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门徒 黄光裕 >

第15部分

门徒 黄光裕-第15部分

小说: 门徒 黄光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方发言人的话都表现出了很大的灵活性,这让很多人看到了家电厂商与渠道关系缓和的希望。不过,也有专家分析,这只是局部地区的缓和,尚不能看做家电厂商与渠道关系缓和的标志。');

商人是如何炼成的―像黄光裕一样创业

  黄光裕是一个没有把书读完就走出校门的学生,从16岁出来打拼,黄光裕延续了广东商人的商人思维。由于读书没有对他形成太多的囿限,所以他可以在日后的商业道路上一路狂奔,去尝试、去实践。

  他是一个简单思维者,20世纪80年代的机会很多,可以做食品做服装,但黄光裕选择了没有太多季节变化的家电。多年的商界经历,39岁的黄光裕已经打磨成形。在任何时候,他似乎总能保护他的商人形象:不与政界过多地接触,对各种社会活动保持了相当的谨慎。

  商人是如何炼成的――像黄光裕一样创业

  黄光裕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黄本人也是一个天主教徒。这也使得黄光裕具有一种超脱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首富给了他一个光环,但他依然让这个光环不至于光芒四溢、咄咄逼人。商人的本分与天主教徒的虔诚是他的人格魅力的底色。也有人说他有佛相,天庭饱满,并有红光。黄光裕总是将信将疑,但决不会懈怠。佛、天主教、道家与黄光裕有种说不出来的关联,黄光裕的内心似乎也不拒绝这些预言。

  20年来,黄光裕几乎抓住了每一个机会。国美电器从草创到发展成为全国性领导品牌,几乎没有走过大的弯路。我的钱还不够花

  “当我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不必考虑价格就把它买下来”,黄光裕说,“我不太关注钱,如果说以前对钱还有感觉,现在早没了,而且也忙得没有时间花钱。”

  ――黄光裕

  16岁,是一个还可在父母羽翼下撒娇的年龄,他已经投身商海走上艰辛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之路;35岁,是大多数人为买房和购车咬紧牙关拼命工作赚钱的时候,他已经以105亿元身价登上了中国内地富豪榜的头把交椅。

  2004年以105亿元资产,2005年以107亿元资产连续两年位列胡润百富榜第一。2006年,37岁的黄光裕被推向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位,以180?9亿元净资产成为中国内地富豪榜榜魁,2008年他的账面财富更达数百亿之巨……

  在2004年登上胡润富豪榜之前,还没有太多的人知道黄光裕是谁,虽然在不同的场合,黄光裕都多次表示自己“烦死胡润了”,但当时外界对他的猜想是“究竟给了胡润多少钱”。在以105亿首度登上胡润富豪榜内地首富后,黄光裕一夜成名,其白手起家的故事成为多少年轻人的追梦目标,而媒体的反复报道,也使国美得到了巨额的免费广告宣传。

  在被推向首富榜以前,黄光裕出了名的低调寡言,2003年,身为鹏润投资总裁、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鹏润集团主席的黄光裕仅公开亮相两次。黄光裕的低调也给国美带来了“没有调子”的负面评价。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舆论关注率相当高的国美看不到实际运营所产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运营经验或理论产品的产出。缺少理论元素的包装造成了国美品牌的高度、理论深度不够。

  今非昔比,黄光裕在资本市场上演的一幕幕并购游戏,使他俨然已经变身为资本运作高手。但是,在资本游戏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庞大、可怕的国美网络在神奇般地崛起,没有这样一个“真实而可怕的力量”,相信香港股市也不会为“国美”两个字而发狂。

  对自己35岁就以105亿元资产荣登首富的事,黄光裕很轻描淡写。2004年他在央视对话节目上说,105亿元不过就是13亿美元而已,在国际上只是一个小数目;再说中国的能人有钱人比我多了,生意买卖做得比我大的人多了,我只不过因为是上市公司、更加透明而已,我肯定不是中国首富。

  他说,“我还是觉得我的钱不够花。这个钱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或者享受,我觉得够多了。要是从经营、投资的角度去考虑,应该说这个钱永远是不够的。”“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为了什么就不一样,不再是为了带着老婆孩子享福去。从生意上来讲,你会觉得这个钱还多吗?”

