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风雷幽明水云闲 >

第167部分

风雷幽明水云闲-第167部分

小说: 风雷幽明水云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玉清他们到达半山寺时晓雾初开,鸟语啁啾,当年冷落的半山寺周围已经成为密集的聚居地。它门前有个大集市非常热闹。做买卖的,来烧香的排成了长龙,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做买卖的有香茶细果,新鲜的马蹄、莲子,自家酿造的黄酒,小吃摊子。。。。。。还有卖艺的彩妆傀儡,饧笙和鼓,好不热闹。每个摊前都有一群热情的观众在捧场,虽然表演有些粗糙,但表演者的态度却是无比的虔诚和认真,观众也是全情地投入和感动。最让杜玉清几人感兴趣的是排在末尾的杂耍,走索、骠骑、飞钱、吞刀、吐火,让人看得是目瞪口呆,围观的人群不时爆发出叫好的掌声和喝彩声。

    杜文智问耿家辉:“我感觉金陵人说话口音比杭州人重,性情也比杭州人野,不知是不是这样?”

    耿家辉憨厚地笑道:“口音重是肯定的,但性情是不是更野我不知道,但我感觉杭州人更细致狡猾一些。”

    大家哄笑,连不苟言笑的姚先生都被逗笑了,他便讲述金陵和杭州历史,它们的形成和成长轨迹,虽然曾经都是都城,但因为地理位置和朝代烙印的不同,因此留下了不同的文化痕迹。杜玉清听得频频点头。她最喜欢姚先生这样的讲学,能把她支离破碎的知识都串连在了一起,慢慢构建起自己的体系。

    半山寺如今香火旺盛,据说当年的半山园可是十分简陋,连围墙都没有。元丰七年七月,刚离开黄州贬所的苏东坡路经金陵,就是在这里拜访了大病初愈的王安石。苏东坡与王安石,一个是因反对新法而经历了四年磨难的旧党中坚,一个是业已退出政坛的新党首领,曾经的朋友,曾经政敌就这样相会了。

    姚先生问:“你们说说看,王安石和苏轼,谁的历史功绩更大一些?”

    这真是一个好大题目,几个弟子面面相觑,思考片刻后各自发言。有的从作人来说: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还是苏轼可爱豁达些,他能主动探望昔日迫害自己的政敌,如果换位到王安石未必做到。还有苏轼对王安石的文才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马上就有人反驳,说:当年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命悬一线,王安石还上书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对东坡得以免死出狱起了很大的作用。

    还有的说:两人分属两个政治营垒,立场不同,但都不抱着个人恩怨,比起现在的人挟私攻讦高尚得多。又有的人不同意,举例说因为苏东坡的忠鲠谠直,上书例数改革的不当之处,王安石则把他视为隐然的强敌,欲驱之出朝廷而后快。

    有的从政治作为来说:王安石的改革的出发点挺好,但步子太急,任用的人也不行。而苏轼仗义执言,不以党派做违心之言,中正公道,而且对朝廷政事保持着永远的热忱忠心。比如在这次拜访中苏轼仍然劝王安石出面阻止当前朝廷接连用兵和屡兴大狱的措施,他认为“大兵大狱”是汉、唐灭亡的前兆,心灰意懒的王安石说:那都是吕惠卿主政的结果,自己已不在位不便干预。东坡又劝他说:“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这只是事君的常礼,而皇上待你以非常之礼,你岂能以常礼来报答皇上?”王安石这才动容地答应了。

    听到学生们这些观点,姚先生并没有做出评判,他说:“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不可只从单一的角度去衡量。但不论社会怎样变迁和发展,其中的人性基本都是相似的。这就是为什么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历史的悲剧一再发生的原因。”

    众人点头,不由地陷入了沉思。

    “那你们说说看,一个人功过该如何评价,比如苏东波的一生是否是成功的?”

第二百八十七章 半山偶遇() 
    “那你们说说看,苏东波的一生成功与否?”

