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官人很忙 >

第7部分

官人很忙-第7部分

小说: 官人很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语·乡党篇》记载的主要是孔子饮食起居的日常生活,张九成《论语解》等著作却从中发掘微言大义,夸大其辞,认为《乡党》能与《春秋》相表里,说什么“不学《乡党》,无以知《春秋》之用;不学《春秋》,无以知《乡党》之神”《横浦集》卷四《乡党统论》。王若虚严辞批评其穿凿迂曲、夸诞不实。他对宋儒的批评,正如《四库提要》所说,“足破宋人之拘挛”。

    南宋相应带动北方的发展。这在和诗文评方面较为明显,因为和诗文评的政治性相对较弱,面较广。洪迈的《夷坚志》以鬼神怪异为主,北传时间较早,淳熙十三年1186章森出使金国,北方的接伴使就关心地问道《夷坚志》“自《丁志》后,曾更续否”《宾退录》卷八。由此可见《夷坚志》在北方的巨大影响。在这种心理的期待下,后来便有了元好问的续作--《续夷坚志》的问世。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是南宋最的诗话之一,可谓是诗话的资料库。该书传入北方后,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北方最著名的《滹南诗话》与《苕溪渔隐丛话》关系就非常密切。《滹南诗话》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资料来源于《苕溪渔隐丛话》。王若虚的辨驳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包括胡仔在内的南宋人而发。也就是说,南宋诗话是《滹南诗话》写作的背景和前提。此外,南宋的杜诗研究也在北方有较大的反响。赵次公的《杜诗证误》、无名氏的《千家注杜诗》、鲍彪的《杜诗谱论》、杜田《注杜诗补遗正谬》、徐宅《门类杜诗》等杜诗研究著作先后传入北方,直接推动了北方杜诗学的发展。元好问正是在南宋杜诗学的促进下,编纂《杜诗学》一书,率先提出杜诗学一词,从而翻开杜诗研究的新篇章。

    诗歌

    南宋的诗歌成就很高,尤、杨、范、陆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其中范成大曾出使过北方,途中写下了著名的使金绝句七十二首,只是他的这些诗歌在北方无人论及。四大家中有直接可靠文献记载的仅有杨万里一人诗歌传入了北方。诚斋体以自然界为表现对象,独树一帜,受到李纯甫等人的喜爱。李纯甫公开称赞诚斋体“活泼剌底,人难及也”,可是在李纯甫现存诗歌中,几乎看不出丝毫诚斋体的影子,倒是在稍前的王庭筠、赵秉文诗中有一些近似诚斋体的写景之作。随着金王朝国势的日益危殆直到灭亡,轻松活泼的诚斋体越来越不适应金末的现实,注定要被人们所冷落。元好问在《又解嘲》诗中说:“诗卷亲来酒盏疏,朝吟竹隐暮南湖。袖中新句知多少,坡谷前头敢道无?”其中的竹隐、南湖,据钱钟书先生解释,是指南宋推崇并效仿诚斋体的诗人徐似道和张镃。该诗意思是说,徐似道和张镃那些新巧的诗歌在苏、黄二人面前,还值得一提吗?元好问借苏、黄二名家来弹压徐、张二人的新巧,不免有以大压小、多此一举之嫌,他也许是借弹压他们来弹压其背后声名显赫的诚斋体。在元好问的诗歌中,也没有效仿诚斋体的迹象,说明诚斋体在北方的实际影响越来越小。诚斋体之外,陆游的诗歌也很可能传入北方。清人翁方纲将陆游与元好问并列,称“天放奇葩角两雄”,但除钱钟书《谈艺录》拈出他们两句相似的诗句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直接的文献可以证明元好问读过陆诗,或受到陆诗的影响。受敌对政权的限制,政治性特别强的陆游诗歌不可能为北方文人所公开接受。总体来看,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南宋诗歌与金朝的官方意识严重抵触,对北方诗歌没有产生多少直接的作用。

    绘画

    此时期艺术风格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承袭古老的传统。山水画仍是此时期的绘画类别,山水画家有马远、夏圭,他们所描绘的是地方山水,飘渺柔和的景致,与北宋山水画家所画的险峻山水景致形成对比。此派画风出自宋高宗的画院,一般称“马夏”,与此时期禅僧生动自然的草草逸笔亦形成强烈对比。

    瓦舍

    瓦舍,宋代勾栏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戏剧史上一个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南宋临安的瓦舍数量据各种史籍记载,共有24座,这还不包括“独勾栏瓦市”,即在瓦舍中只有一个勾栏的娱乐场所。大多数的瓦舍都有多个勾栏,每一个瓦舍中的勾栏数量不等。在《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惟北瓦大,有勾栏一十三座。”

    另外,临安还有那种“独勾栏瓦市,稍远,于茶肆中作夜场”。每个勾栏中能容纳的人数大小不一,据《东京梦华录》卷二称,汴京“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而每个勾栏的演出是从早上一直演到晚上,从春天演到冬天,全年不歇的。

    正如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称:临安市民“深冬冷月无社火看,却于瓦市中消遣”。《东京梦华录》中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可以想见,当年临安二十几个瓦舍里,约有上百个勾栏在演出,每个勾栏里有上千或数百个观众在看戏。粗算一下,当年杭州城里每天的戏剧观众可达2万至5万人,一年观众累计达700万到2000万人次。

    古词

    词体由于自身性质与诗歌不同,向来被视为小道,所以相对自由一些。出身北方的辛弃疾词虽然多抗金复国之言,传回北方后,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辛弃疾的爱国诗词流传较广。金亡第二年,刘祁即称赞其功业文辞,后来元好问更是将辛词推崇到很高的地位,称“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应该说,辛词对元好问为首的金末词坛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元好问词之所以被认为“足以追配稼轩”,就在于它得益于稼轩词的沾溉。

