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

第8部分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8部分

小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寒,二者俱符,又何麻黄汤之必在禁例哉! 
刘宏璧曰∶但脉浮不紧,何以知其表寒实也?必然无汗始可发也。脉数何以知其未 
入里也?以脉兼浮故可汗也。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注】太阳病外证未解,谓太阳病表证未解也。若脉浮紧,是为伤寒外证未解。今脉 
浮弱,是为中风外证未解也,故当以桂枝汤汗解之。 
【集注】方有执曰∶外证未解,谓头痛、 
项强、恶寒等证犹在也。浮弱即阳浮而阴弱。此言太阳证凡在未传变者,仍当从于解表,盖 
严戒不得早下之意。 
程知曰∶外证未解,脉见浮弱,即日久犹当以汗解。然只宜桂枝解肌之法,不宜误 
行大汗之剂。至于不可误下,更不待言矣。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注】伤寒服麻黄汤发汗,汗出已,热退身凉解,半日许复烦热而脉浮数者,是表邪 
未尽退而复集也,可更发汗。其不用麻黄汤者,以其津液前已为发汗所伤,不堪再任麻 
黄,故宜桂枝更汗可也。 
【集注】方有执曰∶伤寒发汗者,服麻黄汤以发之之谓也。解,散也;复,重复也。既 
解半日许,何事而复哉?言发汗或不如法,或汗后不谨风寒,而复烦热,脉转浮数也,故 
曰可更发汗。更,改也。言当改前法,故曰宜桂枝汤。 
喻昌曰∶用桂枝汤者,一以邪重犯卫,一以营虚不能复任麻黄也。 
程应旄曰∶改前发汗之法为解肌,则虽主桂枝,不为犯伤寒之禁也。 
汪琥曰∶仲景法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然此条已曾用过麻黄汤矣,故当更 
方以发其汗,宜桂枝汤。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按】发汗病不解之“不”字,当是衍文。盖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今曰反恶寒者,正 
所谓病解之义也。病解恶寒,始谓之虚。 
【注】伤寒,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非表虚也,是表邪犹在不解,仍当汗也。今发 
汗汗出,病已解,不当恶寒矣。反恶寒者,非表邪也,乃阳虚不能卫外所致,故以芍药甘 
草附子汤主之。盖用附子以扶阳,芍药以补阴,甘草佐附、芍补阴阳而调营卫也。 
【集注】方有执曰∶未汗而恶寒,邪盛而表实;已汗而恶寒,邪退而表虚。汗出之后, 
大邪退散,荣气衰微,卫气疏慢,而但恶寒,故曰虚。 
x芍药甘草附子汤方x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集解】程应旄曰∶伤寒发汗一法,原为去寒而设,若表已解,较前反恶寒者,非复 
表邪可知。缘汗外泄而表遂虚,故主之以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得桂枝则发表,得附子 
则补表,甘草和中从阴分,敛戢其阳,阳回而虚者不虚矣。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注】伤寒发汗,汗出病解,必不恶寒,亦不恶热,始可为愈。若发汗后恶寒者,是 
阳虚也,宜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今发汗后不恶寒,但恶热,则是胃实也,故与调胃 
承气汤泻热以和胃也。 
【集注】方有执曰∶发汗后不恶寒,其人表气强也。但热、亡津液而胃中干,故曰实 
也。当和胃气,以干在胃而实也。故曰与调胃承气汤所以泻实,而甘草则有泻中调和之义。 
程知曰∶汗后恶寒,则为荣卫俱虚;汗后不恶寒但发热,则为津干胃实,故有调胃 
通津之法。然曰当、曰与,则似深有酌量而不肯妄下,以重虚其津者。 
x调胃承气汤方x(见阳明篇)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注】脉浮紧者,寒伤荣之脉也;身痛者,寒伤荣之证也。脉证皆表实邪,则当发汗,宜 
麻黄汤。设若寸关脉浮紧,惟尺中迟者,则又不可发汗。何也?以其人平素荣气不足血 
