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

第84部分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84部分

小说: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又不高,一般只有那些传教士才会带一两个过来,拿来送礼。

    前世某些电影里面,一个千户就拿着望远镜到处瞄确实有点坑,其实这东西在明末根本就没流行开,连郑芝龙都要想尽办法才弄到一个,一般的屯卫千户怎么可能人手一个,连他这巡抚都还没有呢。

    这会儿终于搜到一个,张斌自然是毫不犹豫的抬手道:”这个就不要记了,本官留着用。“

    戚长山闻言,连忙将装望远镜的盒子盖上,恭敬的摆在他手边。

    过了一会儿,戚长林突然又惊叹道:“哇,这手铳做的真精致,也不知道是哪里做的。”

    张斌闻言,抬头一看,这家伙正拿着把手枪爱不释手的摩挲呢。

    他立马抬手道:“拿给本官看看。”

    戚长山闻言,连忙将手枪放回盒子里,然后直接将盒子举到他面前。

    张斌接过盒子一看,顿时吓出一身毛汗。

    卧槽,子弹、火药、引线、钎杆一应俱全,只要装上弹药,就能开火。

    还好高采以为一句话就能让自己把邱十一放了,压根就没想到自己敢跟他硬刚,所以没带手枪,不然,自己真是危险了。

    他嘘了口气,拿出手枪,仔细看起来。

    很明显,这不是大明生产的手铳,手柄上面的花纹,一看就是欧陆那边的风格。

    这把手枪的确做的很精致,不管是枪管和扳机等零件都相当光滑,比大明现在做出来的火枪强多了。

    看着这手枪,张斌不由叹息起来。

    原本,大明的热武器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从立朝之初开始,热武器便成为明军的标配,什么火枪、火炮、火箭应有尽有,可以说,那时候的大明就已经走到了热武器取代冷兵器的边沿。

    按道理,再研究个一两百年,大明光凭火枪和火炮就能横扫全世界了。

    但是,从明朝初期到明朝中期,大明朝廷并没有着力研究热武器,一两百年时间,明军配备的热武器并没有太大的改进,到了明朝中后期更是急速退步,到了明末,甚至连装备纯冷兵器后金铁骑都干不过了。

    为什么明朝不继续研制热武器呢?

    或许是看不到热武器所能带来的巨大好处,明朝初期,明军可以说是天下无敌,光凭那时候的武器装备就可以击败所有敌人,何必费劲去研制热武器呢?

    又或许是热武器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那时候明军装备的火枪和火炮超不多已经达到手工能生产的极限了,再要有大的进步,就必须用机械代替手工,而那时候,根本就没人想到过世上还有机械这东西。

    又或许是热武器制作成本太大,制作周期太长,不如冷兵器来的方便快捷。

    总之,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直到满清灭亡这三四百年时间里,热武器一直不受重视,直到鸦片战争中满清被洋人狠狠打脸之后,才清醒过来,开始发展热武器,不过,那时候,已经迟了。

    而欧陆列强就不一样了,从大航海时代开始,热武器就让列强获得了惊人的好处,打土著,抢金银,抢占殖民地,赚翻了天。

    在巨大的利益推动下,欧陆列强开始着力研制热武器,什么燧发枪、加农炮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坚船利炮也逐渐成为列强的标配。

    可以说,明朝中期就是个分水岭,一边飞速倒退,一边飞速发展,最后不被人打得满地找牙才怪!

    当然,现在,张斌来了,就不一样了。

    热武器的好处他相当清楚,当热武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冷兵器在热武器面前就是个笑话,而大明的热武器离这个程度其实并不远了。

    热武器的大致发展方向他也知道,后膛取代前膛,燧发式取代火绳式,子弹和火药必须结合在一起,这些基本方向他都清楚,只要能做到这些,热武器其实就可以碾压冷兵器了。

    更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蒸汽机,他也有所了解,对后世学机电专业的人来说,蒸汽机并不是很复杂的东西,只要拿着图纸仔细看看就能明白,而张斌正好看过蒸汽机的图纸。

    蒸汽机,只要花点时间,他完全能研制出来,只要掌握足够的权力,他甚至能提前在大明掀起第一次工业革命!

