于先前的背景知识,而纵览则能使你很迅速地
掌握背景知识。
    在纵览一个章节时,可以读一读部分或段落的主次标题,来发现并抓住

主题,读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话来了解其思想,浏览一下词语,可熟悉
书中的人名和地名,阅读第一段能帮助你了解该章的总目的,阅读本章末尾
的摘要段落,你就能有一个总的看法。当然,这样对书中的思想和事实你不
会非常了解,但是,以后在你仔细阅读中遇到它们的时候你就几乎会像老朋
友一样把它们认出来,而这种熟悉感能够给予你信心并提高你的理解力。
    (2)通读章节可以提供事前的组织者。对章节一般内容的熟悉,能够形
成学习上的事前组织者。熟悉的标志可以充作标题或类目,将思想、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