    杜玉清观察着几位年轻男子的不同表现,尽管为了出行方便她此刻身穿着男装,但她已经习惯了因为女子身份的敏感而在这种场合隐忍保持沉默,更多的是观察、倾听和思考,这让她得以充分地进行对照、思考和自我反省,逐渐克服了她原来急躁的毛病。这不能不说只要充分加以利用,原来的局限可能就变成了一种优势。

    杜文智聪明,口齿伶俐,说话引经据典,表现引人注目。他的话往往让人喜欢听,但细究之下却发现他说的都是些大而化之的标准话。缺乏新意,却很有蛊惑人心的力量。

    范斯远学识渊博充满自信,说话咄咄逼人。他又喜欢表达,遇到不同意见即刻驳斥,虽然他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因为他的态度却未必使人信服。遇到胸怀宽广的人,也许会欣赏他的才华,遇到心胸狭隘的人便会对他充满怨怼。

    与此相反,杜文胜态度温和,尽管他的观点平庸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却因为包容的态度,大家都对他十分友好。

    杜玉清似乎看到了他们几个人未来发展的人生轨迹。由此她突然意识到我们许多时候信服的不是观点,而是我们的情感和立场,这个认识让她大吃一惊,不由得更加认真地观察和研究。

    杜文智说:“《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从这个角度说:苏子瞻有立德,立言也可以算有,但立功便是不成的。”

    杜文胜想想说:“苏子瞻虽然在官阶上是屡次贬谪,但他始终有一颗为朝廷为百姓着想的心,从这点上我觉得他是成功的。”

    姚先生把目光投向范斯远,范斯远论述了苏轼一生重大的作为,最后说道:“古往今来到底有多少人符合这三立的标准?也许立德、立言可以通过自己砥砺自律诚意正心、慎独修行可以完成,但若是要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圣主明君都是关键,离不开时代的大势。”

    姚先生点点头,鼓励地看了看杜玉清,杜玉清轻声说:“不知先生问这个问题是从何处立意?若是从做文章的角度,我会说:立德、立功、立言皆是后人的评判,当下之人若是自己一直考虑如何三立上,便是堕入功利的窠臼,我想苏子瞻的成就不仅在于他政治上的立场和主张;在于他诗文书画的卓绝,更在他的风骨和人品道德的可爱之处。尽管他明白自己仗义执言会给自己招来祸患,但他还是天真率性,固执己见,不囿于党派,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的人便是遭到贬谪又如何?他的谋国之忠,治世之才,至刚大勇早晚会被人们所铭记。不说南宋历代皇帝都对他追念嘉奖,孝宗直接谥号文忠公,赐了太师官阶。单说如今杭州的苏堤上游人如织,百姓在彼安居乐业就是苏子瞻的功绩,是他最好的立功丰碑。

    至于说从个人作人的角度来说,正如嘉善哥哥所说:古往今来到底有多少人能符合这三立的标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命相关,天命不可违,每个人只能站在时代命运的框架之下生活,所以不可强求。苏子瞻最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哪怕饱经忧患,经历跌宕起伏他永远保持纯真性情,温和厚道的仁心。我想这样的苏子瞻在历史的长河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的,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最重要的品质。”

    “说的好!”

    众人回头,却见一个身穿灰色道袍,容颜俊秀的中年男子在旁鼓掌叫好。看见众人被自己惊扰,连忙道歉:“对不住,在下在此听了多时,这位小公子见识深得我心,仍不住脱口失声,打扰了各位了。”

    “无妨,无妨。”姚先生见此人相貌不俗,也有结交之意,作揖道:“在下姚无辰,带着几位弟子由杭州到此游学,敢问先生高姓大名?”

    “在下杨邃庵,镇江府丹徒人士,也是闲散无事出来游玩。”他作揖还礼,他的声音有些尖细清冷,脸上无须,让人不禁对他的身份有所怀疑,但他不但没有普通太监那种忸怩作态,反而有种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姚先生让几位弟子上前见礼时,杨邃庵对几个弟子都予以了褒奖,但谁都看得出来他对杜玉清最为器重,语重心长地说了很多话。

    杨邃庵说:“杜五公子说的好,天命不可违,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命运总是相连的。我们只能做到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至于我们个人是否成功,是劳而有功还是劳而无功只能交给老天来决定,我们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国家兴,我们兴;国家亡,即使个人运势再好,又怎能逃得过倾覆之下无完卵的命运?很不幸,眼下国家正处于混乱时期,期待你们这些年轻人将来能够有一番作为啊。”