  如今的黄光裕,再也不是那个16岁就开始做买卖、为挣钱养家糊口的广东穷小子了,已经没有哪个五星级宾馆是他不敢去的了,也没有哪个国家是他去不了的了。若问他最想吃什么,他会说:“我想吃家乡菜。”

  可是,他却没有这个口福。倒不是他没有来回的盘缠,而是他挤不出回老家的时间。

  “在北京人家说我是外地人,在汕头他们也说我是外地人。我到底是哪儿的人,我自己都搞不清。”说起这话时,他感觉有些无奈。

  而他感觉更大的还是压力。

  “我们一天就要花掉500万元,不管你做不做买卖。我首先要把500万元挣够,为了员工。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理解我,只有一部分人能够理解我。”他说,“我在国美卖场看到的是乱,跟我的要求和想象差距很大。我很少当面发脾气,只是过后把他们叫来,把话说出来,告诉他们这样做可能产生的后果。他们自己去想该怎么办。”

  资本只不过是企业家的血液,没有现实的产业网络,哪怕血再多,也只是一个“投资者”,而不是一个“企业家”,投资者只能以金钱多少来量度,而企业家更重要的是要看经营实际。关于黄光裕的创富传奇,相信会给业内外精英一定惊喜!

  初中未毕业北上内蒙古

  黄光裕是潮汕人,人杰地灵的潮汕久有经商的传统,出过不少巨贾名商,最有名的莫过于李嘉诚。黄光裕出生在汕头一个叫凤壶村的小山村,虽然周围城镇出过不少名人,但他所在的凤壶村却小得可以,人口不过300人,也没有出过什么商界强人。

  黄光裕小的时候,母亲会经常给他们讲一些祖辈做生意的故事,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母亲姓曾,据说曾家的祖上在泰国从事过很大的生意,经营布料、糖、鱼、豆等,那时曾家在泰国很有名气,和如今黄光裕的名气一样大。在泰国谁要挂曾家的招牌,他的生意就会火起来。

  黄家有四个兄妹。黄光裕本名黄俊烈,1969年出生,大哥黄俊钦比他大3岁。大妹妹叫黄秀虹,小妹妹叫黄燕虹,分别比黄光裕小4岁和6岁。由于村里可耕地很少,一家人的田地加在一块也就二亩左右,加之当时黄光裕兄妹年纪尚小,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很困苦。全家主要的收入,就是靠母亲到外面做一些小买卖,赚取每月十几块钱的微薄收入。家里三天两头出现断粮或者没有钱的情况。兄妹之间从小感情很好,甚至互相之间连粗话都没有说过,为的是不让劳累的父母再为他们操心。

  与大哥黄俊钦的内向、文静不同,黄光裕从小显得活泼、淘气得多,是当地的“孩子王”。但他一般不会主动去惹是生非,如果别人欺负到自家人头上来,就会跟人家去拼命。有一次,黄光裕在村口的沙土堆上和几个男孩玩耍打赌,其中有一个男孩老是输,他恼羞成怒地指着站在一边的黄秀虹说:“就是因为有你这个臭女人在这里,害得我特别晦气。”还不到十岁的黄光裕火冒三丈,跟他对打了起来。那个男孩不是他的对手,只得掉头往家里跑去,黄光裕紧追不舍,直把这个男孩赶到他家床底下仍不肯罢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兄妹四个分外体恤成天忙累的父母亲,每当大人不在家时,哥哥就负责喂猪,弟弟负责打扫卫生,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等大人回到家时,家里的事情已经被打理得很好。

  孩子们从小知道父母赚钱的不易,有时看到门口有人来卖水果等好吃的东西,他们从来都不向母亲说要买。每当春节,母亲都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可他们从来都不用掉,等年过完了,几个孩子又都把钱全还给母亲。为了分担家里的沉重负担,常常一到节假日,兄弟俩还经常到附近的乡镇街巷,去收一些塑料瓶子和旧书报卖,运气好时一天可以赚个两三块钱。少年时期的黄光裕,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农村,到城市里面找口饭吃。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的经济政策还不是很明朗,“地下经济”已冒着随时可能“踩雷”的危险蓬勃发展起来。广东开风气之先,很多人都投入了经商的浪潮之中。1985年,19岁的黄俊钦高中毕业,而16岁的黄光裕则还没有读完初中,和许多潮汕人一样,他们决定出去闯一闯。黄光裕的母亲虽然十分担心,但没加丝毫阻拦,并从外面借高利贷给兄弟俩做本钱。

