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阀 >

第146部分

宋阀-第146部分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因攻辽大败而遭贬的刘延庆,因为其子刘光世率西军入京勤王之功,如今官复原职,为马军副都指挥使,也有意执掌常捷军。

    可让这两家意外的是,朝中说得上话的重臣,居然大多推荐徐九。建议将徐九擢升为殿前都虞侯,统率常捷军,以拱卫京畿。又说徐九性忠勇,每临大事沉着冷静,敢为人不敢之事。官家身边,需要这样的年轻干才。

    赵桓大喜,正中下怀,于是便想命有司下达任命。可就在这个时候,却有人跳出来唱反调。而这个人,居然是徐卫的亲叔叔,枢相徐绍!

    这日,为表彰抗金有功之臣,皇帝带领着文武官员前往玉津园射猎。姚平仲、刘光世、何蓟、张伯奋、张仲熊等一班年轻武臣奋力卖弄,各展武艺,看得赵桓是心情大好,对左右大臣说,朝中无大将,此辈皆虎儿,他日当居帅位。

    耿南仲适时说,若论虎儿,徐九紫金山一战成名,大河两岸皆称“紫金虎”,何不命徐九露一手?赵桓从其言,便命徐卫出射。

    哪知徐卫却推说不擅骑射,惹得耿南仲大怒,指责他有欺君之意。赵桓却不放在心上,丝毫不加勉强。

    射猎中途,官家骑御马,领三五内侍,只命徐绍陪同,在玉津园中游玩,远离大队。

    大宋由太祖皇帝陈桥兵变而立,赵家老祖宗虽是武臣出身,但自此以后历代君王皆遵守“扬文抑武”的祖宗家法。因此,出了不少满腹诗书,博学多才的天子,甚至赵佶这样书画双绝的奇才。独独没有哪个皇帝是擅骑***武艺的。

    然而,赵桓今天不但前来射猎,甚至身着戎装,联想到他开“详议司”,大张旗鼓讨论祖宗家法,这位新君想干什么,很令人费解。

    “徐卿。”行至一处,景致颇为秀丽,赵桓勒住了缰绳,想是身上那副铠甲不轻,他有股浑身都不自在的劲儿。

    “臣在。”徐绍武臣出身,骑猎对他来说,小菜一碟。

    “你是徐子昂的亲叔父,没错吧?”赵桓这话就问得怪了,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徐卫之父徐彰,与徐绍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他不是徐卫亲叔叔又是什么?

    徐绍应是,赵桓转过头笑望着他:“那朕就不明白了,这世人入仕为官,固然是为报效国家,但封妻荫子也是目的。谁不指望自家后人有个前程?徐卫既是你亲亲侄子,爱卿何故几次三番挡他前途?”

    徐绍知道,前两天官家几乎命有司下达任命,要提拔老九作殿前都虞侯,可自己力谏不可。天子这是问难来了。

    其实谁不希望子侄们高官显贵?老九要是当上殿前都虞侯,早晚将成殿帅,那是何等的荣耀?可一来,老九不愿意呆在东京。二来,自己也明白,想要建功立业,东京不是好地方。

    还有一点,恐怕老九都不会想到,甚至满朝文武现在也还没有预料到。那就是,一场风暴,即将在东京展开,“文武之争”。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金军两次打过来,让大宋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说得直白点,那就是军队战力低下,指挥不畅,文臣统兵,贻误战机。这一点,相信皇帝也看清了。

    因此,才有了开办“详议司”,讨论祖宗家法,甚至今日玉津园射猎,都是有目的的。官家想改变,或者说是变通“扬文抑武”的国策,可这谈何容易?文强武弱的书面,在大宋持续了一百多年,早就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不是一朝一夕,一纸诏命就能化解。官家纵然有此心,但也绝敌不过悠悠众口,文臣誓必激烈反弹!前些日子,女真人快打到东京城下,你任用武臣,人家不说什么。现在仗打完了,也该飞鸟尽,良弓藏。有人已经憋着劲,准备发难。要是还在这时候去触动他们的痛处,后果可想而知。

    况且,咱们这位大宋天子的性格,就如同水一般,一遇阻挡就改道而行。纵然爱护自己一手提拔的年轻武臣,可当文官集团庞大的压力汇聚成洪流时,恐怕也会割爱吧?

    不是夸口,这次能打退金兵,老九功劳着实不小。如果将他提为殿前司长官,那么本就看他不顺眼的某些执宰,会第一个拿他开刀。与其这样,不如离朝避祸!那么,哪里是好去处?自然是徐大徐四所在的陕西!

