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朱门风流 >

第405部分

朱门风流-第405部分

小说: 朱门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心不耐烦的刘永诚听闻这一句,刚刚那恼怒的表情顿时化作了奇怪。起初他虽不在御帐,但那番争执他都听几个小宦官提了。这大宁卫收不收回来对于他来说全然是无所谓的事,当然若是收回来,就多一个镇守总兵的位置,届时说不定还能多派几个中官,总而言之是有利居多。可张越真会是这边没说通就想去通张辅的门路?

    “唔,让他进来!”

    刘永诚瞬息之间就打定了主意。他虽说瞧不起陆丰的资历和手段,但张越和陆丰这个太监未必就有什么好交情,况且,那毕竟是英国公的堂侄,若是不到必要的时候,他没必要与其闹僵了,能行方便的时候不如行个方便。当然,这首先得看张越是否聪明,是否能寻一个好理由,否则就是看英国公的面子,他也不能通融,没来由惹天子发怒。

    须臾,来人就进了帐子。眯缝了眼睛端详着面前这个彪形大汉,见惯了勇士精锐的他也不禁在心里赞了一声——也就是英国公家这样的世代将门,方才有可能栽培出这样的家将来。等到来人上前行礼,他便板着脸问道:“这中军内营的军规乃是皇上亲自颁布的,纵使是去见英国公,也得有个缘由。若是你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任凭你是谁,咱家也没法放行。”

    “回禀公公,这理由”

    见彭十三吞吞吐吐,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刘永诚不禁哂然一笑,朝左右使了个眼色。不一会儿,那两个小宦官便蹑手蹑脚地退了下去。这时候,他方才笑眯眯地说:“听说你是英国公几个家将里头最得意最忠心的,想不到国公爷会大方地把人借给小张大人使唤。眼下已经没了别人,你不妨实话实说。不过,咱家可得告诫你一句,你跟着英国公那么久,也该知道他一向的秉性。看到你这么晚过去,他未必会高兴。”

    “公公提醒的是。”彭十三应了一声,刚刚低垂的脑袋就抬了起来,上前两步后低声说道,“是我家大人有件事情着实吃不准,所以想去向英国公讨个主意。刚刚小的陪伴我家大人在营地四周转了一圈,不合听到有人在嘀嘀咕咕,说了些什么在开平截住信使人赃俱获诸如此类的话。尽管只听到了一星半点,但我家大人实在不放心,所以想去问问英国公。”

    最初听到讨主意三个字,刘永诚的脸上仍然挂着淡淡的微笑,待“截住信使人赃俱获”那八个字钻入耳朵,他登时倒吸一口凉气,多年来练就的喜怒不形于色功夫差点维持不住了。死死攥着拳头,满心惊骇的他不得不重重咬了咬舌头,这才清醒了过来。

    死死盯着彭十三,他心里飞快地转动着各种念头,最后却觉着张越和彭十三听到的绝对不止这丁点。联想到皇太孙一直很想把张越调进东宫,之前听说还是张辅力劝皇帝此次北征不带皇太孙,总不会拿这事情哄他,他心中稍稍笃定了些,但仍是不肯放松警惕。

    “原来是这么一件事。要说信使,自从北征以后,就只有大营往开平京师派出去的人,这都是送军报的,居然有人狗胆包天敢拦截?彭十三,你既是出了名的勇士,就一点都没看清对方的模样?”

    “公公实在是高看了小的。因着天黑,那地方又是靠近栅栏的黑地,根本没法子看清楚。再加上那时候模模糊糊听不清楚,反应过来的时候,那两个家伙都已经消失了。不过”

    这种要命的当口,刘永诚也顾不得客气不客气,本能地喝道:“不过什么!这么要紧的事情,你敢在咱家面前打马虎眼?”

    “不过那两个人的声音小的听清楚了,要是能听到第二次,一定能认出来。”

    得到这么一个回答,原本还抱着颇高希望的刘永诚顿时大为失望。然而,他知道眼下最重要的不是追究自己身边的谁是钉子,那钉子又是何方神圣派来的,要紧的是事情如何弥补!他那封信是五天前送出去的,按照日夜加急的路程,别说开平,恐怕是京师也到了。若真是在开平被截住,恐怕恐怕这会儿正在人家手心里攥着!

