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16部分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16部分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君说:“在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的问题上,事情无大小之分,法律要是不确立,该处罚的不处罚,即便有十个左氏这样的地区也没有什么好处。法律要是能确立,该处罚的一定处罚,即使失去十个左氏也没有什么害处。”    
    


待人智谋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2)

    这个故事与商鞅以赏立信的故事类似,虽然使用的手段不同,但却异曲同工,都达到了既定的目的。    
    有时候,如果简单地根据条文和规章来执行赏罚,就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用智谋来辅助。    
    赏罚的大胸怀也是一种大智慧,也就是把赏罚的对象分成三六九等不同对待,在区分的时候,要清醒认识到所依据的标准。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大封功臣,萧何地位最高,有人对此有异议,刘邦反驳说:“在打猎时,追捕野兽兔子的,是猎狗;但发现兽兔的踪迹,指使猎狗追捕的,却是猎人。你们只能捕杀野兽,功绩如同猎狗。而萧何能发现野兽踪迹,指使猎狗去追捕,功绩如同猎人。”    
    司马迁在为萧何作传时,也十分中肯地评论说:“萧何严守律法,为民生疾苦着想,依法从事,在建立汉朝的功臣中,功绩地位居群臣之首。”    
    这种从大处着眼的原则,是以赏罚来引导人所必需的,因此也是赏罚分明中所不可或缺的一条。    
    赏罚的示范作用    
    赏与罚如果得当,便会起积极的作用,如果不能得当,反而还会坏事。一部分人可以从另一部分已得了赏或罚的人身上照见自己将来的命运。如果预见到自己将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一般都不会认命静等,而会采取某种相应的行动了。    
    有赏罚的过程中,赏与罚其意不仅仅在彼赏罚的人,他还要通过这些对那些未彼赏罚的人施加他所需要的影响。可以说,赏与罚在此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了。    
    刘邦打下天下之后,先封了二十几位功臣,其余的人日夜争功,刘邦也决定不了如何封赏才好。一次,他在洛阳南宫远远望见众位将领三三两两地坐在沙土地上,有的相对窃窃私语,有的按着剑大喊大叫。他问留侯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    
    张良恭恭敬敬地回答说:“他们在谋划造反。”    
    刘邦大吃一惊:“为什么?”    
    “您从平民起家,凭借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您做了天子,而您所封的都是您的旧交,所杀的都是您平时恨的人,所以他们聚在一起想谋反。”    
    汉高祖马上感到问题很严重,说:“怎么办好呢?”张良说:“您平素最憎恨、群臣也都知道您最憎恨的人,是谁呢?”汉高祖说:“雍齿曾经使我屡次受窘,我早就想杀了他。”    
    张良说:“现在赶快封雍齿,群臣就人人心情稳定了。”于是就封雍齿做什方侯。将领们都为这件事感到高兴,说:“象雍齿这样的人尚且能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更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顿时安定下来。    
    实际上,众位将领所讲的,未必一定是要谋反的话,如果是果真是谋反的话,张良又为什么在皇帝问他以后才说呢?只是因为皇帝刚刚得到天下,屡次根据自己的爱憎来施行赏罚,群臣常常有失望、怨恨和自危之心,所以张良乘着这件事献纳忠言,来了个极端的办法,选出了大家都最讨厌的部下雍齿。    
    雍齿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因为他看来是最应受诛罚的人物,而张良却出乎意料地要刘邦封赏。这样一来,大家都放下了心,因为大家都预料自己决不会比雍齿差。    
    刘邦封赏雍齿作为安定人心的应急之举,固然有其作用,但却未必能够公平,也未必能够有长远的考虑。而从长远来看,公平原则应是行赏用罚不可或缺的,不能从一已之私出发,而是以天下为念,这将对对天下英雄更久远的示范作用。    
    


待人智谋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3)