    “陛下,恕臣直言,非是臣阻挡徐卫前途。只是臣这侄儿,年纪既轻,资历又浅,如何能服众?臣这作叔父的,自然也希望徐九能有所建树,但唯恐欲速则不达。年轻人心气高,若是一帆风顺,反而助长其骄横气焰。如此,则有违陛下初衷,也不利于他。”徐绍这番话虽是托辞,却说得冠冕堂皇,无可辩驳。朝廷要提拔徐卫,作为叔父,他极力阻拦,除了说他大公无私,还能说什么?

    赵桓听罢,半晌无言,良久叹道:“话虽如此,然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总不能一味守旧,总得权宜变通才好。”此语,既是针对徐卫而言,恐怕也是大宋天子最近的心情写照。

    徐绍却道:“莫非陛下忘了?朝廷有过明令,非有边功者,不得为三衙长官。陛下爱护徐卫,臣不甚感激,但请陛下以国事为重。”

    赵桓如何不记得自己亲自下的诏命?没有在边关立过战功的武臣,不能作三衙长官。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徐卫是没戍过边,可人家在两次对金作战中,奋勇无前,屡立殊勋,难道还抵不上边功?

    把这话说予徐绍听,可后者总能找到理由反对。后来把赵桓惹急了,不满道:“大将们回防陕西,以备两河生变。东京总要有得力干将主持军事,你说徐卫不成,那倒是给朕推荐个合适人选?”

    徐绍想了想,回道:“姚平仲。”

    赵桓先是一怔,随即笑道:“怪了,朕素知姚希晏与徐子昂不合,你这徐卫之叔,怎么还推荐姚希晏?”

    “陛下只是问臣谁合适,并没有问臣谁与徐卫不合。”徐绍亦笑。

    赵桓闻言赞道:“枢相公正无私,当为群臣楷模。”

    徐绍谦虚几句,赵桓愈加欣喜。一阵之后,又问道:“既然爱卿坚持,朕会考虑你的提议。只是,徐卫作何安排?他的功劳是摆在那里,如不妥善安置,岂不寒了忠臣之心?”

    徐绍听他口风松动,心中暗喜,表面上仍不露出分毫。又思索片刻,答道:“除东京外,用武臣之地极多。徐卫也需历练,莫如放他个外任,打磨几年再用也不迟。”

    赵桓微微点头,忽道:“那朕授他个知州,再兼个一路兵马副总管如何?”

    徐绍连连摆手:“太过太过!陛下,徐卫入仕才多久?若如此,那才真寒了忠臣之心。再则,他带兵勉强可以,行政地方毫无经验,莫坏了陛下大事才好。”

    赵桓闻言笑道:“唉,枢相为侄避荣宠,廉则廉矣,然未必公正啊。罢了,朕已有主张。”,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04章 奔赴陕西() 
大宋靖康二年四月初,朝廷任命徐彰为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何灌罢步帅,改任签书枢密院事。但徐卫的安置迟迟不见动静,此时又从河北传来消息,高世由任河北东路安抚使兼诸路兵马都总管后,在宋军降兵基础上,吸收流寇,燕云汉儿等,组成一支数万人规模的军队,并在少量金军配合下,接管了沧州、阜城、武邑等地。而在河东方面,金军撤出了一直占领的代州,改由宋军投降将领李植任知州,在半个月之内,一连接管了忻州、宪州、宁化军三地。仍在镇守太原的种师中闻讯大怒,请求领军收复三地,诛杀叛国之贼,朝廷不允。

    四月初三,赵桓接受了徐绍的建议,提拔姚平仲为殿前都虞侯,统领常捷军,其父姚古为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刘延庆为西京留守,其子刘光世率军往镇。张叔夜改知郑州,其子张伯奋,张仲熊率军往镇。如此一来,几大将门悉数安排,独漏了徐家老九。

    四月十一,适奉大宋官员“旬休”之日,徐卫自牟驼冈还家。徐家往日的热闹不复存在,徐胜知了同州,带家眷前往赴任,家中立时冷清不少,一应家务,都落在了刚刚嫁过来的张九月身上。