    刹那间,他终于惊悟了过来,一时竟是神经质地交叉握着双手,脸上肌肉全都痉挛成了一团。张越是聪明人,听到的决计不止彭十三此时说的这么多,既然如此,能来通知他一声,那就已经是卖了他一个天大的人情。剩下的事情他也没法指望这位勋贵出身圣眷也还不错的年轻人,得靠他自己想办法!

    “好,咱家明白了。”他随手从身上摸出一块腰牌,轻轻抛给了彭十三,“拿着这个出营,这御马监亲军无人敢拦着。回头见了英国公替咱家问声好,就说皇上这几天还常常称赞他的骑射功夫!”

    眼看彭十三双手接过那腰牌,深深躬身之后就转身离去,刘永诚不禁木然站在了那里,好半晌才后退几步跌坐在了那张杉木交椅上,随即用双手使劲搓了搓脸。只这么一会儿,他就已经是满脸大汗,不单单如此,前胸后背浑身各处,就没有一个地方不冒汗的。当初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让一群东宫官在锦衣卫一呆八年,他这回可是人赃俱获,要栽就是万劫不复!

    而且他就是死了也没用死了的他不但得连累家人,而且对于皇太子来说就没用了。到时候即便太子熬过这一关平安登基,他在九泉之下也休想能够因着之前结下的善缘讨什么封赠,说不定还得被骂成乱臣贼子。这一关他一定要跨过去,必须跨过去!

    拿着腰牌的彭十三顺顺当当出了大营,随即便快步往左掖的方向走去。若此时不是入夜,他几乎想骑着自己的那匹坐骑出来,只可惜入夜出营还可获准,入夜在营中驰马则是重罪。此时已经是将近亥时,左掖早就戒严了,但凭着英国公家将的身份和刘永诚的腰牌,彭十三仍是顺顺当当入了大营。彼时英国公张辅尚未安寝,听到彭十三来了,他顿时大为奇怪。

    “这么晚了还跑出来,他由着性子,你怎么还听他胡闹?”

    “老爷,实在是遇上了难解的事。”彭十三想起张越那个能够瞒下其他人的拙劣借口,只得先把在皇帝那里因大宁故城之事碰了软钉子的事情解说了一遍,不等张辅开腔,他便趁着帐中没有外人,一五一十地把今晚在中军内营听到的那番话复述了一遍,随即才面色凝重地说,“越少爷的意思是,此事若是真,恐怕落马的就不单单是那个刘永诚。”

    张辅没想到彭十三竟然带来了这样棘手的消息,眉头顿时拧成了一个大疙瘩。历来人君大多都是多疑的秉性,当今天子并不是头一个,也不是最多疑的那一个。比起太祖皇帝,朱棣对于功臣颇为保全,就算文官也是关得多杀得少,三个儿子都是该包容的就包容了。但至少从前的往事中,还从未有人把手伸到军中,这若是人家咬准了太子勾结刘永诚,想要动御马监亲军,恐怕皇帝决计无法容忍。

    “刘永诚素来小心谨慎,此次居然如此大意,就算他只是随便写几个字,被人逮住了也是天大的麻烦!”

    来来回回在大帐中走了几步,张辅忽然停下来看了一眼彭十三:“越哥儿应该不会就让你来传递这么个消息,他还说了什么话?”

    “越少爷说,此次的事情于东宫来说乃是大危机。他只能提醒一下刘永诚,但老爷这边说不定会有人来游说。此次北征不同从前,皇上已经六十出头了,尽管一路到现在都是健朗好比盛年,但就怕有万一。如今又冒出了这样一件事,恐怕就是平安旋师,京师之中也要大动干戈。看皇上的意思,不日就要分兵击兀良哈”

    “到时候我派人去开平问问消息。”

    不等彭十三说完,张辅便斩钉截铁地撂下了这句话。若真是分兵击兀良哈,他必定不可能是前锋,也不可能是随朱棣大军包抄,顶多就是领兵策应,到了那时候注意他的人少,要做什么就容易得多。想了一想,他又补充道:“越哥儿不是武将,奔袭兀良哈就是跟着去也没用。明天我亲自向皇上提一提,看看能不能先派了他回开平,然后直接回京。”

    计议商定之后,彭十三便去见了以张辅家将身份随行的向龙和刘豹,对两人交代了此事,旋即又安抚了一通无仗可打,正焦躁难安的牛敢张布四人,等到夜色深沉方才回转了中军内营。虽说沿途巡行军士极多,但仗着刘永诚的腰牌,他总算是一路畅通无阻。

