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风雷幽明水云闲 >

第43部分

风雷幽明水云闲-第43部分

小说: 风雷幽明水云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分明是没有花心思随口叫的。小时候住着的一条街上起码有五六个叫大丫的,在门口一招呼吆喝,立马有两三个应声的,真是郁闷。我那时候心里还想着小名也就这样了,指望着闺名好听些吧。别说,我娘也重视,还特地清了教书先生排了八字给取的,偏偏又叫什么婉娘。婉娘,婉娘不就是跟后娘的晚娘一个音嘛,以前不知被小朋友嘲笑多少回呢。”

    婉娘愁眉苦脸的样子,又让大家哄笑起来。

    笑过之后,大家都有累了,杜玉清招呼婉娘喝茶吃点心来。安静一阵后,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杭州府官员极其内眷的八卦上。

    婉娘说:“要说杭州府几位官员内眷啊,就数通判郭家最有话题说了。他们是看不上我们这样没有名气的商铺的,眼里只有云霓这样的杭州府绸缎庄,偏偏又吝啬荷包,闹了不少笑话。因为就在隔壁嘛,就常从云霓店里的伙计那里听说了关于她们的故事。”

    大家耳朵立刻都竖了起来,没有女人不喜欢听家长里短,尤其是自己还认识的人家。自从上次阿志和通判家公子郭金宝打过一架后,到现在郭家也没有一个音信呢。不知是郭金宝没有回去如实禀报呢,还是郭夫人装聋作哑。听阿志和春生说,郭金宝倒是照常来上课,但比原来消停了许多,尤其是看到阿志他们更是饶着走,更不用说敢来惹阿志了。

    杜玉清也有些好奇,于是便问:“怎么说的?”

    婉娘笑着说:“这通判郭大人据说原是靠夫人家起家,少不得有些惧内。郭夫人的性子也是个厉害的,把郭大人看得跟贼似的,不要说纳妾,听说家里连个漂亮的丫鬟都没有,都是些小丫头和老妈子。可郭夫人自己肚子不争气,十年下来只生了一个女儿,这下郭大人不乐意了,在外边偷偷养了一个外室,生了一个儿子。郭大人上任到杭州也给带了来,去年的时候终于给郭夫人发现了,郭夫人带了一帮家丁婆子佣打上门去,哎呦,闹的是鸡飞狗跳,当时真是全城的笑谈呢。”

    “后来呢?”心急的采薇问道。

    “唉——那个外室受了惊吓竟然没有几日就死了,孩子被抱回通判府中养在郭夫人名下,据说郭夫人对这个孩子视如己出特别宠爱,就把这位郭公子养成了飞扬跋扈的性子,平时在学堂尽是欺负同学呢,但大家看他还小,又碍于他父亲的官威,都敢怒不敢言,还有人悄悄猜测说:这郭夫人是笑里藏刀,要用锦衣玉食把这郭公子养废喽。我倒觉得应该另有隐情,不要说这孩子已经大了,有了记忆,不会对害了自己亲娘的郭夫人这么亲近,即使这孩子没有记忆,或者被蒙在鼓里,郭夫人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心胸来对待他。你们如果见过她做事的风格,到各个店铺里杀价的那个气派就理解我说的意思了。”

    婉娘喝口茶,站了起来,双眼皮一耷拉,摆出了一个居高临下鄙睨的姿势,扬起下颌,说道:“你们这云锦怎么这么贵呀,我们甘肃那里才五两银子一匹,我在京城看了也不过八两银子一匹,怎么到了你们这里要十二两银子啦?欺负我们没有见过世面是不是?告诉你,不要说这云锦,其它什么好东西我没有见过?别想糊弄我!”

    大家笑起来,她们都见过郭夫人,感觉婉娘倒把郭夫人的语气和神态学了个七成像。

第六十七章 家长里短() 
婉娘却不笑,继续模仿云霓的掌柜,只见她陪着笑说:“夫人,我们开门做生意就讲究个童叟无欺,更何况是您这样尊贵的夫人。我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欺骗您啊。您看,这云锦虽说是享誉天下的好料子,但原来只有金陵的御织坊这样官办的织造局才能生产出来,等闲的人不要说穿了,见都是见不着的。这几年金陵有大商家琢磨出云锦的织法,云锦这才能在各地大商铺里见到售卖,但因为工艺复杂繁琐,金陵也只有两个大商家有这个能力生产,也只有我们这样的商铺能囤上几匹。据说这样一匹云锦,简单的图案就需要几千根的线同时穿梭,需要两位经验丰富的提花师傅和织造师傅共同配合才行,就这样每天也才能织出半寸的长度来。这样珍贵的布料就是在外地能够见到售卖,却没有越是远处越便宜的道理,也许您看到的东西和这个有些不一样。”

