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免费)解密骗术大全,多年精心积累 >

第32部分

(免费)解密骗术大全,多年精心积累-第32部分

小说: (免费)解密骗术大全,多年精心积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慎选保健用品  
  踏入药店的大门,消费者常会被五花八门的品种弄得晕头转向,从广告说明上看仿佛个个都是灵丹妙药。但是药店中销售的商品,可不都是药品。不少人在“热情”的推销人员的攻势下,捧回的也许只是一种保健食品或消毒产品等。  
  日前药管部门查处的一种号称可治疗颈椎病、关节炎等症的膏药,它的“真实身份”其实只是一种保健用品。类似这种意在误导、暗示消费者,而混在柜台里出售的各类产品,不算少数。因此消费者切不要被一些宣传广告、“诱人”的产品名称所迷惑,选购药品时应首先认准外包装上的“药准”字样,其它标有诸如“食健”、“健用”、“卫消”及“卫妆”等文号、甚至无文号标识的产品,均不是药品,当然也没有治疗作用。  
  第三,切莫只认“有效期”  
  大多数消费者在购药时,都会认真识别有效期。不过许多人都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只要在有效期以内的药品,就可以放心地使用。其实,不少劣质药品,虽在有效期范围内,但早已变质不能使用。药品管理部门曾查获一个制售假劣药品窝点,不法分子竟收购过期的劣质药品,擅自更改生产批号和有效期后出售,这种劣药的疗效自然可想而知。  
  因此,消费者在选购药品时,要仔细检查:外包装是否光洁如新;商标印刷是否精致;铝箔有无破损;药片、胶囊是否完整无裂痕等,对于包装粗糙、外观污染的药品切莫购买使用。  