    发展热武器,对于他来说,所需的也只是时间而已,基本不存在什么瓶颈。

    看着眼前的火绳式手枪,张斌不由撇了撇嘴,跟我玩枪炮,玩死你们!

    现在,军队也集结的差不多了,钱也有了,是时候研制枪炮了。

    至于朝廷允不允许他造枪炮的问题,压根就不用考虑,明朝这会儿对枪炮的制造管的并不是很严,因为,这会儿的火炮差不多都是千斤以上的大家伙,转运极为不便,基本上是在哪里用就在哪里造。

    像孙承宗修筑关宁锦防线的时候,火炮就是在辽东铸造的,甚至是一个个城市分开铸造的。

    所以,这会儿,只要你有钱,有人,有军权,火枪和火炮,想怎么造就怎么造!

第三卷 第三十八章 明末的武器专家() 
戚长林见张斌拿着把手铳看了半天,就是不说话,忍不住小心的问道:“大人,这个要记上吗?”

    张斌闻言,缓缓的把手铳放回盒子里,然后将盒子递给他,叹息道:“记上吧,好好保管,这个送给皇上防身。”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前世他看到一个传闻。

    传闻,李自成进攻京城的时候,崇祯手里拿着把三眼铳防身。

    三眼铳,那跟狼牙棒一样的东西,一个皇帝拿在手里,实在是煞风景,也着实可怜。

    这把手铳送上去,让他看看真正的火枪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希望他能稍微重视一下火枪和火炮的研制吧。

    张斌再次叹息一声,随即悠悠道:“这里的白银,记六十万两吧,剩下的,用来做火枪和火炮。”

    他已经想好了,这里和福建行都司那边搜出的白银,只给崇祯送去一百万两左右,剩下的五十多万两,用来建个军工厂,研制枪炮。

    不过,一想起研制枪炮,他又有点头疼了,因为,他抽不出时间来。

    他这事多着呢,训练新军,围剿海盗,建立月港特区,发展对外贸易,惩治贪官污吏,发展福建经济等等等等,每一件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做,他哪有空来研制枪炮啊!

    看样子,必须专门培养一批人来研制枪炮等武器装备了。

    想到这里,张斌的脑海里马上冒出很多人的资料,其实,明末,研制武器这方面的人才有很多,只是,他们都得不到当权者的重视,一个个,就那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一点浪花都没有激起。

    这其中,最厉害的当属毕懋康,他不但研制出了燧发枪,还编撰了《军器图说》,罗列了各种火药武器的制造方法和实际功效。

    他研制出燧发枪的时间其实比欧陆列强还要稍微早一点,要是朝廷能全力支持,明军的武器装备必然取得质的突破,力挽狂澜于即倒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惜,崇祯对这些一点兴趣都没有,最后,他只能黯然致仕。

    这会儿,张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毕懋康,毕竟在他的刻意拉拢下,他们已经是称兄道弟的关系,毕懋康现在还住在他金陵的府邸里面呢,而且在金陵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毕懋康已经把燧发枪设计的差不多了,就差试制了。

    不过,毕懋康这却有一个问题,现在他已经是正三品的南都工部右侍郎了,再往上一升就是正二品的六部尚书了,而自己如果请他来福建,最多也就能给他个正二品的布政使。

    正二品的京官和正二品的地方官相差可不是一星半点,他愿不愿意放弃前程来帮自己研制武器呢?

    如果毕懋康肯来,火枪这块就不用考虑的,这方面他甚至比张斌还厉害。

    至于火炮,张斌想到的是明末有名的火炮专家孙元化。

    孙元化也是松江府人,师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尤其善于铸炮,被孙承宗荐为兵部司务,在辽东边城筑台制炮,宁远大捷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十多门城防火炮正是孙元化所铸。

    后来,由于魏忠贤专横跋扈,抢夺了袁崇焕的军功,袁崇焕愤而辞职引退,孙元化也被此事牵连,罢官返乡。

    这个人,张斌曾听徐光启提过几次,只是松江府路途遥远,他每次能停留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一直未曾找到机会去寻访。

    徐光启每次提起这个学生都叹息不止,他倒是勤奋好学,可爱好的却是火器和数学,只因热心西学,甚至连科举都耽误了,至今都还没考上进士。

    他以前担任的兵部司务,说起来好听,其实就跟市舶司吏目一样,是个从九品的芝麻官!

