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风雷幽明水云闲 >

第3部分

风雷幽明水云闲-第3部分

小说: 风雷幽明水云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武兼修,方能更好体会天地与圣人之道。

    到现在杜家一直保持着习武的传统,家中男儿以武功高下或者年龄分成三组,最低的一组是十岁以下的孩子的初级入门部,二是杜玉清和堂兄弟们,以及从下人中精选出来的几个小厮组成的小学部,水平最高的就是两位伯父、父亲以及祖父、伯父他们亲兵组成的成人部。三个部各自练习,每个月的初一集中起来进行各部进行一次竞技比赛,这个时候就能看到每个人的水平如何。杜玉清因而曾经几次见过父亲和其他人的交手,感觉父亲的水平介于大伯和二伯之间。

    杜玉清十岁时,父亲杜渊之外发去了沧州为官,这三年她两三个月才能见到一次父亲的面,父亲每次回来不一定都能参加他们的晨练。这让杜玉清有些失望,她总是很注意地观察父亲,她发现尽管父亲好像对练武并不是非常的积极努力,但每次回来父亲的武艺都有了一些不同,尤其是在他去沧州第二年,父亲的身手更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拳架动作外在的招式变化,动作还是那些动作,但威力却大大不同了,甚至连精神气质都不一样了。

    也许是祖父他们也留意到父亲的武功的进步,去年的仲秋假期父亲回来探亲时,祖父特地停下训练,让父亲和大伯当众进行竞技较量。而就是在这次较量中,父亲出人意料地打平了在家族中公认功夫最好的大伯!要知道大伯从小嗜好武功,几十年坚持不懈地锻炼,青年时曾经是堂堂的武举,到现在还常常同人切磋较量,武功至今在京城军中也是排列靠前的人物,这让杜玉清心里又是骄傲,又是好奇,父亲的武功是如何练出来的?他又是如何精进的?

    那天,大伯穿着宽松袒露的半臂,可以清晰地看见他肌肉偾张的虎背熊腰,父亲还是一件半旧的白色对襟布衫,显得瘦削匀称,线条柔和,和大伯站在一起简直如同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完全不堪对抗的样子。上场前大伯还嘻嘻笑笑地搂住父亲,说:“三弟,要不我偷偷放水给你?免得你输得难看。”父亲微笑着,低声对大伯回了一句不知什么话,大伯笑着给了父亲胸口轻轻锤一拳。

    两人走到演武场中央,祖父下令一声:开始!父亲收起微笑,摆了一个马步冲拳的姿势,就站在那里镇定的注视着大伯。在杜玉清看来,父亲的神态是如此泰然自若,平静安详,又仿佛笼罩着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让人不敢妄动。这让杜玉清紧张的心情也缓和不少,心中隐约有了期待。

    大伯一开始时神态也是很轻松的,摆出了弓步击掌的架势,但一息过去了,两息过去了……十息过去了,大伯还静静地站在那里,父亲还是坚持着马步冲拳的姿势,但细看之下他的双腿只是微屈,略略有个形式,两手收回在胸前,微微的八字张开,呈现放松而好像又能马上出击的状态。

    整个的气象使得杜玉清心里头突然冒出祖父常说的一句话,“静如泰山,站如松柏!”祖父在指点晚辈拳架要点时曾经反复说过:“动、静要有动、静的境界,静时如泰山,站时如松柏,凛然大气。”

    大伯蹚步围着父亲走了两圈,还是没有出手,杜玉清很是疑惑大伯的反常,按照以往,从来喜欢主动进攻的大伯早就冲上去,三下五除二结束战斗了。看看周围,大家鸦雀无声,兄弟们也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很是不解的样子。

    杜玉清回头注意坐在太师椅上的祖父,只见他手上端着盖碗,轻轻地泯了一口茶,正准备放松地倚靠在椅背上的样子,看着场中两人情形,一下立起上身,嘴里还发出了轻轻的一声“咦”的惊呼声。

    但最后大伯还是出手了,只见他一个健步上前,直接来了一个弓步冲拳,马上又跟了一个弹腿冲拳,直逼父亲的肋下。他的拳脚刚健有力,带着虎虎生威的风声,令人瞠目和畏惧。只见父亲不紧不慢地稍稍退开一步,将将地避开大伯的拳头,然后侧身反转,来个一个双摆掌,击中大伯右胳膊上。大伯身体一歪,但脚步没有乱,马上变换身形来个虚步栽拳护住身体,紧接着铺步穿掌直击父亲面颊而来,父亲腾空飞脚……

