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大唐虎贲 >

第255部分

大唐虎贲-第255部分

小说: 大唐虎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渊道:“你父皇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是拥有大郎、你还有平阳这三个子女。你们都是人中龙凤,拥有着远胜他人的干略能力。有子女如你们,父皇怎能不骄傲。但你们性子各有不同,大郎性子温和,处事面面俱到,有理有据。而你性子刚烈,虽智勇兼备,却喜欢争强好胜,满怀雄心壮志。至于平阳,刚直不阿,情义双全,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世人得一麒麟子便足以自豪,父皇我有三位,早已知足。平阳身为女儿家,自是不论。大唐太子,未来的大唐皇帝毫无疑问的就在你们兄弟之间。你们都有那个才智能力,但是父皇认为天下初经大乱,需要的是治理,需要的是巩固,而不是过量的野望。你大哥有文景之能,而你却有汉武的野望。父皇怕你成为第二个杨广。”

    李世民心中一禀,想不到自己这位父亲竟然将他看的如此透彻,忙道:“儿臣绝不会步入杨广的后尘。”

    李渊点了点头道:“现在世人谩骂杨广,将杨广贬的一文不值。但其实我们这些有机会了解他的人都应该知道,杨广并非一无是处。他能力不差,只是没有看清天下的本质。前朝经过大乱之后,民心思定。文帝杨坚极擅敛财,国库虽然充裕,却是典型的国富民弱。面对如此局面,作为一国之君,首要做的是让百姓也跟着富裕起来。可偏偏杨广野心太大,雄心太广,直接给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意图成就一番大业。可惜好高骛远,不但没有好好的治理国家,让百姓富裕起来。反而连续不断的压榨民力,直接导致了大隋王朝的灭亡。”

    李世民认真的听着,对于李渊的这番话是极为赞同。

    平心而论杨广确实有着超凡寻常的智力和胆略,以他干的每一件事拿出来说,都是无可挑剔的德政。

    他为了更好地控制华北,营造了东都洛阳;为了使江南和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开凿了南北大运河,数次巡游江都;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上,他掘长堑,修驰道,筑长城;在武略上,他出塞北巡突厥,向南打到林邑,向西经略西域,重开丝绸之路,击破吐谷浑,把青海省重新纳入了中国版图。在对外交流上也是显著,他派遣使节远赴波斯,还渡海通使了南洋,联系扶桑。

    这成就细说起来,秦皇汉武也不过如此。

    但是有一个细节必需了解:秦拥有百年基业,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历代秦王大多雄才大略,唯一逊色无能的也有吕不韦这样的相国把持朝政,国力之强悍,远胜六国。即便如此,秦始皇也花了足足十年时间一统天下。而汉武帝拥有文景遗留下来的积蓄,他从元光二年开始诱击匈奴于马邑一直到卫青出塞千里杀至赵信城,霍去病封狼居胥山至,一共打了十四年。

    而杨广呢?仁寿四年开始大展拳脚到把这么些个千秋伟业都干完,总共只用了八年的时间。

    后世有史学家记载在讨伐高句丽之前的八年年里,杨广总共定下二十二项宏大工程,征用人力在三千万人次以上,这些都在记录在案的,没有明确记载而无法计算的工程还有很多。

    三千万人次的人力,这是何其可怕的数字,要知道隋朝鼎盛的时候人数才不过四千六百万。

    造东都洛阳,十个月完工,开永济渠通济渠南北大运河好几千里的河渠几个月赶出来。

    这个的时代不是二十一世纪,没有那么多先进的科技,所有的大型工程都得是靠人力,依靠百姓民工弱小的身体,一点点累积完成的。

    工程进展的速度越快,人力消耗越大:修建东都的时候,每个月役丁二百万,死者十之四五,大业三年发壮丁百万修长城,结果也是十之五六。挖掘运河,民工长时间在水下劳作,腰间让水泡的都长出蛆虫,在身体里钻。

    杨广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丰功伟绩,那里能够理解百姓的苦!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隋朝的百姓为了逃避可怕的服役,要将自己的手脚砍断打断,并且高兴的称呼自己的断手断脚叫做福手福足。这是何等凄惨的事情,面对这种凄惨的情况,百姓却是笑得,自己残废了就不用服徭役了。