少故也。由此可知,脉阴阳不俱紧,不可轻汗也。 
【集注】方有执曰∶尺以候阴,迟为不足,荣主血,汗者血之液,尺迟不宜汗者,嫌夺血也。 
张璐曰∶尺中脉迟,不可用麻黄发汗,当频与小建中汤和之。和之而邪解,不须发汗; 
设不解,不妨多与之,覆而汗之可也。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注】发汗后,身疼痛脉浮紧或浮数,乃发汗未彻,表邪未尽也,仍当汗之,宜桂枝 
汤。今发汗后身虽疼痛,脉见沉迟,是荣卫虚寒,故宜桂枝新加汤,以温补其荣卫也。 
【集注】成无己曰∶表邪盛则身疼,血虚亦身疼。其脉浮紧者邪盛也,脉沉迟者血虚 
也。盛者损之则安,虚者益之则愈。 
喻昌曰∶脉沉迟者,六部皆然,与尺迟大异。尺迟乃素虚,此为发汗新虚,故于桂 
枝方中,倍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以去邪,加人参三两以补正。名曰新加汤者,明非桂枝汤中之旧法也。 
汪琥曰∶身疼痛脉沉迟,焉知非中寒证?要知此证,乃太阳伤寒发汗后身疼不止,脉 
变沉迟,非中寒比也。 
x桂枝新加汤方x 
桂枝(一两)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 人参(三两) 生姜(切,四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如桂枝法。 
【方解】是方即桂枝汤倍芍药、生姜,加人参也。汗后身疼痛,是荣卫虚而不和也,故 
以桂枝汤调和其荣卫。倍生姜者,以脉沉迟荣中寒也;倍芍药者,以荣不足血少故也;加 
人参者,补诸虚也。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通内联外,补 
荣阴而益卫阳,表虚身疼未有不愈者也。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按】身体疼痛之下,当有“下利清谷”四字,方合当温其里之文。观太阴篇云∶伤 
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此虽未下,但脉反沉,可知里寒,必是脱简。 
【注】病发热头疼,凡太阳表证也。脉当浮,今反沉,是太阳表证而得少阴里脉也。凡 
太阳、少阴表里皆寒无汗之病,均宜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发之。若不瘥,不下利者,更以 
麻黄附子甘草汤和之;若下利清谷,即有身体疼痛之表未解,不可更汗,当温其里,宜 
四逆汤。防其阳从阴化,变厥惕亡阳之逆,断不可谓病在太阳,无可温之理也。 
x四逆汤方x(见少阴篇)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伤寒”二字之下,当有“若汗”二字,盖发汗较吐下更伤津液为多也。时时恶 
风,当是时汗恶风,若非汗字,则时时恶风,是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论中谓发热无 
汗,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读者细玩经文自知。 
【注】伤寒,若汗、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以致热结表里,时汗恶风者,结热 
在表未解也;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结热在里已彰也。故曰表里俱热,宜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以白虎能外解肌热,内清里热也。加人参者,因汗、吐、下后,津 
亡气弱,藉此以益气生津也。 
【按】大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热,表多里少,故不渴也。白虎汤治阳明表里俱热,里 
多表少,故大渴也。今大渴燥烦,时汗恶风,是热在阳明又兼太阳也。而用白虎汤者,以 
阳明里热证多,太阳表热证少也。若无汗微渴,则为太阳表证多,即表里大热,又当用大青龙汤矣。 
【集注】喻昌曰∶玩此条本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已自酌量,惟热结在里,所以表 
热不除,况加大渴饮水,安得不以清热为急耶! 