    可以看出大伯的优势在于力量和速度,而父亲优势说是灵巧吗?好像又不完全对,但见他的动作轻松潇洒,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应对得从容自若。

    最后大伯没有打着父亲,可是父亲也没有给大伯以重创,最后落得个平手结局。

    赛后大伯拍着父亲的肩膀说:“好家伙,你不声不响地哪里学得这些功夫,竟然让我没有进攻的弱点了?难道真是在沧州这个武术之乡有什么奇遇不成?要好好给我们说道说道。”

    大伯转头又对祖父说:“三弟这样的身法假以时日练下去,我看我们都不是他的对手,一定要让他好好说说这其中的奥秘。家传拳法说不定能够在我们手里发扬光大。”

    祖父也是一副老大感怀的样子,捻着胡子微笑点头。长辈们一边议论一边簇拥而去。

    可惜自己年少懵懂,看不出其中门道来,后来又和父亲聚少离多,没有请教的机会。眼下正是好机会!

    于是,尽管心里紧张,但杜玉清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放缓呼吸,大方地走上前,给父亲抱拳鞠躬行了一个礼。然后双手自然下垂,敛神静气片刻。

    然后猛然面孔一肃,上前一步,起势。弹腿冲拳,弓步击掌!

    再一次开始了一套杜家拳最复杂也是难度最高的一套拳法套路的演练。

    杜玉清的动作灵活快速,刚劲有力,伴随着出拳还不时发出清脆的叱喝声。她心里非常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有意把拳出得更有力快捷;腿踢得更高更直。一套拳下来,让人眼花缭乱,自己也累得气喘吁吁了。

    “父亲!”杜玉清退步收拳,冲着父亲抱拳行礼,她心里有些得意,又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父亲会如何评价呢?

    “不错!看得出来阿杏一直在勤加练习,能够做到动作驾轻就熟、舒展大方和快速灵活。我很欣慰。”父亲点头称赞,他和煦的微笑让杜玉清觉得欢喜,心中有了小小的得意。

    “不过,”父亲的话锋一转,“你有没有感觉你的动作会越使劲却越僵硬?”

    杜玉清一下子楞了,对呀!自己刚才确实越想使劲反而动作越僵硬,造成的效果越不好。今天打第一遍时因为抱着恢复状态的心理,所以身体有些随意放松,结果下来却感觉酣畅淋漓、轻松自如。而到了后来越是想努力打出威力打出效果,反而有种手脚不得劲,心意无法相连的感觉,更不用说寻找到刚才那种全身既轻松自如却又酣畅淋漓的美妙感觉。难道使劲努力错了?这是什么道理?!

    杜玉清赶忙点点头,问道:“感觉到了,可是为什么呢?”

第四章 所为何来() 
父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接连提出了几个新问题:“你练武已经练了几年了,想过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吗?你现在的水平已经能够胜过了一般的练家子。可是你最终要什么样的结果?习武在你的人生中代表什么意义?你是一个女孩子,天性在速度和力量上逊于男子,而且往后更甚。今后你要如何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武功强者?”

    杜玉清心里五味杂陈。父亲的一番话使得她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杜玉清还记得第一次看见堂兄弟们练武的情景。那时她七岁,调皮好动,每天都是精力充沛的,正巧家中母亲忙着照顾弟弟妹妹,很忽略她,她于是自由而快乐地撒野,孤单而快乐。

    那天的早晨,天高云淡,杜玉清醒得特别早,看到丫鬟还在熟睡就自个偷偷跑去后院玩,正巧看到堂兄弟们正热火朝天地练武,嗨嗨哈哈地出拳。男孩子们脸上的汗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们整齐的动作,刚健有力的一拳一脚显得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朝气,让她喜欢得热血沸腾。

    然而尽管是武将世家,家里并没有女孩习武的先例。杜玉清马上就被赶了出来。她眼泪汪汪地跑去央求了祖父和父亲,都没有效果,还被母亲好一顿训诫。

    可是习武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杜玉清稚嫩的心执着地想要付诸现实。她每天悄悄早起,偷偷搬了把梯子爬墙去看他们锻炼,然后自己私下模仿练习。当然她的举动没有过多久就被大人们给发现了,长辈们又好气又好笑,狠狠地训斥她一顿不说,还给关了禁闭。最后是最疼惜她的祖母出面帮忙说了情。祖母没有读过书,却有朴素的育儿观念,她觉得养育孩子,不论是男孩女孩首先应该身体健康,敦敦实实、硬硬朗朗,小脸蛋红扑扑的,看上去就喜庆,就让人舒服。她看不惯三儿媳妇把小孩子拘在屋里,把人都教育成瘦弱的苗秧子,那如何能够成材?成为什么样的材?

