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35岁前要培养的66种明智思维 >

第5部分

35岁前要培养的66种明智思维-第5部分

小说: 35岁前要培养的66种明智思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大展宏图吗?
  要想有所成就除必须付出之外,还必须借助贵人的帮助。作为个体的自我在打造人脉的时候,一定要留心可能成为贵人的那个人。他们的特征也许很不明显,但不要因为这样就忽视了贵人的存在。生命中会有很多贵人出现,有的能帮助你解决那个疑难,有的能帮助你化解这个困境,只有把握好了,你的事业才会有转机,有提升。
  第10节:道不同可以为谋
  作者: 文泉杰
  009 道不同,可以为谋
  《论语》里有一句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不在同一条道上的人,不属同一阶级的人,不是同一立场的人,就应该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在阶级分明的社会,孔子显然是在为自己的利益集团说话,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到了现今这个多元文化相融、开放开明的社会,如果还这样认识,那么我们的思想就过于狭隘、过于禁锢了。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当中,你不一定看得见这种联系,但是你绝不能否认这种联系。你看不见的不一定就不存在。天南海北的两个陌生人可能有一天会走在一起,这就是联系。既然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与我们相交,那么我们为何还要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呢?
  也许我们今天“道”不同,但谁能够料到明天我们“道”也不同呢?
  小李是上海一家权威媒体的首席记者,做事喜欢独来独往,对不在同一条道上或者地位身份比自己低的人从来不去交往,即使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也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
  这天单位来了一位新同事,小李首先打听她从事什么职务,当她得知新同事仅仅是一位校对员时,连招呼也没打就借故离开了。
  巧的是新同事就坐在她的对面,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新同事一直抱着友好的态度与小李交往,遇到的时候总是给小李一个微笑,而小李总是一副冷漠的表情。小李觉得没有必要和这样的人交往,认为一个小小的校对员对自己永远不会有任何帮助。
  新同事似乎对新闻事业很感兴趣,常常问小李一些关于采访的问题,小李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要么干脆就说不知道。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小李始终没有接纳新同事。
  有一天,杂志社人事调整,新上任的主编召集记者开会。
  小李收拾东西去会议室,新同事也收拾东西跟在她的后面。小李厌恶地说:“你跟着我干嘛?我们记者开会关你什么事情!”
  新同事笑着说:“我也去开会。”
  这时候,小李的朋友向小李使了一个眼色,叫她过去,然后小声地说:“她就是新上任的主编。”
  小李当时一下子就蒙了,这怎么可能呢?她明明是个校对员嘛!
  后来小李才明白,新同事早就是杂志社安排的主编,之所以先做校对员,是在微服私访,暗地里看看员工们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
  小李后悔莫及,生怕主编公报私仇。好在主编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像没事一样,以前对小李是什么态度现在还是什么态度。因为主编也不得不承认,小李的确是一位出色的记者。
  但小李却吸取了教训,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她都真诚相待,与人为善。因为她明白了,有些人虽然现在和你没有多大的关联,但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成为和你关系紧密的人,而且即使不成为关系紧密的人,自己这样做对自己也没有一点坏处。
  小李的故事告诉我们,道不同,可以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因为我们企图排斥别人,于是就为我们的排斥找了一个理由,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仅仅是因为道不同吗?还是由于我们过于傲慢固执,无法听取别人对你的意见?我们或许内行,于是对外行人的意见嗤之以鼻。我们或许外行,于是对内行人的行为不屑一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来就是平等的,真正的交往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如果在开始交往前你就想着要从这个人当中获取利益,那么这样的交往不会持久,对方也会看穿你的心思。唯利是图的交往只会导致你的朋友越来越少。
  狭隘的心灵是装不下快乐的源泉的。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接纳比我们高的人。我们必须学会宽容,宽容比我们低的人。
  一个人的学识是有限的,多个人的学识是无限的。虽然学的不是一样的知识,做的不是一样的工作,但是谁也无法料到你以后会怎么样,谁也无法料到你以后就一定不需要那样的知识,那样的人对你帮助。道不同,就不去与别人交往的人往往会断了自己的后路。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如果你本着一颗平常的心,不求回报,你得到的反而会更多,因为你的路越走越宽,你的朋友越来越多,自然,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人来帮助你。
  同一片天地可以容下不同的山,同一座山可以容下不同的森林,同一片森林可以容下不同的树木,同一棵大树可以容下不同的飞鸟。
  不要以为与你不是同一条道路上的人所懂得的知识对你没有用处,往往他们不经意间的只言片语就会拨动你的智慧之弦,而且如果你总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和人交往,你的一生注定不会有太多的朋友。
  两条平行的道路,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虽然永不相交,但至少在你孤独的时候可以相互说说话,可以相伴到永远。这样的两个人,虽然道不同,但仍可相为谋。
  同一条道路上的人你害怕与之为谋,因为你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冲突。
  不是同一条道路上的人你又认为不值得与之为谋,那么你的谋友何在?
  请看你前后左右的人,他们都值得你与之为谋。
  集思广益,集腋成裘。
  第11节:兵贵神速
  作者: 文泉杰
  010 兵贵神速,欲速也可达
