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6部分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6部分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文公用大规模的阅兵来表示礼仪之威严,设置执法官来管理官员。这样一来,人民开始习惯于服从命令,不再有疑虑,这时才使用他们。城濮一战,迫使楚国撤兵谷邑,解了宋国之围,一战而称霸诸侯。    
    时机的到来,时间极为短促,明智之人,总是无机则造机,有机则乘机,见机则借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蠢人则不然,即使机在鼻子底下,他也看不见,抓不住,眼睁睁地让良机付之东流,却要硬着头皮往南墙上撞。    
    时机有三种:一是事机,二是势机,三是情机。    
    当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可能会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时,就需要找到变化的关键点,这就是事机;当形势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可能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时,就应马上拿出克敌制胜的办法,这是势机;当人心向背正在发生变化,就要找到其中对自己有利的转变点,这是情机。    
    无论是事机、势机还是情机,多是在事态的自然演化中,随着参与者的互动而出现的。张绣打曹操就是一例。    
    曹操征伐张绣,有一天突然率兵撤退。张绣大喜,亲自带兵追击曹操。谋士贾诩对张绣说:“不要去追,追的话肯定要吃败仗。”张绣不听贾诩的意见,领兵前进与曹操交战,结果大败而归。    
    贾诩见张绣吃了败仗回来,马上对张绣说:“赶快再去追击,再次交战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张绣不好意思地说:“先前没有采用您的意见,以至于到这种地步。如今已经失败,怎么又要追呢?”    
    贾诩说:“战斗形势起了变化,赶紧追击必能得胜。”    
    张绣听了,连忙聚集败兵追击,果然大胜曹军而归。    
    张绣打了胜仗,却莫名其妙,他问贾诩:“我先用精兵追赶撤退的曹军,而您说肯定要失败;我败退后用败兵去袭击刚打了胜仗的曹军,而您说必定取胜。为什么会精兵失败、败兵得胜呢?”    
    贾诩说:“这好理解,您虽然善于用兵,却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退时,曹操必然亲自殿后;我们追兵虽然精锐,但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我知道我军必败。曹操先前在进攻时突然退兵,肯定是后方出了什么乱子急于回去,他打败您的追兵,一定会轻装快速前进,即使留下一些将领在后面掩护,那些将领出也不是您的对手,因此,您虽用败兵而打起来必定得胜。”    
    静以待变 后发制人    
    与先发制人抢先一步相反,后发制人是先退让一步,以退为进,然后抓住机会一招制敌。    
    先一步下手固然厉害,但如果不能置人于死地,必然暴露自己,这就给先让一步的人造成机会,变后发制于人为后发制人了。    
    两个拳师捉对厮杀的时候,一个往往退让一步,而另一个则其势汹汹,一上来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中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与林冲较量,使出毕生功夫,大叫着向林冲进攻,林冲退后几步,看准洪教头的破绽,飞快地一脚踢上去,立时把洪教头踢翻在地。    
    这是对后发制人生动而传神的描写。    
    


处世智谋第3章 相机因时的智谋(4)

