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26-神农本草经读 >

第4部分

026-神农本草经读-第4部分

小说: 026-神农本草经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具阳春生发之机。主治风湿寒热邪气,得生阳之气,则外邪自散也。结热黄胆,得水寒之气 
,则内热自除也。久服则生阳上升,故轻身益气耐老。因陈而生新,故面白悦、长年。兔乃 
纯阴之物,喜食阳春之气,故白兔食之成仙。 

卷之二上品
甘菊花
内容:气味苦、平,无毒。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徐灵胎曰∶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 
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卷之二上品
龙胆
内容:气味苦、涩、大寒,无毒。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张隐庵曰∶龙乃东方之神,胆主少阳甲木,苦走骨,故主骨间寒热。涩类酸,故除惊痫 
邪气。胆主骨,肝主筋,故续绝伤。五脏六腑,皆取决于胆,故定五脏。山下有风曰蛊,风 
气升而蛊毒杀矣。 

卷之二上品
紫苏
内容:气味辛、微温,无毒。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久服通 
神明,轻身耐老。 
【述】紫苏气微温,禀天之春气而入肝。味辛,得地之金味而入肺。主下气者,肺行其 
治节之令也。杀谷除饮食者,气温达肝,肝疏畅而脾亦健运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者 
,辛中带香,香为天地之正气,香能胜臭,即能解毒,又能胜邪也。久服则气爽神清,故通 
神明,轻身耐老。其子下气尤速;其梗下气宽胀,治噎膈反胃,止心痛;旁小枝通十二经关 
窍脉络。 

卷之二上品
藕实茎
内容:气味甘、平。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 

卷之二上品
鸡头实
内容:气味甘、平。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 
。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 

卷之二上品
黑脂麻
内容: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虚羸,补中五内,益气力,生长肌肉,填髓脑。久 
服轻身不老。色黑者良。 

卷之二上品
益母草子
内容:气味辛,甘、微温,无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延年。(今人奉 
为女科专药,往往误事,且其独具之长反掩。) 

卷之二上品
茜草
内容:气味苦、寒,无毒。主寒湿风痹,黄胆,补中。 
陈修园曰∶气味苦寒者,得少阴之气化也。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而此能入足少阴,俾 
上下交通而旋转,则痹自愈矣。上下交通则中土自和,斯有补中之效矣。中土和则湿热之气 
自化,而黄胆愈矣。又《素问》以芦茹一两,乌 鱼骨四两,丸以雀卵,饮以鲍鱼汁,治气 
竭肝伤、脱血、血枯,妇人血枯经闭,丈夫阴痿精伤,名曰四乌 骨一芦茹丸。芦茹即茜草 
也,亦取其入少阴以生血,补中宫以统血。汁可染绛,似血而能行血欤。(后人以此三味入 
乌骨白丝毛鸡腹内,以陈酒、童便、煮烂,烘干为丸。以百劳水下五七十丸,治妇人倒经血 
溢于上、男子咳嗽吐血、左手关脉弦,背上畏寒有淤血者。) 

卷之二上品
茯苓
内容:气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 
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陈修园曰∶茯苓气平入肺,味甘入脾。肺能通调,脾能转输,其功在于利小便一语。胸 
为肺之部位,胁为肝之部位,其气上逆则忧恚惊邪恐悸,七情之用因而弗调。心下为太阳之 
部位,水邪停留则结痛;水气不化则烦满;凌于太阴则咳逆;客于营卫则发热恶寒;内有宿 
饮则津液不升,为口焦舌干,唯得小便一利,则水行而气化诸疾俱愈矣。久服安魂养神、不 
饥延年者,以肺金为天,脾土为地,位一身之天地,而明其上下交和之效也。 

