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神志新传 >

第148部分

神志新传-第148部分

小说: 神志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地神对于山川秀色其实并不陌生,土地神可说是凡间的园艺师,凡间的山水之美,大多都是土地神的功劳,而眼前的景色,也不禁令土地神啧啧称奇!

    书中暗表:七仙宫是天宫十二宫里面除凌霄宫之外惟独拥有园林景观的宫殿,在天宫扩建伊始,磐耕也是花了不少的心思亲自设计,乃是集天下美景于方寸之间的杰作,一石一草,都是经过了仔细的筛选,将山水奇趣,或因地制宜、或精雕细琢,都浓缩在了这座方圆不足百丈的花园里边。磐耕之所以如此精心地布置这座宫殿,其实心里是早有盘算的,因为七仙宫的位置处境幽雅,磐耕在里边修建了一殿七宫的格局本来是想做自己的行宫,打的可是要招三房四妾的主意,并且已在暗中起好了名字,叫做“淑贤宫”。话又说回来,当初人家磐耕干嘛对扩建宫殿的事如此的卖力?其实这里边就包含着磐耕的如意算盘。哪知道银河早就洞察出了这一切,根本就不准他旁宫纳妾,待淑贤宫一完工,银河一道旨意封为七仙宫,让自己的七个女儿搬了进去,而且这七宫一殿,安排得恰到好处,银河还时不时地赞美磐耕几句,说天宫一十二宫里面,惟独七仙宫造得精湛,若有神来之笔!弄得磐耕一肚子的苦水倒不出来,费尽心机也只落得空欢喜一场。

    刚才给大家题外唠了几句闲话,这会儿咱再接着说土地神。

    话说土地神跟着宫女走出了长廊,又过了一道月亮门,这才来到了七霞殿。土地神走进大殿抬眼一望,只见这大殿方方正正,陈设庄重而不失华贵。正前方塑着两尊漆金仙鹤,这仙鹤头略昂,口中衔着一座灯台,相对而立。在两只仙鹤中间,放着一方书案,书案的后方是一把香梨的木器大椅,椅背的边缘镂刻着卷云图案,卷云节节攀升,在靠背正上方的交汇处,镶嵌着一颗鹅卵大的红宝石,宛若出霞的旭日,红彤彤的光亮耀眼。

    再往后是一帘浅紫色的纱幔,纱幔的下方挂有铜铃,这便使得略显飘逸的紫纱如同秋月中的雾霭,清风过往,不聚不散。

    土地神伫立在殿中央正在凝神观望,就听得一串清脆的铜铃声叮当响起,紧接着纱幔一掀,现出长公主春兰。

    土地神一见,忙跪地叩道:“土地——参见长公主!”

    春兰在书案前站定,纤指向上一抬,柔声说道:“土地神免礼!”

    接着,春兰又向土地神身后的宫女命道:“香儿,快给土地神看座!”

    “是,长公主!”香儿温婉地应了一声,很快从旁边搬过一把藤编的椅子,放在了土地神的身后。

    土地神拧身向藤椅看了一眼,他没敢正襟而坐,而是只搭了半边腚,算是坐了。

    此刻的土地神心怀忐忑,他不知道长公主春兰找自己究竟为了什么事,不由得额角渗出汗来。

    土地神虽然有点紧张,可他毕竟是没做过亏心事的人,于是他鼓足了勇气问道:“长公主唤小神前来,可是有何事讯问?”

    春兰端坐在木椅上微微一笑说道:“土地神不必多虑,本公主只是觉得这蟠桃会是个大家在一起叙谈旧话的好机会,若非是此,本公主也绝不会召你入我七仙宫。”

    土地神一听春兰这话,这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他往椅子上挪了挪身子,然后应承道:“长公主所言极是!这蟠桃会机会难得,大家都巴不得借此机会在一起叙叙旧话。”

    春兰点了点头说道:“提起旧话,本公主正有一事要向土地神问询一二。”

    土地神向上翘了翘首说道:“长公主不必客气,凡是小神我知道的,长公主尽管来问。”

    春兰叹息一声缓缓说道:“此话说来,还是在我那可怜的七妹身上。记得当初玉帝下界祭奠七妹之时,阎罗王曾言说七妹和董永已经投胎转世,现如今一晃十八年过去,不知他们两个是否已经结成了夫妻?还有那董琢,他是否也已经投胎,成了七妹和董永的膝下之子?”

    土地神闻听拍了拍大腿,语气有些急促地说道:“差矣,差矣!”

