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

第4部分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4部分

小说: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上可以在旁观者心中引起某种程度相似的痛苦或欣喜之情。一张笑脸令人赏心悦目;
悲苦的面容则总是令人伤感。
    但并非情况总是这样,或并非每一种激情都是如此。有一些激情的表露,在我们获
悉它由以产生的事情之前,引起的不是同情,反而是厌恶和反感。发怒者的狂暴行为,
很可能激怒我们去反对他本人而不是他的敌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发怒的原因,所以也
就不会体谅他的处境,也不会想象到任何类似它所激发的激情的东西。但是,我们清楚
地看到他对其发怒的那些人的情况,以及后者由于对方如此激怒而可能遭受的伤害。因
此,我们容易同情后者的恐惧或忿恨,并立即打算同他们一起反对使他们面临危险的那
个发怒者。
    倘若正是这些悲伤或高兴的表情使我们产生一定程度的相似情绪,这是由于这些表
情使我们心中浮起有关落在我们所看到的人头上的好的或坏的命运的一般念头;由于这
些激情足以使我们有所感动。悲伤或高兴只影响感觉到那些情绪的人,它们的表露不像
愤恨的表情那样能使我们心中浮起有关我们所关心的任何他人以及其利益同他对立的人
的念头。因此,有关好的或坏的命运的一般念头会引起我们对遭遇这种命运的人的某种
关切;而有关暴怒的一般念头却激不起我们对被触怒的人的任何同情。天性似乎教导我
们更为反对去体谅这种激情。在知道发怒的原因之前,我们对此都是打算加以反对的。
    甚至在知道别人悲伤或高兴的原因之前,我们对它们的同情也总是很不充分的。很
明显,一般的恸哭除了受难者的极度痛苦之外并没有表示什么,它在我们身上引起的与
其说是真正的同情,毋宁说是探究对方处境的好奇心以及对他表示同情的某种意向。我
们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你怎么啦?在这个问题待到解答之前,虽然我们会因有关他不幸
的模糊念头而感到不安,并为弄清楚对方的不幸遭遇而折磨自己,但是我们的同情仍然
是无足轻重的。
    因此,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
情的境况而产生的。我们有时会同情别人,这种激情对方自己似乎全然不会感到,这是
因为,当我们设身处地地设想时,它就会因这种设想而从我们自己的心中产生,然而它
并不因现实而从他的心中产生。我们为别人的无耻和粗鲁而感到羞耻,虽然他似乎不了
解自己的行为不合宜;这是因为我们不能不因自己做出如此荒唐的行为而感到窘迫。
    对人性稍存的那些人来说,在使人面临毁灭状态的所有灾难中,丧失理智看来是最
可怕的。他们抱着比别人更强烈的同情心来看待人类的这种最大的不幸。但那个可怜的
丧失理智的人却也许会又笑又唱,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幸。因此,人们看到此种情
景而感到的痛苦并不就是那个患者感情的反映。旁观者的同情心必定完全产生于这样一
种想象,即如果自己处于上述悲惨境地而又能用健全理智和判断力去思考(这是不可能
的),自己会是什么感觉。
    当一个母亲听到她的婴孩在疾病的折磨中呻吟而不能表达他的感受的时候,她的痛
苦是什么呢?在她想到孩子在受苦时,她把自己的那种无助的感觉,把对孩子的疾病难
以逆料的后果的恐惧同婴孩的实际的无助联系起来了。由此,在她自己的忧愁中,产生
了有关不幸和痛苦的极为完整的想象。然而,婴孩只是在这时感到不适,病情并不严重,
以后是完全可以痊愈的,缺乏思虑和远见就是婴孩免除恐惧和担心的一副良药。但是成
人心中的巨大痛苦,一旦滋长起来却是理性和哲理所无法克制的。
    我们甚至同情死者,而忽视他们的境况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即等待着他们的可怕的
未来,我们主要为刺激我们的感官但对死者的幸福不会有丝毫影响的那些环境所感动。
我们认为,死者不能享受阳光,隔绝于人世之外,埋葬在冰凉的坟墓中腐烂变蛆,在这
个世界上消声匿迹,很快在最亲密的朋友和亲属的感伤和回忆中消失,这是多么不幸啊!
我们想,自己确实不能对那些遭受如此可怕灾难的人过多地表示同情。但当他们处在被
人遗忘的危险之中时,我们的同情溢美之词似乎就倍增了;通过我们加在死者记忆中的
虚荣感,为了自己的悲切,我们尽力人为地保持自己有关他们不幸的忧郁回忆。我们的
同情不会给死者以安慰,似乎更加重了死者的不幸。想到我们所能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
想到我们无论怎样消除死者亲友的悲哀,无论怎样消除他们对死者的负疚和眷恋之情,
也不会给死者以安慰,只会使我们对死者的不幸感到更加悲伤。死者的幸福决不会因之
而受到影响;也不会因之而扰乱自己静谧的安眠。认为死者自然具有阴沉而又无休无止
的忧郁心理,这种想法盖起源于我们与因他们而产生的变化的联系之中,即我们对那种
变化的自我感觉之中;起源于我们自己设身处地,以及把我们活的灵魂附在死者无生命
的躯体上——如果允许我这样说的话;由此才能设想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所具有的情绪。
正是这个虚幻的想象,才使我们对死亡感到如此可怕。这些有关死后情况的设想,在我
们死亡时决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只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才使我们痛苦。由此形成了人
类天赋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人类幸福的巨大破坏者,但又是对
人类不义的巨大抑制;对死亡的恐惧折磨和伤害个人的时候,却捍卫和保护了社会。
 
