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宏图 >

第361部分

日月宏图-第361部分

小说: 日月宏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地区,所以在条约的谈判中,欧洲国家不分敌我的站在了一起,甚至连葡萄牙都没有明确支持大明帝国,最终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妥协、交易之后,各国商定,以如今欧洲拥有最强海上力量的荷兰为基准,限定只有英格兰和法兰西两国获得相同的吨位,而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等国只能获得相当于荷兰军舰吨位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而大明则仍旧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最终限定,大西洋舰队的吨位不得超过全欧海军的三分之一,饶是如此,这仍然是大西洋上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

    而在地中海方向,欧洲各国对大明帝国的限制则更大,毕竟这里直面欧洲的腹地,而且是欧洲各国未来的主要开拓区域,为此甚至把不是地中海沿岸国家的瑞典、英格兰等国拉了进来,最终让大明帝国的海军仅仅与地中海最强的法兰西舰队吨位相当。

    至此,与大明帝国的谈判就宣告结束了,但是欧洲国家却吵翻天,因为他们之间还有更详细的条约,比如在北海、波罗的海等海域的限定,有前面的条约做基准,又有教廷从中协调,这些海域的军备限制条约并不难达成,关键是陆地之上。

    各国都明白,如果不趁着这个大航海、大开拓的好时机进行征服,再过三十年,或许地球上的所有利益都会被瓜分殆尽,但是想要进行开拓,就得在陆地上实现和解,最起码要实现停战,否则就会被牵扯大量的精力,但是陆地是各国的根本,就是本土之所在,千百年来争斗不休,陈芝麻烂谷子的破账怎么也算不清楚,最先不满陆地谈判的是荷兰,因为法兰西和西班牙都想吞并它,而详细谈判下去,各国又要面对海上侏儒、陆地霸主的瑞典帝国的威胁,无奈之下,荷兰最先提出,要把大明帝国这个局外人请进来,公平的进行调停和谈判。

    原本这只是荷兰使臣柯恩德的气愤之言,但是各国都有私心,更有人想搅局,最终竟然真的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把忙里偷闲去游玩狩猎的孙东符给请了回来。

    孙东符却是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一遭,事实上,其父亲孙伯纶也没有预料到,所以完全不存在预案,谨慎的郑森提出拒绝欧洲人的建议,作壁上观,但是孙东符考量了各方情报和态势之中,果断决定,不仅要参与而且要深入参与。

    作为孙伯纶的长子和已经确定的继承人,孙东符非常清楚而且支持父亲的帝国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利用欧洲人的力量,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征服俄罗斯等四个国家,既解除大明帝国在陆地上仅剩的一些威胁,还能把南亚、西亚等富庶地区收入囊中,但是这个帝国战略有一个缺点,或者说是隐患,如果一个不慎,欧洲可能会联合在一起,成为威胁大明霸主地位的势力,至少根据孙东符的了解,英格兰和荷兰这类新兴资产阶级国家没有什么无法解决的血海深仇,而宗教更是促成联合的积极因素。

    如今一个介入欧洲国家间的机会摆在面前,向来以大胆著称的孙东符,如何会放弃呢?

    孙东符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果断坐上了调停者的宝座,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震惊了所有人,那就是成立一个由此次瓜分盛宴与会者组成了一个国际组织,虽然孙东符竭力想要促成了一个类似于后世联合国一样的大联盟,但是最终形成的却是一个松散的国家联合组织,事实证明,这个国联组织没有解决任何争端的能力,只是为其成员国提供一个吵架的场所,然而,对于欧洲国家们来说,这就足够了,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永久的吵架场所,在他们看来,吵架总比赤膊上阵要好的多。

    然而,在孙东符坚持下,国联组织还有确定了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是承认成员国的国家主权,第二便是所有的争端都必须在大明帝国参与且制定的框架下解决。

    两个原则中,前一个彻底杜绝了欧洲形成了一个超大国家,使得不会形成类似于大明的超级帝国,而第二个则是从法理上确定了大明世界霸主的地位。

    有了吵架的场所还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所有人都知道,欧洲国家的争端包含了领地、宗教、贸易、王权继承、民族都诸多因素,就是一团乱麻,而且是快刀斩不断的乱麻,孙东符根本没有能力调解,事实上,他也不想调解,孙东符提出的方案很简单,简单的概括就是把所有的争端都搁置下来,留给以后解决。

    搁置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让争夺的区域变成非军事区,让某些民族和地区自治,甚至直接交给国联托管,或者索性签署有时限性的停战条约。

    这些明显包藏祸心的方案被欧洲人一一接受,他们实在不愿意放弃这个改变国运的时代,而且都把心思放在了未来,各国的想法都差不多,这个大开拓大征服的时代至少会持续四十年,四十年的时间足够一个国家强势崛起,那个时候,现在的敌人还是未来的对手吗?

