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2部分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2部分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都顺当,位势不对就什么也做不成。你们的方法和我家相同,为何结果又和我不一样呢?”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2)

    孟家父子迷惑地摇头。施老接着说:“这是因为我们两家所选的地方不同的缘故,绝不是行动上有什么差错。天下之事没有固定的规矩,也永远没有不变的是非。从前需要的,也许今天弃而不用;今天弃掉的也许以后仍然需要。这种用或是不用,是没有对与错的分别的。顺应时势寻找良机,是不可缺少的智慧。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即便你们象孔子一样渊博多才,象姜子牙一样足智多谋,又怎能不四处碰壁呢?”    
    孟氏父子恍然大悟,脸上的怒气一扫而光,诚恳地说:“我们全都明白了!”    
    施、孟两家的不同遭遇,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更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人们在选择自己的立足之地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切不可轻信别人,或凭主观想象,莽撞从事。    
    知非不处 远祸全身    
    魏晋南北朝时,王子萧子良和范缜发生了一次争论。    
    萧子良是虔诚的佛教徒,他认为人生命运是三世因果注定。他问范缜:“你不相信因果,那么为何有人富贵一生,却有人满腹才华却终生不得施展以致于潦倒一生,默默无名?”    
    范缜答说:“不同的人生其实就像同枝并蒂的花朵,风儿一吹,有一些花飘在花瓶里供人观赏,另一些花却运气不佳飘到粪坑中,前者是王子你,后者就是在下。”    
    与随风而落的花儿相比,人都有选择环境的自由,但结局却有天壤之别,原因之一就是有人对生活缺乏真切的认识,对即将面临的处境掉以轻心,置身于其中而不知;而有人却能知非不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远离可能惹火烧身的环境。    
    人们不会对一个平庸之人有过多要求,因为他平庸,相反的,对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便肯托付重任于他,对他寄托很大期望,这一类的人,愈是本领大,也就愈会给自己招来一些艰巨的任务,做得好便罢,稍一不慎就大祸临头了。    
    所以,即便自己完成了别人完成不了的事情,也不要自矜自夸,而要尽量淡化自己的作用,免受别人的攻击。    
    明太祖朱元璋曾召中山王徐达一起喝酒,朱元璋不了试探徐达,一个劲地敬酒。    
    徐达不敢推辞,一直喝到深夜,醉得大睡不醒。朱元璋让内侍把他送到旧宫去睡觉。旧宫是明朝建立前朱无璋称吴王时居住的地方。半夜里,徐达的酒醒了,问周围人自己睡什么地方,内侍说:“这是旧宫。”    
    徐达马上起身,快步走到宫殿的台阶下,面向北面拜了两拜,又磕了三次头,才出宫。    
    朱元璋听说这件事以后,对徐达的表现十分高兴。    
    在很大程度上,徐达并非不明白知非不处的道理,其最后的命运悲剧是由朱元璋的猜疑性格造成,具有某种必然性,要想摆脱必然受到各种限制。那么更多的人则是在能够主动避免危险的情况下,执迷不悟,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宋宁宗时的丞相韩侂胄做南海尉时,曾请一位儒生做馆客,此人很有才华,但不久就离开了。    
    韩侂胄当了丞相,掌握国家大权后,非常想念他。有一天,这个儒生忽然来了,韩侂胄非常高兴,请他留在家里。    
    一天,夜深人静时,韩侂胄请儒生饮酒时,请教他:“我才学疏浅而掌握了国家大权,您有什么指教吗?”    
    儒生叹息说:“您现在危险得像是架在树枝上的鸟蛋一样,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3)

    韩听后惊奇地问为什么。儒生答:“这不难理解。宫中立皇后时,您不同意,皇后很怨恨您;宫中立太子时,您又不同意,太子也对您怀恨在心;您当政后,朱熹、彭龟年、赵汝愚等名士被逐出朝廷的不计其数,士大夫们也因此而怨恨您;现在同金人打仗,军队牺牲很大,三军也怨恨您;边境的百姓不时地被掠夺和杀害,四海之内的百姓都怨恨您。这样四面树敌,您怎么能免祸全身呢?”    
    韩侂胄沉默了许久说:“你能教我怎么办吗?”    