    郭夫人不改脸色,倨傲地说,“我说一样就是一样。你也不用说这么多,我也退一步,就六两银子,够给你们面子了吧。”

    掌柜愁眉苦脸地说:“郭夫人,真对不住!我们没法按这样价格卖,您去打听打听,杭州府也没有这么讲价的习惯。”

    郭夫人显然觉得自己堂堂一个杭州府的通判夫人都愿意退让了,你们一个商铺还不赶紧给脸兜着,竟然敢这样驳自己的面子,顿时不快地在店里嚷嚷起来。掌柜头疼了,心里一横索性说:“郭夫人,您看上我们小店里的东西也是我们的荣幸。不然这样,您初到杭州,为了表示本店对您的敬意,这匹云锦就当成本店的一点心意送给您了,祝您如这云锦花团锦簇,富贵荣华。”

    郭夫人显然没有听出掌柜话里讥讽的意思,更没有领会他:我情愿送,也不愿意这么和您这样讲价的含义,还以为掌柜畏惧自己丈夫的官威,脸上浮现出算你识相的得意,后来又选了一堆的衣料,摆出一副“这怎么说的架势”,掌柜不欲多说,敷衍地说:您看中的尽管拿去,还提什么钱啊。这下郭夫人却摆出一副我不会占你们便宜的骄傲,丢下一块碎银子,带着一伙人扬长而去。

    掌柜郁闷得几乎要吐血了。

    但云霓绸缎庄的掌柜还是低估了郭夫人的脸皮和神经了,过了没有几天,郭夫人带着女儿又大驾光临了,这次郭夫人还是如法炮制了,不仅选了许多布料,还要了几匹店里最珍贵的绸缎,又开始玩起杀半价的伎俩,把掌柜吓得脸上没有了颜色,知道这样下去事情会没完没了,一边心里暗骂着这郭夫人这贪婪的吃相也太难看了吧?一边派了伙计十万火急报告给了东家。不一会东家回话说:都送给她!还得恭恭敬敬地给我招待好喽,让她尽管好好得意张狂。看这个土包子她能拿多少,到时候吃进去多少让她乖乖地给我加倍地吐回来。

    “哦,看来这云霓后面的背景很大呀。”

    “就是说喽。”婉娘说,“其它的我不知道,知府林家肯定是有占份子的。有一次有人在云霓里闹事,差点出了人命,最后掌柜是拿着知府大人的名帖到衙门里摆平的。”

    杜玉清原来听说京城里但凡生意兴隆的商铺背后都有一些官员做依靠,看来这杭州府也不例外,官商合作,或者叫优势联合,是人在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自然选择。

    “最后这件事情是怎么解决的?”

    “如何解决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郭夫人从此没有敢再上云霓来了。我给你说呀,后面的事情才有意思呢。大约是觉得这绸缎庄利高,郭夫人就让她的哥哥在香栀街上也开了一家店,开业时那个隆重气盛啊,生怕没有人不知道他们是通判家的生意。最开始呢也有人想着借此巴结上通判大人,送了几单生意给他们,生意兴隆过一阵子。没想到这通判大舅子眼界太小,锱铢必较,又拿了人银子却没有办成事,后来这送银子的生意就没有了。加上他们不懂行,不仅不肯低头服侍客人,反而以势压人欺凌客人。生意就越来越差,两年下来亏得一塌糊涂,听说正准备脱手呢。”

    谈起知府林家,婉娘也是滔滔不绝。“说到知府家的林夫人就完全不一样了,见人三分笑,即使是普通百姓也是和蔼可亲的,为人又大方,到哪里没人说她不好的。拿她和郭夫人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林大人祖籍湖州,是个世代书香门第,据说祖上在前朝时出过尚书,可惜到了现在子弟大多贪图安逸,除了这林大人已经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但这样也是家大业大,现在大半也是靠着夫人才支撑起来的。林夫人娘家姓赵,祖籍就在桐庐县,祖上也是经商的,在杭州也有些产业。林大人到杭州府上任后,林夫人很是有些手段,把自家旁系的产业都划到自己的名下,又是拉拢同乡又是巴结上司,生生让林大人在杭州府知府这个位置上连做了两任。要知道杭州府富裕发达,又不要操心粮税,又不会有百姓造反。三年清知府,都有十万雪花银。更何况杭州府这富庶之地呢?多少人打破头想抢这个位置呢。我听说还有:宁当杭州推官,不做陕西巡抚的说法。林大人能够连做两任,可见他们的手段了。每年腊月前,云霓店都会备了一车一车的绸缎布料往知府家里送,听说都是林家要送去给京城的年节礼。这还只是布匹,还有特产呢,还有土仪呢?总共算起来不得要有几十车吧?这人哪,自己要好,首先要先让别人好才行,万没有压榨别人只有自己好的道理。”

