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66部分

大宋将门-第66部分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05章 走自己的路

    “二郎,你可知道,韩家为什么派人过来?”

    欧阳修开门见山,王宁安早就想过,缓缓道:“莫非他们担心六艺学堂会冲击韩家的地位?”

    “不只是韩家,还有很多的河北世家望族!”

    别看欧阳修一双醉眼,但是很多时候,把问题看得很明白,只是醉翁不屑于同流合污罢了。

    自从黄巢起义,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

    煊赫上千年的世家大族消失殆尽,大宋立国之后,科举大兴,寒门在官场上地位越发重要。

    但是毕竟绵延千年,大族的影响力还在,尤其是河北,更是重灾区之一。

    翻开大宋的史书,父子同朝为官,兄弟几个前后高中,比比皆是。数量之多,远不是明朝能比的。

    比如宋初的“三陈”,陈尧叟状元出身,官至枢密使;陈尧佐进士及第,官至宰相;陈尧咨,也是状元出身,官至翰林学士,三个兄弟,两个状元,一个宰相,简直令人瞠目。

    还有当朝首相陈执中,他的父亲陈恕官至参知政事。

    明相吕夷简,他的儿子吕公弼官至枢密副使,另一个儿子吕公著更是官至宰相。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苏,八韩,七曾,五蔡,还有范仲淹一家,都是煊赫的豪门,让人高山仰止,绵绵不绝……

    之所以会如此,除了这些家族子弟的确争气之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汉唐的传统还在,人们对父子兄弟为官,忌讳不多。这要是放在明朝,那些言官御史还不扑上来,把人给吞了。堂堂首辅徐阶凉了自己兄弟一辈子,以至兄弟反目,张居正想要栽培自己儿子,弄得天怒人怨,父子相继为相,在明代少之又少,朝廷的大佬更偏重栽培弟子,继承衣钵,相比血缘关系,更加隐蔽,不容易招惹是非。

    其次宋代荫庇太多太滥,动辄十几个子弟得到官职,比如陈执中,就靠着父亲的荫官起家。而且靠着荫庇起家的官员,在正式派遣为官之前,赴锁厅试,难度比起正常的科举差了一大截,也就是说,官员子弟更容易当官。

    还有大世家垄断教育资源,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毕竟办学和上学都是很烧钱的,寻常百姓根本没有资本。

    这也是庆历兴学,鼓励官学的原因所在。

    官学兴旺,就要冲击私学,私学又是谁支持的,毫无疑问是世家大族。

    垄断了教育,也就垄断了科举,进而垄断官位,左右朝局……这是皇帝所不愿见的,也因为如此,庆历新政尽数被推翻,唯独兴学一条保留下来,还得到了大力发展,开花结果。

    河北八韩,八个儿子一起当官,其中没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死也不信!

    “老夫创立六艺学堂,也是摸准了官家的脉,当今圣上忌惮河北世家,六艺学堂必然会抢占世家豪门的科举名额,别的不说,老夫保证,十年之内,从六艺学堂走出10个进士!”

    欧阳修说得云淡风轻,可实际上这是多大的气魄!

    那么多书院,那么多学子,四年才有一届,每一次只录取几百人,也就是文坛盟主,有胆子打这个包票。

    假如能出10个进士,那也是一股不下的力量,而且日后还会源源不断,只要他们真心替王家保驾护航,就没人能动摇王家的地位!

    王宁安浑身的血液沸腾起来,老欧阳给的这份礼真厚啊!

    不过用脚趾头想也知道,饼就那么大,六艺学堂多吃了一块,别人就会少吃一块,这也是韩家上门砸场子的原因。

    “老夫拿了你的书,进献给官家,是让陛下记住六艺学堂,让世人不能小觑王家,倘若所有蒙学都用了你编的书,到时候六艺学堂拿下一些科举名额,也就顺理成章,有些人不痛快,也只能装在心里了。”

    说了半天,还真的是为王宁安着想!

    “那就多谢醉翁了。”

    辞别欧阳修,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王宁安又思量一遍,突然觉得有些不对劲,他把门关了起来,独自一个人,对着窗外下坠的夕阳,陷入了沉思。

    鼓动兴学,最初只是为了培养实用人才,壮大王家的力量,欧阳修给自己的承诺,王宁安丝毫不怀疑,甚至他能做到更好。

    只是把精力用在培养进士官僚上面,已经偏离了他的本意!

