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379-市隐庐医学杂着 >

第4部分

379-市隐庐医学杂着-第4部分

小说: 379-市隐庐医学杂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收贮,临用取如细粟一粒,口含咽津,亦立刻痊愈。又方∶无论冬夏,用四逆汤、(附子 
、干姜、炙草。)姜附理中等汤。(白术、人参、炙草、加姜附。)自愈。切忌表散、清降、 
寒 
下等剂。如非寒证,误用姜、桂、附,则不可救,是以辨证为尤要。姜桂汤、蜜附片治法, 
见《外科全生集》;四逆汤等治法,见《良方集要》。因此症最易误治,故特表而出之。 
炳按∶喉证风热为多,夹痰夹湿夹温,厉有霉毒,种种不一也。寻常有表邪咳嗽,身热 
脉弦 
数,头痛,均疏散中参清咽解毒,亦非一味凉剂者,故前人无不以肺胃感风热证,以先散后 
清立法。《白喉论》初见浏阳张绍修着立五方。其表也,葛根、桑叶、连翘、牛蒡、制蚕、 
蝉衣。其清也,黄芩、生地、银花、胆草、马勃、青果、土茯苓、石膏,只用三钱,后子午 
香室忌表抉微,连桑叶、薄荷亦忌,所立养阴八柱汤,大生地、白芍、麦冬、元参等寒凉滋 
腻,抑遏风热,祸害病患,所云服三因蜜附子者,名少阴肾伤寒,急者一周时,不及救也。 
《外科全生集》、《良方集要》,皆简单引用之书,法脉甚小。 


暑病有宜用参者论
属性:盛夏酷热,烁石流金,汗出过多,未有不伤气者。内经云∶热伤气。又云∶壮火食气。 
故治 
之必顾气分,补气之药,孰有过于参哉?孙真人生脉散,东垣清暑益气汤,丹溪十味香薷饮 
,皆人人共见之方,未有不用参者。至人参白虎汤,乃《金匮》中 门专主之方,《金匮》 
乃医圣仲景之书,是不足法,更何法也?今人见中暑之症,往往疑为时邪而不敢用,不知四 
时不正之气,如春当暖反凉,夏当热反寒,秋当凉反热,冬当寒反温,感而病者,谓之时邪 
。暑乃六气中之一气,本天地之正热,应时而至,人或不慎,感之而病,是直中暑而已。不 
得混谓之时邪也。竟有霍然撩乱,上吐下泻,汗出如油,阳微欲绝,非重用参、附,不能挽 
救者。犹记亡友刘南士云∶其兄文星,精堪舆之学,七月初,为人相地,在罗店地方,中暑 
霍乱,吐泻交作,十指螺纹尽瘪,危在顷刻,医尽束手。适有友人周介儒,在其地处馆,视 
之,以为气虚欲脱也。重用一味高丽参,煎汤服之,吐泻顿止,螺纹尽绽。及南士闻信赶至 
,已愈矣。皆惊以为奇,而不知非奇也,人特不细思耳。盖文星体素肥胖,外有余者,中气 
必不足;又当秋暑方张之日,履地劳苦之事,气之伤也决矣。既经大吐、大泻、大汗,舍参 
无别法矣。其效之神速,不亦宜乎?或曰;暑天岂无秽浊之气,何可用参以补住之? 余曰∶ 
此病之所以贵乎看也,果有秽浊,原不可补。不知当大吐泻之后,即有秽浊,亦必尽去,此 
时不补其气,更有何法可用?况亦有本无秽浊,而仅感暑气,体虚不克支持者乎?奈何执暑天 
不可用补之说,坐令有可治之法,而听其不治也。 


