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辛亥科技帝国 >

第147部分

辛亥科技帝国-第147部分

小说: 辛亥科技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大量倾销到中国的日本货质量虽然不高,但是胜在价格低廉,如果中国企业的成本无法降低,就不会有市场。

    当老板用不起受到法律保护的正式工人之后,包身工等最残酷血腥的剥削方式将会大行其道,工人也将由高收入阶层被打入社会的最底层。如果不保护工人的利益,那么柴东亮的统治区域就无法避免大规模工人**的爆发,如果严格保护工人的利益,那么工厂主就会卖了工厂,重新走回收租吃瓦片、放高利贷的老路。柴东亮的建设成果也将毁于一旦。

    工人工资过高,企业家就会用非常手段,然后工人就会闹事儿,闹事儿之后企业家就会把政府给拖进来,最后要么是企业关门,要么是工人被镇压???这就是个恶性循环啊

    没滋没味的吃了几口饭,柴东亮在窗口看了一会儿过往的人群,穿着工作服的工人还真是不少。看看天色已晚,柴东亮下了楼,叫了一辆黄包车准备回家。车夫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粗手大脚满面风霜,一看就是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粗眉毛和老蔫他们也吃完了饭,成群结队的去找土娼。

    黄包车夫冲着他们背影啐了一口,低声骂道:“有俩遭钱,就可劲的造吧”

    柴东亮听的真切,笑呵呵的问道:“你是哪里人?”

    “六安。”

    “六安已经分了地了,为啥不在家种地啊?”

    “全家八口人,分了二十多亩旱地,打那点粮食丰年也就够半饥半饱的撑一年,荒年就得半年瓜菜半年粮了,娃娃们都还小,我到城里拉个洋车,寻几个油盐钱。”

    柴东亮随口问道:“娃娃读书了吗?”

    “乡下人的孩子,哪能读得起书啊”车夫边拉车边道。

    柴东亮诧异道:“现在读书已经不要钱了,怎么还不让孩子去读?不读书娃娃怎么会有出息?”

    车夫笑着道:“一看您就是城里长大的,这乡下孩子六七岁就能放牛、插秧了,要送到学堂读书的话,家里就少了个劳力。学堂一读就是六年,咱真是耽误不起那个功夫咱们安徽都督心善,读书不要钱,还管一顿晌午饭,城里人的娃娃当然去读书了,咱乡下人不成啊???这就是命啊,土里刨食就是咱乡下人的命”

    柴东亮心里暗暗嘀咕,像车夫这样的人恐怕在安徽属于绝大多数吧?安徽省内有两千所小学,每个学校平均两百个学生,受过小学教育能识字的全省加起来不足五十万,也就是说只有这五十万人有能力学会看图纸,具备当工人的资格。况且读过书的人,大部分宁可去商铺干个伙计也不肯当工人,毕竟在工厂一身臭汗一身油泥,读书人都觉得丢份儿。

    至于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把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死去的也从坟里刨出来,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千左右。其中大部分还是留学日本的家伙,这些人很多连日语都不会说,更别提什么真才实学了。

    满清废除了科举教育,却没有建立起新式的教育体系,整个社会人才形成了断层。尤其是对于国力最有帮助的实业人才,更是极为稀缺。

    这个局面不能扭转,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肯定不会有成效,社会矛盾也会累积起来。

    柴东亮灵机一动:“老乡,如果有学堂教娃娃开机器呢?两年就能当大工,你会让孩子去读书吗?”

    车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着汗道:“那敢情好啊,大工一个月起码也是六块钱,我天天拉洋车累死累活也赚不到两块。要是两年出来就能赚六块钱,我宁可回家种田,让娃娃出来养家。可惜,哪个学堂教那些东西啊?”然后指着街上穿着工作服出来逛花街的人道:“他们这些人,吝啬的狠,都怕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六块钱一个月啊,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六块钱放一起是什么样子,要是有学堂能教娃娃开机器,也能让他们拿六块钱的工钱,我就是把脖子扎起来,也要让他们去读书”

    离柴东亮的府邸还有一条街,他让黄包车停了下来,然后下来车给了一个银元,车夫为难的道:“一毛钱就够了,咱找不开啊”