    祖母对祖父说:“阿杏这么有毅力,坚持了这么些日子还不放弃,真是太不容易了,说明是真心喜欢,应该成全她。可怜她一个女孩子每天爬墙上下,如果摔着了,或者练习不得法伤着了,那怎么办?岂不是不是对身体有更大的伤害?至于女孩子习武之事,祖上也没有说不行,只是之前没有想到罢了。戏里还唱着武艺高强的女将军呢。

    况且阿杏她一个女孩子,能学成什么样?还当心拳法外传不成?实在不行那就减几样学吧。”

    就这样,杜玉清得到允许,开始和跟堂兄弟们一起学习武功拳法。但每一个人都低估了她对武功的投入和热爱。几年下来,经过刻苦训练她的功夫竟然成为了堂兄弟们中的佼佼者。

    如果说,开始学武是因为天然莫名的喜欢,那么后来习武就渐渐成为她沉闷的闺阁生活里的一缕阳光。

    杜玉清的母亲杜三夫人为不让长女在粗鲁武女的道理上越滑越远,在杜玉清习武的开始,决定好好约束她的性子。她自己开始给杜玉清上课讲起《女诫》《内训》等女子规范,还让她开始学习做针线、练琴和书画。日复一日,每天不是背诵《女诫》《内训》等训诫,就是做针黹带弟弟妹妹。待几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以后,每天的生活就是练琴临摹书画。日日约束在闺阁庭院之中,重复单调无聊的生活,这让她烦闷不已。幸亏因为练武,让她能够每天能释放自己的身体,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她体验、进步,在和兄弟们竞技交流中取得突破和认同,能够名正言顺地撒开性子尽情地玩。

    后来母亲杜三夫人在生第四个孩子后难产,落下病根,每天只能躺在床上静养。对杜玉清的功课自然放松,她才得以捡起堂兄们的课本书籍来读。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监督的阴影,她反而读得滋滋有味。

    读书的心态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考试而读书,这样的读书狭窄功利,读书便带着枷锁,越读承载着压力越大,人越厌烦;一种读书是为了求知和探索的兴趣而读书,考试只不过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这样的读书是受道解惑,越读越豁然开朗,滋味无穷。杜玉清的读书便是后一种,在书中她看到了先人的智慧,看到了另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活法。那广阔天地是多么惬意和潇洒啊。她私下心里总是恨自己为什么不是男儿,她想成为父亲那样学识渊博、造福一方的有为之人;她想成为堂兄弟们那样未来国家的栋梁,忠心报国,一蓑烟雨任平生。最不济也要仗剑走天涯,快意恩仇吧。

    杜玉清的性格本身就有些男孩子气,加上她的认识思想,她总是愿意和男孩子凑在一起,和一般的女孩子都说不到一块,即使和亲戚家的女孩子,甚至大伯家的两位姐姐也都不亲近。

    去年母亲身体渐渐好了,开始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出来交际。寿宴、婚礼、节庆、诗会,杜玉清姐妹随着母亲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官家眷的聚会活动,杜玉清同父亲的上司、同僚家的女孩有了交往,但聚会常常让她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败兴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她发现很多文官家的小姐们简直是母亲训诫里的模范,她们乖巧听话、美丽娇弱。自幼庭训以柔顺为美,她们甘愿囿于深宅大院里,成天被一群丫鬟婆子围着伺候,走个三五步便要气喘,爬个土坡便要乘个软轿。她们活在女人狭窄烦闷的世界中,每天在德容工言里战战兢兢,坐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不过是描眉化妆,服饰衣纹,读过的书不过是《女诫》《女论语》等女子规范之书。着实让她烦闷无聊的狠。

    杜玉清开始还以为她们私下的生活也是这样一本正经,几次深入接触之后才知道,原来她们私下的表现和在长辈面前的柔顺乖巧形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