  


道德情操论(1卷…1篇)
第二章: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不管同情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它是怎样产生的,再也没有比满怀激情地看到别人的
同感更使我们高兴,也没有比别人相反的表情更使我们震惊。喜欢从一定的细腻的自爱
之心来推断我们全部情感的那些人,根据他们的原则,自以为全然说明了这种愉快和痛
苦的原因。他们说,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软弱和需要别人帮助时,看到别人也有这种感觉,
就会高兴,因为他由此而确信会得到那种帮助;反之,他就不高兴,因为他由此而认定
别人会反对自己。但是,愉快和痛苦的感觉总是瞬息即逝的,并且经常发生在那种毫无
意义的场合,因而似乎很明显,它们不能从任何利已的考虑中产生。当一个人尽力去逗
引同伴之后,环顾四周发现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一个人对他的俏皮话发笑,他就感到屈辱;
相反,同伴们的欢笑则使他至为愉快。他把同伴们的感情同自己的感情一致看成是最大
的赞赏。
    虽然他的愉快和痛苦的确有一部分是这样产生的,但是愉快似乎并非全部来自同伴
们表示同情时所能增添的欢笑之中,痛苦似乎也不是全部来自他得不到这种愉快时的失
望。当我们反复阅读一本书或一首诗以致不能再从自己的阅读中发现任何乐趣时,我们
依然可以从为同伴朗读中得到乐趣。对同伴来说,它充满着新奇的魅力。我们体会到在
他心中而不再能在我们心中自然地激发起来的那种惊讶和赞赏;我们与其说是用自己的
眼光,不如说是从同伴的角度来仔细玩味它们所描述的思想,并由于我们的乐趣跟同伴
一致而感到高兴。相反,如果同伴似乎没有从中得到乐趣,我们将感到恼火,并且在向
同伴朗读它们时也不再能得到任何愉快。这里的情况与前面的事例相同。毫无疑问,同
伴的欢乐使我们高兴,他们的沉默也的确使我们失望。虽然这在一种场合给我们带来了
愉快,而在另一种场合给我们带来了痛苦,但是,任何一者都决不是愉快或痛苦的唯一
原因;而且,虽然我们的感情与别人相一致看起来是愉快的一个原因,它们之间的相背
似乎是痛苦的一个原因,但是不能由此说明产生愉快和痛苦的原因。朋友们对我的高兴
所表示的同情由于它使我更加高兴而确实使我感到愉快,但是他们对我的悲伤所表示的
同情,如果只是使我更加悲伤,就不会给我带来什么快乐。不管怎样,同情既增加快乐
也减轻痛苦。它通过提供另一种使人满足的源泉来增加快乐,同时通过暗示当时几乎是
唯一可接受的合意感情来减轻痛苦。
    因而可以说:我们更渴望向朋友诉说的是自己不愉快的激情而不是愉快的激情;朋
友们对前者的同情比对后者的同情更使我们感到满足,他们对前者缺乏同情则更使我们
感到震惊。
    当不幸者找到一个能够向他倾诉自己悲痛的原因的人时,他们是多么宽慰啊!由于
他的同情,他们似乎解除了自己的一部分痛苦,说他同不幸者一起分担了痛苦也并非不
合适。他不仅感到与不幸者相同的悲痛,而且,他好像分担了一部分痛苦,感到减轻了
不幸者的重压。然而,通过诉说自己的不幸,不幸者在某种程度上重新想到了自己的痛
苦。他们在回忆中又想起了使自己苦恼的那些情况。因而眼泪比从前流得更快,又沉浸
在种种痛苦之中。但是,他们也明显地由此得到安慰,因为他们从对方同情中得到的乐