  “兵贵神速”这则成语是说,用兵以行动迅速为可贵。意思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就会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相传当时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但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您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边远地区,缺少防备。如果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而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我们连冀州、青州也会失去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就不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必有后顾之忧。”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轻装上阵,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兵贵神速,欲速也可达。
  古人尚且知道速度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效率优先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懂得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效率。任何事情一旦决定了,如果方向没有错就应该马不停蹄地去做,你不需要走一步看一步,你需要的就是完成你的计划,越快越好。
  没有什么事情不需要速度。不要以为只有你一个人在做这件事情,你和所有的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你稍微一停留,就会被别人甩得很远。不要以为某一个想法是你想出来的就一定属于你,当你高枕无忧的时候,别人早已将想法付诸实践了。
  甲和乙同是摄影爱好者。这一天他们相约来到泰山拍摄日出。
  经过一个晚上的攀登,他们都疲惫不堪。甲看了看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太阳就会出来,于是顾不上休息,开始做准备工作。他支好三脚架,放好相机,安上快门线,调好焦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甲仍然不敢大意,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前方,静静地等待着日出。
  而乙呢,也开始做准备,只是他准备的是,支好简易帐篷,躺在里面睡觉。他想,甲所做的那些准备工作,自己都轻车熟路,几分钟就可以搞定,何必那么着急呢!于是乙决定日出前五分钟再做准备工作。
  也许老天是想惩罚那些投机取巧自以为是的人吧,这次的日出比研究人员测算的时间竟然早了半个小时。由于甲早做好了准备,成功地拍摄到了惊心动魄的日出。
  乙在“太阳出来了”的呼声中醒了,他想糟了,赶紧从帐篷里跑了出来,可是等他做好准备工作时,太阳已经被乌云遮住了。乙捶胸顿足,悔之晚矣。
  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可机遇只在人间停留短短的一瞬,你看见了机遇,可是你却东张西望,于是你和机遇失之交臂。机遇只青睐那些一直在准备并且能够马上付诸行动的人。
  不要躺在“欲速则不达”的温床里睡大觉,否则当你醒来的时候,别人已经到了终点,那边传来了欢呼声,但它却不属于你。尽管你有足够的理由说明这欢呼声本该属于你。
  如果你总是把今天的事情放到明天去做,你永远是一个失败者。
  时间不会等你,你也不会等到时间,你只有追赶时间。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兵贵神速,欲速可达,我们要以夸父的速度追赶明天的太阳。
  第12节:主动创造条件
  作者: 文泉杰
  011 主动创造条件,巧妇可为无米之炊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就是米。于是巧妇终究无法完成这一顿无米之炊。可是假如有了米,假如巧妇完成了有米之炊,我们还会认为她是巧妇吗?因为如果有米,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巧妇。
  真正的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不过是人们因条件欠缺而寻求的托辞。人生也有类似的境遇,当遭遇到某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准备不足、谋划不善而难以入手,这时人们往往会敷衍地说一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搪塞过去,以至于失去时机,酿成大错。
  事情在于谋划,不谋不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客观环境不利于我们,我们就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它,创造有利于我们的条件。庸人和能人的区别往往就在于对客观环境的态度上,庸人总是认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就无法有所作为。能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能为无米之炊的才叫巧妇,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改善自己的处境才是唯一的出路。
  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要攻打诸葛亮驻兵的西城。
  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兵一到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
  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诸葛亮传下命令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样子,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许乱动。诸葛亮吩咐完了,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的魏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让军队向后撤退。
  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从不冒险。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绝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他很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