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 >

第15部分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第15部分

小说: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本观点  霍曼斯提出社会交换论的五个普遍性问题。
    1.成功命题  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
奖赏越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o
    4.剥夺与满足命题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
越小。
    5.侵犯与赞同命题  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
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
或没有受到预期的处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赞同该行为。    ·
    上述五个命题成为一个系列。之所以为普遍性命题,是因为在霍曼斯看来,它们可以
解释一切社会行为。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
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对照。
    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如果
收益(产出)与代价(投入)平衡,互动得以维持;相反如二者不平衡则互动难以长期维
持。
    后来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
动;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和社区之间。他还引人权力、规范、不平等
的概念使交换论在更大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三、符号互动论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特别
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
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有学者把符号互动论分为
两派,一是芝加哥学派(布鲁默、库利、米德、杜威等);另一是艾奥瓦学派(库恩、威因
斯坦等)。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现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
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
    (二)主要观点
    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散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形成与发展都
以使用符号为前提。如果某人没有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其心智与自我乃至社会则处于混
乱之中,即失去存在的依据。
    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
统。人际符号互动是通过自然语言进行的。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与社会。
    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
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它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
过程。
    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个
体在符号互动中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事,在此限度内,个体可依照自己的目的行动。
    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制约。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个体不断地解释所
见所闻,对各种事物赋予意义。这种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双方的身份及其意义是个重要问题。身份及其意义
也存在于互动过程中。
    7.自我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是主动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
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控制,前者是行为动力,后者是行
为方向。
四、社会认知论及场论
    强调个体认知过程在其行为中的重要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社会认知论并没有统
一的理论体系,只代表一些学者的研究取向。
    社会认知论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的德文原意是完形或模式。其主张整体并
不是它的各部分元素之和,局部过程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勒温在社会认知论中有较大影响,与他同时代的海德、谢里夫、阿什、纽科姆等人在
认知平衡、社会规范、印象形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形成社会认知这一理论取
向。
    社会认知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是:个体并不是被动面对客观世界的各类事物,而是把自
己的知觉、思维和信念组织成简明的有意义的形式。无论情境怎样复杂,人们都能把某种
意义赋予它。这种组织、认知和解释,对个体在社会情境的行为影响很大。
    属于社会认知论范畴的理论很多,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具体理论主要
有:勒温的场论、谢里夫的社会规范理论、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归因理论、认知一
致与认知不协调理论、参照群体理论、隐含人格理论等等。
    场论  勒温的场论研究有六条原则:
    1.运用构造性方法而不是分类方法。
    2.着眼于事件的动力性。
    3.是心理研究而非物理研究;使用操作定义;情境是心理生活空间
    4.从情境的整体着手分析。
    5.对历史性问题(过去)与有规律性问题(未来)加以区分。
    6.场的数学描述;用拓朴学方法描述心理生活空间的结构。
    心理生活空间  这是场论的核心概念。它由个体的需要、目标、信念、记忆、社会事
件及其它与人有关的事实与行为构成。心理需要是张力系统,用向量表示其方向。心理生
活空间的维度是:分化、现实、时间。
    力  在场论中有五种类型的力,即驱动力、限制力、诱发力、需求力、非人格力.等。
在场论中,“力是一个特定方向上行动的趋势”。
    紧张与冲突  心理生活空间中,一个区域处于与周围区域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作紧张;
冲突是“近乎相等的强场力的对立状态”。如果内外刺激使某一区域平衡状态被打破,个体
为恢复平衡,在心理生活空间寻求满足需要的目标,释放能量,驱动行为达到目标。如目
标能满足需要是正诱发力,使个体趋向目标;反之则为负诱发力,使个体回避目标。冲突
有三种类型,即双趋冲突、双避冲突与趋一避冲突。
五、精神分析论
    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
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始于19世纪
末。
    (一)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
    1.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个体与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无意
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它们受法律、道德及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
到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在被压抑的本能与欲望中以性本能为主。在意识和
无意识间还有潜意识——无意识中可被召回的部分。
    2.“力必多”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假定,力必多(性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性本能从幼儿时期就已作为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的形式存在;
其发展阶段呈定式化,如果正常发展受阻则可能会产生性倒错形态,如同性恋、暴露癖等
等。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个体的初级心理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这是快乐原则。
在婴儿期表现尤为突出。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
现实,否则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痛苦,这就是现实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前者指向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后者体现恨与破坏的力
量。    ·
    5.人格结构  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  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
    自我  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
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
    超我  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
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在正常情况下,三者相对平衡,个体能得以适应环境与现实。
    (二)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凹世纪30年代,一批德国精神病专家移居美国,如沙利文、霍妮、弗罗姆、埃里克森
等。他们强调精神病成因中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尽管他们的理论侧重有
所不同,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均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故称其为新精神分析
论。    .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她批评弗洛伊德的“力必多”说,认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
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家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
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的;霍妮对焦虑也
有深刻的见解。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人格发展是分阶段的有序过程;每一阶段有其
特定的受文化制约的发展任务;如果每阶段都能发展积极品质则能形成健全人格,反之产
生心理—社会危机或出现障碍,乃至出现病态人格。这八个阶段是:
(1)学习信任阶段(018个月)。
(2)成为自主者阶段(18月4岁)。
(3)发展主动性阶段(4t5岁)。
(4)变得勤奋阶段(5—11岁)。
(5)个人同一感阶段(11—18岁)。
(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
(7)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及壮年期)
(8)达到完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
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
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

期)。    .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
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
         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
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
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
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
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个体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
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
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
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
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这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
神经网络,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
识及经验,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人类遗传素质提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