    张斌相信,凭借他和徐光启的关系,只要随便给个五品左右的军职,孙元化应该就会屁颠屁颠的跑过来。

    有了毕懋康和孙元化,这火枪和火炮是不用自己多操心了,但是他们只是在技术上拔尖,批量生产靠他们却是不行。

    明朝灭亡的历史已经证明,他们并没有办法大批量生产火枪和火炮,如果他们能生产出几万把燧发枪,上千门火炮,后金铁骑,分分钟被打成狗!

    当然,这个也不能怪他们,朝廷没钱,崇祯不重视,他们也没办法,更重要的,他们没有意识到,要大批量生产火枪和火炮,必须用机械代替人工,不然,进度和质量都跟不上。

    这方面的人才张斌也曾打听过,像《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和编制《新制诸器图说》的王徵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宋应星可以说是明朝的科学家,他编制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他尤其擅长铁、铜、铅等金属的冶炼,而且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论述锌和铜锌合金的科学家,可以说锌元素就是他发现的。

    有了宋应星,材料冶炼方面的问题张斌也不用过于操心了。

    至于王徵则是机械方面的专家,明朝这时候说机械,貌似有点天方夜谭,但是,王徵就是个机械专家,他对机械原理和机械结构都有深入的研究,唯一可惜的是,他没有想到要用其他动力去代替人力或畜力。

    也就是说,他研制的还只是纯手动,或者畜力机械,而不是后世带有动力源的半自动或者全自动机械。

    这点,张斌正好弥补他的短板,蒸汽动力就是最初的半自动机械所使用的动力源,只要把蒸汽活塞做出来,动力的问题就解决了,大明的机械水平将获得质的飞跃。

    至于这两个人能不能请过来,张斌真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明朝这会儿对搞技术的那是真心看不起,这些搞技术的人仕途都很坎坷,像王徵最高也就做到一个从六品的推官,宋应星也是进士都没考上,这会儿还在家苦读呢!

    明末这些科学家,除了一个徐光启,其他人在仕途上都是一塌糊涂,徐光启之所以能当上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也不是因为他技术方面的成就,而是因为他对农业和历法的研究。

    宋应星和王徵这两人,张斌估计,都不用五品的高官,只要能把他们提拔到正六品,他们都会欣然前来。

第三卷 第三十九章 孙元化来投() 
“驾”,松江府,川沙通往上海的大道上,原兵部司务孙元化打马疾驰。

    他昨晚接到恩师徐光启托人传来的消息,让他速去上海一趟,说是有要事相商。

    恩师找他有什么事,他不清楚,现在,他满脑子都是宁远、塔山、松山、锦州、大凌河堡、大明守军、后金铁骑,辽东的一幕一幕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

    自天启二年开始,帝师孙承宗督师蓟辽,他就便被破格启用,负责修筑宁远城,筑台制炮。

    那时候的辽东是多么的令人振奋,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依托堡垒推进,一路从宁远打到锦州、大凌河堡一线,收复失地四百余里,屯田五千多顷,安置难民近百万。

    关宁锦防线修筑完成以后,努尔哈赤望而生畏,一路后退七百余里,如果能继续推进下去,收复辽东,并非不可能。

    可惜,魏忠贤掌权以后,立刻罢免了帝师孙承宗,换上了他的心腹,胆小如鼠的高第。

    高第一上任,立马要求所有辽东军民撤回山海关以内,彻底放弃关宁锦防线!

    关外诸将极力反对,高第却祭出尚方宝剑,威胁所有将领:“谁敢不撤,杀无赦!”

    于是,百余万军民,未曾被后金铁骑击败,却如同丧家之犬般扯回了山海关内,收复的四百余里失地又拱手送给了后金,唯有宁远守将袁崇焕,宁死不退!

    努尔哈赤听闻孙承宗被罢免,立马率后金大军,倾力来攻,宁远城首当其冲,被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