    一直到这个时候,所有的谈判才宣告结束,瓜分世界的大幕算是正式的拉开了。

    而在大明本土的孙伯纶是在四个月后才接到来自欧洲的汇报,对于孙东符在欧洲的工作深表满意,特别是国联和调停事务更是感到惊喜,虽然由郑森主笔的报告之中,极力的淡化英格兰人在调停过程中对孙东符的影响,但是孙伯纶还是敏锐的察觉到,孙东符的在调停欧洲各国关系的做派,具有浓郁的英格兰风格,那是一种欧洲搅屎棍的自我修养。

    当然,孙伯纶不会有这类言论去评价立下大功的儿子,孙伯纶将这类手段称之为离岸平衡手。

    里斯本会议历时四个月,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崇祯三十年了,孙东符的环球舰队再次起航,带上瑞典国王的继承人卡尔古斯塔夫,先后对欧洲各个主要国家进行访问,而访问的最后一站则是瑞典,孙东符在瑞典呆了两个月,舰队再次起航,跨过大西洋,带着英格兰、荷兰、法兰西、西班牙和瑞典的官员,沿着美洲海岸线南下,一路接收这几个国家在美洲的海外领地,因为事情繁琐,且有反复,所以原定的归国计划延缓了半年,预计会在崇祯三十年末赶到天津,完成这次的环球航行。

    而里斯本会议的结果早就传回国内,通过报刊等手段,在大明国内和海外领地传扬开来,读书人认定世子孙东符拥有舌战群儒的豪迈,里斯本会议之上的表现尽显合纵连横之谋略,而商贾们则感念世子为他们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无论陆军还是海军,都为接下来战争而秘密筹划,可以说,世子尚在海外,而其威望已经到达了顶峰。

    南京,城外茅庐。

    黄道周一身宝蓝道袍,坐在蒲团之上,闭目养神,静心阅读几本从南京大图书馆借来的善本,不时啧啧称奇。

    如今已经是崇祯三十年的六月,江南历经一年半的时间,早就已经平定了,当初代表清流与东林、复社之流对抗的大儒高士渐渐有了归属,诸如刘宗周这类被天启朝称之为‘千秋节气,一代完人’的官员,顺应潮流,陆陆续续进入督察院之中,一开始还以为是秦王对清流们的收买,但是随着山东、陕西等几个贪污窝案被督察院拿下,人们才发现,刘宗周执掌的督察院真的是掌握了实权,开始涤荡官场风气了。

    而已黄道周和柳如是为代表,则是选择了隐退,相对于已经出家不理俗事的河东君,黄道周只能算是半隐退,其不仅与江南儒生大家颇有来往,更是再立文社,创办报刊士林报,以笔墨为刀剑,鞭辟时事,矫正士风,砥砺气节。

    “老爷,到了早膳的时间了。”一个老仆走上前,端着食盒,低声说道。

    “黄福啊,如今国朝新政,你也不是奴仆了,勿要再以老爷相称了。”黄道周起身,提醒道。

    黄福低下头,强忍着没有下跪,低声说:“老爷,老奴叫了四十五年老爷了,实在是改不过来了。”

    黄道周一面在盆中洗手,一面说道:“哎,是啊,习惯成自然,改是改不了了,日后你把我家雇佣你的契书贴身带着吧,若遇到官府纠察,也好有个证明。”

    “夫人吩咐过的,老奴贴身带着呢。”黄福把食盒中的菜品一一摆在桌子上,然后又郑重的摆在桌上一个夹子,里面夹着几份报刊。

    吃早餐外加看报纸,已经成了明国官绅的新风尚,莫要说黄道周,便是当今天子也是如此,黄道周的尤其喜欢这个安静的时刻。

    “今日如此多的报刊呀?”黄道周问道。

    黄福解释道:“回老爷的话,今日是月中,许多半月刊在今日发售。”

    “光阴似箭呀。”黄道周感叹了一声,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细看报纸,如今大明的报业极为兴盛,时政、经济乃至戏曲杂说的报刊比比皆是,曾为高官的黄道周则喜欢看京城和海外领地的报纸,多是关于时政的消息。

    忽然,一篇在吕宋发售的海外报纸引发了黄道周的兴趣,他看着看着,眉头皱了起来,忽然把筷子摔在了桌子上,怒不可遏的骂道:“大逆不道!”

