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风雷幽明水云闲 >

第20部分

风雷幽明水云闲-第20部分

小说: 风雷幽明水云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心,明天一定是个大晴天。”门外传来内院管事蔡嫂爽快利落的声音,一掀门帘,露出了蔡嫂那张精明的脸来,上面堆满了笑意,只听她说道:“这早春的雨呀不怕大,就怕连续下个几天几夜。多下几天,雨水不要说把花骨朵都打落了,还会把庄稼的根系都沤烂了。农家几个月的辛劳就白费了。不过,请各位小姐放心,今儿这雨呀一会儿就会停的,我们当地有句话说: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你们且等着好吧。”

    采薇眼睛一亮,连忙追问道:“那明天会不会还下雨呢?”

    这时候阿眉带着丫头走了进来,也着急地问说:“是啊,那明天会不会还下雨呢?指望着明天能去云林寺看梅呢。听莹如姐姐说云林寺旁有几株老梅开得真是好,每年都有人争相前去观看。”

    蔡嫂安慰道:“二小姐不用担心,就是云林寺的梅花看不到,但云林寺后山上还有一个梅林,那里的梅花肯定是能看到的。不过那里山高路远,道理崎岖,到时两位小姐恐怕是要雇个滑竿上去了。”

    阿眉高兴地扬起了眉毛,“为什么说就是云林寺的梅花看不到,那里的梅花肯定可以看到?”

    “诶?因为它们长在高山上啊,听说往往要到二月底三月初才落尽呢。不是有那句诗吗?什么花花尽,山里桃花开。”大家一愣,不由地相互对视一眼,轰然笑成一团。

    阿眉笑得肚子都疼了,她揉着肚子说:“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蔡嫂跟着赔笑,脸上倒也没有沮丧之色,她倒也坦然,爽利地说:“没办法,没有读过书的人说话糙,小姐们不要怪罪。”

    杜玉清很欣赏她的坦然,止住了笑声,安慰她说:“谈不上糙不糙的,各有所长罢了。我们不过多认识几个字,要说地方习俗人情世故,我们还要多向你们多请教嘞。”

    蔡嫂有些动容,“要不怎么说读过书的小姐知理贵气呢,说话都这么好听。大小姐、二小姐,且放宽心,我们杭州府啊有好多漂亮的地方,光是花儿叶儿的呀一年四季看不完,以后你们且有的玩呢。现在正月有梅花,到了二月看杏花,到了上巳节花就多了,有桃花、樱花、玉兰花,西湖边上还有鸢尾花,菖蒲花,四月是什么花神来着…?”

    “牡丹,这个杭州就没有了吧?”采薇不服气地插嘴道。

    “牡丹虽然野外是没有的,但很多大户人家里养得好的多的是呢。还有啊,我们有油菜花呀。你们到乡下去看满地金灿灿的,好看极了。五月的石榴,六月的莲花就不用说了,西湖里到处都是,八月桂花香,九月菊花黄,你们说,杭州府是不是好地方?”蔡嫂自豪地说。

    “那当然,‘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对了!”蔡嫂一拍手,兴奋地叫道,吓了大家一跳,“还有仲秋时可以看钱塘大潮,啊哟哟,那个浪大哟,简直吓人,每年都有人被卷进去祭祀潮神。”

    “真的?”采菽打了一个寒战。

    “当然真的!听说原来的江潮还要大呢,浪又高又猛,堤坝总是这边刚修好,那边又给冲坍塌了。后来是钱王率领一万的弓箭手一起向潮神射箭,降服了潮神。钱王还派智元禅师就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建造了六和塔永远镇伏着潮神,使他不敢作乱,以后钱塘江潮水才变得平缓起来,在每年的八月十八日左右才涨一次大潮。六和塔的地还是原来钱王家的果园呢。”

    “你知道的真多呀。”采绿由衷赞道。

    蔡嫂自豪地说:“这没有什么,我们杭州府的老百姓没有人不知道钱王的,也没有人不感激钱王的菩萨心肠的,因为他们家的‘保境安民’才使得杭州府的老百姓有了安宁的生活。我们都念他们的好。这里不远就在柳浪闻莺那儿还有钱王祠呢,供奉着几代钱王,那里的香火可旺盛呢,当地人经常会去钱王祠烧香,求他们保佑自己家人平安呢。”

    杜玉清有些感动,想进一步了解,于是问道:“钱王是什么人?”