    宋朝时,有一大臣应擢升,太祖却一向对这个人讨厌,执意不批。赵普再三请求,太祖就是不允,生气地说:“我就是不提拔他们,你能把我怎么样?”    
    赵普说:“以刑罚恶,以赏奖功,古今皆然。再说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赏,难道能用一个人的喜怒来决定刑赏吗?”    
    同样的争论也曾经发生在李世民与其叔父李神通之间。    
    李氏灭隋兴唐后,李世民登基,封赏有功之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受到了重用,被视耿股肱之臣。这引起了许多旧部的不满。其中他的叔父李神通最为不悦。    
    淮安王李神通对李世民说:“我起兵关西,最先拥戴高祖。如今,连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人都位居我上,我是李氏家族的长辈,这让我怎么能够服气?”    
    李神通此言一出,立刻得到反响。那些没有得到升迁的秦王府的旧人,也纷纷抱怨起来。    
    李世民对李神通说:“叔父是我的至亲,我非常尊重您。但您虽首倡义军,却无功于国家。起兵是为了避患,您先在山东全军覆没,后在刘黑闼作战时望风而逃。如果没有房玄龄等的辅佐,我早就被敌人打败了。我不能因为您是我的叔父,就把您和开国元勋同功论赏。”    
    李神通面红耳赤,闭口无言。李世民又说:“为政之道,只有无私才能让天下人心服。行赏只能按功而论,任用有用之才。秦王府的人虽是我的旧部,但有的人却缺德少才,只会空发怨言,这哪是治国安邦的大计呢?”    
    听了李世民的一番言辞,众将心悦诚服,纷纷说:“陛下如此大公无私,对至亲的叔父和旧部没有一点私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一点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唯有尽力报效国家了。”    
    赏罚都不一定要直接施到每个人身上,而是用杀一儆百和示范的作用来向大家昭示一种好恶倾向,来取得要达到的效果。    
    有一次,齐桓公担忧地对管仲说:“大夫们多数都是兼并财产而不肯分出一点,宁使五谷在库中腐败却不肯散发给贫苦百姓。”    
    管仲说:“请您下令召城阳大夫来问罪。”    
    桓公问:“这是为什么?”管仲说:“城阳大夫的庞妾穿着华丽服装,连家里养的鹅和骛都吃稻米。他的家里经常敲钟鼓,吹笙号,大摆宴席,而同姓的兄弟无衣以御寒,无食以果腹,这样的人让他在其位置上尽忠于国家可能吗?”    
    齐桓公听后就召来城阳大夫,摘了他的官帽,命令封闭他的大门,不得随意出走。    
    那些受封赏的官宦之家见此情景后,立即争先恐后发放积存的粮食,送给远亲近邻。还有的功臣之家广纳城中贫病、孤苦和不能自力的穷人,分给他们救济粮。从此后,国中没有饥饿的百姓。    
    


待人智谋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4)

