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流神针 >

第1部分

风流神针-第1部分

小说: 风流神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各种天灾接踵而来兵痞匪患横行的乱世,骑着毛驴逃荒的风韵贵妇,为了一个窝头袒露身体的飘零姑娘,挨冻受饿的邻家小妹,插着草标自卖自身的花季少女,路边奄奄待毙的绝望村姑……能帮助她们逃出生天的,只有穿越而来的医科大学生手里那枚小小的金针。。。。。。。
 121004

中医针灸常识() 
什么是针灸

    针灸即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为什么可以治病

    针灸为什么可以治病,古今中外一直在研究,说法很多,但至今尚无定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今对调整人体机能的研究,常局限于神经反射、生化反应和生物分子物理运动的作用方面,而国内外对针灸的研究工作也因此常停留在这些范围内进行,未能深究到人体潜在功能的作用上。笔者经过长期的针灸治疗探讨与机理的研究发现,针灸穴位所引起的神经冲动,能激活人体的潜在功能,对人体以神经系统为主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产生强有力的调节作用,以防治各种疾病和抗衰老。这就是针灸的根本机能。

    众所周知,人有很多功能,我国古代老子就说过:人有天地间的功能;荀子也说过:人能胜天。现代科学也证实了人体的确有很多功能,但其中仅有10%是显性的,常在应用,而90%是潜在的,还未被激活利用。人体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功能呢?这是由于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从防御侵害、寻求事物和延续生命的三大活动中,历尽无数艰难险阻和疾病的折磨,设环境而生存产生某些能力,这些后天获得逐渐进化为先天具有,其中有的功能由于一直在应用,则成为显形;有的功能虽已遗传下来,但因后天环境的改变而逐渐不应用了,则为潜在的。凡是功能具有一套行使其作用的功能装置,它在人体内有机、紧密、精巧的结合,主要包括中枢、内脏、和躯体三大部分。人体的功能装置内藏着错综复杂的分节性牵联,故亦可称神经节段功能装置。在患病时中枢内能建立病理反射来沟通许多功能装置,以增强防治病患的措施,这也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生存反应所形成的。

    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只需在经络上,根据“切经”的信息取穴,再根据针感信息行针,就能够激活人体的潜在功能,活化其功能装置,发挥强有力的调整作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治病疗效,而且能治疗大量的难治杂病和绝症,如男女性功能障碍、不育与不孕、小睾丸、幼稚**、乳腺增生、脑积水或伴有脑萎缩、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侏儒等。因此人体功能装置不仅是人体形态功能的局部单元,也是针灸“切经”和针灸治疗的局部单元,这就是经络诊治的奥秘。

    各种气功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心理疗法和行为疗法等,实际上也是激活人体各种治病的潜在功能。而针灸激活潜在功能的作用,较上述的气功等疗法快得多、疗效高、简单易行、无副作用,费用也极少。因此怎样进一步用针灸的方法,或病人易接受地类似针灸的改进方法,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安全、充分、灵活地激活人体防治疾病和抗衰老等潜在功能,是值得深入研讨研究的。这一原理有可能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造福于人类。

    针灸的基本理论

    1经络学说

    经络是什么呢?原来;我国古代劳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体内存在着一些“气血”流行的通道。这个通道被中医称之为经络。它内而脏腑;外而肢节;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到运行气血的重要作用类似人体的心血管、淋巴管等。同时;又通过经络的复杂联系;将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前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肉各个部分;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类似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经络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是一个十分奥妙、复杂的系统;这个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其中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大而直行;深而在里;又可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大类;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小而横斜;浅而在表;又可分为较大的十五络脉;以及遍布全身的孙络、浮络。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阴阳失调;脏腑失和;气血偏盛偏衰;都与经络、穴位有密切关系;只有熟悉了经络的循环分布、生理功能;才能用经络学说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进行针灸治疗。

    2脏腑证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古人称为“藏象”;藏,指藏于内;就是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内脏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之征象;中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脱、三焦为六腑。脏腑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宫、九窍等;连结成为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其所叙述的脏腑名称虽与西医的脏器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有很大差别。

    脏腑证治是中医各种辩证论治的基础;它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经络等理论;通过四诊合参;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及性质、正邪盛衰;以确定所患何证;然后根据证来决定治疗原则和方药。

