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金融让谁富有_陈思进 >

第5部分

金融让谁富有_陈思进-第5部分

小说: 金融让谁富有_陈思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这才叫玩得转,已经是赌徒的最高境界,可以稳赚不赔。)这次,该基金又将多达50%的资金投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在该基金的哄抬下,大量的资金所有者,包括中央企业也争先恐后地涌入房地产市场,造成各地“地王”频现。





    正文 《金融让谁富有?》:中国房市背后的美国黑。。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8 7:10:17 本章字数:1190


    而摩根士丹利在中国的各个市场上的业务越做规模越大,目前在中国已经拥有一家投资银行、一家国内银行、两家基金公司以及6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以及数量不明的个人理财基金和私募基金。这样的庞然大物活跃在中国经济领域并兴风作浪,那么中国哪个监管部门在监控它?
    摩根士丹利的前中国房地产投资机构董事总经理加思•;彼得森因涉嫌向中国官员行贿,违反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而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被迫离开公司。彼得森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在中国房地产业可谓春风得意,特别是曾在上海参与好几宗大项目的运作,使他成为华尔街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彼得森一案只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丑闻的冰山一角,在中国又何止一个彼得森?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就是被华尔街人士炒作出来的,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忽而唱衰、忽而捧杀中国房地产市场,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获利。唱衰就是“进”的信号,捧杀则意味着他们大赚一笔之后准备“撤”了。泡沫越大,他们搜刮到的资产就越丰厚。
    目前,我们用各种得到普遍公认的测试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方法,如计算房价与租金之比,或者计算房价与收入之比,所得到的结果都明明白白地显示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泡沫,而且其规模巨大。我们就用房价和收入之比来剖析。2007年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到2008年增加到15781元。该数据是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公布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根据夫妇两人的收入来计算,那么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是31562元,而中国目前的房价在一两百万元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果一套房子价值100万元(考虑到二、三线城市的房价),那么房价与收入之比为31。27(1000000元除以31562元),已超过合理比值6的5倍了!
    在泡沫如此大的情况下,华尔街公司等金融机构却利用各种舆论声称中国房地产市场没有泡沫,竭力炒热中国房地产市场。其目的很清楚,它们大赚一笔之后就要出逃了,如果不制造无泡沫的舆论,那么谁来接它们的盘?它们又怎么逃呢?这是华尔街惯用的伎俩。我们在这里就举华尔街另一金融危机“幸存者”——高盛的例子。
    高盛是最早挺进中国的华尔街投资银行之一,同样在中国房市赚得盆满钵满,然后顺利出逃。2007年4月,高盛以1。9亿美元(当时约合16亿元)收购了位于虹桥的“上海花园广场”,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9。78万平方米,包括用于租赁的53栋别墅,以及9栋酒店式公寓。2010年新年刚过,高盛以每平方米2。5万元的平均交易价将“上海花园广场”转手卖给中资企业,总成交价格高达24。45亿元。高盛接手“上海花园广场”3年都不到,即使将它在这3年的租金收益忽略不计,它的账面收益也达到100%了(将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考虑在内,再兑换成美元来计算)。





    正文 《金融让谁富有?》:中国房市背后的美国黑。。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8 7:10:18 本章字数:597


    而在此之前,位于上海黄金地段福州路的“高腾大厦”,是高盛于2005年从新加坡凯德置地手中购得的。当时的收购价为1。076亿美元,创房地产收购金额的最高纪录。高盛收购“高腾大厦”两年之后,以1。5亿美元易手,获取接近40%的“升值”回报。
    大家可以看见,房地产市场被炒得越热,回报越高。2005年高盛进行的投机使它获得接近40%的回报,但到了两年后的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回报竟被炒到了100%。最近摩根大通、花旗、麦格理和凯雷等公司,已经相继将中国的住宅及写字楼物业抛售,它们集体出逃,账面利润至少为100%,甚至更多,接盘的又几乎全是中资企业。这些华尔街“食人鱼”处于财富金字塔的顶端,劫掠过后立刻撤走,就等着泡沫被刺破。冤的是接盘的中资企业,以及最后接棒的“傻瓜”——中国普通百姓。而避免被盘剥的唯一方法,就是远离华尔街机构,不听它们的忽悠;想跟它们玩儿又不赔,除非你比它们更有头脑,不接它们的盘,而让它们的资金全都烂在中国——难道它们能把高楼从中国搬走吗?
    想当初,日资雄心勃勃地横扫美国,抢购了纽约曼哈顿的地标洛克菲勒中心,到头来怎样?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一被金融霸权刺破,日资就来不及逃跑了,全烂在美国(详细的故事下面再谈)。有史为鉴,是泡沫就终归要破,房地产泡沫也是如此。通常情况下,泡沫从哪儿被吹起,最终就该回落到哪儿。





    正文 《金融让谁富有?》:章序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8 7:10:20 本章字数:830