卷之二上品
猪苓
内容:气味甘、平,无毒。主 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 
陈修园曰∶猪苓气平,禀金气而入肺。味甘无毒,得土味而入脾。肺主治节,脾主转输 
,所以能利水道。又考此物,出土时带甘,久则淡然无味,无味则归于膀胱。膀胱为太阳, 
其说有二∶一曰经络之太阳,一日六气之太阳。何谓经络之太阳?其腑在下而主水,得上焦 
肺气之化,中焦脾气之运,则下焦愈治。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俾决渎之用 
行于州都,则州都中自有云行雨施之景象,利水如神,有由来也,且不独利水道也。六气之 
太阳名曰巨阳,应天道居高而卫外,乃君心之藩篱也。凡风寒初感,无非先入太阳之界,治 
不 
久则为 〔即伤寒杂病似疟非疟者,皆在此例〕。但得猪苓之通 
利水道,水行气化,水精四布,溱溱汗出,则营卫和而诸邪俱解。仲景五苓散、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非于此得其悟机乎?若阳明之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少阴之咳呕而渴,心烦不眠 
,热疟多兼此症,总于利水道中,布达太阳之气,使天水循环,滋其枯燥,即仲景猪苓汤之 
义也。且太阳为天,光明清湛,清湛则诸毒可解,光明则蛊疰不驱自除。又云∶久服轻身耐 
老者,溺得阳气之化而始长,溺出不能远射,阳气衰于下也;溺出及溺已时头摇者,头为诸 
阳之会,从下以验其上之衰也;此皆老态,得猪苓助太阳之气而可耐之。然此特圣人开太阳 
之治法,非谓猪苓平淡之可赖也。 

卷之二上品
牡桂
内容:气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 
,轻身不老。 
牡,阳也。牡桂者,即今之桂枝、桂皮也、菌根也。菌桂即今之肉桂、浓桂也。然生发 
之机在枝干,故仲景方中所用俱是桂枝,即牡桂也。时医以桂枝发表,禁不敢用,而所用肉 
桂,又必刻意求备,皆是为施治不愈,卸罪巧法。 
张隐庵曰∶桂本凌冬不凋,气味辛温,其色紫赤,水中所生之木火也。肺肾不交,则为 
上气咳逆之证;桂启水中之生阳,上交于肺,则上气平而咳逆除矣。结气喉痹者,三焦之气 
不行于肌腠,则结气而为喉痹;桂禀少阳之木气,通利三焦,则结气通而喉痹可治矣。吐吸 
者,吸不归根即吐出也;桂能引下气与上气相接,则吸之气直至丹田而后入,故治吐吸也。 
关节者,两肘、两腋、两髀、两 皆机关之室,周身三百六十五节,皆神气之周行;桂助君 
火之气,使心主之神气出入于机关,游行于骨节,故利关节也。补中益气者,补中焦而益上 
下之气也。久服则阳气盛而光明,故通神明。三焦通会元真于肌腠,故轻身不老。 
徐忠可曰∶近来肾气丸、十全大补汤俱用肉桂,盖杂温暖于滋阴药中,故无碍。至桂枝 
汤,因作伤寒首方,又因有春夏禁用桂枝之说,后人除有汗发热恶寒一证,他证即不用,甚 
至春夏则更守禁药不敢用矣。不知古人用桂枝,取其宣通血气,为诸药向导,即肾气丸古亦 
用桂枝,其意不止于温下也。他如《金匮》论虚损十方,而七方用桂枝∶孕妊用桂枝汤安胎 
;又桂苓丸去症;产后中风面赤,桂枝、附子、竹叶并用;产后乳子烦乱、呕逆,用竹皮大 
丸内加桂枝治热烦。又附方,于建中加当归内补。然则,桂枝岂非通用之药?若肉桂则性热 
下达,非下焦虚寒者不可用,而人反以为通用,宜其用之而多误矣。余自究心《金匮》以 
后,其用桂枝取效,变幻出奇,不可方物,聊一拈出以破时人之惑。 
陈修园曰∶《金匮》谓气短有微饮,宜从小便出之,桂苓甘术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喻嘉言注∶呼气短,宜用桂苓甘术汤以化太阳之气;吸气短,宜用肾气丸以纳少阴之气;二 
方俱借桂枝之力,市医不晓也。第桂枝为上品之药,此时却蹇于遇,而善用桂枝之人,亦与 
之同病。癸亥岁,司马公之媳,孀居数载,性好静,长日闭户独坐,得咳嗽病,服生地、麦 
冬、百合之类,一年余不效。延余诊之,脉细小而弦紧,纯是阴霾四布,水气滔天之象,断 
为水饮咳嗽,此时若不急治,半月后水肿一作,卢扁莫何!言之未免过激,诊一次后,即不 
复与商。嗣肿病大作,医者用槟榔、牵牛、葶苈子、浓朴、大腹皮、萝卜子为主,加焦白术 
、熟地炭、肉桂、附子、茯苓、车前子、牛膝、当归、芍药、海金砂、泽泻、木通、赤小豆 
、商陆、猪苓、枳壳之类,出入加减。计服二个月,其肿全消,人瘦如柴,下午气陷脚肿, 
次早亦消,见食则呕,冷汗时出,子午二时烦躁不宁,咳嗽辄晕。医家以肿退为效,而病 
人时觉气散不能自支。又数日,大汗、呕逆、气喘欲绝。又延余诊之,脉如吹毛,指甲黯, 
四 
前“此直言获咎,以致今日病不可为,余实不能辞其责也。但尊 
恙一月,余进药三剂全愈, 
迄今三载,尚守服旧方,精神逾健, 
岂遂忘耶?兹两次遵命而来,未准一见,此症已束手无策,未知有何面谕?”渠少君云∶“但 
求气喘略平。”所以然者,非人力也。余不得已,以《金匮》桂苓甘术汤小剂应之(茯苓二 
钱、白术、桂枝、炙甘草各一钱。)次日又延,余知术拙不能为力,固辞之别延医治。后一 
曰殁。旋闻医辈私议,桂苓甘术汤为发表之剂,于前证不宜。夫桂苓甘术汤岂发表剂哉!只 
缘汤中之桂枝一味,由来被谤。余用桂枝,宜其招谤也。噫!桂枝之屈于不知己,将何时得 
以大申其用哉! 
桂枝性用,自唐宋以后,罕有明其旨者。叔父引张隐庵注,字字精确。又引徐忠可之论 
,透发无遗。附录近日治案,几于痛哭垂涕而道之。其活人无己之心,溢于笔墨之外。吾知 
桂枝之功用,从此大彰矣!又按∶仲景书桂枝条下,有“去皮”二字;叶天士《医林指南》 
方中,每用桂枝末,甚觉可笑。盖仲景所用之桂枝,只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骨者 
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诸书多未言及,特补之。(受业侄凤腾、鸣岐注。) 