程知曰∶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以汗、吐、下后不解,故邪气乘虚结 
为里热;惟结热在里,所以表热不除,有恶风证也。大渴引饮,里热炽盛,安得不以白 
虎急解之。石膏辛寒,能清里热,兼散表热也;惟其在汗、吐、下后,故必加人参以顾其正气也。 
汪琥曰∶与白虎汤加人参扶正气,以分解内外之邪热。要之,此汤惟正气虚而邪气 
微者宜之;若邪气甚者,不敢轻加人参也。 
x白虎加人参汤方x(见阳明篇)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脉浮数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为阳明内热口燥之烦渴,白 
虎汤证也。以其有小便不利烦渴,则为太阳水热瘀结之烦渴,五苓散证也。况无小便不 
利证而用五苓散,则犯重竭津液之禁矣。太阳上编,类此证者数条,唯一条水入即吐,水 
不下行,故无小便不利之文,此条应有“小便不利”四字。 
【注】发汗已,为太阳病已发过汗也。脉浮数,知邪仍在表也。若小便利而烦渴者,是 
初入阳明胃热,白虎汤证也。今小便不利而烦渴,是太阳腑病,膀胱水蓄,五苓证也。故 
用五苓散,如法服之,外疏内利,表里均得解矣。 
【集注】方有执曰∶已者言发汗毕,非谓表病罢也。烦渴者,膀胱水蓄,不化津液,故 
用四苓以利之;浮数者,外表未除,故凭一桂以和之,所以谓五苓能两解表里也。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此申上条或渴而不烦,或烦而不渴者,以别其治也。伤寒发汗后,脉浮数,汗 
出烦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渴而不烦,是饮盛于热,故 
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若不烦且不渴者,是里无热也。惟脉浮数汗出,小便 
不利,是荣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甘草汤和表以利水也。 
【集注】郑重光曰∶伤寒本无汗,汗因发而出也。上条烦而渴,此条但渴不烦,里证 
较轻,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则内无燥,里病少而表证犹多也。故用桂枝汤之三,五苓 
散之一,示三表一里之意,易名曰茯苓甘草汤者,乃桂枝五苓之变制也。 
x茯苓甘草汤方x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是方乃仿桂枝、五苓二方之义,小制其法也。有脉浮数汗出之表,故主以桂 
枝。去大枣、芍药者,因有小便不利之里,恐滞敛而有碍于癃闭也。五苓去术、泽、猪苓 
者,因不渴不烦,里饮无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过于燥渗伤阴也。 
【集解】汪琥曰∶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方,皆太阳标本齐病,表里兼主之剂。何谓 
标?太阳之经是也。何谓本?膀胱之腑是也。经在表,本在里。五苓散,邪已入腑表证已 
微,故方中只用桂枝一味以主表,其余四味 
皆主里之药也。茯苓甘草证,邪犹在经,里证尚少,故方中只用茯苓一味以主里,其余 
三味皆主表之药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 
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伤寒未发热,脉多浮紧,寒盛也。已发热,脉多浮数,热盛也。均宜麻黄汤发 
汗则愈。若不发汗而误下之,不成逆坏者,必其人里气素实也。故惟见失汗身重之表,误 
下心悸之里,则不可复发其汗;当待其表里自和,自然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因失汗表 
实,误下里虚,尺中脉微,表里未谐,故不即解也。须待其里亦实而与表平,平则和,和 
则阳津阴液自相和谐,所以便自汗出而愈也。使里实之法,即下条用小建中汤法也。 
【集注】喻昌曰∶此亦先建中而后发汗之变法。要知仲景云∶尺脉微者,不可发汗。又 
云∶尺微者,不可下。无非相人津液之奥旨,所以误下之,脉虽浮数不改,亟宜发汗者,亦 
必当谛其尺脉,不可率意径情有如此者。 
张璐曰∶误下体重心悸,纵脉仍浮数,亦不可复发其汗。设尺脉微,为里阴素虚,尤 
宜戒也。脉浮而数,热邪已甚,将欲作汗,今误下之,故身重心悸,当与小建中和其津液,汗出而愈。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注】伤寒二三日,未经汗下,即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虽有表证,亦不可汗 
之。盖心悸阳已微,心烦阴已弱,故以小建中汤先建其中,兼调荣卫也。 
【集注】王肯堂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脉弦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