骗术更新时间:06…8…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163164 
第78章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医院科室赚钱高招揭密 
  【案例导读】  
  只为了经济效益,医院里却出现了赚钱“高招”,谁会成为受害者?  
  【案例正文】  
  现在,许多医院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对于一个科室来说,要想有利润,不是完全靠卖药,卖药只是其中一方面。  
  近日,某医院的知情大夫向记者细数医院目前实用的赚钱“高招”。  
  因为科室的奖金,与药品没有多大关系。药品回扣属于大夫的个人行为。科室里不只有医生还有护士及其他的人,奖金多少,不是看你卖的药多少,如果你药卖得多还要扣你的钱呢!那么靠什么呢?靠的是检查手段的多少,治疗手段的多少。一是检查费,二是治疗费。  
  要想突出这两条,外科比较有优势。通过各种检查之后,治疗费就是多做手术,个别主刀医生还可以拿到红包。  
  相比而言内科比起外科相对要差一些。  
  你总不能从病人兜里把钱抢走吧,通过化验检查让病人掏钱,病人不会有任何疑义。何况医生告诉病人这个指标正常那个指标合格时,病人还会很高兴呢!病人虽然都知道做个CT检查很贵,但经过医生对CT这种仪器的过分渲染,病人往往会对它有一种神秘感。所以,当医生让牙疼患者做个CT时,病人也不会拒绝。即使有的病人感到医生对自己是“小病大做”,也是无可奈何。医生理由很充足:“你想打官司吗?我是为你好。万一你的腮上长一个肿瘤呢?”  
  而CT检查里的学问也很大。通常CT“平扫”一次400多元,要是医生说看不清楚要打药,这一打,费用就变成了2000元,仅这种药就需要1000元。对于病变部位,病人当然更愿意让大夫看得清楚,打药就打药吧。但是,有时“平扫”已经看得清清楚楚,医生为了赚检查费,会告诉病人看不清楚,病灶很模糊,问病人是否愿意打药,舍不舍得花钱?你想想,哪个病人会拒绝呢?这种药确实那么贵,但是医药代表就在远处盯着医生,医生拿(骗术研究网 163164 )了人家的回扣,能说不用吗?所以只好拿病人垫底,倒霉的是病人。作为被检查者,你能说医生不该用药吗?如果有病人问医生,医生会说:我就是看不清楚呀!再说这也是医院的规定,医院规定看不清楚可以打药。你因为1000元跟医生打官司吗?不可能。“假如万一看不清楚,诊断错了呢?这是为你好。”医生有许多话来应付你。  
  化验项目多一些,科室就能多赚钱。有时可能一两张片子就看清楚了,但不行,要给病人开十几张甚至二十几张,这就有上千元的收入。  
  一位心脏有点憋闷的李某到某大医院看病,医院不问青红皂白说要做电生理检查,一打听,多少钱,3万元。实际上这位病人就是有点早搏。而且医院还要你试验一种据说是治疗早搏的新药,医生明确告知,如果不试用,就没有病床。  
  有的内科呢,可以通过介入治疗赚钱。比如肾内科的透析,一个病人一个月要做透析13次,每次500元左右,一个月就是7000元左右。据知情者透露,他们医院共有20台透析机器,上午下午都可以赚毛利1万元,一个月就是60万元,一年就是720万元。  
  对于不能做介入治疗的,主要靠药物治疗。作为科室的领导,就得琢磨怎样赚钱创收:  
  第一是宣传。宣传有几个目的:一是吸引患者。科室领导可以上电视、登报纸,在某种意义上,这并不等于这个科室力量怎么强,有时没有病人就要做宣传。第二是搞点短平快的项目。科室创收,主要是扩大检查之类的项目,并且项目越多越好。比如多做一些化验项目,这些化验项目,有的对诊断疾病有用,有的根本没有用。  
  至于中医赚不赚钱呢,这不好说。中医按说比较便宜,号完脉开药,再贵的汤药也不会贵到哪里去。所以,现在中医院也与时俱进,开辟了一些西医的先进的检查项目,名义上提高诊断技术,实际上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各种项目的检查之后,下一步就是治疗。个别医生治病方法有两种:一是威胁(并不需要胡万林那种阴鸷的眼神)。只需要一本正经的告诉病人,如果不及时……就会……保证病人会一切听医生的;二是多开药。什么叫多开药,不是抓住一种药一次开几盒十几盒或几瓶十几瓶,而是合理搭配(不是药效的搭配),即有效的药搭配昂贵的药,这里面十几元的药,可能就有效了。  
  而几百元的药可能就是吃了也没有坏处的所谓“太平药”。有人把个别医生看病概括为:三分威胁,三分治疗,三分“抢劫”(合法的从病人兜里掏钱),剩下的一分是安慰,好比先把病人吓一顿,然后再给几句好话。  
  所以,有经验的病人会总结出一条看病原则:到医院看病最好找熟人,熟人一般不会坑你,即使坑也比较轻。他会给你开有用的药,没有用的就不会给你开。其实,医生有时也没有办法,有些药你不开不行,屁股后面坐着好几个医药代表呢!有些药是没有用,但只要这些药没有什么副作用,可以告诉病人,这个是治疗什么,那个辅助作用是什么,必须一块吃。医生让病人多花几百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病人只是经济上受了点损失而已。  
  医生开大药方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医生接到领导或药房的指令:某种药即将失效,那就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而某种药品回扣多,医生会不谋而合,争先恐后地开,不管你是新老病号,病情缓急轻重,只要属于这个病的范畴,就是这种药的准患者。据说,有一家三甲医院,原先医生开的一种降压药,一盒回扣是3.5元,后来另一位医药代表将一种新药以每盒5元的回扣给医生之后,医生立刻改变配方,所有来医院的高血压患者,一视同仁,全部开这种药。  
  中医仅仅靠开处方是赚不了几个钱的,赚钱的是,某一种病,研究出了几个标准方,比如1号方、2号方等等,这些方就是暴利。成本十几块钱,可能卖到几百元。  
  病人就是医生的实验品,边治疗边实验。好的医生成功率高,差的医生成功率低。  

