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347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347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 ,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 《塞垣春》),即由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 , 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 ,“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 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 。若先措意 ,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陈陶诗鉴赏 
  生平简介 
  陈陶(约812— 888 前)唐诗人。字嵩伯,自号 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一作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 ,于诗也颇有造诣 。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 ,曾漫游江西 、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宣宗大中(847—860) 
  年间,隐住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 。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 。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想较浓,但也有部分投赠权贵、干谒求荐之作。《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陇西行(其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诗鉴赏 
  《陇西行》是陈陶的传世名篇 ,共四首 ,这里所选为其二 。诗中通过对爱国将士在前方勇敢战斗、 为国捐躯的感人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们英勇为国殉身的精神和征人思妇的情怀。 
  首句“誓扫匈奴不顾身 ”,是写征人的内心世界 和战斗表现,成功地揭示出戍边将士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敢于消灭来犯之敌的坚强信念和气冲霄汉的爱国豪情。次句“五千貂锦丧胡尘 ”,则描绘出了爱国将士慷慨激昂 、英勇悲壮 、以身殉国的壮阔悲剧画面 ,从这幅悲剧画面中 ,我们可以看到战斗的激烈、残酷,想象到将士视死如归的情态。三、四句“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是用通感的方法写 这些爱国将士虽然血染沙场,抛尸边疆,其家属却并不知道他们的死讯,他们的复活也仅仅是在其年轻遗妻的睡梦中。 
  这首诗虽然仅有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其容量却远非一般短诗所能比拟。从这首诗中,我们既可以触摸到爱国将士那勇于为国捐躯、泼泼跃动的赤心,又可以感受到征人思妇的痛苦之甚;既可以体味到人民对边境不宁、战乱经年不息的怨艾,也可以倾听到诗人渴望和平,盼望征人团聚以安居乐业的呼声。。 
  诗歌的容量大小与否,除受诗人思想境界的制约外,与诗人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技巧也大有关系。善于巧妙地措置时、空观,当是这首诗得以扩大容量的重要手法。从时间的角度讲,战争发生于昔日,而白骨却是现存的,其间时距久远;从空间的角度看,征人在边庭 ,“春闺”在故乡,其空间跨度迢遥;从人物 心灵“ 空间 ”来考察,将士是“誓扫匈奴不顾身”,“春闺”少妇则是梦里犹思做古人。正由于诗人在有限的笔墨中能够纵横捭阖,结想神思,所以诗中就能容进无限的内涵。            
曹邺诗鉴赏 
  生平简介 
  曹邺(yè 业)(816— 875?),晚唐诗人 ,字 业之 ,一作邺之 ,桂州(州治在今 广西桂林)人。 举进士 ,屡试不第,作《四怨三愁五情诗》,为舍人 韦悫(qu è却)所悉,极力向礼部侍郎裴休加以推 荐,这样 ,曹邺便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登进士第,初为天平节度府幕僚 ,咸通二年至六年间(861—865)任太常博士 ,后以祠部郎中出为洋州(现在 陕西省洋县)刺史 。又入朝为吏部郎中 ,后免官归里。与刘驾、李频、郑谷等友善。曹邺诗工五古,文笔简洁洗炼,意深情烈,语言质朴通俗,善采民间口语入诗,在唐诗中独树一帜,颇有影响。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零八首,编为二卷,数量虽少 ,但题材多样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曹祠部集》。 
  捕鱼谣 
  曹邺  
  天子好征战, 
  百姓不种桑。 
  天子好少年, 
  无人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 
  夫妇不成双。 
  曹邺诗鉴赏 
  以“官仓老鼠大如斗”著称的曹邺,如果生于现代,很可能是个优秀的杂文家。他的诗从民间歌谣吸取营养,美刺比兴。本诗从表面看,似是汉乐府《城中谣》仿作,(“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袖,四方全疋帛。。”)但两者只有形式的似点。《城中谣》是顺向推导,把同类现象从外部加倍放大,产生正比的讽谕效果 ;《捕鱼谣》则为逆向反讽,突出 相反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 。《城中谣》批评“上 有所好 ,下必甚焉 ”竞尚效仿的奢靡风气,矛头向下 ;《捕鱼谣》则锋芒指向最高统治者“天子 ”,揭露社会祸乱所由因。《城中谣》富于喜剧色彩;《捕鱼谣》则充满悲剧意味 。在封建社会 ,作为“大中进士,官祠部中,洋州刺史”的曹邺,竟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可说是石破天惊了。 
  本诗脱胎民谣,针砭时事。全诗三章六句,分述三个并不相关的内容,用两种方式组合:一是不同内容的排比,拓宽外延;二是同一内容的对比,深化内涵,并集中在一个焦点(主题)曝光。丰茸其辞而凝炼其意,正是民间歌谣的普遍特色。远者汉桓灵时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黾。”近者如民歌:“种田郎, 吃米糠;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其语虽浅显,事虽明了,作者仅仅作客观叙写,不加褒贬,而事实提供的强烈对比,却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鲜明的憎爱态度。 
  进一步考察,《捕鱼谣》所列举三端,非同泛泛。 