    他的一席话说得几个年轻人热血沸腾。姚先生听他的口气和立意心里突然有所了悟,盛情邀请他一起吃饭,于是众人就在寺庙旁的素菜馆里简单地用了餐,席间姚先生和杨邃庵一见如故,虽然没有推杯换盏,却以茶代酒惺惺相惜。可惜的是他们明天都要离开金陵,于是互相留了地址相约以后会上面拜访。

    告别时,杨邃庵特地对杜玉清说:“期待下次能见到杜五公子。”

    范斯远有些不服气,刚才杨邃庵对他颇多批评,指责他性情急躁,没有容人之量,这些话对一个人的品行来说是很重的批评了。

    姚先生怒其不争,指着他说:”爱之深方能责之切。你呀,没有理解他的苦心,他说你实乃反省他自己呢。“众人一惊,这是何道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众人摇头。

    ”此人应该是杨一清了。他字应宁,镇江府丹徒人。他少年时即被称为‘神童’,十四岁参加乡试,被推荐为翰林秀才;宪宗欣赏他的少年才俊,亲自命内阁选派先生教他,后中壬辰科进士,授中书舍人。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担任陕西巡抚,负责督理陕西马政,期间平定边疆进犯、弹劾贪庸总兵武安侯郑宏等。今上即位后,元人军入侵固原,总兵官曹雄拒绝派兵援助,杨应宁于是亲率轻骑昼夜行军,发动奇袭击退了元军的进犯。你说这样的人可是国家栋梁?可惜,就是这样的人现在却不得不赋闲在家了。听说是因为他不肯依附刘瑾而被弹劾,后来还被刘瑾诬陷其冒领边疆费用被逮捕入诏狱。全靠李东阳、王鏊等人极力救护方才脱险保留一命,如今致仕在家中修养。“

    哦,原来他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杨一清啊。几个年轻佩服不已,有些后悔刚才没有多和他交流一下。

    姚先生谆谆教诲范斯远道:”你和他有类似之处,天生聪颖,少年时既有才名,他看到你就仿佛看到他自己一样,他批评即是批评他年少时的自己,是怒其不争啊。你应该看到杨应宁其人性情已经十分平和,即使这样他还沦落到如此境遇,如果以你现在这样意气用事的风格出仕,觉得自己出于公道之心便勇往直前,身处在他的环境中恐怕早已粉身碎骨了,他是在替你担忧啊。出来为官做事,才气公正固然重要,但作人的方式方法更重要。有些官员遵循文官死谏的信条,觉得自己不怕死,死了还可以青史留名,就一味直言上谏,争强好胜猛打猛冲。殊不知此乃匹夫之勇,于做的事情、形势改变可有助益?甚至可能物极必反起到了相反的付作用。有的时候隐忍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因为更强大。真正成大事者,善于审时度势,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声誉,忍辱负重成就国家和事业,也许他们未必能够青史留名,甚至会被误会,但以后的人们终究会看清他们的用心良苦,公正地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在这点上,你要好好地自省。成就自己,还是成就事业,你得好好反思。“

    一番话让范斯远陷入了沉思,这是先生有史以来对他说得最直接最重的话了,他不由地抬头看了杜玉清一眼,杜玉清正好也在注视着他,她清澈的眼睛里充满了关切。他突然有所了悟,阿杏未必对他没有情,杜渊之未必对他不中意,可是作为朋友,还是家人,他们的选择会不同。他这样的性情让他们不敢放心地把阿杏的命运交付给他,想到这里他心里大痛,心如刀割,他感觉他如果不改变,他永远就得不得阿杏了。

    杜文智心里暗自羡慕三妹妹的运气,刚拜了操江提督做了干女儿,如今又得了一个退隐的朝廷重臣的青睐,杨应宁如今虽然致仕,将来未必不能官复原职,甚至步步高升。如果是他,他肯定以后就会常去走动,可惜,杨应宁对他态度一般,即使上门他也不知道该谈什么,多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