    这修长城也好,建东都也罢,挖掘运河更是利在千秋伟业的德政,但这些德政却是一个个官员用鞭子刀子逼迫百姓不计生死地劳作,踩在尸横遍野的尸体上强行完成的。

    这所谓“德政”实打实的是暴政。

    天下死于役。

    这是隋朝灭亡至关重要的一点,另外一点毫无疑问的是征伐高句丽。

    百姓本就民不聊生,杨广又将目光放在了开疆扩土上去打高句丽……

    隋朝面对杨广这样的折腾,不亡都闹鬼了。

    事实上以杨坚留给杨广的遗产而言,哪怕是一庸主,凭借遗产都能维持隋朝国运。可偏偏杨广不是庸主,庸主撑死了就是无所作为,而暴君却能会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而不切实际的乱用民力。以至于资财最丰厚的富二代,让他短短的数十年败的一干二净。

    庞大的帝国二世而亡。

    李世民突然醒悟过来,他明白了为什么李渊如此看中他大哥李建成,而不是功劳更加卓越的他。他一直以为是李渊偏心李渊古板,却不知他是因为怕他成为第二个杨广,他了解他,知道他的魄力,壮志雄心比之杨广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大唐的根基远比不上隋朝,当心他若成为大唐皇帝,一份才华非但不能给大唐带来富强,反而会将大唐推向灭亡的结局,步入杨广的后尘。

    “父皇,儿臣不是杨广,杨广以自己的想法高于一切,为了自己的志向将百姓的生命视为草芥,将天下人视为他成就大业的工具,无限度的奴役他们。儿臣做不到……并不是儿臣比他仁慈比他高尚,而是儿臣明白一个道理。”李世民看着李渊慎重的说道:“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杨广身为皇帝站在万万人之上,自以为能够主宰一切,却不知正是因为有万千百姓在,他才能成为一国之君。得不到百姓的支持,最终会被百姓推翻。”(未完待续。。)

    ps:  第一章,十二点前还有一章!

    。。。

第五十章 大唐就交给你了() 
“因为杨广滥用劳役,尉文通、王万昌、翟让、王薄、刘霸道、孙安祖、高土达、窦建德、张金称、刘元进、杜伏威、孟海公……”李世民如数家珍的一口气连说了六十四个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名字,道:“若无他们将天下搅乱,我李唐也无法趁乱世而起,从而进兵关中,一统天下。”

    李渊动容的看着面前高谈论阔的儿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杨广的才智干略非但没有让隋朝昌盛,反而因为他陷入了罕见的大动乱。短短的六年里,天下太平的大隋涌现出六七十起农民起义,直接搅乱了天下局势,将隋朝推向灭亡。以至于如流星般璀璨的隋王朝二世而亡。

    作为大唐的开创者,李渊不想步入前朝的后尘,将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将好不容易铸就的李唐王朝二世而亡。

    李世民有着不亚于杨广的壮志雄心,有着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才气,李渊最怕的也是李世民会走杨广的道路,因为他的野心才气将唐朝推入深渊。

    拥有杨坚遗留下来的财富都禁不起杨广的折腾,大唐接手了隋末动荡的烂摊子,底气差杨广何止十倍,更加禁不起折腾。

    也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李渊才一直坚持李建成为大唐太子,他看中李建成在政治上的天赋能力,认为大唐需要修身养性需要发展,而李建成的性子干略能力正适合巩固唐王朝的根基,让唐朝更加强大。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事情的发展超乎李渊的预料,李世民策划仁智宫事件,李建成在用人上出现严重错误。

    为了稳定局面。李渊不得不废李建成而改立李世民。

    随后李渊继续当起了甩手掌柜……

    李渊性子好享受,但这只是当甩手掌柜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锻炼查看后继者的执政能力,看他是不是有能力有资格成为未来的大唐国君。若李世民如他想的一样,真的跟杨广类似,他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废除李世民的太子之位。重新考虑太子人选。