骗术更新时间:06…8…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163164 
第79章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医保IC卡诈骗案侦破纪实 
  【案例导读】  
  杨老爷子为人十分节俭,身体状况比较好,为何两年间开药达29。78万元!?……  
  【案例正文】  
  一个人怎么吃那么多药?  
  杨老爷子病得不轻啊。去年8月,我市一家大型医疗机构医保办的医生在核对医保IC卡刷卡情况时,发现一个姓杨的老人开药的数额非常大。杨老爷子今年83岁了,是我市的离休干部,按照市政府颁布的《厦门市离休人员、老红军医疗暂行管理办法》规定,看病时使用医保A卡,这种卡与普通卡不同,刷卡时没有金额的限制。  
  医保办的医生发现,连续几个月来,杨老爷子来医院开药频率非常高,要么两三天一次,要么每天都来,有时甚至一天就开两次药,而且,每次刷卡的金额都有两、三千元。比如,8月2日这天,杨老爷子在这家医院就连续刷卡两次,一次为3087。79元,另一次是2215。17元,累计达5302,96元。而当月7日,他又在同一天内连续刷卡两次,累计金额达3048。57元。这么短的时间内开这么多药实在少见,医保办的医生心生狐疑,调来医生的处方查看,结果疑团更大了。  
  处方显示,杨老爷子开的药大多是洛赛克、斯皮仁诺、达克普隆、保列治、达美康等贵重药品,洛赛克一盒就要200多元。一方面,这些药不是治同一种病,有的是治胃病,有的是治皮肤病,有的是治前列腺炎;另一方面,开药的剂量大得惊人,比如一张处方记载的斯皮仁诺胶襄,一开就是84粒,正常用量每人每天一粒即可。凭经验,一个人无论如何用不了这么多药,甚至一家人都用不了这么多药。老爷子到底得了什么病?  
  医院把上述情况向市医保中心进行了反映。而与此同时,市医保中心稽查科的工作人员也通过日常管理发现了杨老爷子这张卡的问题。统计显示,杨老爷子还同时在(骗术研究网 163164 )我市的其它8家医疗机构刷卡取药,一些药单金额同样巨大,从2000底以来,总计刷卡金额竟然高达20余万。  
  医保中心领导高度重视,为了查明异常情况,他们向市卫生局综合执法队通报了情况。综合执法队立即组织人员着手调查,结果有了更进一步发现:杨老爷子一直以来身体状况较好,那些药并不是他亲自去开的,而全部是由其养子杨希达开的。  
  根据医保IC卡的管理制度,IC卡必须由本人使用。杨希达是如何开出这么多药,药又到哪儿去了呢?我市自1999年以市政府83号令颁布实施《厦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推行医保IC卡制度以来,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综合执法队认为情况严重,判断有犯罪嫌疑,决定将案件移交公安机关侦察。  
  开药不是为治病  
  去年9月,市公安局经济侦查支队接到卫生局移送的案件线索,当即指定一大队展开初查。副大队长周禄鸿要求侦察员陈克锋和赵晓英,侦察工作要秘密进行,不得打草惊蛇。  
  外围调查十分周密,侦察员们把视线集中在杨希达身上。杨希达现年43岁,祖籍是山东烟台,1960年出生于厦门,从小过继给杨老爷子做养子,初中文化,没有正常职业,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与老婆、孩子一起住在养父的一套两居室内。老婆也没有工作,孩子上学的学费都是由杨老爷子负担。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杨希达却经常出入夜总会,花天酒地。  
  杨老爷子为人十分节俭,身体状况比较好,杨希达却骗医生说,老父亲长期患有糖尿病、乙肝、高血压、前列腺炎等多种疾病,长期瘫痪在床,行动不便。或者说,老父回山东烟台老家,需邮寄药品回去等等,为其代开药品编造理由。进一步的侦察发现,杨希达还私自篡改医生的处方,如把20片改成120片等。  
  种种迹象表明,杨希达有骗取药品的重大嫌疑,他开药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治病。  
  警方掌握的证据越来越充分,11月16日,侦察员对杨希达采取行动。两名侦察员化妆成租房者事先进行了踩点,确定杨希达正在家中。然而,当大部队敲开杨希达位于六楼的家门时,杨希达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周禄鸿副大队长带人将杨家搜了个遍也没找到杨希达的影子,最后从敞开的窗户发现,他很可能是作贼心虚,越窗而逃。周副大队长立即命令全体侦察员将杨家这栋楼前后封锁,堵住出口。果然发现,杨希达是从六楼窗户逃走的。经侦察员细心搜查,最后在院子一角发现了身穿睡衣,瑟瑟发抖的杨希达,并从其身上搜出一小包毒品海洛因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