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

第3部分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第3部分

小说: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不难发现,只有习惯是永远忘不掉的,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行为,而只有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说:培养习惯才是真正的教育。    
    培根认为培养良好习惯应该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他说:“毫无疑问,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直截了当地说:“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    
    日本的教育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比如,日本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会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坐着等爸爸妈妈把桌子、椅子摆好,端上饭来,即使是4、5岁的小女孩也知道要搬凳子,帮爸爸妈妈递递碗筷什么的。    
    在日本的幼稚园餐厅,你可以看到有6岁的小孩在打饭,因为每个班的饭都要到一个大的餐厅去领,他们挎着饭筐,迈着歪歪斜斜的步子,到一个大的餐厅去领。还有的8岁孩子主动给大家盛饭,半勺倒进碗里,另半勺却倒在地上去了。但是没人管他,没人嫌他碍手碍脚,这就给孩子从小培养独立的习惯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我国的教育对儿童习惯的培养则相对欠缺。从最平常的一个表    
    情——“微笑”说起,你会发现,欧美的人微笑很多,而中国人则不然,脸上总是木木的。其实微笑就是一种文明的习惯,要学会文明地待人接物,就首先要学会微笑待人。其实微笑就是一种从小培养的习惯,一个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人更容易给人好感。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很多的孩子在一些日常的细小行为习惯上都不加注意,我国社会经济日渐开放,与外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却在影响着我们走向世界的脚步。    
    有一个小伙子长得高大英俊,中专毕业后,进入了当地的一家高档宾馆当服务员。    
    有一天,他从总经理门前走过,被总经理叫住了:“小伙子,过来。”他一看总经理叫他,心里顿时觉得挺激动。在五星级饭店,一个总经理不大容易跟一个员工交谈的。    
    总经理问:“小伙子,你会走路吗?”    
    “会呀,我这不就是在走路?”小伙子满脸疑惑地回答。    
    总经理说:“那你走一遍给我看看。”    
    小伙子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地走了一个来回。总经理说:“走路就要有走路的样子,你这样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是不是不太好看?你站着,看我来给你走一遍。”    
    总经理已经是快60岁的人了,但是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只见他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稳稳当当地走了一个来回,然后告诉小伙子:“这叫走路。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回家练习走路。练好了,你就来上班,练不好,就不用再来了。”    
    看到这里,不知各位家长有没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你们有刻意地去培养过孩子这些细微的小习惯吗?    
    这样的故事还可以讲出很多。我们可以发现根深蒂固的习惯,不好的和好的,几乎都跟教育有关,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忽略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太重视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分数怎么样,名次怎么样。实际上,一个人的习惯是什么样可能更重要。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孩子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等他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好习惯成了自然的行为,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作为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更是应该把习惯培养放在第一位。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抓住关键期