  对于多年前的这次选择,黄光裕后来说,仅仅是考虑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有的人靠读书出去,有的人靠当兵出去,而自己选择的是经商。在他为生计而苦苦挣扎的青少年时期,他是断没有设想过有一天也能成为众人仰羡的大富翁。

  就这样,黄光裕和哥哥带着从老家筹措来的4000元钱,选择了内蒙古作为自己的第一站。

  最初和同时代的大量广州、福建商人一样,他们从事贸易――在内蒙古寻找商机,然后通过潮汕、深圳、广州的厂商关系,倒腾买卖小电器的生意。兄弟俩背着大旅行袋,装满了收音机、电子表之类的东西,从广东背到北方去卖。那时做这种生意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倒卖电子商品在当时还是属于“投机倒把”的违法行为,是当时政策不允许的。所以母亲在家里成天提心吊胆,生怕两个儿子出事。

  不幸的是,担忧后来变成了事实――黄俊钦不久便出事了。那次是在呼和浩特,黄俊钦和另外一个人带了1000多块钱的货过去卖。也很凑巧,另外一个伙伴那天突然得了急性肠炎,跑到医院看病。结果警察把黄俊钦一个人给逮住了。警察指着那堆东西问黄俊钦,这些货是谁的?黄俊钦沉默了片刻,然后承认都是自己的。后来东西被没收了,人也被扣押起来。

  黄光裕曾经透露,当初的这些贸易活动其实是最简单的商业活动,比如内蒙古的一个商人要100台电视机,但当时是卖方市场,一般无法弄到。如果你正好知道另外一个商人有电视机,这个生意就可以做了。

  黄光裕并没有在内蒙古待很久,仅仅一年时间,他就认为内蒙古的市场太小,他想找一个更大的城市。他问自己的哥哥,周围的城市哪个最大,黄俊钦告诉他是北京,黄光裕就决定到北京看看。

  1986年早春,在春节还没有来到的时候,黄光裕只身前往北京。

  被三轮车夫宰了一刀

  北京原先对黄光裕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北京站下了火车,听人说附近有家只需5毛钱的地下旅馆,但黄光裕并不知道该怎么找。三轮车夫看他东张西望的样子,便问道:“一块钱,走不?”黄光裕于是上了那贼车,三轮车夫倒是体谅他初来乍到,带他到处绕了绕,又转回北京站附近。第二天,黄光裕才发现那家地下旅馆就在街道不远处。人生地不熟的黄光裕就这样生意还没做成,倒是被小生意人宰了一把。

  “北京真大,哪里才是商业区?”兴奋的黄光裕17岁时初到北京,一心只想做生意。然而,初到北京的他走在大街上的感觉有点恍惚。北京实在太大了,比自己去过的任何城市都要让人无所适从。

  一整天他就在北京站周围转来转去,不知道哪里是商业区,应该怎么去做买卖。黄光裕此后回忆说:“差不多快下午了,应该是下午两三点钟了,我就在栏杆那儿站着,看着北京站。这时有个人过来了,问我要不要拍一张照片。”黄光裕就“很奢侈地”花了10元钱,拍了一张一次成像的照片。他想给初进北京的自己留下一个纪念。

  在那个时候,那个在北京站前留影的、其貌不扬的、年仅17岁的广东小伙子,他在盘算什么呢?他心中是否有一股潜藏着的征服这个城市的冲动与雄心?这是外人不知道的。但是,那张一次成像的作品,黄光裕一直保留着,直至前两年因为磨损得很厉害,才不得不丢弃。

  他到处转悠,看看有没有什么发财的机会,但一无所获。几天后,几乎没有做什么调查,他就通过广州的关系――在这之前,他和他哥哥做过一些物资生意,诸如衣服、电器的贸易――要来了差不多价值15万元左右的衣服,他决定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商人生涯,做一个服装销售商。这里比内蒙古的城市大很多倍,生意也应该很好做,黄光裕想。

  “1986年,在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