    针灸治病在脏腑证治方面的应用较多;如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作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腧穴与脏腑密切相关;在疾病情况下;腧穴有反映病痛的功能;一般通路为:邪气→

    经络系统→脏腑功能失调→表现症状常在腧穴位置。治疗时;通过调节经络系统而祛邪安脏。

    3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基本理论;是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对自然界观察和认识的总结。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方法论;古人用五行着重阐述“生化”;阴阳着重阐主“极变”;相当于现代的“量变”和“质变”。它自从被应用到中医学领域之后;便成为脏腑、经络的理论基础;并作为一种认识人体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即生、老、病、死全过程的方法论;阐明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阴阳理论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医学来说;也就自然而然地吸收了这一朴素的先进的哲学理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论是生理功能的发挥;还是病理过程的演变;都处于阴阳的变化过程之中;故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都是以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为目的。在针灸临床上常有左右互取以及前后上下对应取穴法;这是阴阳互引的针灸法则;充分体现了针灸疗法重视平衡阴阳的核心思想。

    五行理论的基本意义是以自然界五种基本物质代表五种抽象的功能属性;借以反映事物之间相生相克现象及其规律。五行学说对针灸临床有着广泛的指导和重要作用。

    艾灸为什么能治病

    每逢端阳节,在自家门上悬挂艾叶、菖蒲,借其芳香气味来避秽、消灾,是大多老年朋友熟知的常识,但艾叶用在针灸方面来防治疾病,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之一,性温、味苦、辛辣、芳香,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中医医生多在虚寒性的出血症、腹中冷痛、月经不调、崩漏下血时配伍应用。而用得较多的,还是针灸方面,把艾叶制成艾绒、艾炷、艾条等点燃后,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剌激,并能使药力内透,

    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代医书《医学人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是除药物、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在传统的灸法中,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此外,还包括用灯心草蘸油点燃淬烫为位的灯火灸,用一些剌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旱莲草等捣烂后敷贴体表,让其发泡的无针灸,以及艾灸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如在艾灸时垫隔生姜、食盐、胡椒粉的隔物灸,把艾条切成小段插在已刺人穴位的针柄上的温针灸等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灸法来治疗的。

    针灸的主要治疗作用

    针灸治病是采用独特的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达到其防治疾病的目的,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

    调和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对于这些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运用针灸方法则可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保持精气充沛,形气相合,神气内存。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例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阳热偏盛,治宜清胃泻火,取足阳明胃经腧穴内庭,针刺泻法。

    寒邪伤胃引起的胃痛,属阳邪偏盛,治宜温中散寒,取足阳明胃经腧穴足三里和胃之募穴中脘,针刺泻法,并灸。

    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属阴虚阳亢证,按着“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原则,治宜育阴潜阳,取足少阴肾经腧穴太溪,针刺补法;取足厥阴肝经腧穴行间,针刺泻法。

    脾阳不足引起的慢性泄泻,属阳虚阴盛,治宜温阳散寒,取足太阴脾经腧穴阴陵泉等穴,针刺补法,并灸。

    由于阴阳之间可以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治阴应顾及阳,治阳应顾及阴,在调和阴阳时,常采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运用募穴、背俞穴来调养脏腑的阳气和阴气。

    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加重,正胜于邪则病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所不可缺少的。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和腧穴配伍来实现的。例如:

    在刺灸方面,针刺补法和艾灸都有扶正的作用;反之,针刺泻法和刺血疗法都有祛邪的作用。

    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俞、气海、关元、命门等穴,多在扶正时选用;十二井穴、十宣、人中等穴,多在祛邪时选用。

    如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的虚脱证,治宜回阳固脱,急取关元、神阙,大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如见高热神昏,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的外感温热证,治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取大椎、曲池针刺泻法。

    扶正与祛邪,方法不同,但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既可先祛邪后扶正,又可先扶正后祛邪,或扶正与祛邪并用。一般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疏通经络

    经络系统遍布体内,纵横联系,交叉出入,沟通表里,联系上下,构成人体气血运行通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络不通,脏腑肢节失却温煦濡养,气血闭阻,则会疾病丛生,或滞或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