    在理论方面,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减灶诱敌、欲擒故纵、开门揖盗、假痴不癫都是后发制人。历史上后发制人的事例极多,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举了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有名的战例。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残酷暴虐、荒淫无度的庸君。他肆意杀害宗室大臣,毒刑整人。他以残害百姓为乐。大臣多次强谏,纣王竟不悔悟,反而恼羞成怒,把这些大臣驱逐出朝歌。    
    周武王派人到商,察看国情,了解情况。不久,被派去的人捎信说:“商朝现在是奸人当道,群臣离心离德。”武王认为伐商的时机还未到。    
    后来,武王又接到报告说:“商朝的百姓只是内心愤怒,闭口不敢说话,却咬牙切齿。”武王还是按兵不动。    
    最后,被派去的人又捎信说:“商朝国势危殆,民心动乱,一场大的暴动正在酝酿着。”    
    武王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联合八方诸侯国,向商朝发起总攻。纣王自以为自己兵多士众,派出17万大军迎战。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两军相遇后,奴隶兵突然阵前暴动,倒戈反击,引周军杀入朝歌。纣王逃奔鹿台自焚。    
    所谓时来莫错过,无机莫强求,在时机没有到来的时候,则不可勉强求得。有不少事情是必须靠等待的,如瓜的生长,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才会瓜熟蒂落。如果揠苗助长,效果就适得其反。    
    晋桓温病重,请求朝廷为他加九锡(皇上赏赐大功者衣物九种,叫九锡),以避免身后被清算。皇帝慑于其威势,不得不同意了。    
    谢安理解了皇帝的心意,就让袁宏草起奏文,起草后,谢安看了,让袁宏再修改。就这样,看了改,改了看,过了十几天,直至恒温死了还没有定稿,加九锡的问题却解决了。    
    这是用拖延的办法来得到事机和势机的例子,事半而功倍,谢安确实是深谙无为而有为的道理。战国时的郑庄公就是一个深谙其中之道的高手,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表演。    
    春秋初年,郑武公去世后,太子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但他的地位却被生母和胞弟威胁着。    
    郑庄公出生时,武姜难产几乎送命,所以十分讨厌他,而偏爱他的胞弟公叔段。兄弟俩长大之后,武姜曾几次请求立公叔段为太子,但武公没有答应。    
    武公一死,武姜以母亲的身份要求继任的庄公,把制邑封给公叔段。制邑是军事要塞,庄公没有答应,武姜又替公叔段要求易守难攻的京城,庄公只好答应了。    
    


处世智谋第3章 相机因时的智谋(5)

    公叔段一到京城,就加高加宽城墙。郑国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对庄公说:“丰等级都邑城墙的高度,先王都有规定。如今公叔段不按规定修城,您应及时阻止他,以免后果难以收拾。”庄公说:“我母亲希望这样,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公叔没看哥哥没有对自己采取限制措施,便更加放肆起来,下令让西部、北部的军队听命于自己,并私自接收了周围的城邑来作为自己的封地。公子吕对庄公说:“应及早下手制止他,否则军队慢慢就会被他掌握了!”郑庄公还是不紧不慢地说:“用不着。不仁不义的事做多了,就会自取灭亡。”    
    公叔段看到哥哥还没有反应,更加肆无忌惮起来,聚集粮草,修治武器,扩充部队,准备攻打庄公。国人对此纷纷议论。    
    这时,庄公说:“时机到了!”派人探听到公叔段起兵的日期,派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攻打公叔段,公叔段只好逃亡。    
    对共叔段的所作所为,郑庄公是了然于胸的,他是为了采用“引其发展,陷其不义,突发制人”的谋略,才放纵对方,以争取到臣心、军心、民心,抓住情机以后,终于置对方于死地。    
    随机应变 因以自保    
    智慧也包括敏捷的,古人把一瞬间随机应变的智慧,称为“捷智”。    
    春秋时,齐襄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一个叫小白。管仲跟随纠,而他的朋友鲍叔牙跟随小白。公子纠跑到了鲁国,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不久齐国国内叛乱,齐襄公死于乱军,这样齐就没有国君了。    
    两位公子听说后,公子小白率鲍叔牙等人,公子纠率管仲等人,分别都日夜兼程向齐国进发,回国准备接位。    
    两股队伍在齐国边境狭路相逢,管仲骑马装作问候,拉弓射了公子小白一箭,正好射中。    
    然而,公子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只射在了衣钩上。鲍叔牙马上让公子小白向后倒下,假装被射死。管仲真以为小白死了,回去报告公子纠说:“你可以安安稳稳地登上国君的宝座了,公子小白已经死了。”他们的前进速度就慢了下来。    
    鲍叔牙一行带着公子小白快马加鞭,赶车先进入齐国境内,公子小白当上国君,就是有名的齐桓公。    
    鲍叔牙的聪明才智,就在于他能应和着射来的箭而让公子小白向后倒下装死,他的智谋来得真是快如疾风闪电。    
    所以说,有些智谋是不可刻意追求的,必须依靠平时的修养积累,刻意追求者只能得其皮毛,或者取法其上而得乎其中。    
    