    “哎呦,我也说不清楚,只知道他们原来是我们的吴越王,经历了三世五王。宋朝的时候,最后一任钱王为了百姓不受战争之苦,主动把十三州之地一起献给朝廷,投降了宋朝,说是不要为了自己一家的荣华而让百姓遭殃。听说钱王的后裔后来都迁到无锡和其它地方,世代子孙都很出息呢。老百姓都说是他们祖上积德,才让后世子孙有此造化福报深厚。”

    杜玉清点点头,这就民心。老百姓不知道政治,不知道上层权贵之间的博弈,他们凭的是最后结果带给他们的影响来判断一个统治者的仁德,通过朴素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民心,是一种直观,也是历史的沉淀。她决定有机会要多了解一下这个钱王的所作所为。

    一干人谈论着杭州一年四季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蔡嫂越发得意地对杭州的风景和物产做了详细的介绍。说着说着她突然叫道:“哎呦,你看看,我光顾着聊天,差点忘了正事了。该打该打!”她原来是请他们到夫人处看衣料商量做春裳的事情的。

    阿眉善解人意地安慰她说:“没关系,时间还早。再说,是我们拉着你聊天才忘了时间的。我跟母亲说说,她不会怪罪你的。”

    杜玉清问:“怎么会定在今天?这么大的雨。”

第二十六章 体察原由() 
蔡嫂有些得意地说:“夫人向我打听这杭州府的官宦人家都是在哪家绸缎庄订做衣裳。我就给夫人推荐了几家,还把哪家好在哪里,哪家最擅长的是做裙子,还是上衣什么的都和夫人说了,夫人比较来比较去就决定用华服绸缎庄。大小姐、二小姐,不是我说,夫人就是精明。东西好不好不在名气,最重要的还是看东西名实相符。很多官夫人、官小姐都说要找我们这儿最好的绸缎庄做衣裳,结果选的都是市面上最有名最大的绸缎庄。衣裳我不敢保证做得最好,价钱我敢保证是最贵的。”

    大家不由地笑了起来,杜玉清也跟着笑了一下,她看着蔡嫂卖力地说着,对母亲多有奉承。一下子意识到这个蔡嫂一定是从这华服绸缎庄拿了好处费了。在京城刚开始管家时,第一次知道这种事情的时候她义愤填膺,把经办的管事打了二十板子,甚至想把他赶出门去。噢,你拿我家的银子为我家办事,你还要再从中拿好处,这是什么道理?!后来慢慢了解到,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她非常困惑,明明是不合理的现象,为什么大家表现得好像都能接受?后来发现在她严苛的管理下虽然有一段时间那些管事在这件事上好像规矩了些,但办起事情来也不那么尽心了。

    有一次听父亲和人聊官员贪腐为什么屡禁不止,杜玉清突然明白了这个问题的根源。众所周知,朝廷给官员的俸禄低,一个七品县官一年的俸禄不过俸禄为一年九十石粮米,约合四十五两银子,这些银子县官要养一大家子,又要请钱谷师爷,刑名师爷,官服还得自己买自己办。所以,一个穷苦出生的官员,要想廉洁自律,只能不请钱谷师爷,不请刑名师爷,继续和家人一起挨穷日子,吃不饱穿不暖。要不就得贪一点。这所谓的贪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朝廷逼的。(还有一个,读书人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他作为一县之长,如果他不请钱谷师爷和刑名师爷作为自己在农作和刑律的专业顾问,他就会容易犯错,甚至做出草菅人命的事情来。)

    同理,社会上给下人的工钱普遍低,为了养活家人,管事从商家拿好处也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好处,或者说是中介费,不仅是润滑剂,还是养家糊口的需要。没有这个中介费,指望这个过日子的下人自然没有了积极性。

    杜玉清曾经想过,是否通过提高下人的工钱来改变这种现状,想想还是放弃了。拿好处费固然是不合理的行为,但这种行为的背后有其深刻而复杂原因。它有人性的贪婪,有上位者的严苛,还有社会的从众和流俗。你不可能孤立地完善处理,只能适应和约束。

    社会是连接在一起的大网,即使你把工钱提得再高,当是时可能会有一些作用,过了一段时间他该拿还会再拿。社会的行规在那,身在这个社会,任何人都会被这社会的洪流裹挟而行。想通了这一点,杜玉清心里虽然不舒服,倒也慢慢能够接受现实了,存在就是合理,以后她在这种事情上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时不时地给些小的赏赐,来约束可能出现的过分行为。

