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 >

第550部分

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第550部分

小说: 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另:银东之地出产煤,在宋代没有开采,但现在已经大肆开采,地点虽然略有出入,但均在鄜延路境内,主角光环笼罩之下,自然是好处尽占;小说家言,考据党若想深究,可查阅资料自己比对。)

第八四零章 新能源() 
本是想土法炼油,无意间却又捡到了金疙瘩,大宋人或许不会明白苏锦此时的心情,因为这时代的百姓还喜欢用木头烧制的木炭取暖,用柴禾稻草桔梗当燃料,石炭虽然开采,但因是未经洗筛的原煤,燃烧起来烟尘颇大,呛人鼻目,所以并不为人所完全接受。吾网高品质更新//更新最快78xs//

    况且采伐掘进也颇为困难,挖掘深窟于地底,在岩石缝隙,狭小空洞中一框框的背出来也殊为不易,没有先进的工艺为支撑,价格也颇为不菲;一个贵而废的东西自然会被当成鸡肋,所以朝廷虽然开采矿产,百姓们也偶尔买来用用,但实际上内心中并未将其视为未来极为重要的能源的一种”“。

    而苏锦发现的这一片露天石炭层开采的难度极为简单,更重要的是原煤质量上乘,杂质很少,烧起来烟尘气味都很轻微,是一片优质的原煤的产地,这更是颇为难得。

    苏锦压抑住激动的心情,细细的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此处地处荒僻之地,首要的任务便是要能开采并运出这些石炭,首要之务便是要开辟一条进山出山的道路,否则这些宝贝也难以得到利用,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

    不过人力方面恰恰是苏锦最不缺少的,无论是鄜延环庆还是泾原秦凤,战乱之后都有大批的人手无所事事,建立石炭开采矿场和火油提炼矿场恰好能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用后世的话来说,这两个企业将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

    而资金方面苏锦也并不担心,虽然最近花钱如流水,银庄挪用的三百万贯钱压了一半在马匹粮食和马场的建设上,但这年头人力低廉,剩余的一百多万贯应该绰绰有余。高品质更新就在吾网

    唯一让苏锦头疼的是,自己对开采石炭完全外行,一旦表面煤层开采殆尽需要往地下掘进之时,矿道的搭建,通风,安全等问题自己一窍不通,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死伤事件,那是自己绝对不能容忍的。

    当晚,苏锦和王朝马汉等人商议这些问题,王朝给了个很好的建议:“公子爷,咱们不会,有人会啊,咱们大可去山西河南等矿山密集之处请人来帮我们,咱们出的价钱高一些,还怕人不来?”

    苏锦被一语点醒,挖人跳槽确实是个好办法,自己居然没想到这一点,去别的矿山挖来几个懂技术的人才,在他的指挥下不就迎刃而解了么?

    当下苏锦立刻做了分工,命王朝马汉次日各自奔赴山西河南等地,一定要高薪聘请来技术人员,而自己则赶回泾原秦凤两路,即刻征兆民夫前来搭建工棚开山辟道。

    半个月之后,西北四路大批的闲散民夫近万人赶到这片苏锦命名为宝山的荒山外,在山口搭建了一排排的工棚,开始修建道路;上万人拿着斧凿铁镐开山辟路,场面极为壮观,颇有愚公移山之势。

    苏锦要求道路要宽三丈,起码保证两辆大型马车可以相向而行,换做后世的话来说,这是一条双向双车道的大道,这样一来,修建的难度大大增加,虽然很多地方都是依着山势的蜿蜒而因势利导,但还是有不少险要之处无法穿行。不仅仅要避开陡峭易塌方的险坡,还要用大量的石块泥土填充山谷,工程量浩大到惊人的地步。

    七月上旬,从山西同济和河南鹤壁两大矿山高薪请来的十余名开采技术人员抵达宝山,在看了宝山露天煤矿的矿带之后,这些长期混迹在石炭矿场的老油条们也不禁咂舌惊叹,这里的石炭无论质量和储量均属上乘,这位苏大人给这座山起名为宝山确实名符其实。吾网高品质更新