    即夺取了上面对城阳大夫的庞幸,又劝得功臣施粮于百姓,管仲的只语片言,给齐国带来莫大利益。    
    粮食价格下跌了,齐桓公深恐余粮流到其它请侯国,想为本国百姓贮藏些粮食,又来向管仲问计策。管仲说:“今天我从市中心路过,见到新建成的两家大粮仓,请您以壁玉来招聘他们当官。”    
    齐桓公听完管仲的话,明白了其中道理。于是以贮粮有功的名义聘两家主人出来作官。国中百姓得知,纷纷建造粮仓仿效,每家藏了尽可能多的粮食。    
    重赏不如用严罚    
    在赏罚的运用中,赏与罚的作用各有其侧重。赏是用人的激励机制,而罚则是纠正机制。    
    春秋末期,鲁国国都北边的一片森林着火,正巧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快要危及国都。国君鲁哀公亲自救火,但他旁边只有几名随从,其它人都去追赶被火逼出来的野兽,却不去救火。    
    鲁哀公很生气,把孔子召来问计。    
    孔子说:“那些追赶野兽的人又快活又不受处罚,而救火的人又劳苦又没有奖赏,这就是救火的人少的原因。”    
    鲁哀公说:“你的意见很好,应该赏罚分明。”    
    孔子说:“现在是危急时刻,来不及去赏救火的人,再说,凡是救了火的人都要奖赏,国家的花费就很大,您只要用刑罚就管事。”    
    鲁哀公下令说:“不救火的人,与战争中投降叛逃者同罪;追赶野兽的,与擅入禁地的同罪。”这道命令颁布后,火很快就被扑灭了。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如果要引导别人自觉体现价值,为事业奋斗尽力,用赏是最好的方法;但是要以法制短,让犯错误的人从错误的方向上改变过来,就要用各种管理制度、法规、法令去直接或间接进行制裁,这也是制短的有效措施,因为罚对人的威慑力要比赏的作用强得多。    
    宋朝贾似道做宰相时,临安城中失火,可是驻扎在城里的将领组织不力,没有全力扑救。贾似追当时正在葛岭,同临安相距二十里。报告的人络绎不绝。贾似道不慌不忙地说:“火接近太庙再报。”    
    不久报告的人说:“火快烧到太庙。”贾似道乘坐轻便的小轿,四个武士保护着,一会儿功夫就到了太庙。    
    他下令把驻军的几位主将召来,厉声说:“如果火要是烧到了太庙,我就把你们全斩了。”    
    将领们一听,带领手下迅速扑灭了大火。贾似道虽然喜欢弄权,但他的命令下达后能够让将领马上执行,其才能也不能不让人感到佩服。    
    赏与罚的后果对人来说是不对等的。    
    有经济学家发现,人最在乎已经得到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收别人的钱时可以少收一角,但是在付给别人钱时却不愿意多给一分;有人可以对10000元的奖金无动于衷,但是对于2000元的工资却看得很重;有人可以花100元去打官司讨回自己的一元钱,却不愿意花100元的成本去挣别人的101元钱。    
    从上述现象我们也可以发现赏罚的一个规律:从一个人那儿罚没100元钱带给他的痛苦,远远大于赏赐给他100元钱的快乐。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要纠正一个人的错误行为,用罚要用用赏更有效。    
    在中国北方,流传着一个“鸣镝射马”的著名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汉王朝初期的漠北草原。当时,匈奴部落的酋长叫头曼,前妻生子冒顿。后来,头曼所宠爱的后妻阏氏,又生了个小儿子,头曼想把他立为太子,就派冒顿到月氏王国(甘肃张掖)当人质。等冒顿去了之后,头曼发兵猛攻月氏,希望月氏王把人质杀掉。    
    冒顿察觉到老爹的诡计,立刻夺得一匹好马逃了回来。老爹有点懊悔,同时并认为儿子很有胆识,于是分给他一万名部众。    
    


待人智谋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5)

    冒顿却自有主张,不久就发明一种发射时能发声的响箭——鸣镝,他命令随从说:“注意鸣镝,鸣镝所向,你们一齐射。”    
    打猎时,冒顿鸣镝射向鸟兽,有未跟着射的随从,立即斩首。冒顿又用箭射自己的战马,有的随从一看是单于的战马,有所迟疑,结果全被斩首。过了一些时候,冒顿用响箭射他自己的妻子,随从中又有不敢跟射的,也立即杀掉。    
    最后,冒顿射父亲的坐骑,随从都不敢再不跟射。冒顿知道已训练成功,于是把鸣镝射向他的父亲,乱箭随之,把老单于射成了刺猬。冒顿把他的继母与弟弟杀掉,宣称自己是“单于”(匈奴语“元首”),建立匈奴汗国。    
    如果说,冒顿单于这种罚法过于残忍的话,那么下面这个案例则更象“软刀子杀人”,更注重从心理上加重罚的力度。    
    有一个老板发现某位员工不称职的话,不是立即炒他的鱿鱼,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宣布给他涨两级工资。    
    等到下个月快发工资的时候,他会宣布把刚刚涨工资的那个人炒掉。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如果我上个月炒了他,他可能不会惋惜那份挣2000元的工作,可是这个月他就会因为失去一份3500元的工作而懊悔莫及。”    
    害群之马不可留    
    “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关键在于赏罚不仅要分明,更要据实进行以示公正,才能起到聚集贤人和驱除害群之马的效果。    
    远古的时候,轩辕黄帝要到具茨山去寻找一位叫大隗的“完人”,向他请教治理天下的良策。出发前,黄帝请了一些老人做向导和随从。可是,当他们行至襄城郊外时,还是迷了路,绕来绕去总是找不到出路。    
    黄帝一行正在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