    徐卫刚进门,九月就迎了上来,她知道这些日子丈夫很抑郁。几位兄长都身兼要职奔赴前线,他却留守东京,埋头练兵。此次抗金作战他功劳颇大,却至今未见安排,心情可想而知。

    “午饭多备些酒菜,公公和官人也可喝上一盅。”张九月开头还极关心丈夫的任命问题,现在却是绝口不提那坏人心境的劳什子事。

    徐卫点点头,勉强一笑对妻子说了声辛苦,便投里面走。没走出几步,便听后头有人说道,五官人来了,随后又听一个声音唤九弟。回头看去,只见一人大步而入。不到四十年纪,长得跟座钟似的,又圆又粗。浓眉大眼,鼻子塌陷,嘴唇还上翻,下颌几缕短须泛红,真可以说是其貌不扬。

    偏偏这个人,还是徐绍的儿子,徐九的五哥,原东平府骁将徐洪。曾率军驰援真定,在获鹿县擒禄岭与金军展开血战,只三阵,杀得金军人仰马翻。后金国二太子调集重兵围攻,又因部下擅自逃遁,这才导致大败。或因徐绍的缘故,未受处分,引残师回山东,后被调入东京。

    “五哥,快些里面请。”徐卫知道这位哥哥武艺精熟,又极擅排兵布阵,心里颇为敬佩。张九月也施了一礼,见过兄长。

    徐洪摆摆手,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不冷不热地说道:“我来是跟你知会一声,就这几日,整顿部属,准备离京吧。”

    徐卫闻言心中一动,怎么?我的任命下来了?是到哪处勾当?河东?陕西?还没来得及问,却听徐五又说道:“我就先走一步了。”

    “哎,五哥,我到底是”徐卫说出这话时,徐洪已经出了府门而去。只是一样米养百样人,徐家子弟,虽说性情各异,但每个都是豪迈不羁的铮铮汉子,唯独这个徐五,不善言辞,性孤僻,徐九大婚时,他埋头喝闷酒,从始至终,也没跟自家兄弟们亲近些。

    徐卫在原地愣了片刻,突然也向外走去,张九月一见,在后头叫道:“官人,吃午饭再回去不迟。”

    第二天,徐卫望眼欲穿的安置终于下来了,枢密使亲笔签发的任命。改陕西华县为“定戎军”,以徐卫权知军事,命令下达后,即刻启程。这里的“定戎军”,并不是军队的番号,而是一级行政区划。宋代的区划,以路为一级,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这个“军”,地位在“县”之上,与下州相同。多设在边关重塞,道路冲要,山川险僻多聚贼寇之地。设“知军”一员,因“军”这一级多设在偏僻之地,驻防部队,户口较少,因此知军统管本地军政事务,直辖于路,甚至直辖于中央。

    除了“知军”一职外,徐卫的“两河忠义巡社巡检使”被免去,改授“河东义军总管”。枢密院的任命中并没有介绍“定戎军”的情况,但来传达任命的官员,受徐绍委托,特意提醒徐卫,他即将去的地方,情况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凶险。他的第一要务,是看能不能把大旗扯起来。

    这就怪了,我带着朝廷的任命前去司仪行政,驻扎军队,难道谁还敢挡我不成?我还得先把大旗扯起来?不过,既然三叔这么叮嘱,必然事出有因,还是小心为上。

    因此,他耐着性子,集结部队,装运物资,然后才向枢密院正式报告,准备出发。徐卫虽急欲赴任,但还是不忘从此家里只剩下老爷子一人,专程抽出时间去了一趟三姐家中,请姐姐姐夫干脆搬回娘家去住,也好照应一些。范经不过是个刀笔吏,养家糊口的本也辛苦,便同意下来,徐卫这才放心。

    四月十五,虎捷乡军从牟驼冈大营开拔,向西挺进。过郑州,经洛阳,不到十天就出潼关,渡渭水,踏入陕西地界。一路上,见金军所过之处,城镇为之一空,百姓大多逃离,百业荒废,大地凋零。已经快要成熟的庄稼无人收割,一片苍凉景象。

    看到这一切,徐卫隐约感觉到三叔的提醒没那么简单。

    这一日,大军行至一地,只见群山起伏,地形险要,且道路狭窄,不容大军速行。徐卫问于部下,方知已到华山之南,再往前约四十里地,便是“定戎军”。徐卫遂命张庆、王彦、吴阶带大部跟进,自己率了杨彦、马泰二将只领十余名亲兵抢先一步。四月天,气候已转热,十几人都脱了铠甲,着便装轻骑前行。徐卫此举,便是想先去看看自己即将到任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以至于让三叔提醒自己“复杂,凶险”。

    “九哥,有处村庄。”杨彦遥指前方三四里地外,果见有房屋隐约现于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