    大家不由地点头,婉娘的话虽然简单,却很有道理。但杜玉清知道,即使明白了道理,真正能够做倒,舍得把到嘴的肉拿出来分给未必有回报的人的身上,这胸襟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有的。想起林夫人一团和气的脸,和郭夫人那形销骨立的身材,高下立判,感叹“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不得不对林夫人肃然起敬了。

    婉娘说的这些虽然是市井流言八卦消息,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杭州府这两位官员的习性来,不得不说百姓看问题虽然不全面,却能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不知道以后杭州府的百姓又会如何评价自家父母呢?杜玉清暗中告诫自己:作为子女即使不能为父亲添彩,也不能拖了父亲的后腿,坏了父亲的名声了。

第六十八章 比较划算() 
婉娘眼睛一直看着桌上缝纫到一半的衣服,终于想起自己刚才那个念头是什么了。她问:“这是昨天拿回来的布料吗?怎么这么快就完成一半啦?”

    杜玉清回身看了一眼,明白她说的是给姚先生缝的衣服,姚先生当初离家匆忙,也没有长久在外的打算,所带的衣服有限,基本都是一些冬装。眼看天气就要装暖,姚先生身上还穿着夹袄,所以她昨天晚上就比着姚先生的旧衣服,把布料裁好,今天她去晨练时,采苓开始了缝合,还叫上采绿她们帮忙,等到晌午她下课回来时衣服已经完成了一半,要不是点缀在领口的刺绣慢了一些,一件宽大的直缀就可以完成了。于是解释说:“因为时间紧张,要做的衣服太多,不得不赶着完成,就采取了裁剪、刺绣和缝合分工负责的方式,先完成的人还可以帮助未完成的人,这样速度自然就快些。”

    婉娘心里一动。现在百姓家的衣服普遍是买布回来自己缝纫的方式,觉得这样最划算。即使有钱人家自己不动手,让下人或者请师傅来做,也都是一件衣裳从头到尾由一个人完成的办法,带的徒弟也只能打打下手,因为主人主要看中的是她手艺,她不事事亲力亲为,主人会不高兴。她先得计算好,把各种布料先裁剪下来,然后刺绣,然后拼接,然后缝合,步骤分明,按部就班,这样完成一件衣服的速度自然就很慢,一件繁复讲究的衣裳往往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多做几件衣服这样的程序还得一遍一遍地来,即使刺绣交给不同的师傅,速度也快不了许多。可是如果几件衣服如果像杜玉清他们这样分工明确,同时进行呢?那完成衣服的速度岂不是大大地提高了?她又想起给杜玉清做衣裳时她利用现成的花边给杜玉清的中衣做的绣花衣襟,觉得还可以常备一些绣片和花边,需要时一缝合,这样做衣服速度还可以再提高。婉娘越想越兴奋。

    作为长期跟着父母在商铺里学习,从小就知道计算成本与利益关系的商家之女,婉娘自然明白这其中的意义。他们习惯于把目光盯在如何卖的更多,卖的更好上面,而忽略了后面的制作。她想到了一个主意,但是否可行还需要琢磨一下,于是就用讨教的口吻问杜玉清:“你知道,现在一般绸缎庄的生意大部分是来源于卖布料,还有一小部分是给人订做衣裳。我家也不例外,如果我现在想做成衣生意,你觉得要如何才能卖的好?”

    杜玉清想了想说:“隔行如隔山。我没有做过商铺生意,就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只能拿我自己作为一个购买者的角度来谈。如果我是购买者,看一件成衣是否值得买回来,通常我会考虑三点:一、当然是价格,这件衣服的价格是否便宜,是不是比自己买布来做划算?二、款式花色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三、衣服穿着合不合身?如果这三点达到了,我想我会去买的。”

    “那你如何衡量这件衣服的价格是否真的便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