    春兰闻听急忙追问道:“土地所言差矣,不知究竟差在了何处?”

    土地神露出一脸的惋惜说道:“当初七公主和董永商议投胎之时,小神并不知情,只知道当时判官恐他二人投胎之后无法相认,又特意在他们二人的胸前各盖了半方判官金印,可到如今还是出了差池。在蟠桃会之前,小神曾见过他们两个,七公主现在云南淮阴县的一个偏僻的村落做了花氏之女,而那董永则托生在了刘氏之家,且居住在远隔千里之外的洛阳城,这一南一北,又隔着滚滚长江,就好似远居银河两端的牛郎织女,相见何易呀!”

    春兰婉而一笑说道:“常言说是千里姻缘一线牵!他们两个是注定有姻缘的人,相信一定会有机会相聚的。”

    土地神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可前不久那董永已经娶了柳家的女儿为妻,我看此事阴错阳差,准是那董永错投了胎,才有如此大的差错!”

    春兰闻听土地神此话也是倒吸了一口冷气,心里一下子就凉了半截,既然董永已娶了柳家之女,看来这七妹与董永的姻缘已经到此为止了。春兰咬了咬嘴唇,强忍住了悲痛,又转而问道:“如此说来,七妹和董永的姻缘已成空想,不知那董琢又该向哪里投胎?他现在又怎样?”

    土地神振作了一下精神,提高了语气说道:“董琢自打七公主和董永还阳,便在判官灯芯跟前做了信差,顺便学些阴阳文字之类,人倒是聪明利落!”

    春兰“呜”了一声,掩泪说道:“可怜他们一家三口或是阴阳相隔、或是山水相阻,这可教他们何缘能够重聚?呜——呜……”

    春兰说到这忍不住哭了出来。

    土地神向前欠了欠身说道:“长公主不必悲伤,小神倒有个主意,不知当讲不当讲?”

    春兰从袖中取出手帕,边擦着脸上的泪水边说道:“土地有甚主意只管说,只要能让七妹他们一家团聚,我七仙宫不惜向玉帝求助!”

    土地神抬起手在面前摇了摇说道:“这倒不必劳动玉帝!现如今,观世音菩萨常在人间往来,且仁善宽厚、普助众生,以她的法力,若使七公主他们一家三口重续前缘,我想并不在话下!”

    春兰面露喜色地说道:“观音菩萨从前可是我们七仙宫的常客,又是天宫的智多星,如今她虽然做了观世音菩萨,可我们都是同宗的姐妹,我想这件事本公主若求助于她,她自然会倾力相助!”

    春兰说罢,她立刻站起身形,边信步前行边继续说道:“本公主这就下界去找观音菩萨!”

    土地神也站直了身子,可他却先做出了个阻止的动作,然后说道:“长公主莫急!据小神所知,观音菩萨时常云游四海,行踪不定,长公主即便是亲自下界,亦非三五日便能够寻觅得到,好在小神与那观音菩萨亦曾有过往,凭一点点小小的神能,尚能寻得她的踪迹。我看此事也不劳长公主大驾,只小神代为传达七仙宫的旨喻足可成事。”

    春兰听罢点了点头,她来到土地神近前,从头上拔出一根金簪交给土地神说道:“此我七仙宫信物,相信观音菩萨必然认得。”

    土地神接过金簪看了一眼,见这金簪除了成色十足、做工精致外,更有个特别之处就是这金簪的端柄雕有一只盛开的兰花。

    土地神匆匆将金簪别在袖中,然后转身说道:“我看此事宜早不宜迟,小神即去辞行下界,若见了观世音菩萨,必将长公主之托转达完妥!”

    春兰带着宫女一直将土地神送到七仙宫大门外,临别前辞道:“有劳土地!此事无论成败与否,其间恩德,我七仙宫自然领会!”

    土地神向长公主春兰拜了三拜,这才转身奔瑶池而去……

    各位:这故事说到这,可就引出了一段关于董永和七仙女的后续故事,其中也囊括了董琢的一场悲怆的爱情神话。其实这段故事我老瞎子本来是不当讲的,因为它已经被写进了《天罡地煞列传》的传说之中。本章故事的下一回开篇就是“大唐圣僧收灵妖”的故事,由于这之间有将近五百年的空缺,我老瞎子也担心一下子跳过了这么大一个空挡,怕大家难以接受,所以就把七仙女和董永的这段故事给大家重新整理一番,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给大家做一讲述,希望大家有所期待。

    还有就是我老瞎子因为这几天有事,要等到下个星期一才能再来给大家讲故事。

    这时候下边有人说话:八爷,您了有事俺们不管,可您把我们哥几个和这么多人就这么撂下,这故事没结没完的教我们哥几个抓心挠肝的干啥去呀?