    说着,黄道周已经起身,拿着报纸在屋内走来走去,大声说道:“海外臣民竟然已经悖逆到了这个地步,公然议论改朝换代之事,实在是该死!秦王世子纵然于国有大功,却也是应尽之义,若功高于国,便可谋朝篡位,纲常何在,法统何存!”

    黄福低着头,没有说话,这些报刊他送来前就已经看过了,实际上,黄道周手里这份报纸是某位今年落榜的士子托他送到黄道周面前的,上面的内容很简单,高度颂扬了孙东符在里斯本为大明做出的贡献,这本没有什么,最近一个月来,海内海外的报纸都是在传扬这件事,但是最后的结论却是惊天动地,其言秦王父子于国大功,已经远超大明太祖朱元璋,应该再立新朝,以嘉其功!

    “看来老夫不能在此蹉跎,少不得出山,匡扶社稷了!”黄道周忽然说道。

    黄福听得这话,心中激荡,心道自家老爷虽然年迈,却仍旧是胸有豪气!若有老爷出山,谏言秦王和天子,定然是纲常永续,社稷无恙!

第502章 章二二 杀人诛心() 
黄道周向来是个敢想敢干的主儿,如今心中激荡着为国请命的情怀,更是一刻也等不得,当即起身,前往了南京城中的家中,他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想要匡扶社稷,不能以一介儒生身份,必须成为当朝大员,说话才有分量。

    然而,当他在南京书社的集会上表达了这个想法之后,没有像以往那样得到那些同年、好友或者后进书生的支持,反响者寥寥,黄道周不明所以,忙私下找到朋友了解其中真意,但是无论以前交情如何,那些为官的熟识之人全都拒绝了他的拜访,幸好老友刘宗周的弟子黄宗羲执掌国子监,听闻之后,前来拜访,否则黄道周都不知道如何收场。

    如今的国子监地位不如从前了,秦王开班陆军讲武堂算是掀起了各种学堂的新风尚,如今大明各种国办学堂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国子监已经变成了一个专门做学问的地方,打交道最多的衙门是图书馆和博物馆,若论文风鼎盛,天下谁能比得上江南,当黄宗羲提出把国子监迁移到南京的时候,立刻得到了天子和秦王的准许,其中天子最为支持,毕竟他早就厌烦了儒生在经筵之上的夸夸其谈。

    黄宗羲以私人身份拜访了黄道周,在黄道周表明有入朝为官,且要明确介入皇权之争的意图之后,黄宗羲第一个想法便是后悔,他听到的消息可不是这个,他以为黄道周是不甘寂寞,想要出山讲学论道,若是真有此意,自己这个国子监祭酒的位置让出来也是可以的,但是不曾想,黄道周这个古稀老人,竟然还有如此宏图大志。

    震惊之余,黄宗羲私心却是想着明哲保身,万万不可卷入这个漩涡之中,对于皇权之争,黄宗羲根本不想参与,虽然他的老师刘宗周如今掌了督察院,但是如今朝廷的政治形势很微妙,所有人都知道,秦王想要皇位,那是唾手可得,谁也挡不住,这种形势上,何必飞蛾扑火呢?保持如今这个局面,就很好了!

    “老先生,如今国朝新政,入朝为官,已有定制,并非以往那般随性了。”黄宗羲想了又想,他不准备和黄道周辩道,他自认为不是黄道周的对手,索性让其当不成官,如今朝廷额局面,只要进不了京,最多也就在报纸上发发牢骚罢了。

    黄道周似有准备,轻咳一声说:“老夫听说,虽有新政,仍有论名望、才学选任官吏的呀。”

    黄宗羲微微一愣,若从江南,更精确的说,从江南士林这方面来看,论名望和才学,没几个能超过黄道周的,若是按照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