处世智谋第3章 相机因时的智谋(6)

    宋太祖时,张乖崖出任成都太守。一天,集合军队大校阅,他才出现在校阅场,众军就对他高呼万岁。    
    张乖崖闻听,当即翻身下马,向着京城开封所在的东北方向跪倒在地,高呼三声万岁,随后起身上马继续前行。    
    在封建社会,万岁是只能向皇帝喊的,众军不懂,把张乖崖看成皇帝的代表,所以向他高呼万岁。但张却明白,此事如果传扬出去,那就是株连九族之罪。因此他才急中生智,将万岁这一呼号,用自己的行动来转向远在京城的皇帝,在瞬间跳出了这一十分凶险的陷阱。    
    有人说儿童的智慧,特别是急中生智的能力比成人更强。这话不无道理,下面是两位少年随机应变、化险为夷的故事。    
    王羲之小时候很受大将军王敦喜爱,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帐子里睡觉。    
    一次王敦先起床,接着钱凤入门来,两人便屏退别人秘密商量谋反,却忘记了还有小孩在帐中睡觉。王羲之当时已醒,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知道自己的性命难保。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羲之急中生智,用手指捅喉部引起呕吐,把自己的脸和被头都弄脏了,并作出睡得很香的样子。    
    王敦他们密谋到一半,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两人都很惊恐,说:“这下子不得不把这个孩子除掉了。”    
    等掀开床帐,见王羲之呼呼大睡,嘴里吐出来的东西流得哪儿都是,这样,他们相信这孩子一直在熟睡。王羲之靠这种办法才保全了性命。    
    宋宁宗时,赵方在荆湖一带担任制置使。    
    有一天,正犒赏将士,因为赏赐太少,军队要发生兵变。赵方的儿子赵葵,当时十二三岁,他发现这一动向后,来不及报告父亲,就让人以父亲的名义喊话:“方才那是朝廷赏赠的。本官另有赏赠。”    
    一言既出,军心马上平定下来,没有出任何变故。    
         
    


处世智谋第4章 立信背信的智谋(1)

    圆若用智,唯圆善转。立信与背信就好象圆的两面一样,是可以转动变化的,因此显得奥妙无穷。    
    凡信用必有目的    
    凡信用必有其目的,方能坚守不辍。如果以为信用是一种个人的美德,不应含有任何的功利,那就是混淆了生活的方法与目的,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如果允许绝对一点说的话,纵览中外历史,只有事因信而成的例子,没有人无信不立那回事。    
    三国时刘备来投奔曹操,曹操任命刘备为豫州牧。    
    有谋士对曹操说:““刘备有雄才大略而且很得人心,关羽和张飞两位大将,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都甘愿为他尽忠效命。依我看,刘备胸怀大志,谋略不可测度。古人说,一日纵敌,数代之患。现在不早点儿除掉他,必为后患。”    
    曹操点一点头,又征求郭嘉的意见。    
    郭嘉说:“这种想法有道理。不过话说回来,明公你现在起兵的目的,是为百姓铲除残暴的邪恶势力,以真诚和信誉来号召天下豪杰帮助你建功立业。刘备有英雄之名,因为走投无路才来投靠你,假如这时杀了他,虽然能够免除一个后患,但是就要背上妒贤害能的骂名,使普天下英雄灰心,把所有想来投奔你人才都吓跑,到那时你用谁去平定天下呢?值此安危之际,你不能不考虑其利弊得失。”    
    曹操说:“讲得好!”    
    曹操明知刘备胸怀天下,日后与自己必有一争,仍然听从劝告,为了获得天下英雄之心而留用他。在曹操这儿,不拿信用当儿戏,不做失信于天下的事儿,并不是因为他品格如何高尚,其不过是为了达到聚集英雄豪杰为自己服务,有效地号令天下的目的。    
    因为曹操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欺骗别人一次,所付出的代价都可能是无可挽回的。    
    齐桓公归国即位后,任用管仲、鲍叔、隰朋等贤人治理国家加强军事实力。齐国逐渐强大,开始吞并邻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