    然而,本以为有了张辅的进言,自己可以不必跟着走一趟兀良哈,但张越万万没想到,皇帝竟然打算亲自率军包抄,让他和杨荣金幼孜随行,却是只字不提是否收回大宁故城的事。而张辅也料错了皇帝对自己的措置,留下来率领大队人马策应的乃是武安侯郑亨,而他却在奉命扫荡兀良哈人老巢的五路人马之中,麾下领着四千余人。

    能够有机会战场厮杀自然是张辅所愿,因此虽然惦记着张越所说之事,他只是找了个借口把张越托付给他的向龙刘豹留在了后队,又向武安侯郑亨打了个招呼。至于向龙和刘豹昨夜就从彭十三那里得知了一应隐情,在分兵的当口被张辅遣回了开平。

    战争的黑云一瞬间笼罩上了时叛时附的朵颜三卫,而看不见的乌云亦是同时压向了京师。,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552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闲散在家心不闲() 
六月乃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北京城大街小巷的茶馆瓜摊自然是生意极好,而达官贵人家里则是都取出了冰窖中存的冰,院子中亦是不停地用井水浇地。只是官府却没有什么高温假,那些安享爵位俸禄的留守武官还能出城到田庄上避暑,但那些文官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身团领纱衫整整齐齐地坐在衙门里头办公,一日里也不知道得捂出多少痱子。

    可一向体胖怕热的皇太子朱高炽都没有放假的机会,他们算什么?

    相形之下,出狱之后尚未复职的杜桢自然逍遥。这会儿乃是下午,书房里的两边窗子都支得高高的,滚烫滚烫的风从外头直往里头钻,哪怕是坐着不动都直淌汗。杜家倒是有一个小小的冰窖,但因着他吩咐不许摆放冰盆,因此这屋子里竟是比外头还闷热些。鸣镝此时穿着布衫在书桌旁磨墨,见自家老爷竟然还有闲心写字,心里那股佩服劲简直就别提了。

    “老爷,老爷!”

    挑起了门口的斑竹帘一溜烟跑了进来,墨玉就也不管杜桢那不悦的脸色,笑嘻嘻地上前行礼道:“太太刚刚打张家回来,说是今儿个抓周热闹得很。不过小静官最初当着一大群宾客竟是打起了瞌睡,后来好容易哄了他去抓,他一手抓了笔墨纸砚,一手抓了一枚印章,最后一头栽倒在老爷送的那本论语上头又睡着了!”

    杜桢对于下人并不纵容,但规矩也一向并不森严,尤其是鸣镝和墨玉这两个自己从开封带出来的书童——即便两人如今都已经娶上了媳妇,但书房里的事情,他仍然不愿意用别人。听到最后一句话,他不自觉地放下了笔,歪着头想了想,面上顿时露出了古怪的表情。

    张越的天分固然很不错,但更可贵的却是勤奋扎实。可如今看他那个外孙的光景,即便是抓着了两样代表着日后前程的东西,却仍难以让长辈们省心。话说回来,要是他以后永远不会复职,不如到张家族学继续做一个先生。当然,那时候他就应该严厉一点了,决不能像在开封时那样无所谓地任由那帮顽童稚子妄为唔,得好好操练那帮小家伙。

    出了一会神,杜桢便又坐了下去,摊开一幅纸,认认真真地写下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几个字。盖上了自己的私印之后,他便对旁边的鸣镝吩咐道:“去找人将其裱起来,以后就挂在书斋里。”

    鸣镝强忍住大笑的冲动,冲墨玉使了个眼色,两个人便齐齐溜了出门。而满头大汗的杜桢这会儿也没了再写字的兴致,看了看书桌上那一叠稿子,他就站起身来来来回回走了两步,心中颇有些担忧。张越虽说随军出征,但这孩子一向早熟,应当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这和先前在兴和那一趟不同。可是,他虽说如今还是未明之身,可对于朝堂事还是知道的。

    京师之前虽下过雨,麻烦倒还不大,但据报南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多地郡县水灾异常严重。大军北征本就耗费粮饷无数,要是今年的夏税再打折扣,恐怕户部尚书夏原吉辛辛苦苦打理的国库就要见底了。虽说他之前是被夏原吉连累,可如今他毕竟已经放出来了,可夏原吉仍是关在内官监。锦衣卫虽说名声不好,但对他们终究还是颇为照应,内官监中都是阉人,他根本打听不到夏原吉的情形!

    “老爷,这么热的天,你还偏闷在屋里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