    在各体样式中,南宋散文成就较低,远不及北宋,加之北方人难以接受散文中强烈的民族情绪,所以在北方影响很小,王若虚曾提及孙觌的《谢复敷文阁待制表》,从文体的角度予以严厉批评,并据此得出“宋自过江后,文弊甚矣”《滹南集》卷三十七的结论。

    史学方面,南宋王称《东都事略》、胡寅《读史管见》、吕祖谦《大事记》《吕氏家塾通鉴节要》等书传入北方,其中后三种都是《通鉴》学方面的著作,可见这类著作在北方影响较大。北方蔡珪、萧贡、完颜璹等人非常喜爱《资治通鉴》,各有专长,所以南宋《通鉴》学一入北方便受到人们的。赵秉文为吕祖谦未能最终完成《大事记》而深感惋惜,在诗中说:“伤哉绝笔《大事记》,读经未了已亡身。”《滏水文集》卷九《和杨尚书之美韵》。金亡之后,北方的《通鉴》学发展很快,出现了元好问所说的“武臣宿将讲说记诵”的现象,随之还出现了《陆氏通鉴详节》、《集诸家通鉴节要》等《通鉴》学著作。

    除以上几方面之外,南宋的政治制度、礼仪文化、艺术等方面对北方也会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南宋的灭亡,以及游牧民族对南宋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转向衰弱,并最终没落于世界主流舞台之后。

    南宋与金国长期对立,南北隔绝,南北文化仅仅通过双方边界民间的榷场交易和官方互派使者之类狭窄的途径,进行有限的交流。由于南宋文化整体水平高于北方,故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南宋文化对北方文化的辐射。北方的理学、和史学等领域都受到了南宋文化的一定影响。

    科技

    指南针

    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经普遍使用。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了条件。

    火药技术

    唐末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时期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火药和火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传欧洲。

    造船行业

    南宋地处江南,交通运输多用船只,因而造船业较为发达。泉州、广州等地都是当时的造船中心,能制造大型海船。

    制瓷行业

    许多官窑随着一起迁到南方。如著名的修内司官窑设于临安凤凰山下。景德镇已经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业中心,产品销售各地,所烧瓷器极其精美,有“饶玉”之称。

    印刷造纸

    南宋时期由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印刷业和造纸业都很兴盛。当时官府、民间都从事书籍印刷。临安、福建和四川是印刷业的中心。临安国子监所出版的图书,称“监本”,印刷技术颇高。四川和福建亦有不少书坊。造纸方面,在纸的品种和质量都有显著的进步,成都、临安、徽州、池州、平江、建阳等地都是纸的产地。

    社会

    农民

    两宋时期,租佃制普遍发展。地主招募客户耕种土地,客户只向地主交纳地租,不承担其他义务。在大部分地区,客户契约期满后可以退佃起移,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减弱。客户直接编入宋朝户籍,承担国家某些赋役,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因而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南宋农民可以比较自由地离土离乡,转向城市从事手工业或商业的活动。

    商人

    宋前历朝一直奉行“重农轻商”政策。到了宋代,商业与农业同被视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成为社会共识。在南宋官营手工业作坊中,雇佣制度代替了强制性指派和差人应役招募制度,工匠受到的人身束缚大为松弛。这种新的经济关系,不仅推动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又促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市民

    适应工商业的发展,两宋王朝将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坊郭户”单独“列籍定等”,标志着“市民阶层”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13'。而南宋时期实行的募兵制,遵从人们服役的自愿选择,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劳动力稳定和社会安定。

    社会氛围

    南宋社会的奢侈之风,既是官僚地主腐朽本质的集中反映,也是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缩影。而南宋朝廷官府倡导善举、民生、同情民苦,也是客观事实。两宋时期,随着土地依附关系的解除和门阀制度的崩溃,先前士族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社会结构的,各阶层经济地位的变换、世俗等级界限的松动,促进了社会的融合。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体现在科举取士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官民身份可以相互转化。

    一是“荒政”制度。由朝廷官府向灾民无偿或借贷钱粮物,将灾民暂时迁移到丰收地区或动员富豪平价售粮,并且在各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以解决暂时的粮食短缺问题。二是“养恤”制度。在临安等城市中,朝廷官府设立了不同的养恤机构。有赈济流落街头的老弱病残乞的福田院,有收养孤寡贫穷不能自存者的居养院,有收养并医治孤寡贫病不能自存者的安济院,有收养社会弃子弃婴的慈幼局等。三是“义庄”制度。义庄主要由科举入仕的士大夫凭其秩禄买田置办用于出租。租金用来赈养族人的生活。义庄的设置在一定范围内保障了族人的经济生活,辅助了官方的社会保障。南宋的社会保障政策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历史上的“武周”() 
武周690年-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王朝。唐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废黜唐睿宗李旦称帝,袭用周朝国,改国为周,定都神都洛阳,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获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前后掌权40多年。武则天是该朝代唯一的皇帝。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既是两个唐朝皇帝的生母,又在死前被迫恢复唐朝,故历史上一般不把武周视为单独的朝代,惯例上把武周计入唐朝,武周时代计入唐朝统治年数。

    简介

    武周690年-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王朝,史称武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获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前后掌权40多年。武则天是该朝代唯一的皇帝。

    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既是两个唐朝皇帝的生母,死前又恢复唐朝,故此历史上一般不把武周视为单独的朝代,惯例上把武周计入唐朝帝系,武周时期计入唐朝统治年数弘道元年683,高宗病逝,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次年九月,太后废黜中宗为庐陵王,立中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