  首句写农桑为立国之本 ,废于征战 ;人才为兴邦之道,囿于偏见;夫妇为人伦之先,乱由上作。天子所好虽不过尔尔 ,其影响却至巨至大,诚如司马迁言: “其称文小 ,而所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 原列传》)即以冯唐而论,据《史记》所载 :文帝拜 车骑都尉,景帝以为楚相,武帝求贤良,举冯唐而时年已九十余。。(《张释之冯唐列传》)冯唐向以不遇于时作为典故人物流传,在汉时尚数次有人举荐,如今竟至于荐引无人,可悲可叹!曹邺对晚唐社会的病态症结作了深刻揭露,既具有针对的时事性,又有深厚的历史感。 
  至于题作《捕鱼谣 》,而诗却无相关内容,或以 为怪异 。盖民歌民谣向有特殊调名 ,如近世“杨柳青”、“马灯调”、“莲花落”、“无锡景”可以推知;起先可能抒写直接内容 ,后来渐渐失去联系。水路山 歌,渔夫樵子,“牧笛无心信口吹 ”,只取其自由洒 脱。文人词原亦由民间词发展而来。其词调最初大抵有来历,尔后创作渐多,遂与内容分离;犹如时新名酒仍以百年老窖陈酿作商标,示其古朴醇正而已。顺便再说一说章法 ,前两章如正形方阵 ,纵横悉成对衬;第三章奇数陡起 ,便觉欹兀 ,戛然而止,锐其锋芒。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 
  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 
  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 
  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 
  十二玉楼非我乡。 
  曹邺诗鉴赏 
  诗人曹邺的作品似乎被他的民谣风名诗 《 官仓鼠》所掩盖,今人的一些选本多只选他的《官仓鼠》,或者加上他的《捕鱼谣》等二、三首。其实诗人曹邺所存的一些咏史诗、赠别诗乃至写景诗,都有一些佳作 。其中一些作品亦曾受到历代读者的热爱。《送进 士下第归南海》一诗是曹邺送别诗的名作,晚唐诗人韦庄在他的著名唐诗选本《又玄集》中,选录了这首诗。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欢迎。 
  景色明丽的初冬傍晚,夕阳斜照,天边飘着几片红霞,和夕阳相互映衬着 。诗人和即将南归的朋友, 手挽着手 ,在路边设酒宴送别 。他们饮了一杯又一杯,送了一程又一程。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诗的后三联是关怀劝勉友人的诗句 。“行人莫叹 碧云晚 ”借江淹“ 日暮碧云 ”之语 ,一是表示惜别 ,一是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 。语气委婉舒缓 ,使失意的朋友感到友谊的温情。“上国每年春 草芳”承接前一句,进一步鼓励朋友,诗意仍然是委婉含蓄。“上国”是京城的代语,“每年春草芳”用暗喻手法,意思是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正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这一句描绘了明丽美好的春光,对前途充满信心,给友人更大的鼓励与安慰。 
  颈联中诗人转而想念友人此行之前途 。“雪过蓝 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情意深长。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 ;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这里既关怀友人漫长途程,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给人如获知音的亲切感。 
  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此处借指出世隐居。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 ,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这里回应了“上国每年春草芳”一句,对友人充满了期冀、祝祷的真情厚意,使整首诗的含意更为超凡、脱俗。 
  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曹邺这首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悲叹,不仅仅沉浸在别离的凄苦中 ,它在色泽明丽的背景下,有安慰、有关怀、 有理解、有鼓励、有期待。。,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作。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曹邺诗鉴赏 
  曹邺与皮日休 、聂夷中 、杜荀鹤等身处晚唐衰世,面临着危机四伏的社会矛盾,他们敢于直面严酷的现实,把批判的锋芒直指上层封建统治者,表现了非凡的勇敢气概。 
  曹邺并非豪门世族,加上早年的遭遇一生极为坎坷,因而使他比较能够接近下层百姓,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心声 ,同时 ,也能够明晰地洞察官场的黑暗腐败 。这是他诗歌创作所依赖的深厚生活基础。《唐诗 纪事》中还记载:“邺能文,有特操。”蒋冕在《曹祠部集序》中则称赞他“持正守职”,“公忠刚直,能言人之所不敢言 ” ,因而曾“ 负重名于时”。《 官仓鼠 》一诗就是他“自以为魏武之后”“能言人之所不 敢言”的代表作。全诗将贪残暴虐的老鼠拟人化,并赋之以贪官污吏的本质特征,揭露尖锐深刻,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贪官污吏的憎恶之情。 
  “官仓老鼠大如斗”一句,落笔不凡地勾画出官仓鼠那令人鄙弃的外观形象 。“大如斗”三字用夸张 的手法从形体上写出了官仓鼠的大而且肥,以致超出常态,这就含蓄地透露出官仓鼠为害时日已深,所耗民脂民膏之多。 
  次句“见人开仓亦不走 ”,是从心理的角度来刻 写官仓鼠有恃无恐的内心世界。鼠类虽为害甚烈,但却素以胆小著称。这官仓鼠不仅身形一反鼠类形体之常态 ,就连心理也与一般鼠类迥然不同。在心理上、 胆量上,它是旁若无人、肆无忌惮的 ,“见人开仓亦 不走 ”。这就含蓄地揭示出统治阶级所谓惩治贪官污 吏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养奸遗患才是问题的实质。三句“健儿无粮百姓饥 ”,则是从官仓鼠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方面来侧面描绘其可憎的形象 。 官仓鼠肆无忌惮、横行无阻,饱食终日,以致养得体“大如斗”,而下层百姓的代表者士兵与农民却食不果腹,骨瘦如柴,面有菜色。这一句实际上是用对比的手法把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一下子齐置于读者面前,具有警策视听的威力。 
  结句“谁遣朝朝入君口”,是一句发人深思的严厉质问,“谁”字虽以质问口气道出,但其实指性是非常明确的。让官仓鼠有恃无恐、横行仓廪的,不正是那些养“鼠”以谋私利的上层封建统治集团吗? 
  这首诗在感情上无比激愤、强烈,但在含意上却又含蓄深沉、颇具新意。诗人以老鼠来比喻贪官污吏和剥削者,其讨恶之情跃然可见。然而,曹邺如果仅仅把笔锋停留于此,那这首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