    而且文武有别,从六艺学堂走出去的进士,是听自己的,还是听欧阳修等人的,是真心替王家卖命,还是若即若离……

    王宁安突然觉得他面临一个很重要的抉择,不止关乎六艺学堂的未来,也关乎王家日后的道路,这和当初完全不一样。

    一无所有的时候,只要挑一个最粗的大腿抱上去就对了,可是如今身在一堆大腿中间,各有千秋,如何下手,真的考验智慧!

    显然,欧阳修这些人是要名留青史,是要致君尧舜,打压世家,绝对是他们愿意做的。可问题是王宁安要重兴王家,不管文武,都是世家,他不能毫无顾忌,一屁股坐在欧阳修一边,替他们冲锋陷阵。

    更何况强龙不压地头蛇,河北八韩也不是吃素的,卷入世家和皇权的较量,王家的小身板,不容易全身而退啊!

    欧阳修未必要害自己,但绝对不能按照他的想法走!

    打定了主意,王宁安猛地推开房门,月光之下,老爹、老娘,还有妹妹和弟弟,齐刷刷站着。

    “你们?”王宁安愣住了,王良指了指头上半圆的月亮,带着笑意。

    白氏叹口气道:“你这孩子心思重,见你没有出来吃饭,是不是遇上了什么难事?”白氏抓着他的胳膊,充满慈爱道:“不管多难,咱们一家人都支持你!”

    “嗯!”王良点头,王洛湘瞪大了眼睛,王宁泽举起了胖乎乎的拳头。

    面对着一家人,王宁安奇迹般放松下来,不为了别的,就算为了自家人,也要走一条稳妥的道路。

    “放心吧,我有主意了。”王宁安抓了抓弟弟肥嫩的脸蛋,“等我回来,再给你弄一套识字卡片。”

    说完,王宁安一溜烟儿,跑到了韩绛韩维兄弟的住处。

    他们足足谈了一个晚上,具体谈了什么,没人知道,不过没过两天,王宁安就建议欧阳修,设立一个预科班。

    凡是想进六艺学堂读书的,都要先到预科班学半年,然后通过考试,才能升入六艺学堂。韩家兄弟带来了一百多人,除了直接考中的13人,其余全都送进了预科班。

    在王宁安的怀里,还放着一份和韩绛草签的约书,五年之内,六艺学堂的子弟不会参加科举考试,而在五年之中,河北各大世家可以向六艺学堂输送弟子,五成人选,由世家协商瓜分,另外五成才公开招生。

    除此之外,王宁安还许诺,从今年冬天开始,王家敞开供应烧酒给韩家,由他们负责销售,利润双方五五分账。

    “五弟,这回领教了吧,王宁安这小子真会做人!”韩绛在回去的路上,十分感慨,虽然出师不利,结果却是皆大欢喜,真是想不到。

    韩维喝得醉眼朦胧,笑道:“王家的酒真烈,可笑醉翁喝不出真意,没法摆弄王家了。”

    韩家兄弟有说有笑,心满意足,可是他们不知道,传旨的钦差正往沧州赶来,一个迟到的大礼包,结结实实落到了王家的头上!

第106章 大财源

    王宁安握着炭笔,画了一个圆圈,加上两个眼睛,一张弯弯的嘴,下面写了两个字:开心!

    一张表情包版识字卡片就做好了。

    王宁泽伸手接过来,小眼睛放光,美得鼻涕泡都出来。

    “我说小泽泽,这俩字你都认识了,就不用我费事吧?”王宁安逗着弟弟道。

    “不行!”

    王宁泽把脑袋摇晃得和拨浪鼓一样,“哥哥说了做全套的,不能耍赖!我认识了,还不会写。”

    “骗人,娘亲早就教给你了。”王洛湘捧着一盘点心过来,毫不犹豫戳穿了王宁泽的谎话。

    “那,那姐姐也要学!"

    “我?”王洛湘指着自己的鼻子,怪叫道:“你认的字还没有我一半多哩。”

    王宁泽也急了,争辩道:“我,我给小伙伴不行啊?”

    “当然不行了,你舍得拿哥哥的东西给别人?”

    王宁泽真的急了,急得都要哭了,“我,我就是要哥哥做的。”

    “可是哥哥那么忙,他会很累的。”王洛湘一下子戳中了王宁泽的痛脚,小家伙好像从来没有注意过,是啊,哥哥也会累的,不该给他找麻烦……

    “我,我不要了!”