    儒生再三推辞,韩坚持追问,他才说:“只有一个办法,只怕您不愿采纳。现在皇上重病在身,无意于国家政事,如果摆出尧、舜、禹禅让的家法,请皇上让贤给太子即位,太子对您会由怨恨而转为感谢。这时皇后退而为皇太后,即使怨恨您也没有权了。以后,您可以辅佐新皇帝,一切从头开始。对从前被贬的诸贤士,已死去的增加抚恤,还活着的召回给予提升,同时派遣使者去聘请贤德的人来执政,对外也要消除积怨,使边境平安无事。您还可以优厚地犒劳军人,抚恤牺牲的将士,免去各种无名的赋税,解决好种种矛盾,使全国百姓休养生息。然后在此基础上,您选择一位知名的贤士,把丞相之位让给他,自己请求告老还乡,邀游于青山绿水之间,如此,您最后就能转危为安,变祸为福。”    
    韩侂胄听他讲的有道理,但犹豫不决,想留下儒生做自己的顾问,可他坚持要告辞而去。儒生走后不久,韩侂胄果然四面受敌,被砍了头。    
    有明智通达的人对自己的危险提出忠告,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可是自己却不能听从,也不能从中得到教益,真是太可惜了。    
    陈瓘在通州的时候,张商英当了宰相,想引荐陈瓘来辅佐他。于是他要新设置的政典局发下公文,索取陈瓘所著的《尊尧集》,并且由政典局启用陈瓘。陈瓘把书缮写好,却没有上缴。    
    通州郡又拿着政典局的公文来催促。陈瓘就将书用奏折的形式进献,外面用黄帕封好,送到政典局,要求他们在皇帝面前开拆。有入说陈瓘应当直接将书送到政典局就可以了,何必进献皇上?    
    陈瓘说:“我恨不得将书直接送到皇上手中,请皇上批阅。怎么能把书给他们呢?他张商英身为宰相,办什么事,不通过三省去公办,却增设机构,任用官员。如果什么事都通过私人的途径去办,人们必然会怀疑嫉妒。恐怕《尊尧集》到了他那里,他的地位已经动摇了。我现在避之唯恐不及,更何况将书送去呢?”    
    不久,事情真象陈瓘所说的那样,张商英被罢黜,陈瓘被任命为台州知州。有人指责陈瓘私自送书给张商英,想让张商英实行他的政见,经过调查后才真相大白。    
    与世沉浮 顺水行舟    
    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根据所面临的情况做出反应,进行自我保护。正是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保证了动物的生存。刺猬身体能缩成一团,鸷鸟能趴在地上一动不动,麝遇敌能断脐香脱逃,蟒蛇能把自己的伤口显示给对手,这都是十分高杆的自保招数。    
    智慧不如人类的动物尚且能够做到这一点,面临情势更加复杂的社会,更应从中受到启发。    
    人要做一个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舍身取义的莽汉。在周围人都沉醉不醒的情况下,不怕危险,自持孤高以殉其节的态度当然很了不起,不过,如果还想实现自己志向的话,不可独醒也可以算避免灾祸的一种生活准则。    
    晋时嵇康跟随隐士孙登在山林问遨游了三年,嵇康向他请教问题,他从来不回答。将要分别时,嵇康对他说:“先生,您难道在最后分别时也无话可说吗?”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4)

    孙登于是说:“你认识火吗?它生来就有亮光,如果不用,那就浪费了它!人的才能就象暗夜的火光一样,如果不用,也会浪费殆尽!保存火光的关键在于免遭外部的风雨,发挥才能的关键在于顺应外界的事物,有十分清醒的见识,只有这样才能长久。我看你不随流俗,刚有余而韧性不足,才气多而见识太浅,在当今世上恐怕很难有所作为!”    