趣更能弥补剧烈的悲痛,这种痛苦是不幸者为了激起同情而重新提起和想到的。相反,
对不幸者来说,最残酷的打击是对他们的灾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对同伴的高兴显得
无动于衷只是失礼而已,而当他们诉说困苦时我们摆出一副不感兴趣的神态,则是真正
的、粗野的残忍行为。
    爱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感情,恨是一种不愉快的感情;因此我们希望朋友同情自己的
怨恨的急切心情,甚于要求他们接受自己友谊的心情。虽然朋友们很少为我们可能得到
的好处所感动,我们也能够原谅他们,但是,如果他们对我们可能遭到的伤害似乎漠不
关心,我们就完全失去了耐心。我们对朋友不同情自己的怨恨比他们不体会自己的感激
之情更为恼火。对我们的朋友来说,他们容易避免成为同情者,但对同我们不和的人来
说,他们几乎不可能避免成为敌人。我们很少抱怨他们同前者不和,虽然由于那一原因
有时爱同他们进行别扭的争论;但是如果他们同后者友好相处,我们同他们的争论就非
常认真了。爱和快乐这两种令人愉快的激情不需要任何附加的乐趣就能满足和激励人心。
悲伤和怨恨这两种令人苦恼和痛心的情绪则强烈地需要用同情来平息和安慰。
    无论怎样,因为当事人对我们的同情感到高兴,而为得不到这种同情感到痛心,所
以我们在能够同情他时似乎也感到高兴,同样,当我们不能这样做时也感到痛心。我们
不仅赶去祝贺取得成功的人,而且赶去安慰不幸的人;我们在同能充分同情其心中的一
切激情的人的交谈中所感到的快乐,好像极大地补偿了一看到他的境况就使我们感到的
苦恼。相反,感到自己不能同情对方总是不愉快的;并且,发现自己不能为对方分忧会
使我们感到痛心,而不会为免于这种同情的痛苦而感到高兴。如果我们听到一个人为自
己遭到不幸大声痛哭,而设想这种不幸落在自己身上时不可能产生如此剧烈的影响,我
们就会对他的悲痛感到震惊;并且,因为我们对此不能体谅,就把它看做胆小和软弱。
另一方面,另一个人因交了一点好运而过于兴奋和激动,按照我们的看法就会对此表示
愤怒。我们甚至对他的高兴表示不满;并且,因为我们不能赞同它,就把它看做轻率和
愚蠢。如果同伴们听到一个笑话大声笑个不停,超出了我们认为应有的分寸,我们甚至
会大发脾气。
 
  


道德情操论(1卷…1篇)
第三章 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
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
  
    在当事人的原始激情同旁观者表示同情的情绪完全一致时,它在后者看来必然是正
确而又合宜的,并且符合它们的客观对象;相反,当后者设身处地发现前者的原始激情
并不符合自己的感受时,那么,这些感情在他看来必然是不正确而又不合宜的,并且同
激起这些感情的原因不相适应。因此,赞同别人的激情符合它们的客观对象,就是说我
们完全同情它们;同样,不如此赞同它们,就是说我们完全不同情它们。一个对加害于
我表示不满,并看到我确实同他一样对此表示愤恨的人,必然赞同我的愤恨。一个对我
的悲痛一直保持同情的人,不能不承认我伤心是合乎情理的。那个对同一首诗或同一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