    而与此同时,道路的修建却教人心焦不已,进展的颇为缓慢,虽然上万人辛勤劳作挥汗如雨,但是近一个月的时间,抵达煤矿矿场的十余里道理每天只能以几十米的速度前进,严重拖慢了矿山开采的时间,道路不通,所需的木料砖石根本运不进去,也无法开始进行开采。

    苏锦着急了,看着每日百姓们累的灰头土脸的摸样,他也明白,大家尽力了,七月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每天窝在无风的山谷之间,在太阳下爆射五六个时辰,这种滋味可想而知;而苏锦除了给他们加些工钱,给他们吃些好的饭菜之外也只能干着急了。

    一日傍晚,苏锦到工地上巡查,行到最前面的道路尽头的时候,上百民夫正对着一个横亘在面前的十几丈高的岩石发愁,要凿开这块巨大的岩石起码需要十天时间,而且还必须是从中间硬凿出一条通道,人多也没用;众民夫哀声叹气咒骂不已。

    一名须发皆白的老汉坐在岩石上摇头道:“这石壁要凿穿实在太难了,要是有神仙到来就好了,以开山劈石的仙法一掌便把它打碎了,哎,苏大人急的团团转,我们也不是神仙,这可如何是好,其他书友正在看:。”

    苏锦刚刚走到他们身边,闻听此言顿时如醍醐灌顶,暗骂自己愚蠢的同时也心中大喜,老汉的话提醒了苏锦,山路开辟最快的捷径莫过于用炸药炸开山石了,这年头的火药威力不强,但总是比人力要强。

    苏锦立即亲自带人去延州银州两地,将民间做爆竹烟花的火药和官府仓库中的火药一并收购过来数百桶,有了炸药开山之后,进度自然大大加快,七月底,在众人的努力下,一条贯穿石油山谷石炭矿场直通山外的宽阔的盘山大道终于贯通。

    接下来的小规模的平整修补之类的活儿千余民夫足以担当,其他的民夫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负责从山外往里运送物资,另一部分在石油谷和石炭矿场两处开始开凿平整场地,用开凿出来的方形巨石和运进来的物资搭建房舍工棚井架等各种设施。

    经过近两个月的准备,宝山矿场已经初具规模,道路畅通,两处矿场的场地平整,房舍搭建也已经搭建完毕。

    回到秦州过中秋并处理秦州事务的苏锦回到矿场的时候,眼前的一切已经大变摸样,九月初十日,宝山石炭场率先开工,十处石炭开采面同时开工,近千名挖煤民夫热火朝天的开始了挖掘之路;而与此同时,按照简易蒸馏装置放大制作的三座炼油炉也被运到石油谷,矗立在石油山谷西侧的青石平台上。

    九月十八,新挖出的十车石炭被运往石油谷,苏锦一声喝令,石油蒸馏器点火生产,当日便产出火油两桶,可谓开门大吉。

    随着石炭的开采越来越快,炼油所需的石炭已经远远超出,大量的石炭被苏锦命人制作成蜂窝煤饼状,并设计出一种专门燃烧这种煤饼的炉子,运往各大城市销售,首先接受的便是西北的几座州府,冬日临近,再不用囤积大量木炭木材取暖,而只需采购宝山出产的煤饼一车放置檐下,一冬取暖无虞。

    煤饼的使用,让大宋百姓体验到了快捷和方便,一块煤饼可燃半日,算下来价钱也便宜了许多,一传十十传百,宝山煤饼的名声居然很快为北方各州府所知。

    苏家一群聪明伶俐的妻妾们居然别出心裁在煤饼中添加香料,制作成一种燃烧起来散发芬芳香味的且有取暖功用的香饼,配以小铜手炉和熏香小炭炉,让苏锦叹为观止自愧不如。

    为了扩大影响,苏锦特意不远千里回到京城,将随身所带的几车香饼和数百只特制的炉子送给朝廷要员们带回去体验,一时间轰动京城;欧阳修在和朋友闲谈的时候便对这种香饼大为推崇,他在自己的日记《归田卷》中写下自己和四谏官之一蔡襄蔡君谟的一段话道:“有人赠我香饼一匣者,君谟闻之,叹曰:香饼来迟,使我润笔独无此佳物。香饼者,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饼之火,终日不灭。”