    第二章 证券化的陷阱
    自20世纪的大萧条以来,美国经历过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其中有1982年的宾夕法尼亚银行大崩溃,80年代末的储贷危机,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大崩溃,还有千禧年的互联网泡沫。哪一次危机的严重性都无法和次贷危机相提并论。比如1998年震惊全球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崩溃事件,造成46亿美元的损失;90年代,日本银行面临危机,致使日本经济至今尚未全面恢复,而那次危机总共也只带来了7500亿美元的损失。
    然而,次贷危机的震撼力却是空前的,它导致金融系统的每一个角落都剧烈地震动。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以资产作为抵押的担保债务凭证的交易都停顿了,连美国各个州和地方政府在为建造学校或进行公共建设筹资时发行的免税债券,也都卷入了风暴的旋涡,遭到市场的猜疑。不仅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面临灾难,全球货币市场也迅速遭遇了同样的灾难。而几年前,美国以及欧洲央行刚刚建立了一套结构性投资工具(StructuredInvestmentVehicles,简称SIV)。
    结构性投资工具是通过投资于范围广泛的资产(包括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出售短期商业票据来筹集资金。在低利率主导市场的时期,结构性投资工具能够以简单、低成本的方式发行短期商业票据,然后用筹得的资金去购买长期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但次贷危机一来,货币市场基金和投资人对于结构性投资工具发行的商业票据失去了信心。结构性投资工具顿时被踢出局。
    而华尔街将证券衍生化不断向全球推广,其结果就是全球的财富神不知鬼不觉地被转移到华尔街。证券衍生化真可谓华尔街独创的“移钱大法”!狼群总是跟着肥羊走。目前全球最肥的“羊”就是中国。证券化已然对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掉进证券化陷阱的中国财富数额已是天文数字。只有认识、剖析了证券衍生化的实质,中国才能更好地守卫财富,避免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被豺狼劫掠。





    正文 《金融让谁富有?》:高利润的杠杆(1)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8 7:10:21 本章字数:966


    高利润的杠杆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由于通货膨胀和高利率,银行都很难赚到利润;相反,新建立的货币市场基金却有着很高的投资回报,诱惑着存款资金全部涌向那儿。另外,在80年代初,许多银行野心勃勃地贷款给拉丁美洲国家,但那些国家没有好好地管理这些贷款,导致了数亿美元的贷款遭遇违约。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储贷危机造成745家银行倒闭,纳税人因此承担了130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
    面对金融市场的变化无常和储贷机构的金融欺骗行为,政府最终不得不以财政(融资)手段来解决危机。无奈之下,决策者设立了一个叫清债信托公司(ResolutionTrustCorporation,简称RTC)的机构。清债信托公司优雅地采用了一种金融技术手段——证券,将利息和本金以交易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此,一个新的群体,证券投资者出现在储贷危机中,他们变成了贷款的拥有人,有权获得利息和本金。于是,证券化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汽车贷款到商业抵押贷款,全都被包装成证券,出售给广大的投资者。证券化竟出人意料地解决了储贷危机,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简直是振奋人心之举。
    然而证券化并不是清债信托公司首先使用的,开创者的荣耀要归于“两房”,以及联邦住房管理局(FHA)。不过,是清债信托公司首先证明证券技术适用于所有商业类型的贷款。不仅如此,清债信托公司为了使证券化通行无阻,还建立了一套法律和会计规则,以及投资者从事证券交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清债信托公司由于运营出现问题倒下了,于是,华尔街兴高采烈地接过了证券化的方向盘。
    投资银行家采用证券化手段,首先通过信用卡这一大众市场,利用借款人的信用分数和有针对性的直接营销技巧,使银行得以将信用卡发放给数以百万计的中等收入,甚至低收入的家庭。银行在这一领域面临的唯一限制,来自于它们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缺乏足够的存款或资本,这就限制了银行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而证券化就解除了这一束缚。一旦对信用卡进行了证券化,那么银行不需要存款就可以放贷,这时就有投资者购买信用卡抵押支持证券,资本已经不是问题,因为是投资者拥有了持卡人,而不是发卡银行的贷款。信用卡贷款因而剧增,到了90年代中期,应收款增加了一倍。





    正文 《金融让谁富有?》:高利润的杠杆(2)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8 7:10:22 本章字数:1050


    证券化的威力也体现在繁荣时期的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建造贷款上。当美国国会取消了对非抵押贷款债务利息的减税措施之后,对第二套房的按揭贷款在80年代后期快速膨胀,因为房屋净值贷款的利息依然可以抵税,房主如果缺钱花,可以用自家的房子作抵押,以低成本和简便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贷款,随意购买游艇、豪华车、珠宝项链等。别出心裁的营销手段使独栋楼颇具吸引力,有取代公寓的趋势。到90年代中期,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建造贷款几乎增加了3倍。
    但是,最活跃的信用卡债务、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建造贷款的放贷人并不是银行,而是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无须吸收存款,因为贷款已经被证券化了。正因为无须吸收存款,金融机构才不像银行那样受到监管机构的监控。如果金融机构破产了,那么纳税人不会受损失,只有金融机构的股东和其他债权人会亏损。因此,金融机构便为所欲为,越来越疯狂,甚至毫无顾忌地降低或完全违背传统的贷款标准。
    于是,银行在保持资产负债表前提下的贷款模式,迅速让位给新模式——将贷款证券化并出售给广大的投资者。银行业这一新模式被监管机构全面认可,因为银行并不拥有贷款,也就不需要承担风险,这就减少了储贷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这些贷款所涉及的风险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转嫁到投资者身上了,换言之,风险实际上延伸到了更广泛的金融体系。
    接下来发生的事件,敲响了限制证券化的警钟。拖欠债务、违约以及个人破产案例开始增加,不应该得到信用卡以及房屋净值贷款的家庭首先陷入困境。这些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引发了1997~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一事件从东南亚负债的经济中酝酿,后来一直延伸到俄罗斯,最终导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溃。在1998年秋季,有几天市场上所有的交易都停止了。在美联储调低利率,房利美和房地美迅速购买大量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给市场提供了急需的流动性之后,恐慌才平息。可是对许多金融机构来说,这些救市措施还远远不够,许多银行最终要么被兼并,要么面临倒闭。危机的影响大约持续了10年,直到发生次贷危机。
    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过,次贷本身的总金额只有1 3万亿美元,即便“全军覆没”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次贷进一步变成了次级债务,其金额立刻被放大了40多倍,变成55万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