    柴东亮笑着道:“剩下的赏你了,给娃娃买块布做件衣裳吧,再给娃娃做个书包,没准很快六安就有教娃娃开机器的学堂了,别忘了你说的话啊”

    车夫千恩万谢,然后将一块银元小心的揣进怀里后拉着黄包车走了。

    柴东亮步行到了家门口,却看见门口放着两辆带灯的钢丝黄包车。门房见他回来,急忙回禀道:“都督,芜湖的吴兴周老先生和吴锦堂先生来了,在堂屋等您两个多时辰了”

    “哦,那我现在就去见他们”

    柴东亮心里明白,他们肯定是为吴美琪的事情来的,自己确实过于冲动,把这丫头的心伤的不轻。

    走到客厅门口,就听见吴兴周老人在训斥儿子:“你个混账东西,都督是什么人?多少事情要让他操心?你还拿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来烦他,还让你妹妹掺和进去,打死你这个逆子我都不解恨”

    “儿子错了,请父亲责罚,只是不要气坏了身子”

    “我的身子打什么紧?要是你妹妹有个三长两短,我这条老命也不要了”吴兴周怒气冲冲的道。

    柴东亮从外面笑着接腔:“老先生来了,怎么也不提前打个电报,我好去码头接您啊”

    '。。'

第一百八十章 中国式管理

    第一百八十章中国式管理

    吴兴周看见柴东亮回来,急忙俯身下拜,柴东亮赶紧将他搀扶起来:“使不得,使不得,您是前辈,又有腿疾,您拜我是要折我的寿啊”

    吴兴周长叹一声道:“我这俩个孩子不懂事,都是老夫教子无方,请都督责罚”

    吴锦堂急忙站起来,深深的一躬到地:“千错万错都是锦堂一个人的错,我不该用一些小事儿来麻烦都督。”

    柴东亮一摆手道:“你的事情我都明白了,你的苦衷我也晓得了,这些事情不是你的错,是我考虑的不周全。但是说出大天来,你们这些东家和工人之间的事情,军谘府断然没有参与的道理,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军谘府如果出面了,肯定是武力弹压,我敢说,只要枪声一响,工人肯定不闹事儿了???但是压下去不代表就从此天下太平,做买卖也好比是大夫看病,找不出病根是治不好病的。”

    “都督教训的是”吴锦堂被老爹骂的头晕眼花,压根就没听懂柴东亮的意思,只是随口附和。

    “都督看出病根了?能否开个方子呢?”吴兴周是商场上纵横了几十年的人了,一下子就听出了柴东亮的弦外之音。

    “工人闹事,说白了就是因为技术工人稀缺,而想办厂赚钱的人又多,你挖技工他也挖,你出七块他出八块,工人就被惯坏了,毛病也就出来了。如果想根治这个毛病,还是要多培养技工啊”柴东亮侃侃而谈道。

    吴兴周皱眉道:“都督说的老夫何尝不知啊。只是这工人之间也勾心斗角,技工藏私不肯传授技艺给小工,往往一台机器只有一两个人会使用,只要三两个大工闹事,全厂都得歇着。”

    吴锦堂也插言道:“芜湖兵工厂和机械厂,担任着为江淮军造枪造炮的重任,而且还接了各地的不少合同,工人一闹事儿全厂就得停工,我天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中的繁难之处,真是无法诉说。若是稍有差池,杀了我事小误了都督的大事,锦堂百身莫赎啊”

    柴东亮笑着道:“你这是自找的”

    吴锦堂一愣:“都督这是从何说起啊?”

    丫鬟捧上了茶水,柴东亮接过来喝了一口,然后笑道:“你的工人进厂的时候签过合同没有?”

    “没有,工人做工还要签什么合同?这又不是买卖”

    “你这就大错特错了,工人出卖劳力,工厂主则出钱来买,这就是买卖既无合同,双方都无约束,现在是技工奇缺,当然他们有优势,就可以随意的勒索东家,等到将来有一天,技工过剩了,东家则可以对他们敲骨吸髓???最终的结果是,工人和工厂主彼此仇恨,将来有一天这个矛盾爆发,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儿”

    吴兴周皱眉思索片刻之后,惊呼道:“是这个理儿,工人要想折腾东家,只需要悄悄在机器的变速箱里洒一把沙子,就能毁掉一台价值数千两的机器。如果东家和伙计不能和睦相处,早晚会生出变故。”