    小家伙努力跳起,伸出小手去抓桌上的空白纸板,连着三跳都没够到,可着急了。王宁安笑呵呵抓起弟弟的腋窝,把小家伙拎起来。

    “行了,你心疼哥哥,这点小事无所谓的,等除夕晚上,哥哥一定亲手给你做好一套,比老醉鬼抢走的还好!”

    王宁泽终于破涕为笑,伸出手抱着哥哥的脖子。

    王洛湘眨了眨眼睛,长长的睫毛,十分好看,透着古灵精怪。

    “我呢,哥哥送给我什么?”

    “送给你一大锅糖,不过你可不许把牙齿吃坏了!”

    王宁安宠溺地刮了一下妹妹的鼻子,然后一只手抱着王宁泽,一只手拉着王洛湘,跑到了后面厨房。

    在厨房里有一个大锅,地上摆着好些木桶,木桶里面装着微微发黄的汁水。

    王宁安舀了一点,递给两个小家伙,他们轻轻抿了一口,都露出惊喜的表情。

    “真甜啊!”

    “还有更甜的!”

    王宁安指挥着几个人,把汁水倒入了铁锅里,下面木柴烧着,趁着这个功夫,让王洛湘把老娘请过来,王宁安给她讲解情况,白氏听了一会儿,就赶快让人去外面仔细巡逻,千万不能让外人听去。

    “宁安,你给我听着,往后这么大的事情,可不许随随便便,不然娘可就生气了。”

    什么事情值得白氏兴师动众呢?

    原来王宁安做的正是榨糖!

    众所周知,甘蔗和甜菜是两大糖料来源,甘蔗产自南方,王宁安是弄不到的,即便运来,也变质了。

    甜菜呢,那玩意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更是鞭长莫及。

    不过这也难不住王宁安,还有一种蔗糖来源,就是舔高粱!俗称甜杆,上辈子生活在农村,家里种过一点甜高粱,只有大拇指粗细,但是糖分一点不比甘蔗少。

    长大之后,虽然经常啃甘蔗,可怎么也没有甜杆的印象深刻,大约那就是家的味道……

    春天的时候,要种植高粱酿酒,王宁安就想到要种点甜高粱。

    上一次平叛,王宁安在大名府住了一段时间,总算是开了眼界。市面上已经有了白砂糖,据说是福建那边产的,一小包,就要两贯钱。

    看样子还不足二斤。

    乖乖,一石粮还不到一贯钱呢!

    白糖怎么会这么贵?

    王宁安惊得目瞪口呆,心思也活络起来,要是能弄到糖,绝对是一大财源!

    回来就忙活书院的事情,好不容易入学考试结束了,王宁安抽空准备榨糖。

    甜高粱榨糖和甘蔗的工艺差不多,都是先碾碎,挤出汁水,过滤,然后放入大锅熬,等到熬两个时辰之后,水分蒸干。

    在地上铺上席子,用木头制作一个框,把熬好的糖浆倒入木框,中间再放上隔板,这样等到糖凝固的时候,就成了一块块的红糖。

    只要再过滤,就能得到洁白如雪的蔗糖……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直到了半夜,糖终于凝固了。

    王洛湘眼珠发红,和红糖都一个颜色了,还舍不得离开,糖好了,她迫不及待伸出小手,掰了一块,塞进嘴里。

    舔,甜到心里了!

    小丫头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情不自禁还想吃,白氏一伸手,拍了她一下。

    “大晚上的,吃点就成了,赶快回去睡觉。"白氏把一双儿女赶了出去,还嘱咐他们,“记得漱口。”

    再度回到厨房,白氏的眼睛都瞪圆了,看着地上一块块的红糖,呼吸急促,幸福得快要晕倒!

    丈夫和儿子离家好几个月,她是既要带孩子,又要处理生意的事情,很累,可是也很充实。

    白氏的商业天分越发显示出来,家里的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女人天生心细,她做的比王宁安好多了。

    在心里计算着,一亩甜高粱,能榨出500斤汁水,产糖50斤,差不多两亩多甜高粱,就能产一石糖,而一石白砂糖在汴京能卖到150贯,在大名府,将近200贯,越往北越是贵,如果能弄到辽国,三五百贯也能卖到!

    这是多大的暴利,比起种田,要多了百倍不止!

    倒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