    这件事给了杜玉清一个教训,很多事情的发生往往有它深刻的社会原因,不能仅仅只看表面就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对错。

    蔡嫂继续说道:“所以昨天我就叫人了华服庄的裁缝师傅今天上门,要给夫人小姐量下尺寸,选一些合适的布料做几套春裳。”

    杜玉清姐妹点点头,准备收拾一下就过去。临出门,蔡嫂又交代她们几句。说是这种倒春寒的天气会在春季会反反复复,让注意多穿些衣服,不要冻着了。“我们这里有句俗语:清明谷雨,冻死老鼠。一直到谷雨以后天气才会真正的热起来。大家才会翻晒冬衣棉被,把它们都收到箱笼里。在此之前呢还是要小心天气变化。”

    杜玉清姐妹点头答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她们自然要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的意见。姐妹俩换了衣服带着丫鬟们往中院走去。

    果然如蔡嫂所言,这大雨下不了多久,杜玉清他们出门时雨已经停了,空气中弥漫着氤氲的水气。杜玉清暗自思忖着这谚语所说的“早晨下雨当日晴。”同老子《道德经》中“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有异曲同工之妙。百姓虽然不懂得所谓的天地之道,却能从自然生活中观察和总结出和圣贤之言一样的道理。这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了。

    一路上莺莺燕燕很是雀跃兴奋。杜家祖上穷苦出生一贯提倡节俭,要求杜家人日常的衣裳都要自己动手做,每年只有一两套出门做客穿的衣裳才允许请好的裁缝订做。杜玉清姐妹自然也不例外,原来穿的衣裳很多都是自己动手做的,这样,式样自然讲求的是简单,结实耐穿就好。杜玉清八岁时开始拿起针线跟着母亲学习缝补衣裳,到现在除了每年过节时的一套新衣,身上的衣裳鞋袜基本都是自己带着丫鬟们一起做的。

    女孩子嘛,没有不爱美的,这几日不用说是看官府人家千金小姐们的穿着,就是在街上随便溜一眼商户人家的闺女也穿的色彩艳丽,精湛讲究。很多都是他们是她们没有见过的布料,款式上更是繁复多样,让她们对母亲说要给她们订做新意充满了期待,就是丫鬟们也热了起来,做完小姐们的衣裳,她们也可以订做两套,于是这两天杜家姐妹的闺房里热闹极了,大家都在热烈地议论,什么料子好,要做成什么样的衣裳,上衣下裳如何搭配,要几片的裙辐……

    阿眉一路兴奋地说着,说到高兴处她眉眼弯弯,止不住的笑意从心里冒了出来,真是又娇憨又妩媚的小女儿态呀。看到妹妹这样的开心杜玉清心情也格外变得愉悦起来。听着这些叽叽喳喳的姑娘们描绘出来的衣裳式样杜玉清只是想想都觉得很美,雨天的阴霾也变得明媚亮堂起来。雨点滴滴答答打在屋檐下的青石板,叮叮咚咚好像欢快的音乐。要不是快到花厅时采绿拉了拉阿眉的衣袖,提醒她们要噤声了,她们嬉笑的声音可能都要掀开屋顶了。

    抬腿跨进了堂屋,看见杜夫人端坐在太师椅上,前面立着两位收拾得干净整齐的妇人正在和颜悦色地说着话。

    杜夫人看见她们进来,便笑着对她们说:“怎么耽误了这么一会儿?这两位是华服绸缎庄的掌柜和她的女儿,今天特地来给你们量尺寸和选布料的,都等你们好半天了。”

    两位妇人听到声音,已经回过身来,不应该说是一位妇人另一个是位姑娘赶紧上前给她们行礼道万福。

    “可不敢这样说,能听夫人的教诲是我们的荣幸,平时烧高香求还求不来呢。”

    众人笑了,她们到这杭州府可是见识了江南人会说话的本事,各个言语委婉,让人心里舒服。

    华服女掌柜未开口已是三分笑脸,一双眼睛透着明了世故的精明。她恭敬地俯身行礼,说道:“魏张氏见过两位小姐。这是小女,闺名唤做婉娘。”

    杜玉清姐妹略微欠身还礼。杜玉清打量二人,只见魏张氏身材丰腴,梳着常见的圆髻,簪着一对双鱼戏藻银钗,整个打扮得干净整洁,让人看着就觉得顺眼。虽然是绸缎庄的掌柜,但她身上的衣裳却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突出的感觉。但胜在裁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