    习惯的培养有其固有的特点,只有掌握习惯形成的规律,才能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纠正坏习惯。    
    我们天生能历久不忘孩提时期的印象,如同新器皿一经染上气味,其味经久不变,纯白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其色久不能改;越是令人讨厌的习惯,越是牢不可破……正是从这样的实践中养成了习惯,以后就变成了天性。    
    ——昆体良(古罗马教育家)    
    昆体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孩提时期养成的习惯最为牢固,这种影响可以持续一个人的一生。    
    在我国,也有一句人尽皆知的俗语是“3岁看大,7岁看老”,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性格,三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日本古代驯养名莺的方法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据说,野生幼莺在很小的时候,驯莺人就把它从巢穴里捉来进行周密训练。这些野莺的身旁,通常放着一只名莺,名莺的欢叫异常优美。驯莺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莺每天都能听到名莺的叫声,使野莺也能叫出美丽的声音。    
    其实,不管是幼儿还是幼莺,如果在幼年时期就对他们施以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他们就会深深记住这些内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都强调习惯要从小养成呢?这是因为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滩铁水,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等孩子长大后,这滩铁水冷却了,再改变就困难了。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个时期如果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他就可以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假若这个时期没有教育好,那么,以后再进行矫正就困难了。    
    研究表明,幼儿期(3岁~6岁)、童年期(7岁~12岁)、少年期(13岁~16、17岁)都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儿期和童年期更为关键。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探明了人的某些具体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比如,3岁~5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岁~7岁是儿童动作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而12岁~15岁是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等等。因此,在习惯的培养中,我们应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中的这些规律和特点,在儿童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其养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人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也是矫治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期。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也是矫正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习惯培养的好时机。正如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指出的那样:“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    
    做个成功的人是很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儿童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有明确的目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幼儿园的王老师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从开学第一天就告诉小朋友们要懂礼貌,见到老师同学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见面要问“您好”,踩了别人的脚要说“对不起”,用过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分别的时候要说“再见”等。为了激励学生们养成好习惯,老师还使用了定期奖励和评价的办法,谁使用了文明用语就给他贴一个小红花,10个小红花就可以到老师那里换一件小礼物。    
    有一天,王老师正在上厕所,一个女同学看见老师,马上对老师说“老师好”,把老师弄了个大红脸。这还不说,女同学回教室以后,对同学们说她刚刚在厕所里看见王老师了,还给老师问好。一些女同学认为这是个获得小红花的机会,纷纷跑到厕所去给王老师问好。一时间,王老师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这位老师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好习惯的心情是迫切的,但是在对学生做要求和指导的时候,讲解不够具体。她没有讲清楚在不同情形下该怎样使用这些礼貌语言,只告诉学生讲了礼貌语言会获得小红花,小红花可以换小礼物,结果搞出了这样难堪的场面。    
    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样,孩子就有了目标,也知道不同的场合、时间该做什么了。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父母更要形象、直观、具体地提出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要让您的要求看得见、摸得着。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具体要求和具体操作步骤,父母提出的要求仅仅是条款、是概念,孩子会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去做。    
    例如,父母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就应该告诉孩子每天把自己屋子的地板扫干净,要每天自己叠好被子,整理好自己的书桌,而不要只是抱怨孩子太懒,不知道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要给孩子规定明确的任务,孩子才可以按照父母的规定去做。    
    再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就要给孩子一些具体的规定:看书眼睛距书要离开一尺,不要躺在床上看书,每天定时做眼保健操,看电视要离开两米远,每次上网、看电视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等等。提出这些要求之后,父母还要认真监督,发现孩子有放松的时候要及时提醒。这样日积月累,好习惯就会养成。    
    有一个小女孩刚开始上小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存在着贪玩、自觉性较差、晚上不能按时睡觉等缺点,时间利用得也不好,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此,她的母亲根据孩子做不好的几件事情,设计一个周考核表。表上共有5项内容,都是每天要做的事情,执行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包括:早晨起床、完成家庭作业、练琴情况、在家情况、晚上上床睡觉情况。    
    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规定,早晨起床这一项,对她的要求是:按时起床,不能晚,也不能太早;起床后穿衣服动作要快,洗漱及吃早饭动作要快;晚上按时上床,上床后不说话,尽快入睡等等。按照每天表现情况打分,每个项目满分为5分,一周满分为125分。一周得100分以上,给一种奖励;112分以上,给两种奖励。奖励内容包括出去玩、讲故事等等。    
    3周过去后,小女孩的坏习惯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很具体,她用考核表的形式来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一所小学,有一个班的班主任为孩子们开展了“纠正坏习惯、做个好儿童”的活动。并且告诉孩子们:习惯养成的第一步是要有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不要太远、太大。    
    让我们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如何根据这个规则让好行为成为好习惯的。    
    下面是几位同学结合个人特点制定的个人目标:    
    陈奇:我要改掉上课时随便说话的毛病。    
    李阳:我的纪律性有点儿差,所以我定的小目标是:本月被老师点名最多不超过5次。    
    王叶:我排路队时走得慢,所以我的目标定为走好路队。    
    晨晨:上课积极举手发言,每节课至少发言一次。    
    瞧,这些个人小目标多具体呀!这就是同学们想要让自己养成的习惯。在制定目标的同时,他们也找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改掉它们了!    
    习惯养成的第二步是要有切实可行的“绝妙”方法,从头到尾都要做到具体细致。    
    李轩:我要养成按时做值日的好习惯。我早晨起床比较晚,有时来不及做值日。我改正的方法是:前一天晚上调好闹钟,第二天比平时提前20分钟起床,做到准时到校。    
    楠楠:我现在还不够文明,我的目标是不再骂人。我改正的方法是: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说脏话,就是在生气的时候也要做到有话好好说。    
    小雅:我的不足是经常忘带作业,我要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我的方法是:每天写完作业马上把本放回书包,晚上再检查一遍。    
    惠琴:我的目标是养成“上课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