    柴东亮颔首道:“老先生所言极是,与其同归于尽不如合则两利。您看看那些开钱庄、票号的晋商,他们就是典范,从伙计开始,所有人都背着身股,买卖好了人人有份儿,他们能不拼死了替东家卖命吗?远的不说,就说近的,这次马匪袭击包头,所有票号的伙计都拿了枪去和马匪玩命你们工厂的工人肯为了工厂去卖命吗?肯定不会的晋商几百年的辉煌,不是侥幸得来,人家那一套东家和伙计相处之道,真是值得你们去好好学习洋人有洋人的管理制度,咱们中国人老祖宗传下来的并不见得就比他们的差”

    吴兴周沉思良久之后,拍着大腿道:“明白了,都督的意思是说,要和工人签合同,不论是谁违反了合同,自然有王法制裁,这样别的厂子想挖墙脚抬高行情也做不到了另外,就是让厂子的收益和工人的收入挂钩,厂子好了,他们也好,厂子买卖差了,他们也受到影响?”

    柴东亮哈哈大笑道:“老先生不愧是安徽商界的翘楚,我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您就举一反三了???这药方您自己已经开了,就不用我来班门弄斧了吧?”

    吴兴周摇头苦笑道:“老夫惭愧,妄自在实业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却依然是懵懂这分厂制、流水线生产都是都督的创举,这些也就罢了,我居然连祖宗留下来的东家、伙计共治共享的道理都给忘的干干净净,真是羞杀人了”

    柴东亮笑道:“我治理安徽的手段,和晋商做买卖几乎是同出一辙,都是要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能共享收益,这样大家才会尽心尽力的做事儿,安徽百姓同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自然会同心同德,将来有一天外敌入侵的时候,必然可以全民皆兵???为什么江淮军进入江西那么容易?就是江西老百姓听说安徽可以分田分地,矿产的收益用来建设工厂、修建公路、自来水厂,推行免费教育。老百姓不傻,谁能让他们获得好处,他们就会真心的拥护谁???工人为什么闹事儿?晋商的伙计为什么愿意保护商铺而战?工人压根就没把工厂看做是自己的,当然能偷懒就偷懒,能多捞一个就算一个晋商的伙计则把买卖看成是自己的,所以愿意一生一世都效忠东家,说穿了,他们效忠的不是东家个人,而是那种沿袭了数百年的东家、伙计共治共享的制度”

    吴锦堂看看父亲的脸色,壮着胆子道:“咱们厂子的制度,是洋人帮着设定的,和洋人工厂大同小异。”

    柴东亮撇撇嘴道:“洋人的东西就一定是最好的吗?不错,洋人在管理工厂方面,是比咱中国人的经验多,好的东西自然要学习,只是中国人和洋人的理念天差地别,洋人重视职业道德和操守,而中国人注重家庭观念。只有让工人们把工厂当作大家庭,把你们这些工厂主当作家长,这样才能把买卖做好”

    在另外一个时空,日本丰田公司在二战之后秉承了传统的年功续齿和终身雇佣制度,被同行嘲笑为老古董???后来的结果人所共知,丰田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厂,而那些嘲笑它的人,都被它收购了。日本人开始重新研究东亚模式,分析儒学文化培养的人如何与西方科学管理相结合。

    柴东亮也曾经对晋商的模式非常感兴趣,了解的越深就越惊讶,在二十一世界的西方非常流行的全员股份制,晋商在十八世纪就已经大行其道了。而且晋商对于企业信誉几乎追求到了极致,双方借款根本不需要凭据,“万两银子一句话”是他们之间信用的真实写照。

    晋商的生意倒毙之后,奉行的是“只有倒进没有倒出”,承担无限风险,即使倾家荡产卖房子卖到,所有欠款也必须还清。高度的信誉和全体员工共享收益的经营管理之下,才有了晋商数百年的辉煌。

    一次成功可能是偶然的,数百年一直成功,那就是体制和制度的胜利。私人所有,全员共享,这个理念即使放在二十一世纪,也是相当的先进。私有制,保证了企业的活力,全员共享,保证了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员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自然干劲十足,而且会群策群力,一人计短三人计长,所有员工都在出主意想办法,而且都愿意踏踏实实的努力干活,买卖想不好都困难。

    晋商的这一套,吴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