    不出孙登所料,嵇康也世后一直没有被朝廷任用,最后竟然因吕安事件牵连入狱,被司马氏杀害了。    
    古人说:“诽谤不实之词太多了,金子也会被熔化。羽毛数量多了,也能把船压沉。尘土多了,同样能把车轴压断。不实之词太多了,能把人的名声搞臭。”    
    因此,老子李耳要去西域时,提前换上胡人的装束,大禹路过裸人国时,就主动脱下衣服,孔尼与武人交朋友时,就比试射猎。散宜生为了达到目的,也曾行贿,更有仲雍为了自保,剪掉头发,裸体纹身。    
    有人见到这些例子就会说,原来圣贤的智慧也有用尽的时候。但事实上,这不表明圣贤黔驴技穷了,而是说明他们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能够灵活多变地顺水行舟,用以自保实现更大的理想。    
    唐中宗神龙元年,武则天身患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密商要杀掉张易之和张昌宗,逼退武则天。姚崇当时任灵武道大总管,从屯兵之处来到京城,就参与了这件事。    
    事成之后,武则天被迫禅位,迁回上阳宫。张柬之、恒彦范、崔玄、袁恕己、敬晖被赐封郡公,纷纷弹冠相庆,姚崇被封为梁县侯,但他却痛哭流涕。    
    张柬之等人问他:“现在哪里是哭的时候?你不怕因此受处分吗!”姚崇说:“我参与了讨伐叛逆,算不上有功。然而想到我曾长期事奉武后,这样做是背叛旧主啊!作为人臣无法保持始终如一的节操,我怎么能不哭呢?即使是因此而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实际上,姚崇之所以哭,是因为知道武三思还在朝中,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总有一天会有反复。果不出他所料,后来武三思与韦后专权,张柬之等人纷纷被害,只有姚崇幸免。    
    与此相对似的一个故事是董卓被杀后,百姓欢呼歌舞,只有蔡邕动心叹息,结果被杀。两件事看似一样,祸福却相反,姚崇打出的是一片公心的招牌,痛哭流涕是免遭人反攻和清算的权术;而蔡邕却不懂得掩饰私心,哭是感恩之情的真实流露,难免被当成杀一儆百的靶子。    
    故意自污 避免猜疑    
    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这是无数功臣名将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换来的教训,因而也更具有借鉴意义。    
    秦始皇命大将王剪做元帅,统兵六十万讨伐楚国。临行前的酒宴上,王剪向秦始皇请求许多良田美宅,始皇说:“将军你放心去吧,难道还担心受穷吗?”    
    王剪说:“我做大王的将军,即使有功可能也封不了侯,所以趁着大王赏我酒饭时,我也及时请求赏我园地,做为子孙后代的家业。”秦始皇大笑起来。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5)

    王剪到了潼关,五次派子弟返回长安请求田地。有位亲信见此情景,不解地问他:“王将军您要求田园也太着急了吧?”王剪说:“不,秦王的为人我很清楚,他很不信任下属。现在把全部军队委任给我一人,我如果不多多请求要田宅,使自己地位巩固,难道还等着秦王猜忌我吗?”    
    其实心胸狭隘不信任大臣的又何止秦始皇一人呢。即使是以大气宽弘知人善任而著称的汉高祖刘邦,也难脱类似的情结。“伴君如伴虎”,一旦部属位高权重的时候,还是会不放心,因此,随时表示忠诚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对人性的分析充分发挥自防之道。    
    萧何是刘邦的老同乡,足智多谋又忠心耿耿,刘邦视萧何为左右手。他曾经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吾不如萧何。”    
    西汉三年时,刘邦与项羽的军队相持在京索间,任用萧何主持关中之事。刘邦几次派使者慰劳萧何,萧何十分感动。    
    但是他的门客鲍生告诉萧何说:“现在皇上在外风餐露宿,却屡次派人慰问在关中的您,您以为是关心您吗?这是怀疑您呀!不如让您的弟弟和子孙中能当兵的,全到军队来,解除他的疑虑。”    
    萧何采纳了他的计策,刘邦大喜。    
    不久,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要了韩信的命。刘邦听到诛杀韩信后,派使者任萧何为相国,同时加封五千户,派五百士兵及一名都尉做为相国的侍卫。诸位官员都来祝贺,唯独召平忧心忡忡地对他说:“虽人祝贺,我却要表示同情,因为您就要大祸临头了。皇上在外奔波,而您守在京城,没有冲锋陷阵,没有任何危险,却加封晋级,设置卫队,这难道正常吗?韩信起来造反,皇上对您也产生了怀疑,希望您把皇帝的赏封让出,不要接受,把全部家财用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