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华上下五千年 全集 >

第50部分

中华上下五千年 全集-第50部分

小说: 中华上下五千年 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 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 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 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 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 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 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 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 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 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 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 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 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 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 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 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 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 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 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 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 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 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 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 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 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 位,就是唐太宗。

上下五千年

145 魏征直言敢谏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 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 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 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 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 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 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 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 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 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 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 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 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 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 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 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 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 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 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 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 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

魏征说:“陛下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兴了(文言是‘居安思 危’)。”

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 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 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 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 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后来,他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 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哩!”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 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 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 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把 这段时期称做“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上下五千年

146 李靖夜袭阴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西边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别是东突厥,当时 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 维持了和东突厥的和好关系,但东突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境界,闹得地方不得安宁。

唐太宗即位不满二十天,东突厥的颉利(颉音jié)可汗率领人马十多万,一直打到 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水边。颉利以为唐太宗刚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进长安城 见唐太宗,扬言突厥兵一百万,马上开到。

唐太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不理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 开阵势。接着,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六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 河对话。

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已经有点吃惊;再看到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军旌旗招展,军容整 齐,不禁害怕起来。他带着突厥将领在渭水对岸,下马拜见太宗。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 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接着,颉 利就退兵了。

打这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他跟将士们 说:“外敌进犯,这是常有的事,并不可怕。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主就贪图安逸,忘记 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现在起,平时我做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将帅,带领 你们抵抗敌人。”

经过唐太宗的鼓励,将士专心练武,不出几年,就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 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 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两人因此翻了脸,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勣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分 路出击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归附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 中,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630年,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 逼近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 “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

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 利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 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 的盛事啊!”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 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

另一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勣会师。两个人商量怎样对付。李 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 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徐世勣也 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 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勣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二百名轻骑,冒着夜 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