    在这关乎江山社稷的大局,李渊是不含糊的。

    所以李世民当任太子之后的两年时光,李渊一直在背后静静的看着自己的儿子站在太子的位子上。施展着皇帝的权力……

    他一直担心李世民的性格为步入杨广的后尘,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自己这个二儿子。

    李世民这执政的两年来,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他的目的是什么。李渊作为父亲。作为重新了解孩子的父亲,再是清楚不过了:他还是一样的好胜,这是意图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比大哥李建成强,证明自己比李建成更适合当任大唐的皇帝。他要干出李建成做不到的事情,做李建成做不到的丰功伟业。

    大唐的劲敌突厥则是他的目标。

    李渊也在这个时候重新认识了自己这个二儿子,他发现李世民在拥有可比汉武的雄心壮志的同时,并没有杨广的急躁心态。他确实急于证明自己。早有与突厥一战之意。但是这个急切并没有给他带来负面影响,反而成为激励他的动力。他非但没有穷兵黩武。反之非常重视百姓,重视经济发展。

    他竟然能够耐着性子,休养生息了两年一边依仗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的智略操控着北方的局面,远交近攻,拉拢薛延陀,暗自布局,扶持突利以对颉利,以阴谋阳谋超控着北方的局面;令一边扶持魏征、王珪、岑文本等政务人才治理大唐,恢复大唐经济,在最终在突厥最虚弱的时候调派三路大军,一战而定突厥。

    此战大唐取得辉煌战果的同时也没有给大唐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创伤,这一切与李世民在这两年里兢兢业业的发展经济有着莫大的关系。

    今日今日,他有听到李世民这君舟民水的金石良言,心中的顾虑全消了:他知道能够说出这番话的李世民,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杨广。

    可以将大唐托付……

    “咳咳!”李渊突然皱了皱眉头,咳了两声,缓了缓气道:“这一次就算父皇捡了一个现成的便宜。此事过后,我会传位于你,大唐的未来就交给你了。”

    “什么!”饶是李世民的城府,听到李渊这话也忍不住的大惊失色,带着几分不可置信的看了李渊一眼,随即跪伏下来道:“父皇这是为何?儿臣年岁尚浅,怕不足以当此大任。”

    李渊摇头叹道:“父皇年过甲子,经历身体早已大不如前。自从四郎失踪之后,父皇的身子就每况愈下。当年幸得士信开导,也想开了一些。这每每思念,总抱着点点希望。如今看来,只怕是凶多吉少了。前段时间,平阳特地请孙神医入宫为父皇就诊。孙神医说父皇年事已高,身体不如以前。需要戒酒忌口,不能过于操劳,安心养生,方能益寿延年,不然恐有生命危险。父皇却是不信,觉得老家伙危言耸听。近日因为高兴,特地早起上朝,处理政务。最初一两日还好,时间一久却也察觉有心无力。这年纪大了,不服老也不行。你总不忍心,看着父皇病倒在太极殿上,才答应继承大统吧?”

    李世民无言以对。

    “就这么定下了!”李渊表情变得严肃,沉声道:“你近年来的表现不外乎想向我证明,你比建成强,你更有资格当任我大唐太子,成为大唐未来的皇帝。今日你用实际成果让父皇明白,你确确实实具备当任我大唐国君的能力,在某些方面,也确实胜过你大哥许多。父皇现在认可了你,你却不敢当此大任?”

    李世民跪伏在地,斩钉截铁的道:“儿臣绝对不辜负父皇的期望……”

    到了此时此刻,以李世民的智慧焉能看不出李渊的目的:他是在传位之前给他上最后一课,让自己意识到有野心有雄心并不是坏事,但是过渡的野心过了量的雄心,绝不是好事,很可能产生反面效果:杨广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李渊弯下身子,将李世民搀扶起来,握着他的手,慎重的拍了拍他的手掌:“大唐就交给你了。”(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到了!!!

    。。。

第五十一章 凯旋归朝() 
大唐一战而定突厥,导致草原上数十部落一并上书臣服,并且推举大唐皇帝为天可汗,以号令北地草原所有部落。

    如此胜利如此战果不仅是大唐立国以来最大的外战胜利,还是百年来外战最大的胜果。

    突厥自从崛起之后便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利用北周和北齐之间的矛盾,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