    因为苏锦并未附和范仲淹变法之举,欧阳修虽然接受了苏锦的礼物,但终究心存芥蒂,所以在日记中并未提及是苏锦所赠,以至于后世研究之人并不知香饼乃苏家宝山所出,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优质石炭让饱受燃料短缺之苦的京城缓解了对冬日严寒的恐慌,以往京城百万人口的冬日取暖大部分都是柴薪,因为山西河南等地出产的原煤烟气过大,呛人口鼻,而朝廷自太宗朝开始便屡屡下诏禁伐桑枣为薪,石炭作为做饭取暖的替代品也曾为人所考虑过,但真宗年间劣质煤炭在京城造成数十户中毒灭门的事件之后便没人敢用,只能用作炼铁和烧窑的燃料。

    而直到苏锦开采的优质煤炭在京城中试用之后,大宋上下才隐隐感觉到,烧柴薪的时代将会一去不复返了,将来像苏记宝山煤饼这样的燃料将会逐步取代柴薪,成为必不可少的燃料。

第八四一章 反击〔一〕() 
(感谢ydjj、三颗黄牙两位书友的月票!)

    庆历三年一年,对于大宋上下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先是经历庆历二年的粮食危机和大饥荒,整个大宋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各地盗跖匪徒流民蜂起,若非朝廷立下决断,派苏锦雷厉风行以扬州粮务为突破口化解了缺粮危机,庆历三年的新年将会是悲惨的一年。

    粮食危机过后,夏辽两国联合对大宋施压,辽人以武力为要挟想趁火打劫敲一笔竹杠,以苏锦富弼为首的谈判团巧思妙计吓退了辽人,紧接着元昊趁和议开启之际欲以一场大胜在谈判桌上增加砝码,却被苏锦火烧大军粮草,铩羽而回,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上半年的惊涛骇浪没有让大宋这艘大船颠覆,固然是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几件大事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参与,那便是一个彗星般崛起的新星,一个大宋人眼中的文武全才苏锦。

    但所有的这些事,都比不上另外一件事让大宋上下震荡谈论,成为街头巷尾永远悄悄议论的话题,那便是以范仲淹等人发起的新政变法。

    从四谏官弹劾副宰相王举正开始,重病在身却把持朝政的吕夷简也随即被弹劾落马,郁郁而终;紧接着原西北大帅枢密副使夏竦也被弹劾免官,再接着数名碌碌无为把持重要位置的官员纷纷成为四谏官的目标而落马。

    九月里,欧阳修、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正式拟定变法十策,除了军队改革一项为获赵祯许可之外,其他九条从吏治、富国、法治三处入手,推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改革措施,明确变革的目标和细则,轰轰烈烈的颁布天下。

    一时间天下大哗,人人争相谈论新政内容,褒贬不一各持己见,赞同者弹冠相庆,若这九条能实施下来,朝廷面目必然焕然一新,大宋强国富民指日可待;而反对者则指天画地的咒骂,这改革措施一旦实行,首先遭殃的便是在职的众多官员权贵,他们的既得利益将大大被损害,从此将被大大的削弱特权。

    以变法之明黜陟一条为例,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一改升降官员不问劳逸如何,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的弊端。让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的作风有所改变。变法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的主张,杜绝庸碌之辈时餐素位浑浑噩噩;这一条让混迹官场的鱼目混珠之辈无所遁形,大宋各地大批的官员被撤换贬谪,一时间人人自哀恍然不可终日。

    再以均公田为例。公田,即职田,是大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供给不均导致,怎官员无法尽职尽力,变法提出朝廷均衡官员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而占用均田过多的则要收回,对违反均田规格私自侵占公产的官员要严厉惩处;此举一出,在职官员没均田的基本上没有,多占的倒是很多,其实便是变相的将官员们贪墨的均田收回,官员们自然无法接受。

    再以抑侥幸为例,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大宋官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所以变法是为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限制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