伤寒正名论
属性:今人见发热数日不凉,即混名之曰伤寒。而不辨其为风、为寒、为湿、为热、为温,一 
例以 
豆豉、豆卷、牛蒡、沙参、生地、洋参、石斛投之,此大谬也。不知此数病者,虽隶于伤寒 
门类,皆由伤寒传变,不得混名之曰伤寒,而以冬至以前所发之真伤寒治之。况其所用者, 
并非伤寒方,且其所视者,亦并非伤寒症,特欲以伤寒两字愚病家耳。《素问》曰∶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又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寒甚则生 
热也。又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难经》五十八难曰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为病之总名。五者乃病之分 
证。仲景《伤寒》论其始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后乃一一分别治之。 
有所谓中风者,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也;有所谓伤寒者,太阳病,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是也,病自伤寒来,故用桂枝、麻黄之辛温,以 
祛风而散寒。有所谓湿痹者,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是也。有所谓 病者,太 
阳中热,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者是也;有所谓温病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是也。 
其病亦自伤寒来。其方如葛根之辛凉,石膏之辛甘寒,黄芩、黄连、大黄之诸苦寒者皆治之 
。今人既不辨伤寒症中之为风、为寒、为湿、为热,为温,又不问《伤寒论》中,以何者为 
主方。 
炳按∶伤寒正名,剿撮《伤寒论》开场白。引用《难经》伤寒有五语,做一篇文本,实 
要骂 
用豆卷、豆豉、牛蒡、沙参、生地、洋参、石斛之医耳。余无自己一言半语,表张医理, 
迹 
近谤书。总之,药之酸甘咸辛苦之味,寒热温凉补散消夺等等之性,有是病,即用是药。古 
来名手,不越规矩,如偏爱偏憎,早用寒凉,抑遏病邪,固属误人;而偏喜补燥,使邪亦 
不外达,助热化火劫津,亦所不免矣。且着书,此等言语不宜说,因自遇有痧疹未透,可不 
用牛蒡,温热无汗,不用豆豉,热病化火,不用生地、石斛救液乎?转觉写方时自有抵触。 
而惟以豆豉、豆卷、洋参、石斛等味,为治伤寒之良剂,并治百病之妙药,岂不可笑哉 
?孔子 
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余愿治病者,必先正其病之名,然后定其方所主。勿混言之曰伤寒, 
而以无关于伤寒之药误人也。陆九芝先生有伤寒有五论,其说甚详且精,略举其凡,以破夫 
伤寒愚人之术焉。 
炳按∶伤寒一症,何人不知,伤寒一书,何医不看。汉后王叔和集勒成书,以后注述阐 
扬张 
氏之书,有其名而无其书者,不知凡几,即书尚存,专攻一世,不能尽读,一书莫说多,以 
四十卷为则,请读三顾,能否上口背出乎?要之既为医,伤寒病理,不可不知耳。 
江浙少真正伤寒,故不必泥定伤寒看病,再者,世运日变,两间气化亦变迁,前贤未尽 
之理 
,亦须后人纠正。如王安道、刘河间、朱丹溪治四时发热之病,已遍用辛凉苦寒,救济前人 
辛温香燥之弊。至清代古吴叶先生香岩,阐发治温,又以甘濡立法化邪,其实杭嘉湖亦从此 
法。王士雄驳吴鞠通《条辨》,病名题旨未清,乃言曰冬伤于寒,至春发者曰温病;夏至后 
发者曰热病。冬春感风热之邪,而病者首先犯肺,名曰风温。其病于冬者曰冬温,病于春者 
曰春温,即叶氏所论者,是亦名时气温病。夏至后所发热病,在《内经》亦曰暑,以其发于 
暑令也。故仲景以夏月感暑成病者名曰 。盖暑 者,皆热之类也。然尚有湿温一条未言, 
但湿温即湿热也。须分两条,一者其人常伤于湿,因而感 热为之湿温,病苦妄言,治在足 
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前贤主以苍术石膏汤之用苍术、石膏、知母、甘草 
,但此病不易治。其时令湿热,亦曰湿温,叶氏有论,薛生白有暑湿者,条分缕晰,亦曰湿 
热病论三十八条。余是附入。伤寒有五,《难经》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 
病,而不知内伤寒症有五,一停饮、二伤食、三香港脚、四虚烦、五内痈也。同伤寒十二证, 
一冬温,二寒疫,三瘟疫,四温病,五热病,六风温,七温疟,八湿温,九中 ,十温毒, 
十一风湿,十二痉病。见清代《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欲正名,亦当知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