卷之二上品
菌桂
内容:气味辛、温、无毒。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通聘使。久服轻身不老 
,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陈修园曰∶性用同牡桂。养精神者,内能通达脏腑也。和颜色者,外能通利血脉也。为 
诸药先通聘使者,辛香能分达于经络,故主百病也。与牡桂有轻重之分,上下之别,凡阴邪 
盛与药相拒者,非此不能入。 

卷之二上品
橘皮
内容:气味苦辛、温,无毒。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陈修园曰∶橘皮气温,禀春气而入肝;味苦入心;味辛入肺。胸中为肺之部位,唯其入 
肺,所以主胸中之瘕热逆气;疏泄为肝之专长,唯其入肝,所以能利水谷;心为君主之官, 
唯其入心,则君火明而浊阴之臭气自去。又推其所以得效之神者,皆其下气之功也。总结上 
三句,古人多误解。 
又曰∶橘皮筋膜似脉络,皮形似肌肉,宗眼似毛孔。人之伤风咳嗽,不外肺经;肺主皮 
毛,风之伤人,先于皮毛,次入经络而渐深;治以橘皮之苦以降气,辛以发散;俾从脾胃之 
大络,而外转于肌肉毛孔之外,微微从汗而解也。若削去筋膜,只留外皮,名曰橘红,意欲 
解肌止嗽,不知汗本由内而外,岂能离肌肉经络而直走于外?雷 去白留白之分,东垣因之 
,何不通之甚也!至于以橘皮制造为酱,更属无知妄作。查其制法∶橘皮用水煮三次极烂, 
嚼之无辛苦味,晒干,外用甘草、麦冬、青盐、乌梅、元明粉、硼砂,熬浓汁浸晒多次,以 
汁干为度。又以人参、贝母研末拌匀,收贮数月后用之。据云能化痰疗嗽,顺气止渴生津 
。而不知全失橘皮之功用。橘皮治嗽,妙在辛以散之,今以乌梅之酸收乱之;橘皮顺气,妙 
在苦以降之,今以麦冬、人参、甘草之甘壅乱之;橘皮妙在温燥,故能去痰宽胀,今以麦冬 
、贝母、元明、硼砂、青盐之咸寒乱之;试问橘皮之本色何在乎?余尝究俗人喜服之由,总 
由入口之时得甘酸之味,则满口生津;得咸寒之性,则坚痰暂化;一时有验,彼此相传,而 
阴被其害者不少也。法制半夏,亦用此药浸造,罨发黄衣收贮,贻害则一。 

卷之二上品
枸杞
内容:气味苦、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麻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 
,耐寒暑。 
陈修园曰∶枸杞气寒,禀水气而入肾;味苦无毒,得火味而入心。五内,即五脏。五脏 
为藏阴之地,热气伤阴即为邪气,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