    我一听说道:看三国莫为古人担忧,听我老瞎子讲故事也不用胡思乱想!故事终究是故事,或喜或悲都会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结局。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着急,闲暇时找人打打扑克、下下棋、或是看看电视,同样都是消遣。说实话,我老瞎子也想借机偷偷闲,把那些书本都归置归置,只要有我老瞎子在,就会有说不完的故事。

    这时又有人站出来接话:八爷,这话您了可就掺假了,我认识您这么多年,多会儿也没见过您翻书动笔的,说白了,您老人家到底有多少文化我们心里都没底儿!

    我一听声音就知道这人是谁,于是轻轻敲了敲桌子说道:你没看见!你没看见的能比我老瞎子没看见的还多么?告诉你,我老瞎子舞文弄墨的时候,你小子还不知道在哪儿疙瘩和泥呢!

    这时候台下一片哄笑,我顺势说道: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咱们下个星期一再见!

    ……

    本文由小说“”阅读。

第一百八十三章 光武帝明诏安天下() 
第一百八十三章光武帝明诏安天下

    各位听众朋友们:时隔几天终于又跟大家见面了,记得上一回咱说过,这一回当讲董永和七仙女的一段后续故事。这几天我老瞎子也一直在琢磨,因为这段故事也是一段悲喜交加的爱情故事,说实话,我老瞎子魔鬼妖狐、侠义神仙的故事什么都敢说,可就是不喜欢说爱情的故事。当然也不能说绝对的不喜欢,大家大概都知道我老瞎子打了一辈子的光棍,可以说几乎就没谈过什么恋爱,所以对故事人物心理的把握就难以拿捏,不过有这么些热心的听众在这里捧场,相信即使是我老瞎子讲得有点生涩,大家也会从内心去理会,同时我也会竭尽全力,使这个故事听起来更加地生动、感人。

    好了,闲话就说这么多,希望大家安静下来,耐心地听我老瞎子慢慢地演绎一段曲折而又离奇的故事始末。

    说起这话,就不得不首先提到一人,谁呀?此人姓刘名通字显达,自少习文,不仅文章写得好,还练得一手好字,西汉末年曾入朝为官,拜中书之职。刘通刘显达娶妻郭氏,三十岁竟不得子,后来又添了二房张氏,育有两子,长子取名昭文,次子取名昭武,可巧的是,这两个孩子也是人如其名,长子刘昭文喜静,酷爱诗文,十岁便能与父亲对句吟诗,显示出超人的才气,大有“后浪推前浪”之势。而次子刘昭武则正好相反,他是个好动之人,一到读书的时候就哈欠连天、昏昏欲睡,可是一旦父亲不在家,就喜欢跑到前院与家丁戏耍。当时刘通的府上在长安城也算是个大户,家中的丫鬟婆子暂且不说,就光家丁就有上二十几个。这些个家丁里头偏偏就有几个擅长拳脚的,起初这次子昭武还只是站在一边看,后来干脆就一招一式地模仿起来。这几个家丁一见东家的二公子喜欢武术,便有意相传,仅七岁便能将长拳短脚招招式式做得神如其神,有板有眼。后来刘通发现这孩子在偷偷地习武,他虽然有些不高兴,但转念一想:常言说是武能安邦、文能治国,这孩子喜欢习武将来就未必没有出息!所以他渐渐地就不再刻意地逼这孩子读书。

    到了后来由于王莽篡权,自称新朝皇帝,这刘通不忍见朝纲被渎,汉室堕落,便假借痼疾发作,告病举家迁回了故地郅县。这郅县距旧都咸阳七百里,由于地处东西交通之要塞,所以在当时还算是个比较知名的地方。

    再后来,汉室嫡宗刘秀借绿林之力,兴师讨贼,终于历经十五年征战,夺回了先汉刘氏的基业,立国号为建武,称光武帝,不久刘秀又从长安迁都到了洛阳。

    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定都之后,大兴儒学之道,提倡以文柔治世,举贤用能,为表明自己是沿袭汉室宗业,他力排众议,召回了许多前朝的遗老遗孤,委以重任,这里,托病还乡的刘通便名在其列。

    各位:说到这里,咱还要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